曾經的南北大動脈 舊京廣鐵路告別曆史舞台
圖:2009年8月底,在前往大長灘站的路上,黃土地上露出一截鋼軌。不少鐵軌都被居民們用泥土填埋,變成了道路。
圖:2006年10月,羅家渡站的守站工人開著自己發明的“鐵道摩托車”在鐵軌上飛馳“七·一五”洪水後,他的摩托車行駛範圍縮短至2公裏。
三段曆史在這裏交匯 樂昌至坪石之間的舊京廣鐵路是粵漢鐵路重要的組成部分。粵漢鐵路從武昌延伸至廣州,1918年,北段與南段的線路早已開通運營。直到1927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才決定用“中英庚子賠款”繼續建設難度最大的中段線路。1929年,中國工程師淩鴻勳經過多次勘察後,確定了鐵路沿著武江峽穀修建,避開了大瑤山高聳的山勢。1936年,這段鐵路宣告通車。當時的運營速度隻有每小時35公裏,從廣州到武漢需要44小時。
1981年11月,連接樂昌與坪石的大瑤山複線隧道開工,鐵路工人經過7年奮戰才打通這條長達14公裏的隧道,車速也提升到了現在的每小時110公裏,從廣州到武漢縮短為11個小時。但大瑤山隧道建成後,因為湧水不斷,舊京廣線則作為備用線路使用,一旦隧道出現塌方等問題,南北大動脈也不會中斷。
2009年9月,時速達350公裏的武廣高鐵竣工通車,這也是第三條穿越大瑤山的鐵路,兩地的時空距離縮短為3小時。同時也宣告了作為備用線的舊京廣線退出曆史舞台。
圖:2009年8月底,在羅家渡車站,附近山裏的村民從山裏用鐵路小推車把豬推到羅家渡車站,然後再抬去集市出售。
圖:2006年10月,巡道工曾繁盛所住的綠皮車廂裏,他用木板在兩張椅子中間搭成一張床。
曾經的繁忙 59歲的謝恩生第一次坐火車還是11歲的時候,父親帶著他去樂昌探親,大源鎮是沒有車站的,因此他必須步行到岐門火車站,然後花五毛錢買車票去樂昌。
當時公路運輸不發達,舊京廣線是沿線居民出入大山的唯一途徑。居民所住的峽穀兩岸無太多平地,主要靠林業為生,油鹽醬醋、肉菜果蔬等也需要通過鐵路運輸入山。因此,1988年老線閑置後,鐵路部門仍開行穿梭於樂昌與坪石之間的通勤火車,在春節、趕集時還要加開,趟趟爆滿。
1994年,為了豐富樂昌峽“九龍十八灘”漂流景點,羊城鐵路在小灘設置了漂流車站,遊客們從坪石漂流到這裏後上岸,可以坐火車回到樂昌。旅遊公司還特意改造了一列仿古的柴油機動車運送旅客。可是匆匆到此一遊的遊客並沒有給當地帶來太多的收益,在小灘站開雜貨店的老王說,旅遊隻是給家裏增加了一點“零花錢”,而且客源也極不穩定。
圖:2006年10月,在大源鎮門前的鐵路旁,村民們正在準備過冬的木柴。
圖:2009年8月底,在大源鎮,工人們正在幫一名中學教師搬家。
與洪水搏鬥 2002年,舊京廣線被洪水衝毀了數段路基,鐵路中斷了三年。為了解決出行問題,當地居民發明了“鐵道摩托車”,穿梭於仍能通行的鐵軌上。實際上就是用木頭拚裝成一個小平板車,兩頭各架一輛摩托車作為動力,乘客便坐在平板車上,最多能坐上十幾個人。有時候摩擦力不夠車輪打滑,司機便讓體重較大的乘客坐在後座上“壓一壓”。就這樣堅持了三年,鐵路又一次修通了。
可是剛修複不久,2006年遭遇了更猛烈的“七·一五”洪水,鐵路被徹底破壞。當時湖南的水庫泄洪,武江水位迅速上漲,一下子就漫過了建在半山腰的鐵軌。洪水過後,許多站房被衝毀。路基被掏空,鐵軌或是懸空,或是被扭成麻花狀後被扯進江中。在九峰橋路段,碎石道砟更是被一掃而光,露出當年人工開鑿出來的花崗岩基麵,一道道的鑿痕像是利刀一樣朝向天空。至此,沿線居民賴以出行的鐵路沒了。這條與武江共存的鐵路注定要與水進行生死的搏鬥。
鐵路再次中斷後,居民出入樂昌就靠每天兩班的班車。但更多的村莊公路無法到達,村民們隻能沿著鐵路步行,或者在無塌方的路基上開摩托車。
受影響的,還有在大源中學念書的孩子們。每周五下午,他們都要回到山裏的家中過周末。過去大家都能搭乘火車,洪水後,學生們有的坐渡船到對岸後轉汽車,有的隻能沿著被衝得七零八落的鐵路步行。
2006年時還在念七年級的駱虹就是其中的一分子,每次她和幾個同村的孩子結伴回新秦村,短短十公裏的鐵路要走上三四個小時。回家的小路,都是沿線村民用各種方法平整出來的,墊石頭、鋪木板……把懸空的鐵路改成的簡易便橋更是隨處可見。其中一條被稱為“懸索橋”的鐵路更是懸空近10米、跨度50米,但孩子們卻已輕車熟路,不用一分鍾就踩著枕木走過了懸空處。
鐵路被毀後初期,沿著鐵路走回家的學生多達數百人,一個學期後,就剩下了幾十人。他們要麽因為路難行而轉學,要麽因為家重建在樂昌而離開。
----------------------------------------
轉貼,僅供參考,不負責核實其內容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