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最新排名在英國引起不滿

(2010-08-17 10:27:52) 下一個



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排名在英引起不滿


《每日電訊報》星期一(16日)報道說,上海交通大學公布的最新世界大學排名引起歐洲大學的不滿。

報道說,在進入這個排名前10名的大學中,有8所是美國大學,隻有兩所英國大學,其中劍橋大學名列第5,牛津大學名列第10。

報道說,歐洲大學認為上海交通大學排名的方式是不公平的。據報道,這個排名使用的標準包括獲諾貝爾獎的數量,學術權威的人數,以及在《自然》和《科學》雜誌發表文章的數量等等。

《每日電訊報》的報道說,英國大學正在越來越多地依賴於非歐盟國家學生學費的支持,而上海交通大學的最新排名表將會對英國大學造成一定的損害。

報道最後對比了英國《泰晤士報》所作的世界大學排名。在這個排名的前6名中,英國大學占4個,美國大學占兩個。

根據上海交通大學公布的世界大學最新排名中,在前10位中,英國學府少於美國。

在新發布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500強》裏美國學府仍占壓倒優勢,占去前十名當中的八個,另外兩個是英國的劍橋(第5)和牛津(第10)。

在頭100名當中,英國大學占有11個,遠遠落後於美國隊53所,但仍排在第2位,超過並列第3的德國和日本的總和:它們各有5個。

與兩年前相比,牛津大學的地位不變,劍橋則從原來的第4位落下一格。

榜上其他一些英國大學同期之內卻有提高: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排名21,升1位)、帝國理工(Imperial College London,排名26,升1位)和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排名63,升18位)。

抱怨

歐洲一些大學對上海交大排行的方法提出質疑,認為對它們的評價不夠公平。

上海交大《世界大學學術排名500強》評選標準獲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的校友折合數(10%)

獲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的教師折合數(20%)

各學科領域論文被引用率最高的教師數(20%)

《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折合數(占20%)被科學引文索引(SCIE)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的論文數(20%)

由上述五項具體指標得分之和除以全職教師數目而得的師均學術表現(10%)

歐洲委員會的分析員米凱拉·塞薩納(Michaela Saisana)告訴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上海交大排行采用的方法沒有顯示一些最佳學府的長項。

“排行有效地說明了中國學府與歐美國際水平已經多麽接近,但在對比各所大學方麵卻並沒有那麽高的價值。”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一年一度的學府排名近年也受到批評,被指過於依賴人們的主觀印象。

為此,THE宣布今年將修改評選方法,以求做到“更高深、更透明、更嚴謹。”

現實意義

相比之下,上海交大的排行卻在很大程度上都對準各學府的科研成果。

對於依賴海外學生獲取可觀收入的英國大學而言,中國學生如何評價它們的國際地位頗為重要。在英國政府削減教育撥款的今天尤其如此。

近年來,留學業給英國帶來250億英鎊的豐厚收入,大約50000中國學生在這些留學生當中占去12%。

自2004年以來,來自非歐盟國家的留學生人數上升了23.7%,相比之下英國本土的大學生人數才上漲了7%。

外國學生人數的增多給英國各大學帶來巨大利潤,填補了政府教育經費削減造成的財政空洞。

一名來自非歐盟國家的海外學生如在英國牛津、劍橋和帝國理工學院這樣的頭等學府就讀,每年除了需要交納兩萬英鎊的學費外,還要自備15000英鎊的生活費。



世界大學排名榜 到底誰“最棒”?

上海交通大學8月13日發表了一年一度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每年各大高校在形形色色的大學排名榜爭得"頭破血流",學生和家長們卻看得一頭霧水。這些大學排行榜中到底誰說了算? 


歐洲各高校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對上海交通大學今年最新的大學排名做出反應,德國之聲記者打電話到歐洲大學聯盟,有關人員回答說專家們尚未閱讀這份新的排行榜。至於歐洲大學聯盟製定歐洲自己的全球大學排行榜則是去年就有的計劃,並不是對上海交大排行榜的回應。

從1983年《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USNWR)首先把大學排名作為一種促銷手段推出以來,很多國家紛紛效仿,對各自國內的大學,甚至全球各地的大學進行排名,例如:上海交通大學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和《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QS世界大學排名(THE-QS)。

統計學畢業的歐盟委員會分析員塞薩娜(Michaela Saisana)曾從統計學的角度將08年上海交大和泰晤士的兩個世界大學排行榜做過比較,她指出:"泰晤士排行榜比較偏向曆史悠久和辦學規模龐大的英國大學,而上海交大的排行榜特別注重各校的優勢,至於哪個排行榜更有說服力我無從告知。"

大學排行榜的利與弊

學生在求學時,雇主在招聘人才時,大學本身在尋找合作夥伴時,政府在決定資源分配和機構資質鑒定時,慈善家在考慮哪所大學提供最好的品牌形象和投資回報時,都會參照最新大學排名。然而關於大學排名卻一直爭議不斷,有人認為排名可以刺激競爭,幫助改革高等教育改革,鼓勵大學讓服務和管理變得專業化,並改善它們的課程和服務師生的設施的質量,即使排名並不完美,在一定程度上排名仍可以為學生以及政策製定者提供相關信息。

排名最初確實由於學生和其父母的關心應運而生的,隨著越來越多排行榜的出現,這些排行榜似乎漸漸遠離它的初衷,對大學排名頗有研究的錫根大學教授克諾布洛赫(Clemens Knobloch)認為這些排行榜的指標非常不透明,所以這樣的信息對學生來說沒有太大用處。他說:"這些排行榜的公開是一種對大學施加公共壓力的手段,大學管理因此逐漸企業化。我覺得排行榜達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因為它們迫使大學在建立公眾形象方麵上大力投資,並把資源分配給可以幫助促進它們的排名的學科和研究領域,從而忽略了教學和研究本身。"

他補充說:"所有的社會學家都知道,學校的排名與獲得的募款息息相關,也就是說學校排名越靠前,獲得的教育補助就越多,從而備受優秀學生的青睞。對於大學來說,參與排行其實是一場危險的遊戲。大學會自然而然的向排行榜的指標看齊。排名居末的大學得到的錢更少,其學生來源和優秀學生比例則可能逐年下降,就是惡性循環。"

克諾布洛赫並不反對大學之間相互學習借鑒,但是是通過科學交流,而不是排行榜。他建議學生們自己親自去了解理想學校的師資力量和研究重點,因為在網絡時代,這個過程可能隻需要輕點幾下鼠標。設立排行榜的這些機構雖然宣稱,學生都是成年人,他們有能力自己判斷學校的好壞和選擇他們想上的大學,但是這些排行榜其實正是試圖用外界的力量來影響學生們的判斷能力。

排行榜的"榜中榜"

歐盟委員會分析員塞薩娜(Michaela Saisana)表示,不同的排行榜有不同的目的,但是因此而競爭絕對不是排行榜的最初目的。塞薩娜分析說:"人們可以利用上海交大的排行榜分析中國大學與世界其他學校之間的異同,但是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國際上的大學很難比較,排行榜也沒有太大意義,因為判斷指標很不穩定。"

各校強項不一,曆史長短不一。此外,高等教育機構是複雜的組織,不同的院係和活動有不同的優勢和弱點。根據所使用的標準不同,對優秀程度的定義也不可能一樣。所以同一所大學在不同的排名指標體係中會有不同的名次。此外,因為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的語言多為英語,所以英語國家的大學在排行榜中的優勢很明顯。她提醒學生在選擇大學時要考慮多種因素,理性地把排名的目的和指標體係作為參考之一,不要太關注排行結果。

科諾博烙赫也同意這種觀點。在他眼裏並沒有單純的標準可以評定學校孰好孰壞,這就好像拿蘋果和梨作比較,很難分出上下。

歐洲大學在國際排行榜前百強中寥寥無幾,不甘示弱的歐洲教育政治家會提醒大家說,要繼續推進博洛尼亞進程。(博洛尼亞進程:29個歐洲國家於1999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亞提出的歐洲高等教育改革計劃,該計劃的目標是整合歐盟的高教資源,打通教育體製。)克諾布洛赫並不看好歐洲大學聯盟計劃中的大學排行榜,"如果硬要列舉歐洲大學係統的優勢,那一定是多樣化,"他認為,"維護這種傳統的多元化才是大學們的長遠目的,越多元,解決科學問題的途徑才會越多。如果所有大學都按照某些硬性標準如出一轍的朝一個方向努力,最終絕對得不償失。"


----------------------------------------
轉貼,僅供參考,不負責核實其內容真實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