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1144)
2010 (770)
2015 (68)
2016 (326)
日本政府數據確認,中國已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內閣府周一(8月16日)早上發表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速報,扣除物價變動影響的實際GDP比第一季度增加0.1%,換算成年率為0.4%增長,也是連續三個季度的增長。
但這個增幅不僅比民間平均預測的2.4%低,而且包含物價變動因素、反映生活實際感的名義GDP就比第一季度減少0.9%,換算成年率為3.7%減少,是三個季度來首報負增長。
按日本內閣府的統計,今年第二季度日本名義GDP為1.29萬億美元,中國名義GDP為1.34萬億美元。
速報說,低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汽車、家電等耐久性內需消費市場比第一季度減少1%,轉入了負增長,其次也反映了公共建設投資減少的政策影響。
《日本經濟新聞》認為,民主黨政權減少公共投資的政策和第一季度實施購買節能汽車、節能家電等環保積分等效應促發了第二季度的市場需求鈍化。
內閣府周一在股市開盤前10分鍾發表的這一速報,令東京股市一開盤,日經平均指數就創下今年9100點的最低紀錄,汽車、家電等企業股被拋售。
日元升值醞釀的隱患
市場消息說,日元在1美元兌85日元、1歐元兌109日元的水平也阻嚇了外國投資家的投資日本股市。
日元大幅升值危及日本出口。
事實上,周一內閣府發表的速報內容說明,帶動日本GDP的,是對中國為主的亞洲國家出口的驕人形勢,令出口第二季度增長5.9%。
不過《產經新聞》周一分析認為,雖然日本經濟現在靠向亞洲為主的出口帶動,但日元大幅升值和中國高經濟增長促發成本上升也令日本經濟前景蒙上陰影。
自從上周日元兌美元升值到84對1的15年來最高水平後,日本官民現在對日元升值更憂心忡忡。
傾右的《產經新聞》周日在日本二戰的戰敗日還發表題為“日本金錢敗戰”的文章,指二戰戰敗後的日本經濟與現在有一共同點,就是金錢不在消費市場流動。
文章比較日美在經濟危機下的對應政策,指日本金融政策失敗。
工廠外移目標未必是中國
日本財務省日前透露,日元大幅升值令政府的外匯資產大幅降低。
以1美元兌91日元計算,日本政府的外匯資產帳麵損失達到26.3萬億日元(約3100億美元),使得宣稱減少發行赤字國債的民主黨政權,可能更難以政府外匯資產來填充部分明年的財政預算。
日本製造企業急謀外遷,但中國已不再是主要目標。
日元升值不但也降低日本企業出口競爭力,而且依賴出口的日本汽車、家電等企業,日元兌美元每升值1日元,企業盈利就以數十億日元規模減少的雙重打擊。
為了抵抗日元升值的整體趨勢,各大企業加快轉移到國外生產的速度,從而令日本國內產業空洞化更趨嚴重,就業更難。
但人民幣近年的升值導致日企在中國今年各地日資工廠爆發罷工潮之前,就開始探討到其它更低成本的亞洲國家投資設廠的動向。
中國工廠罷工、加薪的結果加快了這種新的開拓趨勢。
目前日本市場上“中國製造”的產品已不是價廉物美的標誌,更多廉價的“孟加拉製造”、“緬甸製造”的優質日用品、紡織品正靜悄悄地滲入日本市場。
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