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美國孩子壓歲錢
BBC駐美特約記者 朱愛琳
拿到壓歲錢的孩子。
中國春節期間,美國各地的唐人街少不了一些雷同的固定節目:舞獅子,店麵前放些鞭炮,幾條街搞個節日,用作家韓寒的話說,隻是一些“ 土特產”。
無知的英國爸爸和世故的中國媽媽
上星期,情人節還沒到,學校就寄來全班孩子的名單,特地囑咐:準備送情人禮物和卡片的孩子,必須給班上所有的同學每人一份,因為不要傷人感情。
我不知道小孩子在這兒也慶祝情人節,我先生是英國人,他的父母在這一天從沒興師動眾過,所以我們什麽也沒準備。
情人節前的周末,女兒放學回來,書包裏麵裝滿了巧克力,糖果,和18張(全班隻有19人)由各個孩子親手做的卡片,上麵無一例外地寫著:海倫娜,我愛你。
慚愧啊!!
幸好今年春節和情人節趕到一塊兒,我想出一“錦囊妙計”:給這幫小孩用紅包裝上錢,給他們講講壓歲錢的來曆,再翻譯翻譯他們的名字用中文寫在紅信封上。
我好事的丈夫又插嘴了:不行不行,西方沒有給錢,也沒有收錢的風俗,孩子拿回去,家長會不高興的。你給糖吧!
我這回真就不信了。我給所有的家長發了伊妹兒:不要錢的速告之,我可給糖。
美國父母
校長:珍惜了解中國文化的機會。
我其實是使了個非常世故的手段,就是韓寒說的:“弄點中國土特產”來掩飾自己的失職。
可這邊e-mail剛發出,那邊電腦就叮叮地來回信了。家長一致深表感謝,並讚同壓歲錢的主意。
柏倫的媽媽特地說:你能讓孩子了解中國文化,真是太好意了。我是快到30歲才知道壓歲錢的風俗的,但我的孩子在幼兒園就能見識這些中國傳統,實在是太有幸了。
夫林的媽媽說:“這個主意妙極了!我非常希望夫林能更多了解中國的新年風俗,他能參與真讓我們高興。”
喬吉雅的媽媽:“讓孩子們學學其他國家的文化是一個異常重要的經曆。任何地方你需要幫忙,叫我!
霍伯斯的媽媽說:你太慷慨了,我兒子能拿到壓歲錢,會高興死的。
校長也對我說:我們珍惜學生們能在我們學校學習中國文化的機會。我知道,我們的學生會能從中認知父母對孩子的關愛。
美國學校登記時,要求父母批準/或拒絕讓媒體刊登自家孩子的照片。女兒班上拒絕的名單一長串。
這次我索性又一篇e-mail發出,直接向家長詢問,不知道是BBC的金字招牌還是家長們對中國讀者另眼相看,幾乎所有不讓拍照的家長這回都說好,有的甚至要求我寫稿時最好能引語他們的孩子。
一塊錢帶來的欣喜
女兒班上的孩子,半數有零用錢,但全是自己在家裏掙來的:
麥迪森:我疊被子,整理自己的房間
浩博斯:我家所有髒盤子都由我放進洗碗機
麗麗亞:我掃地,我哥倒垃圾
海倫娜:我練琴得的獎勵(她是我的女兒,掙錢的手段是中國式的。)
大多數孩子都把錢攢著,買個玩具什麽的;有的存銀行; 有的攢齊了,拿去交學費,上個花樣滑冰課,滑雪課,遊泳課什麽的;有兩位還高瞻遠矚地製定了長遠規劃:男孩“本”要買輛真正的汽車,傑考博要買輛真正的賽車。
排排坐聽小妖祟的故事。
最讓我感動的是喬治婭,她說:我把我的錢給我的朋友買禮物,或者捐出去。
我給他們講了壓歲錢的來曆,講了2200年前,黑身白手的小妖祟來嚇唬孩子,父母整夜不睡,守護孩子…… 後來壓祟演變成壓歲, 給壓歲錢代表著長輩和父母的關愛,和對孩子健康長壽的祝福。
孩子們太喜歡這個神秘的中國鬼故事了,而意外地得到畫著中國花卉的一塊錢紅包,他們高興地跳起來。
白白得到一塊錢在孩子眼裏是一筆小小的財富,大多孩子說,超多!超好……有小孩說,老天,100美分哪;要買車的兩位說,這讓他們的理想又前進了一步啦。
美國孩子的節日
美國孩子雖然沒六一兒童節,可是對他們來說,一年的長短卻是用節日來計算的。
第一重要的日子是生日,爸媽在家準備禮物一大堆,蛋糕蠟燭比薩餅,請同學來家/或去遊樂場所玩兒,程序一樣不少。
一月有元旦,不上學,爸媽給糖。
二月有情人節,爸媽和朋友互送卡片和巧克力。
四月有複活節,爸媽在花園裏藏複活蛋,裏麵準備了小禮物和糖果,讓孩子們提著小竹籃找。
五月母親節,爸爸帶領孩子和寵物在媽媽起床前做好(必須豐盛)的早餐和咖啡,讓媽媽在床上享用。媽媽還得到感謝卡,禮物,(要珠寶的最好這天提),一天不用做家務,或帶孩子,晚上由媽媽挑餐館吃飯。
六月父親節,媽媽帶領孩子送禮物和卡片。對不起,爸爸沒有在床上吃早餐和提珠寶的特權。
七月美國獨立日,花園燒烤,晚上看焰火。
十月有孩子們的最愛(也是成年人最美好的兒時記憶):鬼節,孩子們黑燈瞎火地化了妝挨家要糖,那些大人也有化妝穿袍兒,守著大罐大罐的糖果等待孩子們來敲門。甚至有點鬼火,裝鬼叫,掛骷髏的。
十一月感恩節,全家老少顛顛簸簸地趕到父母家,當媽的要花一整天烘烤火雞大餐。
十二月有聖誕,買聖誕樹,鋸根去須,裝點飾物,房上掛燈,樹下包著大堆禮物。到了聖誕那天,大襪子裏有小物件,樹下有大禮物,功勞還都歸給聖誕老人。爸媽在一邊看著,每撕開一個禮包還得誇張地驚呼聖誕老人的慷慨。孩子們可以一整天地吃糖,家人又顛顛簸簸地聚在一起吃聖誕大餐。
就這樣,一個節日接著一個節日,一年就過去了。
培養孩子的溫情和愛心
月月年年,父母為孩子這個那個的節日忙碌著,為的,是要給他們一個美好的回憶。孩子們一年年守望著這些節日長大了,為人父母了,記起父母為他們營造的快樂時光了,他們也開始為下一輩甘心情願地“為他人做嫁裝”了。
傳統不是為傳承而硬性灌輸的。這裏,風俗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孩子的溫情和愛心。
記得在我成長的年代,有的孩子被父母稱為“討債鬼”,“挨槍子兒的”,成績不好,會被老師罵“死不要臉的”,“蓋了棺材頂兒的”。生日沒人記得,更談不上慶祝,偶爾碰上這一天,訕訕地提個要求,會遭到父親的教訓:這是你媽媽的受難日!你該感恩於她,而不是慶賀自己!!好孩子要把壓歲錢交給父母,作為將來的學費。
這樣的環境,我們的心腸硬了,處世勢利了,別人的好意我們當陷阱了,萬事學會精心算計了。
現在的中國人有錢,紅包和壓歲錢已經成為充滿銅臭氣的商業交易。就連我80後的侄女在中學過生日時,就學會了對邀請不邀請誰挑三揀四,而且理所當然地說:不請這個同學,他窮,紅包肯定給得少。
聽說如今的壓歲錢,沒有一千塊是拿不出手的。
誰會想到在美國,這些孩子會珍惜一塊錢?會知道壓歲錢有著這樣好玩的曆史,會記得它曾經代表了父母的關愛和長者的祝願呢?
----------------------------------------
轉貼,僅供參考,不負責核實其內容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