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ST 虎年新春看天下大勢:中美博弈(上)
(2010-03-27 11:45:59)
下一個
YST 虎年新春看天下大勢:中美博弈(上)
2010/03/25 00:00:50
在論述經濟問題之後,我們進入虎年新春論政最重要的話題,那就是「中美博弈」。
經濟問題是核心也是一切問題的誘因,中美博弈則是所有誘發問題中最重要也是最現實的政治表象。
如果你還不能體會到「中美博弈」的重要性的話,那麽 YST就把話說得白一點:
「中美博弈」將導致世界政治從單極進入多極。
所謂「多極」絕不是止隻有中美二極,而是中、美、歐、俄、巴西、印度...的多極世界。
如果你仍然不能感覺到本主題的重要性、認為與自己無關的話,那我們就說得更白一點:
「中美博弈」必定會導致這個世界財富的重新分配。
這並不奇怪,「中美博弈」的起因是經濟,最後導致的結果當然也是經濟,中間的過程不過是手段而已。
「中美博弈」將改變未來政治的遊戲規則和經濟的結構秩序,它的範圍是全球性的,它的影響將觸及這個世界的每一個人。
台灣吵翻天的ECFA與統獨問題不過是「中美博弈」驚濤駭浪中的一個小漣漪,屬於典型的「茶壺?的風暴」。
(一)美國一超獨霸的力量基礎
美國是當前世上唯一全方位、真正意義上的超級大國,她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力量無遠弗屆,即使沒有控製到也滲透和輻射到全球每一個地方。就影響力而論,在人類的曆史上美國的霸權是空前的,超過羅馬帝國,也超過漢唐時期的中華帝國,更超過嗜殺的、沒有文化的蒙古帝國。
我們不禁要問:美國獨霸全球的力量基礎是什麽?
答案是:作為唯一世界貨幣的美元。
本市的市民Newyorker對美元有非常精致的論述,他指出美元是創建在四個支柱上:軍事力量、科學技術、核心價值、與民主製度。
YST 認為後兩項是軟實力,軟實力的效果並不具有很大的說服力,更重要的是,軟實力都是依附在硬實力上的,並不真正構成美元的基礎。譬如美國一旦戰敗,它的核心價值就會受到質疑;譬如美國經濟在全球競爭中一旦落後,它的民主製度立刻就站不住腳。後者正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也是西方國家最大的憂慮。美式的民主製度效率低下,龐大的律師團阻撓科技的進步,龐大的遊說團阻撓社會福利的公平分配。美式民主的效率性、公平性與合理性已經受到深深的質疑。
所以嚴格說來,真正構成美元基礎的是軍事力量與科學技術。我們也可以把大美國帝國看成是創建在美元、軍事力量與科學技術這三個柱子上。這其中美元是最粗的一根,軍事力量與科學技術其實是靠雄厚的美元財力發展出來的。
要知道依照美國占世界22%的GDP,而且其中隻有三成是實體經濟,這個經濟規模不可能建設出獨霸全球的軍事力量與科學技術。半個世紀以來,美國能夠達到一超獨霸的境地全靠美元是唯一主宰性的(dominant)世界貨幣。基本上,唯一的世界貨幣使美元幾乎可以無限量地發行而由全球來承擔,這是何等力量!
所以如果美元在世界貨幣的霸權一倒,那麽什麽霸權基礎都倒了,美國就必須退回到與它的實際生產力相配的地位,那就是一個地區性的強國。
美國的霸權是強撐住的。事實上,美國的一超獨霸是站在借來的時間。
(二)「美消中長」已成定局
甲. 2008年的政治分水嶺
去年新春 YST寫了三個係行文章,其中最後一個係行
「牛年新春談世界大局:中美的消長」(2009/03/03~2009/03/08)
最為重要。
這個係行由於篇幅的關係在張貼過程中被分為五部:
甲部論述西方實質體係的崩潰;
乙部論述西方價值體係的崩潰;
丙部論述美國實力的消退;
丁部論述中國崛起之勢不可擋;
戊部論述未來的變化與結論。
整個係行有兩萬五千七百多字,其中乙部占了一萬字,因為YST認為西方價值體係的崩潰最為重要、影響最為深遠。
上麵這個係行是我所知道所有媒體中最早論述「美消中長」的政治評論,幾個月後才出現大批此類論述,到了2010年「美消中長」已成共識。所以2008年的金融風暴就是「美消中長」的分水嶺,這個走勢太明顯了。
去年的「中美的消長」係行給【天下縱橫談】帶來大量的讀者,從2009/03/11起一連三天的訪客人數每天都超過三萬,並且創造了本市34,933單日訪問量的最高紀錄。YST非常高興看到這一切,不僅是為了破紀錄的訪問量,更是因為「美消中長」這個非常關鍵的政治走勢很清楚地被傳播出去。是的,多極世界即將到來。
2009年的政治發展正如我們所預料,「美消中長」這個劃時代的政治現象進一步被證實,政治中心逐漸向亞洲大陸轉移,美國已經進入desperate的階段。YST的估計美國的霸權無法維持到2020年。
乙. 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經濟體
2008年爆發的金融海嘯埋葬了西方的自由經濟和資本主義,就好像1989年柏林牆的倒塌埋葬了共產主義。
最令西方國家難堪的是,一個前所未見的中國經濟體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屹立不搖,隻不過受到短暫的挫折但是仍然繼續維持正成長,而且調整一年後,中國在全球經濟一片蕭條中率先恢複正常的經濟運作。西方國家自封的經濟導師麵子掛不住了,這才是西方國家遭受的最大的打擊。
丙. 美國的掙紮
即使西方匆匆頒發了諾貝爾經濟獎給美國猶太人克魯曼也無法解釋西方自由經濟理論的脆弱與荒謬,它同樣也無法挽回西方資本主義在全球競爭中的失敗。諾貝爾經濟獎的含金量很小,它就跟諾貝爾和平獎一樣,是西方人搶奪話語權的工具而已,基本上一文不值。事實上,克魯曼說話的水平和達賴喇嘛差不多,他們都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
即使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把中國行為「匯率操縱國」並施壓人民幣升值也無法挽回美國經濟的滑坡,因為問題的本身出在美國的不知儲蓄與過度消費,根本與人民幣的匯率無關。
想想看,經濟本來就是一個軟科學,誰都可以朝自己有利的方向胡亂說。不知檢討自己和一昧指責別人是美國國會的老把戲,其實美國自己濫印美元並且配合對歐亞國家進行各種金融狙擊才是最大的「匯率操縱國」。美國有什麽資格扮演世界裁判?
事實上,美國可以壓迫日圓升值,因為日本是美國附庸;中國人愛麵子又有實力較勁,美國壓迫人民幣升值肯定會踢到鐵板,壓力越高越不可能成功。
讀者必須明了,每次美國財政部(Treasury Department)拍賣不出去的政府公債(Treasury Bill,簡稱 T-Bill)就由美國聯儲會來購買,其實就是由美聯儲印鈔票補上。也就是說,美國政府花錢能借就借,借不到就自己印。嗬嗬嗬,天下的好事都被美國占盡了!
美國經濟已經進入靠借貸和印刷鈔票來維持,這是不可能持久的,美國衰落的征兆非常明顯。
丁. 經濟崛起必然帶動中國的科技與軍事發展
經濟是人類一切文明的基礎。想想看,隻要有了穩定的經濟基礎,憑著中華民族的聰明與勤勞,什麽科學技術發展不出來?什麽先進武器研發不出來?
我們要明白,直到明朝,中國的科學技術是長時期領先世界的。今天中國的崛起隻不過回到幾千年來中國在世界上應有的位置而已。
中國的發展是全方位的,美國贏不了這場經濟戰。
從經濟的觀點出發,「美消中長」已成定局,唯一可能的變數是戰爭。
是的,一個更健康的多極世界即將到來,全球財富將會得到更合理的分配。
(三)美國政治操作的精髓
美國的政治操作是承襲英國的帝國主義,但是手法更加精致與細膩。
甲. 英國的外交國策
讓我們回想一下,英國是個領土隻有24萬平方公裏的島國(大約是廣東省加海南島的麵積),人口不過六千一百萬(2009年的統計),但是英國曾經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殖民地,麵積和人口都超過本身領土和人口的數倍而且遍布全球,是真真實實的「日不落國」。英國能夠做到這一點單憑武力是不夠的,必須有策略。
我們不禁要問:英國在全世界殖民的策略是什麽呢?
回答是:盡量在全世界製造糾紛和衝突使自己有插手幹預和出麵調停的機會。
英國這個擴張和控製殖民地的策略是非常聰明的,靠著分化與挑撥就可以控製遠比自己遼闊的土地和遠比自己眾多的人口,靠著調停就可以獲取龐大的利益。
乙. 檢驗英國的外交國策
讓我們用曆史檢驗英國的作為:
a. 1893年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劃分國界的時候,英國人使壞,故意把一部分普什圖族(Pashtun,阿富汗的主要民族)居住的地方劃歸巴基斯坦,這就是有名的“杜蘭線”(Durand Line)。“杜蘭線”造成巴基斯坦西北省嚴重的分裂傾向和巴阿兩國的心結。
b. 1914年英國外交部長麥克馬宏(Henry McMahon)不顧中國的反對強行與西藏地方政府簽約把大片藏人居住之地劃歸印度,這就是惡名昭彰的“麥克馬宏線”(McMahon Line)。“麥克馬宏線”直接造成1962年的中印戰爭和中印之間六萬平方公裏的長期邊距糾紛。
c. 1947年,英國最後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L. Louis Mountbatten)正式公布了印巴分治方案,也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蒙巴頓方案」。「蒙巴頓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語言、文化和民族的區別來劃分自治領域。這個方案立刻造成無窮的後患,尤其是使查莫和喀什米爾的歸屬成為懸案,造成印度與巴基斯坦在獨立後立刻圍繞喀什米爾問題兵戎相見。
d. 英國統治馬來西亞期間讓華人經商、讓馬來人當兵,馬來西亞獨立時英國沒有給予充份的調整時間,造成華人有錢、馬來人有槍的局麵。傻瓜也知道會發生什麽。
e. 英國眼看中國收回香港之勢已成定局就立刻在香港進行“民主運動”(政治地雷)和超大規模的工程建設(金錢掠奪),刻意放寬銀行貸款使香港已經價格過高的房地產攀升到了瘋狂的頂價,表麵上製造英國人統治香港的繁榮,暗地?為回歸後的香港埋下經濟泡沫的地雷,真可謂一舉兩得。還記得西方媒體在回歸前集體唱衰香港、預測香港末日的交響樂大合唱嗎?
丙. 左宗棠怒斥英國使者
YST 再說一個可能很多中國人都不知道、發生在清朝末年的曆史故事。
1870年,中亞浩罕王國的軍事強人阿古柏已經侵占新疆的大部分的土地並自立為王,俄國侵占新疆省的伊犁地區,日本派兵窺視台灣。西北的邊防和東南沿海的海防同時告急,於是在清廷內部引發了「海防」與「塞防」之爭。李鴻章認為二者不能兼顧,主張放棄塞防,把省下來的錢來加強海防。左宗棠堅決反對,認為西北領土在國防上非常重要,如果“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將更加招致英、俄的滲透。
1875年(光緒元年),清廷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左宗棠深刻了解補給問題對戰爭的重要性,尤其新疆的補給線特別長,於是提出了“緩進速戰”的作戰方針。在準備任務尚未完成時,不宜速進;在做好一切準備後,就要速戰速決。
1876年,在完成後勤保障的任務後,左宗棠出兵伐寇,大軍進駐肅州(今甘肅酒泉)。新疆地形北廣南狹,因此“北可製南,南不可製北”,左宗棠根據這個特點定下了“先北後南”的作戰方針。左宗棠的大軍先進軍北疆,攻克烏魯木齊之後,再分兵兩路南下,越天山,收複吐魯番,打開了通往南疆的門戶。阿古柏逃到庫爾勒,服毒自殺。
英國看到中國軍隊即將收複南疆,於是出麵“調停”,要求清廷允許阿古柏的殘部在喀什創建獨立王國。左宗棠駁斥道:英人要為他們立國,可以割英國的土地給他們,憑什麽拿我們的沃土作人情!
左宗棠大將軍說得好,中國打了勝仗反而要割讓土地給敗軍立國,天下有這種“調停”嗎?
想想看,浩罕王國的殘兵在喀什繁衍,新疆此後還能有安寧嗎?
英國人居心的陰毒在這種外交“調停”中再明顯也不過了。
英國在國外到處種下動亂的種子,這是英國外交的基本國策。
英國為什麽要這麽做?
道理就在有動亂,英國才有機會出麵“調停”。
丁. 美國接手英國的帝國主義
美國是英國帝國主義的繼承者,不但深得英國的真傳,更把手法發揚光大。當然,無論財力或軍力美國的本錢都比英國大得多,因此美國能用的手段自然多得多,但是基本策略和操作精神是一樣的。
美國的高明處是她的格局比英國大得多。我們舉兩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例子來幫助。
第一個例子是亞洲戰場。
中國對日抗戰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就開端了,但是美國添加對日戰爭是1941年。如果沒有「珍珠港事變」,美國是不會參加對日戰爭的。不但不會參加,美國在1931~1941這年中還販賣戰略物資給日本,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鐵和石油。美國不但發戰爭財,而且在等待時機。
你一定會問:美國在等什麽?
答案是:美國在等中國的戰敗和投降,然後她可以出麵調停。
美國絕不會主動出兵幫助中國,但是也絕不會讓日本獨吞中國,後者對美國是非常不利的。美國隻要等到中國投降或完全失去抵抗力,她就可以出麵調停,不費一兵一卒地分到一杯羹。美國分這一杯羹是拿穩的。想想看,以美國的實力要分一杯羹,日本不敢不給,而中國已經亡了,根本沒有說話的力量,隻能聽天由命。
美國等待出麵調停是一個穩賺不賠的無本生意,這就是國際政治的現實。
這個現實之所以沒有兌現是因為中國作出拚死的抵抗,奇跡式地居然沒有倒下。這才打破了日本的野心和美國的精明盤算。
第二個例子是歐洲戰場。
二戰後期當聯軍準備反攻時,羅斯福考慮從諾曼底登陸,斯大林也讚成從諾曼底登陸,但是邱吉爾建議從巴爾幹半島登陸。羅邱史三個人都是了不起的戰略家,他們非常清楚登陸點不同的選擇所導致的後果。如果登陸點是巴爾幹半島,那麽二戰後東歐就納入聯軍的勢力範圍;如果登陸點是諾曼底,那麽二戰後東歐就落入蘇聯的勢力範圍。
英國在二戰時差一點亡國,靠著強大的海軍才避免了步法國的後塵,所以說話的力量不足。外交是憑實力說話的,最後的決定當然是諾曼底。
斯大林的選擇容易又自然,因為他是直接獲利者。
那麽,羅斯福為什麽要選擇諾曼底,把東歐送給斯大林呢?
答案是:隻有把東歐劃入蘇聯的勢力範圍,西歐才離不開美國的保護。
羅斯福是一個真正高瞻遠矚的戰略家。他非常清楚因為意識形態的不同戰後的歐洲一定會形成東西兩個陣營。如果單憑蘇聯的實力是敵不過整個歐洲的,那時候美國就變得多餘了,沒有可能主導歐洲的事務。如果蘇聯擁有東歐,那麽西歐單獨對抗蘇聯領導的東歐集團是不可能的,必須仰賴遠隔重洋的美國。
看到沒有?
隱藏在羅斯福戰略中的核心思想就是製造全球的動蕩、不安與恐懼,如此這般美國才能成為世界的平衡者和領導者。
美國這個戰略的基本精神其實和英國是完全一樣的,隻不過格局要大很多。
(四)島國的悲哀
甲. 傳統意義上的島國
YST 記得大約三年前呂秀蓮大談台灣的海洋文化,不斷誇耀台灣的地理環境和海洋立國的優越性。
呂秀蓮是一個沒有見識又多嘴的政客,成天胡說八道,自以為有國際觀和外交上的天才,其實連最基本的地緣政治都不懂。
在二一世紀的今天,任何島國是完全沒有前途的,這是島國的悲哀。
未來主宰世界的,不論是全球強權或者區域強權一定都是擁有漫長海岸線的大陸國家,譬如中國和印度。
你一定會問:為什麽?
這個答案實在太簡單了。任何島國,不論是英國還是日本,大陸國隻要派出一個艦隊就困死你。島國是不經打的,島國的海軍一旦被消滅,全國人民無處可逃。
你一定會再問:島國也可以創建強大的艦隊呀!
答案是:島國的資源都很差,要比建設海軍是比不過對岸的大國的。戰爭一久就進入消耗戰(war of attrition),島國必敗無疑。
乙. 非傳統意義上的島國
地球最大的陸地板塊就是歐亞大陸,不但麵積大,而且人口眾多,後者尤其重要。與歐亞大陸這個巨無霸的塊頭相比,其他像北美洲這樣的陸地都是“島”,一個非傳統意義上的島。因此我們可以把美國看成一個很大的島國,一個非傳統意義上的島國。
人類有史以來的文化中心都在歐亞大陸,因為地廣人多。美國的崛起不過是最近六年的事,而且是戰爭下的偶然,這就像香港因戰爭而偶然發跡一樣,不會長久的。世界的中心必定會轉換到歐亞大陸,就好像亞洲的金融中心必定從香港回到上海。
從全球的觀點來看,美國這片土地與歐亞大陸相比不過是比英倫三島大很多的島國而已,這種形勢和英國與日本都非常相似。
美國的人口也不比傳統的島國日本多了多少,人口是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因素,全球化後的經濟更是如此。
丙. 美國成為世界中心是違反曆史規律的
美國被兩個大洋隔開,本身是孤立的,一個三億人口的孤立小世界不足以成為世界中心。美國必須在歐亞大陸不停地製造意識形態的對立、各種戰亂、各種恐懼、各種不安、周期性的金融動蕩....等等,然後美國派出強大的海軍艦隊、陸戰隊士兵和金融專家把這些問題擺平,這就把勢力範圍伸延到歐亞大陸了,不但獲取豐厚的利益,而且調停的身份使地處偏遠的美國成為全球中心。
在全球製造矛盾和衝突是美國霸權必須施展的生存之道。
所以我們看得很清楚,今天的美國成為世界中心是違反曆史規律的,就好像香港在冷戰期間成為金融中心違反曆史規律是同樣的道理,這些都是戰爭造成的偶發事件,是不可能持續的(unsustainable)。
這種「不可持續性」正考驗著美國。美國在中東和中亞的戰爭、對亞洲和歐洲的金融襲擊、在歐亞大陸處處點火和製造對立、占全球軍費一半的國防預算、研發各種非常先進武器、推銷各種牽強附會的人權論述與民主論述....,這些都是「先製造問題、再“調停”問題」所必需的具有的手段與能力。
擺在眼前的是,60年下來美國已經力不從心了。
在第二節我們說,美國現在處於 desperate 的階段,她必須賭一把才能走出當前的困境,譬如發動伊朗戰爭。但是如果這一把賭輸了,美國就必須做出戰略收縮,譬如考慮放棄在歐亞大陸的勢力範圍。
讀者不要對美國的強大存在不切實際的幻想,以為現在的一超獨霸是天經地義。當前的政治形勢正在醞釀著劇變,美國的霸權其實非常脆弱。
YST 把話說白了。孤立在北美洲的美國要輻射她的全球影響力全靠海軍,中國隻要創建六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就可以保證把美國勢力逼退到夏威夷。什麽第一島鏈、第二島鏈,除了台灣,都是沒有後勤保障能力、非常小的孤島,有些甚至是無人居住的礁石,在中國航空母艦戰鬥群的威懾巡弋下它們都是紙糊的籬笆。
中國擁有六個航空母艦戰鬥群不是夢想,這一天很快就會到來。為什麽?
回答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很輕鬆地(不需要節衣縮食)就可以支持每年增長10%的軍事預算。六個航空母艦戰鬥群算什麽?
想想看,如果美國的勢力範圍收縮到夏威夷,美國就真的成了邊緣國了。美國能不著急嗎?
(未完待續)
虎年新春看天下大勢:中美博弈(中)
----------------------------------------
轉貼,僅供參考,不負責核實其內容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