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軍用八路軍精神在太平洋戰場上打贏奪島戰

(2010-03-21 13:24:47) 下一個



美軍用八路軍精神在太平洋戰場上打贏奪島戰



當美國人還沒有從珍珠港事件的打擊中恢複過來,對日作戰正處於困境時,一名海軍陸戰隊軍官率領部隊,在太平洋的一個小島上,贏得了美軍對日作戰的第一次勝利,振奮了美國民眾的精神,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這位軍官就是海軍上校埃文斯·卡爾遜。然而,誰曾想到,卡爾遜的勝利,是靈活運用八路軍遊擊戰術的結果。

  跟遊擊隊翻山越嶺學本領

  卡爾遜,1896年出生在一個牧師家庭,16歲參加美國陸軍。20世紀20 年代,他被派往中國。自此以後,他幾度來華,與著名國際友人埃德加·斯諾成為好朋友。

  抗戰初期,他以美國海軍情報官的身份再次來到中國。在上海,他遇見了老朋友斯諾。斯諾將自己剛剛完成的《西行漫記》送給他。從書中他知道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知道了八路軍獨特的作戰方法,對紅色根據地有了向往之情。他跟斯諾說:“我願意見見你那‘神一樣’的人,我覺得搞清他們在西北紅區怎樣跟日本作戰是至關重要的,說不定將來哪天會用得著。”1937年 12月初,卡爾遜幾經周折,來到了山西八路軍總部,見到了總司令朱德和政委任弼時。在此後20天的時間裏,他從兩位領導人那裏了解了八路軍的政治思想工作和機動靈活的遊擊戰術,他興奮之極,決定和八路軍一起生活,一起戰鬥,學習遊擊戰術。

  1937年12月26日,卡爾遜背著沉重的行囊,跟隨一支八路軍部隊,在朱德的目送下出發了,他們的目標是山西前線。這支部隊過村莊,爬高山,機動穿插,巧妙迂回,每一次動作都讓卡爾遜讚歎不已。一年後,這支部隊中的600人組成分隊,要執行一項截擊日軍的任務,卡爾遜毫不猶豫地跟隨行動。這次任務十分艱巨,分隊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往90多公裏以外的目的地。這天夜裏,分隊出發了。他們冒著嚴寒,越過深穀、森林和急流,以急行軍的速度向前奔襲。卡爾遜憑著往日在美國海軍陸戰隊練就的體魄,勉強跟上隊伍。

  32個小時以後,分隊終於到達目的地,並出色完成了截擊任務。精疲力竭的卡爾遜驚奇地發現,雖然每個戰士都極度疲憊,卻沒有一個掉隊的。他問一個戰士:“你如何能做到不掉隊?”戰士的回答令卡爾遜終生難忘。戰士說:“如果一個人隻有兩條腿,他會掉隊。但我除了有兩條腿,還有頭腦。我理解抗日戰爭的偉大意義,我知道這次行動對整個戰鬥意味著什麽。”後來,卡爾遜又到了延安,八路軍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和機動靈活的遊擊戰法,給他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用八路軍的標準組建海軍陸戰隊

  1942年2月,太平洋戰爭處於最艱難時刻,回國後的卡爾遜奉美國海軍之命組建一支新型的海軍陸戰隊,專門擔負襲擊任務,稱“襲擊者”營。這個營需要從優秀的士兵中選拔隊員。卡爾遜一直記著那位八路軍戰士的話,他決定把這支特殊部隊建設成八路軍式的隊伍。按規定,這支部隊的名額是1000人,而報名的誌願者就有3000人。卡爾遜決定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進行挑選。錄取的這一天,卡爾遜對每一個誌願者都提出相同的問題:“你為什麽要打仗?這是一場什麽樣的戰爭?我們為什麽而戰?”

  回答是多種多樣的。有的說:“長官,我要打仗。”有的說:“我想快點到海外去,快點回來。”還有的說:“我就是想參加突擊隊。”對這一類回答,卡爾遜很不滿意。最終,他錄取了那些在回答問題時提到“為珍珠港雪恥”,“要教訓日本鬼子”,“要消滅法西斯,消滅軍國主義”的誌願者。

  加利福尼亞的2月正值雨季,一場大雨過後,聖迭戈附近的埃利奧特兵營一片泥濘,1000人的“襲擊者”營在等待著卡爾遜的首次訓話。卡爾遜的第一句話就令所有士兵大吃一驚:“我們將和你們同吃、同住、同工作、同戰鬥。我們心甘情願地放棄一切特權。”隊伍中出現了輕微的騷動,士兵們從來沒有聽到長官說過這樣的話,因為這些話顛倒了美國軍隊的生活傳統。接著,卡爾遜描述了他們所要經受的訓練。他說:“你們必須練得不吃飯也不睡覺,一天行軍50英裏以上;還必須學會在叢林中作戰,用各種武器在各種可以想象得到的位置上進行射擊。有那麽一天,我們惟一的口糧是從日本鬼子屍體上搜尋出的食物。”最後,卡爾遜給他們講述了那支600人八路軍分隊的故事。從此以後,“襲擊者” 營有了雄壯有力的營歌,有了體現“團結”、“協作”的口號,有了官兵同甘共苦的管理方式。卡爾遜贏得了所有官兵的信任,他被他們親切地稱為“老頭子”。

  馬金島上首戰告捷

  1942年8月9日,一支由美國海軍潛艇組成的特遣小艦隊奉命悄悄地離開珍珠港基地,向西南3000公裏以外的吉爾伯特群島(今屬基裏巴斯)駛去。潛艇上載著215名“襲擊者”營的官兵,他們要用打了就跑的八路軍戰術,去襲擊日軍占領的馬金環狀珊瑚島,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破壞設施,擒拿俘虜以及收繳文件。

  16日晚,潛艇到達了馬金島海域,可是,天氣突然變壞,海上風雨交加,波浪翻滾,給下艇登陸帶來了極大困難。卡爾遜登上瞭望塔,觀察了一會說:“在這樣的天氣裏,日本人肯定毫無防備,我們正好可以出其不意。”他命令官兵立即乘橡皮船登陸。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橡皮船的引擎大多熄火了,官兵們憑借著平時在海浪中訓練的功夫,竭盡全力向海岸劃去,終於在17日淩晨5時30分登上了馬金島。

  天開始放亮,晨霧漸漸散去,卡爾遜派出幾組巡邏隊,向不同方向出發,搜索島上的日軍。不一會,在島的另一側響起了槍聲,原來是巡邏隊與日軍遭遇了。恰在此時,從樹林裏走出3個土著人,他們願意為美軍提供情況。卡爾遜了解到島上的日軍有二三百人,大多數集中於溫莊碼頭和吳吉關。還了解到,日軍在叢林裏布置了不少狙擊手。他立即用無線電通知潛艇,請求炮火支援。幾分鍾後,炮彈呼嘯著從頭頂飛過,在溫莊碼頭和吳吉關方向爆炸。

  隨後,卡爾遜將部隊分成小股,用各種輕重武器,與日軍展開叢林遊擊戰。戰鬥整整持續了4個小時,附近島嶼的日軍水上飛機和零式戰鬥機趕來增援,它們對叢林進行瘋狂的轟炸和掃射,“襲擊者”營的官兵也開始與敵人展開了巧妙的周旋。卡爾遜則奔波於各個作戰分隊之間,用他特有的冷靜和沉著,在遠離基地、毫無退路的孤島上,激起戰士們戰勝敵人的信心。

  下午5時,馬金島上的槍聲開始稀疏,日軍的抵抗越來越弱。7時30分,馬金島歸於沉寂,卡爾遜的任務完成,便率領部隊乘坐橡皮船撤回到潛艇。

  此次戰鬥,“襲擊者”營以犧牲30人的代價,換取了消滅日軍300餘人,摧毀小型運輸艦2艘,無線電站2座,水上飛機2架,破壞了全部軍事設施的戰果,贏得了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美軍的首次勝利。消息傳來,美國國內一片歡騰。《紐約時報》和《時代》周刊都對此進行了長篇報道;《紐約先驅論壇報》則發表了社論,題目是《“襲擊者”卡爾遜》,給予卡爾遜和“襲擊者”營以很高的評價。

  後來,卡爾遜又率領“襲擊者”營參加了瓜達爾卡納爾島(今屬所羅門群島)戰役,同樣取得了不俗的戰績。(編輯注:也就是HBO最近熱播的《The Pacific》第一、二集所記述的戰役。)

  卡爾遜:深得毛主席真傳的美國“遊擊戰”將軍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卡爾遜數次來到中國,並深入到延安,訪問了毛澤東、鄧小平等人,回國後寫成了《中國的雙星》,並預言中國共產黨必將在中國取得勝利。他還以八路軍精神組建了一支美軍中的八路軍投入“二戰”……《傳記文學》2003年第3期發表張偉撰寫的文章,介紹了這位美軍將領在中國的傳奇經曆。

  ——編者

  兩次中國之行使卡爾遜對中國有了深入的了解

  1927年,31歲的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埃文思·卡爾遜懷著“教會中國人養成尊重外國人的習慣”的信念踏上中國這塊神秘的國土。卡爾遜當時的駐防地是上海。後來,卡爾遜被任命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第四團情報軍官。在接受任命時,他的指揮官布裏斯托爾上將對他說:“我希望你能真正的深入去了解中國。中國太大,人口也太多了。除了廣泛的結交朋友,你是無法達到了解中國的目的的。隻要我們能平等地對待他們,你就會發現一個事實,他們絲毫不比我們低下,有些方麵甚至還遠遠地超過我們。……”布裏斯托爾曾經在中國服役多年。1911年中國爆發辛亥革命時,布裏斯托爾是長江上的美國驅逐艦“奧爾巴尼”號艦長。他是第一個向新生的共和國鳴禮炮致敬的。

  通過布裏斯托爾將軍,卡爾遜認識了正在中國的年輕記者埃德加·斯諾。

  1930年至1931年,卡爾遜奉調到尼加拉瓜參加鎮壓當地遊擊隊的戰鬥,並因此獲得海軍十字勳章,但是卡爾遜心中充滿疑慮:在他的心目中一直以為美國是一個不幹涉別國內政的國家。但他的勳章使他否定了昔日的結論。

  1933年,卡爾遜重新來到中國。但洋味十足的上海已不能滿足他進一步了解中國的渴望。因此,卡爾遜來到北平。

  卡爾遜把在北平的主要時間都用在了了解中國文化上。作為公使館的警衛副官,他發現,在北平的美國駐軍中每月總要有100多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紀律處分,其中很大部分是由於與當地中國居民發生文化衝突所致。後來,卡爾遜為在北平的美國人開辦了一個中國語言、曆史和文化的學習班。這個學習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幾個月後,受到紀律處分的人已逐漸減到每月不足十人。

  中國人民的抗戰熱情震憾了卡爾遜

  1935年冬,卡爾遜奉調回國。1937年春天,卡爾遜申請第三次去中國執行任務的申請被批準了。起身前往中國前一周,卡爾遜受到了羅斯福總統的單獨接見。此時的世界正處於世界大戰全麵爆發的邊緣。羅斯福給了卡爾遜一項十分特殊的任務:“希望你不時地給我寫信,告訴我你眼裏的中國已經發生的和將要發生些什麽。”“這些信我們保守秘密,隻有你我兩人知道。”羅斯福說,“我猜想,今年夏天中國的政局將會發生突變,我想直接了解那裏的情況並聽到你這位軍官的看法。”

  卡爾遜到達上海後,留在上海擔任戰場觀察員。在上海觀察戰場是一項“既簡單又令人痛苦”的工作。卡爾遜和其他觀察員隻消在能夠俯瞰蘇州河的屋頂上或公共租界邊緣樓房中租一個窗口,就能清楚地看到這場戰爭的詳情。當他們看到中國軍隊在日本的坦克、大炮射程內英勇地進攻,又一排排倒下時,卡爾遜對身邊的觀察員說:“真想衝過去,揀起陣亡者的槍跟鬼子拚呀!”就在這天晚上,他從幾個童子軍口中學會了《義勇軍進行曲》。當他唱到“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時,他感到他全身的血液都沸騰了。

  在戰場上,他問一個參加救助的民工:“你為什麽要打仗?你的同胞為什麽不怕死?”

  “救——國!”那人答道。

  “那你們怎樣去救國?”

  “通力合作,不怕死就能打敗鬼子。”

  “通、力、合、作?”卡爾遜沒有聽懂那人口中鄉音濃重的上海話。

  “工——合!”那人又把四個字簡化成兩個字。

  “工合!工合!”這兩個字在卡爾遜心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幾年後,在太平洋戰場上,卡爾遜的突擊營口中喊著“工合”二字衝上日本人防守嚴密的一座座小島。“工合”(Gung Ho)二字響徹太平洋上空,從而使日本人聞風喪膽。

  在八路軍根據地,卡爾遜了解到一個全新的世界

  卡爾遜的老朋友斯諾這時也來到了上海。斯諾此時剛剛完成《紅星照耀中國》(又名《西行漫記》)一書的初稿,就被卡爾遜借走了。幾天後,專程前來歸還書稿的卡爾遜一進門就大聲說:“天哪,埃德!朱德、毛澤東、周恩來,是真有那樣的人,還是你憑空編造出來的?”

  “這是什麽話?”斯諾裝出很生氣的樣子嚷道,“他們就像我寫的那樣活生生的生活在陝北、在山西、在日本鬼子後方。誰都可以去跟他們交談,同他們在一起生活呀!”說到這裏,斯諾故意頓了頓,“我相信,他們尤其會歡迎海軍陸戰隊的情報官員去他們那裏。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外國軍官敢勇敢地穿越封鎖線到他們那裏去。”

  斯諾的話激起了卡爾遜對陝北的興趣。他向斯諾說:“如果他們(共產黨)真正是士氣高昂和紀律嚴明,如果他們的領導人真像你所說的那樣足智多謀……那麽,未來可能是屬於他們的。”

  卡爾遜通過蔣介石的澳籍顧問端納辦妥了西行的手續,於當年底啟程前往西北。他首先來到了位於山西洪洞縣內的八路軍總部,會見了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等人。卡爾遜此行前後總計50餘天,行程1600多公裏。他先後考察了晉綏、晉西北、晉中、冀中等敵後根據地。卡爾遜了解到一個全新的世界,他知道了什麽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知道了什麽是“統一戰線”。他這樣描寫他所接觸的人:這些人態度是友好的,我感到像是在家裏一樣。

  在董顯光的安排下,卡爾遜還會見了剛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伉儷”的蔣介石夫婦。在與蔣介石一個小時的會見中,卡爾遜竭盡全力向蔣介石呼籲“結束過去兄弟間的流血”,給予八路軍以援助。他對蔣介石說:“八路軍是一支抗日生力軍。可是他們衣單食薄,急需食品、爆破筒和打坦克的彈藥,尤其急需醫藥和繃帶。委員長,我以一個軍人的名義代他們提出請求,請您盡快地向他們提供援助!”

  聽完董顯光的翻譯,蔣介石很不自然地從椅子上站起來,說:“很感謝你對中國人的抗戰表示同情。幾個月來,你辛苦了。我還要去出席一個會議,失陪了。”……

  卡爾遜預言中國共產黨必將在中國取得勝利

   1938年5月,在林伯渠的安排下,卡爾遜造訪延安,拜會了他心儀已久的毛澤東。在一支蠟燭黯淡的燈光中,毛澤東與卡爾遜一邊喝著茶一邊剝著花生進行了徹夜長談。二人談話的內容從抗日戰爭、歐美局勢一直談到各個時代政治思想的發展,乃至宗教對社會的影響。後來,卡爾遜這樣評價毛澤東:“這是一位謙虛、和善、寂寞的天才。在漆黑的深夜中在這裏奮鬥著,為他的人民尋求和平的生活和公正的生活而奮鬥著。”

  卡爾遜此行最重要的收獲就是見到了鄧小平。在他的著作《中國的雙星》中,卡爾遜這樣描寫鄧小平:“參加八路軍以前,鄧是個工人。他在法國呆了幾年,考察那裏的工人運動。他矮而胖,身體很結實,頭腦像芥末一樣靈敏……”

  回到漢口的卡爾遜不遺餘力地為共產黨進行宣傳,呼籲對根據地軍民進行援助。在給羅斯福總統的定期報告中,卡爾遜稱讚在中共那裏根本就不知道什麽是腐敗;軍隊官兵平等、精神飽滿、鬥誌高昂。他還在信中建議:應該援助中共這支抗日武裝。

  卡爾遜的考察結論與美國政府此時對華宣傳的口徑並不一致,這招致了他的上司奧弗萊什的批評。對此,卡爾遜決定斷然辭職回國,以自由寫作為生,他以親身經曆撰寫了《中國的雙星》一書。卡爾遜有兩個預言:一是在不久後日本肯定會向美國發動進攻;二是中國共產黨必將在中國取得勝利。海倫·斯諾夫人曾經這樣回憶:1946年,正值中國內戰醞釀之時,卡爾遜偕夫人蓓姬到她家作客,與斯諾夫婦暢談兩天兩夜。卡爾遜當時說:無論打還是不打內戰,中國問題不久總會得到解決。不是建立(有共產黨參加的)聯合政府,就是中共取得最終勝利。

  卡爾遜在美國仿效八路軍的作風建立了一支隊伍

  1941年1月31日的《洛杉磯時報》和《洛杉礬每日新聞》同時刊登了剛從中國歸來的卡爾遜的訪談:預計美日在90天之內將會爆發戰爭,日本人有可能搞不宣而戰的伎倆。在文章中,卡爾遜提醒美國公眾注意:“無論過去還是將來,我們的第一防線都是英勇抗擊著日本的中國!”

  1941年5月,卡爾遜重新穿上他心愛的軍服,任聖迭哥埃裏奧特兵營第二團作戰情報官。1942年2月5日,卡爾遜受命組建第一獨立營,即“卡爾遜飛行突擊隊”或稱“工合營”。羅斯福總統把他的愛子詹姆斯·羅斯福送到卡爾遜身邊擔任突擊營參謀主任。卡爾遜以5比1的比例嚴格挑選了1000名突擊隊員,以實現一直縈繞在他心中的以八路軍精神組建一支美軍中的八路軍的夢想。

  卡爾遜在突擊隊的日常訓練中,時時刻刻以八路軍官兵平等的精神為榜樣。他與普通士兵一樣站崗值勤、排隊打飯、露宿野外、背著挎包和武器參加急行軍。每周五,突擊營依照八路軍的樣子召開民主討論會,每個士兵都可對一周訓練中的不盡人意的地方發表自己的意見,參謀主任小羅斯福還像八路軍中政治委員一樣給大家作形勢報告。會議間隙,大家都會要求他們的“老頭子”給大家吹段口琴,聽他講他在中國時與八路軍並肩行軍的故事……

  1942年8月16日,卡爾遜的“工合營”在兩艘美軍潛艇的配合下,以損失30人的代價奇襲日軍據守的馬金島,取得了二次大戰中美軍首次兩棲登陸戰的勝利。

  但卡爾遜的“工合”精神衝擊了美國軍隊的傳統和秩序,引起軍中很多人的反感。1943年4月1日,卡爾遜被免去突擊營指揮官職務,轉而擔任團主任參謀。從這以後一直到1946年卡爾遜以將軍軍銜再次退役,他再也沒有被委派指揮任何部隊。1947年5月27日,卡爾遜溘然辭世,享年51歲。




----------------------------------------
轉貼,僅供參考,不負責核實其內容真實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