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社評: 抵抗中國對科技標準的控製
(2010-02-23 11:39:23)
下一個
《金融時報》社評: 抵抗中國對科技標準的控製
作為一個名義上奉行共產主義的國家,中國展示出對資本主義的出色了解。正是憑借這種悟性,中國即將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種悟性並不局限於市場運行方式。中國對科技公司的政策表明,它知道如何讓市場向著有利於自己——但不利於他人——的方向傾斜。
10年來,北京方麵對信息安全產品(如加密軟件、智能卡和安全路由器)的生產商提出越來越苛刻的要求。強製認證和國內技術標準的要求,實際上強迫供應商與政府部門分享自己的技術。有意獲利於中國市場快速增長的外國企業除了服從外,沒有什麽選擇。
中國領導人明白這一點。人們有充足理由認為,他們的政策是一種有意識的戰略,旨在利用中國的經濟實力來左右技術標準,造成企業若不遵循中國標準就將付出過高代價的局麵。
這一戰略最明顯的潛在成果是商業上的。外國公司抱怨,它們必須針對不同市場提供不同的產品係列,這種局麵有利於本土競爭對手。中國的規則甚至包括徹底禁止海外供應商提供某些安全產品。此外人們還抱有一種合理的擔憂,即中國政府可能將自己認證的技術轉移給中國企業。
更為陰暗的影響在政治方麵。舉例而言,中國政府對加密技術掌握得越好,其審查部門就越能輕易破解加密保護。
曾幾何時,國家安全意味著一國對哪些技術可以出口加以管控,如今,國家安全日趨要求一國警惕自己進口什麽技術。如果全球統一采用中國要求的技術標準,那麽世界各地的計算機就麵臨這樣的風險:能否免遭網絡攻擊,隻能取決於中國的意願。近期穀歌(Google)的係統遭到侵入,據稱北京方麵參與了此事,這讓人很難對中國的意願抱有信心。
當然,其它大國也會憑借自己的實力蠻橫一番。但其中最重要的幾個國家受到自由度更高的國內市場和分權製度的製約。它們不應讓北京方麵放手製定主導性的技術標準。作為第一步,技術產品如果具有受他國政府控製的不可接受的風險,美國和歐盟可製訂限製進口的方案。中國對於出口的依賴,也許能夠推動它改變自己的立場。畢竟,北京方麵仍具有足夠的馬克思主義觀念,明白意識是由物質因素決定的。
譯者/和風
版主: 此貼子不適合該論壇主題可刪!
----------------------------------------
轉貼,僅供參考,不負責核實其內容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