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法國:一年間的中國究竟發生了什麽?

(2010-02-13 20:01:10) 下一個



法國:一年間的中國究竟發生了什麽?



中國在哥本哈根峰會的表現卻給世界展現了另一種形象。峰會之初,中國外交確有不錯的表現。作為排汙大國,中國曾試圖搶奪曆史先機,一方麵主動承諾減排,會同印度、巴西等新興國家起草文本,從全體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出發,要求歐美承擔法律義務。另一方麵以近代殖民被害人的名義,要求歐美擔當相應的曆史道德責任。然而,這一外交路向卻注定不能堅持到底。封閉的政治製度決定中國不能接受國際透明遊戲規則。峰會前期的表現越出色,決定階段就越被動。最後結果是一方麵中國因以主權名義拒絕國際核查,從而暴露了道德虛偽;另一方麵因拒絕在會議文本中出現2050年全球減排50%,發達國家減排80%的目標,開罪了發展中國家。為了淡化中國對世界說不的形象,中國外交使團不得不用推諉、搪塞、排斥等超常外交手段。

哥本哈根之後,英國人阿克毛被執行死刑案,穀歌聲言退出中國事件以及旋即而至美國軍售台灣而導致的中美衝突加劇等,均讓世界輿論感到中國對外態度的迅速轉向。一年間的中國究竟發生了什麽?如何解讀這一轉向?歸納歐美議論,無非有兩方麵的原因:

一是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2009年是中國經濟走出世界金融危機之年。對中國是否已成為經濟大國雖然仍然存在爭議,但這種亦虛亦實的經濟大國夢幻確實在世界舞台獲得廣泛認可。最能顯示國際風向轉換的是20強峰會對八強峰會的取代,而中國在20強峰會上的份量明確顯示地緣政治局勢發生了有利於中國的變化。一種以中國為軸心,左攜非洲、南美,右聯印度、巴西等國製約歐美的態勢似乎已然成形。

二是中國經濟力量的上升所導致的中歐、中美雙邊及多邊關係的變化。2008年底,為了懲治法國總統薩科齊會見達賴喇嘛,中方單方麵取消中歐裏昂峰會。歐洲沒有也難以作出對等的回應,並且同意於半年之後在布拉格召開了另一次歐中峰會。在這一回合中,歐洲的忍氣吞聲與中國的予取予奪形成鮮明對照。從中美關係上看,2009年美國新選總統奧巴馬上台,中美共主世界—“中美國”的說法浮出台麵。當年11月奧巴馬第一次訪華,避談人權,強調中國在新世紀的中心位置,企圖通過加強同中國的對話與合作重塑美中關係。眾多的分析家事後均判斷,奧巴馬的合作意願被看作是軟弱,為中國對美強硬提供了論據。

上述這些評判從現象出發,對事實發展描述有餘,對現象背後的原因似乎解釋不足。同時,也更多多著眼於中國與外部力量對比的變化而少將中國外交態度的變化同中國國內本身的演變聯係起來看。從外部看中國看到的更多的是中國對外國力的增強和蓬勃增長的出口。西方人在中國看到也更多的是城市、甚至城市富有階層的生活狀況,中國社會貧富分化的壓力,官民之間對立的強化等等結構性問題往往難以進入西方闡述中國話語。換句話說,一國對外政策的製定與變化,一定同其國內政策、國內政治經濟演變有著邏輯的關聯。中國此次對外取態的變化,同中國國內社會狀況的演變有什麽聯係呢?從這一角度,我們對中國外交決策轉換的追問,也可以是我們走進中國社會的一條獨特的門徑。



----------------------------------------
轉貼,僅供參考,不負責核實其內容真實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