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國際媒體預測:21世紀世界格局雛形初現

(2010-01-16 14:39:42) 下一個



國際媒體預測:21世紀世界格局雛形初現




新世紀往往在十年後才現出輪廓

2010年,作為一個整數年和新世紀第二個10年的開端,它在人們心理上的特殊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再加上過去的一年是充滿戲劇性變化的一年——經濟危機後發生的“大衰退”和“大救助”(各國政府史無前例的救市措施),充分考驗了人們脆弱的神經。因此也難怪,最近國際媒體都連篇累牘地對本世紀過去10年進行總結,並展望未來幾10年的世界。

元旦前一天的英國《金融時報》社論,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過去10年是屬於上世紀的。文章談到,令人驚訝的是,有多少次,一個新世紀是在其正式開始的十多年後,才開始闊步行走的。過去10年中的一些坎坷,也許隻是20世紀樂章的尾聲。1910年,大英帝國國王愛德華七世的葬禮上,出現了曆史上規模最為龐大的皇室送葬隊伍,包括了8位歐洲國王、德國皇帝、奧地利和奧斯曼帝國皇儲、以及來自埃及、中國和日本的皇室要員,此外還有多到無法顧及的年幼的王子們,頗有萬國來朝的意味,充分顯示了這個在19世紀統治全球的日不落帝國的影響力。然而這既是最後的輝煌,也象征著對上個世紀國際政治格局的挽歌——因為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各國引發革命、推翻帝製、孕育了美國這個新的世界強國之後,20世紀的格局才真正開始成形。

因此,要想通過觀察21世紀過去的這10年而總結未來的趨勢,看起來似乎越來越不可能。21世紀的序幕在2010年才剛剛拉開。

我們不妨來看看一些國際媒體刊載的各色人等對2010年及之後的預測與分析——

“500年西方統治進入最後階段”

美國曆史學教授尼爾·弗格森在哈佛大學開了一門名為“西方統治”的課程,他在寫給英國《金融時報》的題為《全球力量格局向東傾斜的10年》一文中說,在訪問中國的旅途中的某一刻,就在這個10年接近尾聲的時候,他才真正領悟:我們正在經曆500年西方統治的最後階段。西方世界體係的源頭在歐洲,在過去幾個世紀內憑借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歐洲將其市場經濟和文化開枝散葉,延伸到美洲、亞洲和大洋洲,成功地以較少的人口統治了世界幾百年。然而我們已經看到,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在崛起,未來的世紀將是一個美國霸權逐漸削弱、世界重心重新向東方傾斜的進程。

1月2日,澳大利亞最具影響力的全國性報紙《澳大利亞人報》的亞太版編輯羅汪·卡立克,發表題為《中國世紀:新的長征》的評論文章指出,21世紀伊始時,比較謹慎的人說“這將是亞洲的世紀”;膽子大一些的人則把賭注放在中國,說“這將是中國的世紀”。10年過去了,結果很明顯,押寶中國的那些人成為贏家。亞洲總體來說也表現得不錯,但是真正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終究是中國。

文章還說,2010年是中國的“虎”年,在命理學中,它象征著勇氣、自信、動蕩、競爭和活力。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中國的一切都將成為全球焦點。

然而如果隻是看統計數據,這種變化尚未顯示端倪。美國約占全球總收入的22%,自1975年觸及戰後最低點以來,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權重幾乎沒什麽變化。這種變化也沒有體現為美國軍力的不斷下滑——恰恰相反:五角大樓的預算仍超過排在美國之後的7個大國的總和。按克林頓和布什的高級反恐顧問理查德·克拉克的說法,美國在未來25年內,仍是“全球惟一有能力在任何時間、任何一個地方發起軍事行動的國家”。然而情況又確實在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短短20年間,美國就從目中無人的傲慢高峰跌入了金融危機的穀底。上世紀90年代號稱是“曆史的假期”,指的是克林頓政府任期內的美好時光——蘇聯垮台讓西方大大鬆了一口氣,自此美國成為惟一的超級霸權。不過從那以後剛剛過了10年,當年的老師如今已深陷金融泥潭,美元的國際信用也大打折扣。

與此同時,西方正以羨慕乃至嫉妒的心情,目擊發生在人類曆史上最壯觀的一次國家工業革命。載入史冊的英國工業革命中,英國國內生產總值(GDP)1830年至1900年的70年間增長了4倍,而中國GDP在過去26年間增長了10倍!本世紀初,美國GDP超過中國GDP的8倍,而現在幾乎不到4倍。即使是在2007至2009年的金融危機期間,中國經濟的迅猛增長也沒有停下腳步。如果高盛(Goldman Sachs)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的預測是正確的,那麽中國最早將在2027年趕超美國:還有不到20年的時間。

歐盟則在繼續其歐洲一體化的努力,將自己變成一個超大版的瑞士——在二戰後格局中,美國把著方向盤,而歐洲一直是坐在副駕位置,現在看來,歐盟已經準備接受未來可能分配給自己的後排座位。

地緣政治爭端讓位於全球性問題

美國《紐約時報》2009年12月25日的評論文章指出,與傳統的曆史發展模式相比,地緣政治對世界走向的決定作用,將不再那麽重要,而是逐漸讓位於越來越多的全球性問題。氣候變化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全球性危機,誰也逃不過這一危機的挑戰。這一問題要求全世界各國協調合作,犧牲自己的部分利益,以贏取全人類的共同未來。

如果這種合作失敗或遲遲不能開始,那麽我們將在不遠的未來麵臨毀滅性的生態災難,以及由此引發的混亂和衰退。統計數據顯示,如果全世界人口都按歐洲的能源和物質消費水平生活,人類需要另外兩個地球才能養活自己,如果按美國方式生活,則需要另外4個地球才行。如果按現有的發展模式繼續下去,資源枯竭是必然的結果。中國養育著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卻隻擁有全世界6%的淡水資源,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限製極端耗水的鋼鐵等重工業的發展,那麽有專家悲觀地預見,在2015年,中國將陷入極度的幹渴中,糧食將因為缺水而減產,政府將不得不向鄰國借糧。對水資源的爭奪,已經造成了中東和非洲的許多局部戰爭和零星衝突。遺憾的是國際社會尚未充分認識到這一點。

另一方麵,在能源不可持續性的威脅下,各國也已經在醞釀新能源及其他行業的科技革命。

世界經濟格局轉型必將坎坷

2009年,全球經濟經曆二戰以來的最嚴重滑坡,已被稱為“大衰退”,預計這一名詞將載入曆史。但同樣是在此期間,全球各國政府采取了史無前例的聯合救市行動。因此這次金融災難也在2009年有了戲劇性的轉折。

未來的世界經濟如何重回增長之路?老的增長模式已經不行了。英國《金融時報》的評論文章說,過去的幾十年裏,美國等西方工業國消費者肆意揮霍大筆買單,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人民勤儉節約,努力賺取美元,這曾經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典型模式。而現在已經證明,這是一種脆弱而錯誤的“危險關係”。

可以預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發達國家需求依然不振,那些家庭負債過度及銀行係統崩潰的國家尤為如此。而且,由於發達國家國債負擔增加,各國政府更難增加借貸以刺激消費。

新興經濟大國麵臨著相反的問題:各國政府選擇、或被迫長期實施過於寬鬆的金融政策,造成了資產泡沫及其他經濟扭曲的危險。

在未來區間內,可以預見的風險不少,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會增加,例如美國的寬鬆貨幣政策,會與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刺激計劃和經濟轉型發生衝突。也許會有更多類似於冰島和希臘之類的小國破產,美國為了自己的利益,國會或許會魯莽地采取更多保護主義措施。更令人擔憂的是世界總體經濟格局的轉型,必將是一條坎坷之路。

但我們也不能忽視曆史樂觀派的看法:人類總是能從危機中尋找到新的解決方案,激發新的思路和技術革命。但願21世紀真正的開端是這樣的。(來源: 中青在線-青年參考 苗乃川)




----------------------------------------
轉貼,僅供參考,不負責核實其內容真實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