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1987年中印邊防部隊嚴重衝突事件過程始末

(2009-11-05 18:16:47) 下一個



1987年中印邊防部隊嚴重衝突事件過程始末




在中印邊界的糾紛中,有一次事件雖然知道的人很少,但卻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事件,這次事件差一點釀成第二次中印邊界戰爭,那就是位於山南地區的桑多河穀事件。   


事件的起因是1987年5月的一天,由西藏軍區山南軍分區邊防某團副團長帶隊組織的一次例行性邊境巡查活動所引發的。根據軍委和總部要求,西藏軍區由於冬季氣候惡劣,每年從入冬後的十二月到來年四月間,為大雪封山期,在此期間,邊防連隊除了對關隘和重點目標、地段保持監控和巡邏外,一般不能進行全防區的巡查。為了保持對邊境的有效監控與安全,每年開春後,由各邊防團組織團屬步兵分隊分成若幹機動巡察支隊,對整個邊防線的情況進行拉網式的檢查和布控,防止印軍利用這個季節蠶食我國領土。而由山南軍分區某團副團長帶隊的這支機動巡邏分隊由一個步兵連加強一個偵察班(騎兵)、82迫擊炮排(3門火炮)、一個82無座力炮排(4門炮)、一個重機槍排(3挺重機槍)組成。可以看出,這是一支按照戰鬥姿態組成的,可隨時應付突發情況而的戰鬥巡邏分隊,所有人員與裝備分乘10餘台車輛執行任務。除了副團長外,指揮組還包括一名作戰參謀、一名偵察參謀、一名通信參謀和步兵營副營長。


當巡邏隊到達桑多河穀地段時,已經天黑,副團長命令部隊就地宿營,準備到第二天早上再前往河穀南端的中印邊境山口進行巡察。部隊宿營後吃過晚飯就紮營休息了,但晚間九點多,負責夜間宿營警衛的衛兵發現,河穀南端的邊界山口上有火光和說話聲,便立刻報告了副團長。副團長馬上起來觀察,確認是有人在山口方向活動,並判斷為印軍在那裏活動。於是,副團長馬上命令偵察參謀帶一個偵察組前往山口進行偵察。二個小時後,偵察參謀帶一各偵察員返回(其他仍在原地監視印軍),向副團長報告了可能有一個連的印軍,已經占領了河穀過去雙方雖未經劃定,但彼此默契的我方一處製高點,並已經構築了戰鬥工事。從偵察到的情況看,印軍到達的時間也不太長,工事還不完備,好象正在加緊構建中。從其警戒狀態看,似乎並未發現我軍巡邏部隊已經到達。


根據這個情況,副團長立刻命令通信參謀開電台與軍分區指揮所進行聯係,報告情況,但由於在宿營時已經完成了電台通報,而十點以後又不是與分區電台約定的聯絡時間,報務員無法與軍分區達成通聯。這位副團長當機立斷,命令副營長和作戰參謀擬定戰鬥預案,並命令部隊立刻起來,進行戰鬥準備,五點鍾開飯,五點半出發,在拂曉以戰鬥狀態前往印軍占我地區進行交涉,電台明天早上八點,將當前情況與自己的決心和部署報告軍分區與團部。


早晨六點左右(此時西藏的天亮時間約在七點左右),除通信與後勤人員外,巡邏隊全體戰鬥員按戰鬥編組和攻擊部署,進入攻擊出發陣地。在陣地上,副團長向各分隊指揮員再一次明確了作戰預案和戰鬥部署,一旦發生意外,部隊將根據情況采取進攻或防禦。隨後部隊開始構築戰鬥工事。


從當時偵察情況看,印軍位於河穀我方重要製高點的兵力約有一個加強排,但在其後500米處,還有一個排的兵力,副團長判斷印軍兵力約為一個連,並配備有60迫擊炮和重機槍等重武器,在縱深可能有更多的兵力和大口徑炮兵支援。從印軍的部署看,是準備在原由我方控製的這個製高點上長期駐紮,實為蠶食我領土,推進實際控製區的行動。印軍已經基本完成戰鬥準備,按正常交涉,其不會退出我方控製區域,並有可能對我進行主動攻擊。


根據這個情況,副團長又草擬了一份電報,在電報中將偵察情況進行了再次詳報,並請求立刻給予增援,副團長判斷印軍這次是有組織的武力蠶食我領土行動,估計不可能象過去那樣通過交涉使其退出,戰鬥很有可能一觸即發,並有可能迅速升級。我們將本著不打第一槍的原則,努力通過邊境交涉迫使其退出我方實際控製區,但一旦印軍主動使用武力,我們將在確保整體安全和主動的情況下,堅決予以還擊,並堅守到增援部隊到達。


在8點多左右,副團長令副營長帶偵察參謀和3名偵察兵、一名報話員和一名翻譯,前往印軍占領的我方高地據理進行交涉,指出印軍已經嚴重侵犯了我方的領土,現在必須立刻退出去,否則,由此產生的一切後果要由印方負責。在副營長到達印軍陣地前,通過手提喇叭向印軍喊話後,印軍一名軍官帶幾名士兵走下了高地,副營長向其通報了職務和要求後,印軍軍官表示,這是印方的領土,印軍不會撤退,並要求中國邊防軍人離開,否則由此發生的一切嚴重後果,要由中方承擔。在耐心的進行交涉後,印軍始終態度蠻橫,在發現中國軍隊好象人數不多時,印軍士兵開始以武器對準中方交涉人員進行威脅,同時,據守在高地上的印軍也開始進行戰鬥活動。印軍軍官和士兵甚至以下流的手勢和語言對我軍交涉人員進行侮辱。看到交涉無果,副團長命令副營長和偵察參謀撤回。但在我方人員回撤的過程中,印軍突然向我交涉人員射擊(據印方後來解釋是因為士兵緊張而走火所致),當場打傷我副營長,該副營長後來因失血過多而犧牲。

 鑒於印軍首先向我開火,並打傷我交涉指揮員,我副團長當即命令部隊發起攻擊。此時,我攻擊分隊已經完全占領攻擊出發位置,並采取了迂回包圍戰術,迂回到印軍後方發起了攻擊。在我迫擊炮和無後座力炮等火力的支援下,我攻擊分隊僅用半小時,既攻占了由印軍非法侵占我方高地,共擊斃印軍13人,其中軍官1人(準尉副排長),俘敵8人,其餘向南潰逃,我軍未予追擊。戰鬥中,我方亡4人,傷11人。奪取印軍非法強占的我方高地後,副團長立刻命令部隊進行防禦部署,準備抗擊敵人的反撲。果然,下午二點左右,在印軍位於縱深的大口徑火炮支援下,約一個加強連的印軍開始對我防禦部隊展開了攻擊,但在我軍的火力打擊下,印軍的進攻很快的退回。

  入夜後,印軍不斷的以迫擊炮和縱深火炮對我陣地進行斷續的火力攻擊,副團長判斷印軍可能在第二天天亮會繼續進行攻擊,命令部隊加修工事,做好抗擊敵人大規模進攻的準備。我軍所有指揮員戰鬥員,通宵達旦的構築工事,利用印軍留下的工程器材和物資,迅速完成了防禦準備和部署,嚴陣以待印軍進攻。同時,副團長將已發生的情況迅速向團部和山南軍分區做了報告,表示將堅守到最後一個人。

  山南軍分區在接到副團長報告後,立刻向西藏軍區、成都軍區報告了當前發生的情況,並立刻抽調、組織機動兵力增援巡邏隊。西藏軍區首長也立刻命令山地步兵53旅緊急出動,增援桑多河穀方向,同時將情況報告成都軍區和總參作戰部。

  第三天天亮,印軍果然以一個加強營的兵力在炮兵火力的支援下,向我邊防巡邏隊發起了進攻,戰鬥一直持續到下午,由於我軍的頑強抗擊,印軍在傷亡了數十人後,停止了進攻。但隨之而來是印軍派出戰鬥機和直升機,對我方進行了持續的偵察、威脅,並在縱深不斷的增加兵力,似乎準備進行更大的攻勢。

  但就在第三天晚間,我山南軍分區增援部隊一個步兵營首先趕到,隨即進入防禦地域,增強我防禦力量。第四天,我山地步兵53旅開始陸續趕到,並帶來了大口徑火炮和火箭炮,我方力量進一步增強。同時,西藏軍區也迅速派出指揮力量,在桑多河穀縱深開設了前進指揮所,準備組織力量,對印軍的侵略行動展開反擊,將印軍完全驅逐出我方領土。

  由於我軍的增援力量不斷增強,印軍判斷我軍可能要對其發起全麵進攻,於是,也開始不斷的調集兵力,印軍總部向東部軍區發出了戰爭動員令,開始大規模的向衝突地區增強兵力。衝突發生後兩周,印軍已經向這個方向調集了一個軍部、二個師共約7個旅的兵力和大量的炮兵與坦克,開始部署與我軍進行大規模的戰爭行動。

  鑒於印軍反應迅速,部隊調動又快又多,我方判斷印軍有擴大和升級戰爭的可能,為了應對印軍的戰爭挑釁,總參作戰部向第13、21、54集團軍下達了預先號令,要求三個集團軍的部隊準備前出到西藏參加對印自衛反擊作戰,確定第一批參戰部隊為149師、37師、61師和160師(即1962年在中印邊境反擊作戰中取得瓦弄大捷的130師),並要求成都軍區在西藏開設前進指揮所,組織預定參戰部隊指揮員前往戰區勘察道路和地形。衝突發生半個月後,我預定參戰部隊的師以上指揮員乘飛機到達前線,開始察看地形和道路情況,並受領成都軍區首長下達的預定作戰任務。6月份參戰部隊的團營兩級指揮員到達前線,組織察看地形,受領任務,其中149師和37師的先頭部隊已經到達前線。

  根據軍委首長“保持克製,堅決反擊”的作戰方針和指示,成都軍區前指首長的決心是:以13集團軍指揮山地步兵52旅、37師和160師在瓦弄和巴普卡方向作戰,準備殲擊位於該方向的印軍第2師,以西藏軍區前指指揮53旅、149師和21師,在德讓宗至拉魯地段作戰,準備殲擊擊印軍第4師,相機打擊印軍第17師。要求部隊在六月底戰役集結和準備,7月作為戰役開始的初步時間,待第二批作戰部隊到達後就開始發起進攻。戰役以殲滅印軍前線兩個主力師,收複藏南爭議土地兩個重點為目標,一舉解決我方主張的領土邊界。

  當時印度判斷我軍已在雲南方向正與越南軍隊進行作戰,可能難以同時應對西藏方向,所以才有恃無恐的對我進行戰爭威脅。但由於我軍迅速增援部隊迅速機動到位,並不斷的從內地前調精銳的主力部隊,印軍開始感受到事態嚴重,於是要求蘇聯給予支援。印軍感到大規模戰爭隨時可能一觸即發,有可能演變成第二次中印邊境戰爭。為此印度內部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既能否在這場戰爭中取勝?由於內部意見不一,同時蘇聯由於戈爾巴喬夫上台後,蘇聯麵臨嚴重的政治與經濟困難,蘇聯當既表示,不能支持印度的戰爭,並要求印度放棄戰爭打算,與中國進行政治談判,和平解決邊境衝突。同時,蘇聯還派出特使,向我國表示要盡力製止印度的戰爭行動。印度內部的理智派也占了上風,於是印軍開始主動後撤部隊,脫離與我軍的接觸,並通過外交途徑要求與我和平解決這次衝突。

  鑒於印度開始從戰爭的立場後退,同時也表示了不想與中國進行戰爭的態度,並主動的命令位於桑多河穀的部隊撤回原來雙方傳統控製地區,中國政府接受了印度的和平解決衝突的主張,8月,軍委解除了西藏作戰任務部隊的任務使命,前出到西藏的部隊和指揮機構陸續撤回內地。中國向印方移交了戰俘和戰死人員的屍體。

  這是一次令人非常惋惜的戰役行動,之所以最後沒有能夠達成收複藏南的最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印度的後退,而因為我軍在雲南的作戰行動,當時中央認為,不能在兩個方向同時與兩個國家作戰,特別是與印度這樣的大國,一旦戰爭開始,規模、時間和發展很難預料,所以才最終放棄了這次進攻戰役,我們準備參戰的廣大指戰員無不為之而扼腕歎息,如果當時開打,印度將不僅失去對我藏南土地的強占,還將失去他自認的兩個王牌師--第2和第4師,在我軍的鐵拳打擊下,這場戰爭將比上一次戰爭打擊更為慘重,因為我軍為此調集的兵力和火力,遠遠超過了1962年的作戰力量。

  正是由於這次衝突的警醒,印度新總理拉吉夫甘地上台後,立刻提出了與中國緩和的政策,並開始了雙方的政治解決邊界問題的談判。但是現在印度又開始挑釁中國的忍耐力了,我們應該有所準備,充分利用印度進行的挑釁行為,迅速擴大事態,有理有利的一舉解決與印度的邊界糾紛,贏取實際利益。

  桑多河穀事件

  在中印邊界的糾紛中,有一次事件雖然知道的人很少,但卻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事件,這次事件差一點釀成第二次中印邊界戰爭,那就是位於山南地區的桑多河穀事件。

  事件的起因是1987年5月的一天,由西藏軍區山南軍分區邊防某團副團長帶隊組織的一次例行性邊境巡查活動所引發的。根據軍委和總部要求,西藏軍區由於冬季氣候惡劣,每年從入冬後的十二月到來年四月間,為大雪封山期,在此期間,邊防連隊除了對關隘和重點目標、地段保持監控和巡邏外,一般不能進行全防區的巡查。為了保持對邊境的有效監控與安全,每年開春後,由各邊防團組織團屬步兵分隊分成若幹機動巡察支隊,對整個邊防線的情況進行拉網式的檢查和布控,防止印軍利用這個季節蠶食我國領土。而由山南軍分區某團副團長帶隊的這支機動巡邏分隊由一個步兵連加強一個偵察班(騎兵)、82迫擊炮排(3門火炮)、一個82無座力炮排(4門炮)、一個重機槍排(3挺重機槍)組成。可以看出,這是一支按照戰鬥姿態組成的,可隨時應付突發情況而的戰鬥巡邏分隊,所有人員與裝備分乘10餘台車輛執行任務。除了副團長外,指揮組還包括一名作戰參謀、一名偵察參謀、一名通信參謀和步兵營副營長。

  當巡邏隊到達桑多河穀地段時,已經天黑,副團長命令部隊就地宿營,準備到第二天早上再前往河穀南端的中印邊境山口進行巡察。部隊宿營後吃過晚飯就紮營休息了,但晚間九點多,負責夜間宿營警衛的衛兵發現,河穀南端的邊界山口上有火光和說話聲,便立刻報告了副團長。副團長馬上起來觀察,確認是有人在山口方向活動,並判斷為印軍在那裏活動。於是,副團長馬上命令偵察參謀帶一個偵察組前往山口進行偵察。二個小時後,偵察參謀帶一各偵察員返回(其他仍在原地監視印軍),向副團長報告了可能有一個連的印軍,已經占領了河穀過去雙方雖未經劃定,但彼此默契的我方一處製高點,並已經構築了戰鬥工事。從偵察到的情況看,印軍到達的時間也不太長,工事還不完備,好象正在加緊構建中。從其警戒狀態看,似乎並未發現我軍巡邏部隊已經到達。

  根據這個情況,副團長立刻命令通信參謀開電台與軍分區指揮所進行聯係,報告情況,但由於在宿營時已經完成了電台通報,而十點以後又不是與分區電台約定的聯絡時間,報務員無法與軍分區達成通聯。這位副團長當機立斷,命令副營長和作戰參謀擬定戰鬥預案,並命令部隊立刻起來,進行戰鬥準備,五點鍾開飯,五點半出發,在拂曉以戰鬥狀態前往印軍占我地區進行交涉,電台明天早上八點,將當前情況與自己的決心和部署報告軍分區與團部。

  早晨六點左右(此時西藏的天亮時間約在七點左右),除通信與後勤人員外,巡邏隊全體戰鬥員按戰鬥編組和攻擊部署,進入攻擊出發陣地。在陣地上,副團長向各分隊指揮員再一次明確了作戰預案和戰鬥部署,一旦發生意外,部隊將根據情況采取進攻或防禦。隨後部隊開始構築戰鬥工事。從當時偵察情況看,印軍位於河穀我方重要製高點的兵力約有一個加強排,但在其後500米處,還有一個排的兵力,副團長判斷印軍兵力約為一個連,並配備有60迫擊炮和重機槍等重武器,在縱深可能有更多的兵力和大口徑炮兵支援。從印軍的部署看,是準備在原由我方控製的這個製高點上長期駐紮,實為蠶食我領土,推進實際控製區的行動。印軍已經基本完成戰鬥準備,按正常交涉,其不會退出我方控製區域,並有可能對我進行主動攻擊。

  根據這個情況,副團長又草擬了一份電報,在電報中將偵察情況進行了再次詳報,並請求立刻給予增援,副團長判斷印軍這次是有組織的武力蠶食我領土行動,估計不可能象過去那樣通過交涉使其退出,戰鬥很有可能一觸即發,並有可能迅速升級。我們將本著不打第一槍的原則,努力通過邊境交涉迫使其退出我方實際控製區,但一旦印軍主動使用武力,我們將在確保整體安全和主動的情況下,堅決予以還擊,並堅守到增援部隊到達。

  在8點多左右,副團長令副營長帶偵察參謀和3名偵察兵、一名報話員和一名翻譯,前往印軍占領的我方高地據理進行交涉,指出印軍已經嚴重侵犯了我方的領土,現在必須立刻退出去,否則,由此產生的一切後果要由印方負責。在副營長到達印軍陣地前,通過手提喇叭向印軍喊話後,印軍一名軍官帶幾名士兵走下了高地,副營長向其通報了職務和要求後,印軍軍官表示,這是印方的領土,印軍不會撤退,並要求中國邊防軍人離開,否則由此發生的一切嚴重後果,要由中方承擔。在耐心的進行交涉後,印軍始終態度蠻橫,在發現中國軍隊好象人數不多時,印軍士兵開始以武器對準中方交涉人員進行威脅,同時,據守在高地上的印軍也開始進行戰鬥活動。印軍軍官和士兵甚至以下流的手勢和語言對我軍交涉人員進行侮辱。看到交涉無果,副團長命令副營長和偵察參謀撤回。但在我方人員回撤的過程中,印軍突然向我交涉人員射擊(據印方後來解釋是因為士兵緊張而走火所致),當場打傷我副營長,該副營長後來因失血過多而犧牲。

  鑒於印軍首先向我開火,並打傷我交涉指揮員,我副團長當即命令部隊發起攻擊。此時,我攻擊分隊已經完全占領攻擊出發位置,並采取了迂回包圍戰術,迂回到印軍後方發起了攻擊。在我迫擊炮和無後座力炮等火力的支援下,我攻擊分隊僅用半小時,既攻占了由印軍非法侵占我方高地,共擊斃印軍13人,其中軍官1人(準尉副排長),俘敵8人,其餘向南潰逃,我軍未予追擊。戰鬥中,我方亡4人,傷11人。奪取印軍非法強占的我方高地後,副團長立刻命令部隊進行防禦部署,準備抗擊敵人的反撲。果然,下午二點左右,在印軍位於縱深的大口徑火炮支援下,約一個加強連的印軍開始對我防禦部隊展開了攻擊,但在我軍的火力打擊下,印軍的進攻很快的退回。

  入夜後,印軍不斷的以迫擊炮和縱深火炮對我陣地進行斷續的火力攻擊,副團長判斷印軍可能在第二天天亮會繼續進行攻擊,命令部隊加修工事,做好抗擊敵人大規模進攻的準備。我軍所有指揮員戰鬥員,通宵達旦的構築工事,利用印軍留下的工程器材和物資,迅速完成了防禦準備和部署,嚴陣以待印軍進攻。同時,副團長將已發生的情況迅速向團部和山南軍分區做了報告,表示將堅守到最後一個人。

  山南軍分區在接到副團長報告後,立刻向西藏軍區、成都軍區報告了當前發生的情況,並立刻抽調、組織機動兵力增援巡邏隊。西藏軍區首長也立刻命令山地步兵53旅緊急出動,增援桑多河穀方向,同時將情況報告成都軍區和總參作戰部。

  第三天天亮,印軍果然以一個加強營的兵力在炮兵火力的支援下,向我邊防巡邏隊發起了進攻,戰鬥一直持續到下午,由於我軍的頑強抗擊,印軍在傷亡了數十人後,停止了進攻。但隨之而來是印軍派出戰鬥機和直升機,對我方進行了持續的偵察、威脅,並在縱深不斷的增加兵力,似乎準備進行更大的攻勢。

  但就在第三天晚間,我山南軍分區增援部隊一個步兵營首先趕到,隨即進入防禦地域,增強我防禦力量。第四天,我山地步兵53旅開始陸續趕到,並帶來了大口徑火炮和火箭炮,我方力量進一步增強。同時,西藏軍區也迅速派出指揮力量,在桑多河穀縱深開設了前進指揮所,準備組織力量,對印軍的侵略行動展開反擊,將印軍完全驅逐出我方領土。

  由於我軍的增援力量不斷增強,印軍判斷我軍可能要對其發起全麵進攻,於是,也開始不斷的調集兵力,印軍總部向東部軍區發出了戰爭動員令,開始大規模的向衝突地區增強兵力。衝突發生後兩周,印軍已經向這個方向調集了一個軍部、二個師共約7個旅的兵力和大量的炮兵與坦克,開始部署與我軍進行大規模的戰爭行動。

  鑒於印軍反應迅速,部隊調動又快又多,我方判斷印軍有擴大和升級戰爭的可能,為了應對印軍的戰爭挑釁,總參作戰部向第13、21、54集團軍下達了預先號令,要求三個集團軍的部隊準備前出到西藏參加對印自衛反擊作戰,確定第一批參戰部隊為149師、37師、61師和160師(即1962年在中印邊境反擊作戰中取得瓦弄大捷的130師),並要求成都軍區在西藏開設前進指揮所,組織預定參戰部隊指揮員前往戰區勘察道路和地形。衝突發生半個月後,我預定參戰部隊的師以上指揮員乘飛機到達前線,開始察看地形和道路情況,並受領成都軍區首長下達的預定作戰任務。6月份參戰部隊的團營兩級指揮員到達前線,組織察看地形,受領任務,其中149師和37師的先頭部隊已經到達前線。

  根據軍委首長“保持克製,堅決反擊”的作戰方針和指示,成都軍區前指首長的決心是:以13集團軍指揮山地步兵52旅、37師和160師在瓦弄和巴普卡方向作戰,準備殲擊位於該方向的印軍第2師,以西藏軍區前指指揮53旅、149師和21師,在德讓宗至拉魯地段作戰,準備殲擊擊印軍第4師,相機打擊印軍第17師。要求部隊在六月底戰役集結和準備,7月作為戰役開始的初步時間,待第二批作戰部隊到達後就開始發起進攻。戰役以殲滅印軍前線兩個主力師,收複藏南爭議土地兩個重點為目標,一舉解決我方主張的領土邊界。

  當時印度判斷我軍已在雲南方向正與越南軍隊進行作戰,可能難以同時應對西藏方向,所以才有恃無恐的對我進行戰爭威脅。但由於我軍迅速增援部隊迅速機動到位,並不斷的從內地前調精銳的主力部隊,印軍開始感受到事態嚴重,於是要求蘇聯給予支援。印軍感到大規模戰爭隨時可能一觸即發,有可能演變成第二次中印邊境戰爭。為此印度內部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既能否在這場戰爭中取勝?由於內部意見不一,同時蘇聯由於戈爾巴喬夫上台後,蘇聯麵臨嚴重的政治與經濟困難,蘇聯當既表示,不能支持印度的戰爭,並要求印度放棄戰爭打算,與中國進行政治談判,和平解決邊境衝突。同時,蘇聯還派出特使,向我國表示要盡力製止印度的戰爭行動。印度內部的理智派也占了上風,於是印軍開始主動後撤部隊,脫離與我軍的接觸,並通過外交途徑要求與我和平解決這次衝突。

  鑒於印度開始從戰爭的立場後退,同時也表示了不想與中國進行戰爭的態度,並主動的命令位於桑多河穀的部隊撤回原來雙方傳統控製地區,中國政府接受了印度的和平解決衝突的主張,8月,軍委解除了西藏作戰任務部隊的任務使命,前出到西藏的部隊和指揮機構陸續撤回內地。中國向印方移交了戰俘和戰死人員的屍體。

  這是一次令人非常惋惜的戰役行動,之所以最後沒有能夠達成收複藏南的最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印度的後退,而因為我軍在雲南的作戰行動,當時中央認為,不能在兩個方向同時與兩個國家作戰,特別是與印度這樣的大國,一旦戰爭開始,規模、時間和發展很難預料,所以才最終放棄了這次進攻戰役,我們準備參戰的廣大指戰員無不為之而扼腕歎息,如果當時開打,印度將不僅失去對我藏南土地的強占,還將失去他自認的兩個王牌師--第2和第4師,在我軍的鐵拳打擊下,這場戰爭將比上一次戰爭打擊更為慘重,因為我軍為此調集的兵力和火力,遠遠超過了1962年的作戰力量。

  戰略機遇就是這樣,一旦失去了,就很難再找回來,印度應該為躲過這次打擊和教訓而慶幸,而我們也會為了這次未競的行動而惋惜。正是由於這次衝突的警醒,印度新總理拉吉夫甘地上台後,立刻提出了與中國緩和的政策,並開始了雙方的政治解決邊界問題的談判。

  鮮為人知的1987年中、印桑多洛河穀衝突傳說!

  1962年的失利深深地挫傷了印度這個大國的自尊心,印度知道要想撫平創傷最好的辦法就是找中國複仇。盡管在80年代印度各黨派都同意繼續中印關係正常化的進程,確保了印度對華外交政策的連續性,但是,拉.甘地個人對中印關係正常化卻並不感興趣,拒絕了鄧小平提出的關於邊界問題的一攬子交易,並且在陸軍勢力的鼓動下重拾尼赫魯的“前進政策”。經過多年來蘇聯的支援而實力大增的印度認為,報複1962年失敗的時機已到,在1986年印度成立非法的“阿魯納恰爾邦”,於是印度軍隊在中印邊境東段舉行軍事演習並越過雙方實際控製線蠶食中國領土導致在1987年3月與解放軍在桑多洛河穀發生激戰。

  解放軍在這次衝突中,讓印軍發熱的頭腦重新又冷靜下來,印度政府發現中國軍人並不象陸軍將領所說的不堪一擊。同時印度的挑釁也不符合美蘇兩國的利益,由於美蘇對峙,他們無力支援印度對抗中國。早在1986年,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訪問新德裏,婉轉地向印度傳達了一個信息——如果中印間發生衝突,蘇聯不會履行蘇印條約中對印度的承諾。

  1987年的那次中印邊境衝突規模不大,交火時間也很短,但緊張對峙持續了一個多月時間。印軍被擊斃16人,受傷人數不詳。雖然具體情況不清楚,但陣亡的印軍中有6具屍體是由我方交還給印方的,說明很可能是印軍入侵我方控製區然後被擊斃的。當時路透社援引印度的報道說是中國軍隊首先在一個有爭議的山口(地名很拗口,記不得)樹立五星紅旗,然後引發的衝突,印度軍隊在驅逐中國軍隊的途中遭到有預謀的伏擊,為避免事態擴大,印軍撤離了交火區。我方損失情況也不清楚,不過看來印度又吃了虧。實際上在80年代的反蠶食的鬥爭中,我方爭回了麥線以南的部分土地,今天的實際控製線並不完全按麥線行走。但大體趨勢,則可能無法挽回。

  在鹵莽地邊境軍事試探遭到了挫折後,印度政府重又務實起來,1988年12月甘地總理克服種種阻力成功訪華。中國與印度的關係開始了緩慢但逐步平穩地解凍(盡管其中又有曲折),兩國邊界未再發生大的戰鬥。

  桑多洛河穀衝突

  八十年代拉.甘地上台後,印度的“1962年悲情”開始發酵。經過多年來蘇聯的支援而實力大增的印度認為,報複1962年失敗的時機已到,於是印度軍隊在中印邊境東段舉行軍事演習並越過雙方實際控製線蠶食中國領土。1986年,印度在中印邊界的爭端地之一達旺地區建立了一個哨所,最終導致了年中的邊界對抗和緊張。同年,印度單方麵成立所謂“阿魯納恰爾邦”,妄圖造成既成事實從而迫使中國不得不接受。1987年,為了向中國顯示印度的軍事實力,拉.甘地政府在印度東北部展開“棋盤演習”,公開向中國軍隊叫板,以試探中國在邊界爭端上的反應。

  1986年到1987年,中國邊防守軍根據軍委指示,曾組織過多次擠占行動,87年局勢達到過一觸即發的程度,相當緊張。最終,中印兩國軍隊在桑多洛河穀發生激烈戰鬥,鬥爭結果以中國贏取勝利告終。中國在這一次的反蠶食鬥爭中又一次取得了勝利,在邊界上中國收複了自62年撤軍後的部分領土,奪回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的部分土地。

  另外,再說一說這次鬥爭中的幾段鮮為人知的插曲:

  插曲一:

  人們不會忘記,1987年夏,中國戰略備忘錄記載的西藏邊境的那次武裝對抗。那個夏天因為這個鏡頭而被定格:我百餘名官兵手持多種現代化輕武器一線排開,怒視蠶食我領土的400多名印軍……一小時後,暴雨挾著冰雹砸下來,打得鋼盔和槍管直響,我軍官兵巋然不動。冰雹過後,刺眼的陽光帶著強烈的紫外線灑向大地。碩大的汗珠順著麵頰流到槍管上,發出“吱吱”的響聲,中國官兵依舊巋然不動。6個小時。大地,靜得令人心顫。中國軍人從容不迫地逼視著印軍400多名“胡子兵”微顫的槍口。最後,對手竟在這無言的逼視中潮水般地潰退下去……

  這支與印軍對峙的中國部隊其前身是解放戰爭中從國民黨起義過來的部隊,曾參加過“護國運動”,解放後參加了“抗美援朝”,堪稱解放軍中曆史最悠久的部隊,其曆史之久連參加過“北伐”的葉挺獨立團也不能相比。1985年12月,該部成為我軍中第一批改編為山地步兵旅的部隊。

  插曲二:

  桑多洛河穀衝突後還有一個小尾巴:一個印度士兵向我方投誠,這個士兵是印度阿薩姆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黃皮膚黑頭發,在部隊裏受到其他印軍的欺負,便乘機跑到我方。後來從大局考慮,我軍還是沒有收留他,將他遣返印方,他回去後的命運就不得而知了。




----------------------------------------
轉貼,僅供參考,不負責核實其內容真實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