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武裝對峙:解放軍戰力令新德裏朝野嘩然
(2009-09-03 19:45:07)
下一個
中印武裝對峙:解放軍戰力令新德裏朝野嘩然
1959年8月,中印邊境(朗久)發生了首次武裝衝突,揭開了雙方軍事對峙的序幕。印度軍人的一死一傷,令新德裏朝野嘩然。
事情最基本的實質是:中方認為邊界未劃定,我方是呆在自己的實際控製區內;印方認為邊界已劃定了(就是中國的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中共政府都未予承認的麥克馬洪線),我們是在自己的領土上受到攻擊。象這樣根本的分歧,憑雙方火氣衝天的來往照會事實上已無法談得攏。人們不妨再參照另一宗事件――1960年7 月,西藏軍區邊防部隊在巡邏時不慎將一位前來洽談鹽糧交換的尼泊爾尉官擊斃了,北京即向尼國道歉並賠償5萬盧比。而當時中尼的邊界也並沒有劃定。中共的厚此薄彼,顯然是對印方不假以詞色,並隨時準備以牙還牙了。
印度方麵完全不在乎中方的態度,在邊境上全麵推進,廣設哨所,武裝巡邏也一再深入禁地。印方何以如此有恃無恐?很奇怪的是它並非源自真正的軍事實力,而是本著一種虛幻的“道德優越感”。萬隆會議後,最耀眼的光環是落到了和平使者尼赫魯的頭上,周恩來隻是他的配角,連整個中國也隻是排行第二的老弟並領受著印度的恩寵和提攜。這當然不是笑話,印度其時是不結盟運動無可爭議的領袖,中國因中蘇和中朝的政治、軍事條約,根本無緣擠進這一集團,隻能以觀察員的身分出席。何況中共正內外交困,國際社會的禁運和製裁猶未有窮期,1960年的中蘇決裂及席卷全國的大饑荒,更令中國的國力降到最低點……
然而就在此時,印軍先後在朗久和空喀山( 邊境西段)越界攻擊,中共邊防軍雖一直奉命龜縮在實際控製線的20公裏之後,並有與敵遭遇50米外不許打槍的規定,但對奔襲至眼皮底下的印軍還是作出了火力回擊(斃敵9人、俘敵7人)。9月20日,印軍越過克節朗河,對中方的尺冬哨所發動圍攻。至10月中,中方已有47名官兵傷亡。中共中央及軍委總部三天兩頭招集緊急會議,並都召來張國華列席。意氣本有點消沉的毛澤東也抖擻起來,他顯然樂見全黨的注意焦點都從大躍進失敗的陰影中轉移到一場迫在眉睫的對外戰爭之上。毛親自主持中央常委會,作出了“自衛反擊戰”的最後決策。身經百戰的張將軍要重披戰袍了。
張國華指揮的18軍,在國共內戰時與國軍的五大主力“整11師”和“181師” 都展開過血戰。181師是西北軍的精銳,於1947年被18軍的前身部隊所殲滅;整11 師是18軍的死對頭,曾捉對廝殺多次,最後整11師在淮海戰役中被殲。
18軍雖沒參加韓戰,但1951年還跟藏軍會戰昌都。1959年“平叛”,一直打倒 1960年底。可以說它是一支打仗年頭最長的部隊。但18軍也不是沒有弱點。初入藏時,毛澤東親自許諾過駐軍“三年一換”,不止一個“三年”過去了,絲毫不見換防的意思。加上內地家鄉大饑荒,幾乎家家都有人餓死,駐藏官兵軍心浮動已非一日。中央軍委對此也是知道的。所以,在中央常委會上,賀龍元帥說:“如有臨陣脫逃的,要象內戰時期那樣,抓回來,執行戰場紀律!”徐向前元帥說:“要選兵選將,幹部不但要軍事上行,還要有政治頭腦,要勇敢。”劉伯承元帥則說:“ 要明確,這次不是和他們的邊防警察打,是和他們最好的、曾經參加過二次大戰的正規軍打。要告誡部隊,不要驕傲。”
張國華表示有信心打贏。羅瑞卿總長問根據何在?張說:“敵人雖然是印度的王牌軍,但比不上蔣介石的主力。他們長期沒打過仗,我們卻剛剛平叛。他們沒來過高山,我們卻長年駐守高山……”
毛澤東則對著地圖沉思,他說:尼赫魯的底牌是以為中國不敢打他。然後毛指著地圖上印軍的據點,用湖南高腔說:“掃了它!”
周恩來接著說,中國已將決策通知了蘇聯克裏姆林宮,赫魯曉夫沒表示反對,還對中國駐蘇大使說:蘇聯也得到了類似情報,如果中國受到了攻擊,反擊是很自然的事。至於美國,周恩來分析說,它不可能以很大的力量支援印度。
張國華受命後即刻飛返前線,在戰前軍事會議上,對首戰之21平方公裏作戰範圍裏的2000多印軍,張說:“我的決心是,準備幹掉他1300人,根本不要考慮傷亡,打一個補一個,始終保持四個戰鬥團滿員。”他指示,軍區指揮所前進到麻麻,由他親自指揮東段達旺方麵的戰鬥。必要時副司令員一級的幹部可以下到團裏去加強。張將軍又問西藏工委的侯傑,能否在24小時之內運送50車炮彈到前線?侯傑麵有難色:“190公裏呀!路況你也清楚……”張怒目一瞪:“現在是非常時期,一切圍繞打仗,一切服從前線!”
侯傑指揮藏漢民工,馬拉騾駝,攀過險峻的冰山絕穀,僅十多個小時就把軍火送上去了。“軍中無戲言”,我們可以看到,張將軍這種滅此朝食的氣概,對後來的戰事進程產生了很直接的影響。
巔峰戰士
這時,中央軍委的諸將帥對這場邊界戰爭相當審慎,發出了“慎重初戰”的指示。中國和印度打仗是破天荒的頭一遭,印軍實力怎樣?誰也沒底。估計沒有國民黨的主力強,但也不能估計過低,最好死貓當老虎打。軍委的意見是,初戰隻打沙則一個點,圍殲敵人一個營,這是個很保險的作戰方案。
張國華作為一位沙場悍將,又長年駐守西藏,此時內地的現實是國庫空空,張將軍隻是從文件裏知道個大概,作為一個戍邊“節度使”,他事實上置身於最複雜和棘手的政治之外。而這時剛剛從“七千人會議”後緩過氣來的穩健派並不想再惹太多的麻煩,與鄰國開戰畢竟不是一碟小菜,小打一下,見好就收,當為上上之策。但張國華並不這樣想,他認為吃掉一個營,不痛不癢,要打就要把印軍的王牌第七旅連鍋端!
這一方案在前線指揮部也並非人人讚同,但張得到了政委陰法唐的支持。張謂:一般說來應先打弱的,但我們受地形限製,不如先打強的,吃掉主力,敵人就亂了,容易各個擊破。張親自點將從政治學院調回來參戰的155團政委喬學亭也說:經偵察發現隻打一個點部隊擁擠,敵軍還可能從兩麵側射和出動增援,不如采取中央突破,穿插縱深,羌登、卡龍一齊打。前指的其他將官認為,仗既然打大了,戰役發動的時間就要推遲兩天,好讓部隊作更充分的準備。陰法唐政委則堅決反對,他說我軍一萬多人已進入陣地,不動煙火,再隱蔽兩天,容易暴露作戰意圖。張將軍說:不能再推遲,要敵人還沒穿褲子就當俘虜!
兩種方案均電告軍委,多數軍頭認為張國華是“冒險主義”,毛澤東卻一言九鼎:“他是前線指揮,讓他打嘛!打不好重來!”
張得到尚方寶劍,即擲下軍令:要打的好,打的狠,打的快,速戰速決,務求全殲,不要怕傷亡,準備傷亡2000,打起來不受麥克馬洪線的限製!
1962年10月20日7時,中方的炮火突然向克節朗的印軍陣地猛烈傾瀉。至9時3 0分,第一個據點已被攻克,被俘虜的印度兵果然還穿著睡衣。至晚8時許,克節朗戰役結束。同一天,中共軍隊向東西長達21公裏的麥克馬洪線以北發起了總攻,分多路向縱深快速穿插。
前線指揮部向前推進時,因山高路險,連騾馬也不能逾越,警衛要用擔架將發著高燒的張國華司令抬過冰峰山口,卻被張斥退:“這成何體統!讓戰士看到了會有什麽影響!”軍事首長親臨戰地視事,加上這時火線上出了個戰鬥英雄謝順銀,從班、排、連逐級上報,到張國華批準記功嘉獎,僅用了30分鍾――全軍士氣大振!
22日,印軍王牌第七旅全軍皆墨,旅長達維爾準將被擒,另一準將旅長辛格被斃。在為期一個月的“自衛反擊戰”裏,中方於邊境東、西兩段發動的二次戰役和一些局部的戰鬥都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共殲滅印軍三個旅,擊斃、俘虜敵人 7000多人,中方傷亡1460人,無一兵一卒被俘。
至11月初,印方在東北各邦(省)一片風聲鶴唳,無兵可戰之下,連交通警察也配發了武器,以死守危城。11月21日,中方突然宣布全線停火,並開始撤退到1957 年中方實際控製線的20公裏以後。
至此,中印邊界戰爭已降下帷幕。戰後,曾有印軍高級將領說:張國華,中國的戰神!
----------------------------------------
轉貼,僅供參考,不負責核實其內容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