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建設兵團火力凶猛!【組圖】
雖然他們單位的名字比內地農民好聽些叫“農墾農場”,但他們是不折不扣的農民,自從毛澤東把他們的父輩派到邊疆來,就一輩子靠種糧重棉為生了!直到現在的第三代人。
一直以為新疆農墾部隊的民兵跟內地差不多,以輕武器槍械為主。不過現在看,農墾部隊的武器裝備很新,而且火力並不亞於解放軍的守備部隊。綜合新疆農墾新聞,每個農墾師都有一支重點民兵應急營,裝備齊全武器精良,譬如新疆農二師的民兵應急營,似乎下轄三個連,而每個連隊都屬於農墾師各團:民兵應急連、機炮連、反恐連。機炮連下轄一個火箭筒排,一個迫擊炮排和一個機槍排,裝備有9支69式40火箭筒,三門93式60毫米迫擊炮,三挺89式12.7毫米重機槍。還有個重大發現是,農二師民兵營居然還裝備35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
89式12.7毫米重機槍,是世界上最輕的現役大口徑重機槍,已經廣泛裝備我軍,而這種重機槍裝備在民兵序列裏,還是首次發現。
93式60毫米迫擊炮,也是我軍近年來研製並裝備的新型迫擊炮,其特點是重量輕射程遠,身管長1.3米,全重僅22公斤,最大射程卻高達5500米,比普通60迫擊炮的射程大一倍,可實施360度全方位圓周射擊。使用遠程裝藥完全可以壓製對抗敵人的81/82毫米迫擊炮。
以前兵團民兵裝備有82無後坐力炮,現在很可能已經撤編,本善個人研判,或許是我軍認為新疆兵團民兵的反坦克任務和需求已經降低,打擊遠距離有生目標的任務需要加強,所以讓82無後坐力炮退休。而自動榴彈發射器、大口徑機槍和遠程迫擊炮三種武器都屬於遠程壓製火力,直射曲射結合,比較適合新疆農墾地區平坦廣闊的地形,能夠發揚火力優勢,在新疆反分裂、反恐怖鬥爭中必將發揮重要作用。
世界唯一,中國僅有的特殊組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在占中國土地麵積六分之一的新疆境內,有一支不穿軍裝、不拿軍餉、永不複員的特殊部隊,這就是被人們稱之為“是軍隊沒軍費、是政府還納稅、是農民入工會、是企業辦社會”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這支特殊的部隊是由經過萬裏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參加了南泥灣大生產運動,保衛了革命聖地延安、解放了祖國大西北的原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的第二、第六軍及原新疆三區革命的民族軍後來改編為解放軍第五軍的大部,原陶峙嶽將軍率領起義的國民黨部隊,即後來改編為解放軍第二十二兵團的全部組建而成。是一個世界唯一,中國僅有的特殊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組織。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中國現存唯一一個擔負屯墾戍邊使命,兼具黨、政、軍、企等多重身份於一身的半軍事化組織。它的分支機構遍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全境(除柯孜勒蘇自治州)。並管理著若幹個縣級市。它擁有獨立、完備的政治、經濟、教育、科研、文化、衛生、司法體係,它的工作重點是保障新疆的穩定促進轄區內的經濟增長。
前期曆史
1950年代初期,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逐漸穩固、全麵轉入和平時期經濟建設,中國人民解放軍大批軍人複員轉業。與蘇聯接壤的新疆,漢族在人口民族構成中占少數,存在大片宜農荒地。中國領導人決定駐新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第二十二兵團僅保留一個現役國防步兵師,絕大多數軍人(17。5萬人)就地集體轉業、在新疆安家落戶從事工農業生產,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首任司令員為陶峙嶽。
兵團成立後的主要任務是開墾,興修農田、水利、綠化等基礎設施。當時兵團也吸引和征調了大量中國其他省份的青壯年男女來補充兵團人員的結構和性別比例。在1960年代中蘇交惡的時候,由於大量邊民逃往蘇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抽調大量人力到邊境地帶“代耕代牧”,以填補邊境地區的防衛空。到1966年末,兵團的總人口達148萬人。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兵團發展受到了衝擊。1975年,兵團經濟已到了崩潰邊緣,最終撤銷建製,所有機構移交地方政府農墾局管理。
兵團重建
1979年12月,蘇聯攻占阿富汗,對中國形成包圍之勢。1980年3月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會議決定西藏的工作“以藏族幹部和藏族人民為主”,把絕大多數漢族幹部、漢族技術人員與職工撤回內地。新疆也要按這個精神辦,一時在疆漢族人心浮動。1981年10月王震邀請鄧小平考察新疆,王震建議恢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建製。
兵團體係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受中國中央政府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的雙重管轄,享有省級的權限,並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麵實行國家計劃單列。兵團的黨務和稅收事務由自治區分管,而行政、司法、經濟、財政等則由中央政府管理並依照國家法律自行管理內部的行政、司法事務。在統計方麵,兵團的人口和麵積一般都計入地方政府的統計中(兵團城市除外),但國民生產總值等則單獨列出,不計入自治區的數據。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管理體係主要有兵團、師、團三級。兵團和師均設第一政治委員、政治委員、司令員或師長三個主要職位。兵團的司令部設在烏魯木齊市。
兵團第一政治委員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王樂泉兼任。兵團政治委員和司令員則兼任自治區的黨政副職,由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直接任命,其行政職級為正省級,黨內級別為中央委員。
兵團所屬各師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人員大都是從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的第一兵團和第二十二兵團轉業而來的。目前兵團下設14個師(其中包含1個建築工程師)和185個農牧團場(其中包含11個建築工程團)及9個半軍工企業,插花地分布於自治區全境,位於1950年以前的荒地。
兵團人口民族結構
2003年兵團總人口大約為248萬人,其中漢族人口約220450088。1
維吾爾族1650006。6
回族647002。6
哈薩克族427001。7
蒙古族62000。3
其他181000。7
兵團各師當中,以農八師人口最多,共有57。93萬人(2002年數據)。
農一師:1953年成立,分布在阿克蘇地區,師部與縣級阿拉爾市師市合一。前身是第一兵團第二軍步兵第五師,最早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麵軍第六軍團和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一二零師三五九旅,以“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裏,屯墾在天山”聞名。
農二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師部駐庫爾勒市,前身是第一兵團第二軍步兵第六師。
農三師:1966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區境內,師部與圖木舒克市師市合一,前身是第一兵團第五軍步兵第十四師。
農四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屬伊犁地區境內,師部駐伊寧市,前身是第一兵團第五軍步兵第十五師。
農五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內,師部駐博樂市,前身是第一兵團第六軍步兵第十六師。
農六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內,師部與五家渠市師市合一。前身是第一兵團第六軍步兵第十七師,即西北野戰軍新四旅。
農七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奎屯附近,師部駐奎屯市,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團第九軍步兵第二十五師。
農八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石河子附近,師部駐石河子市,師部與石河子市師市合一,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團第九軍步兵第二十六師。
農九師:1962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塔城地區北部邊境地區,師部駐塔城市,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團第九軍步兵第二十七師。
農十師:1959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區境內,師部駐北屯鎮,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團騎兵第七師。
建築工程師:1953年成立,以工業、工程施工為主,師部駐烏魯木齊市,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團騎兵第八師。
農十二師:即原烏魯木齊農場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為現名,主要分布在烏魯木齊市境內,師部駐烏魯木齊市。
農十三師:即原哈密農場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為現名,主要分布在哈密地區境內,師部駐哈密市。
農十四師:即原和田農場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為現名,主要分布在和田地區境內,師部駐和田市。
兵團的師大都與自治區的地級市分別對應,由相應的地委書記兼任師第一政委。師另設專職的政治委員和師長,行政級別為地廳級。
兵團的團級單位除了團場外,還有農場、牧場等,一般統稱為“農牧團場”。團場編以數字番號。有些師實行師市合一體製。
在兵團總部、各師師部和團場密集的墾區,設有三級公安局、檢察院、法院機構。
80年代以來,軍團的武裝連隊改編為武警,整編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武警指揮部及其隸屬的各支隊、大隊、中隊。副軍級建製的兵團軍事部執行省軍區的職責權限,即兵役動員、預備役編組、民兵工作等。兵團的各支民兵應急反應分隊是新疆處置突發事件的重要力量
兵團經濟目前依然以農業為支柱,核心是棉花、水果、蔬菜、糧食、油料、甜菜種植等產業,所生產的商品棉、哈密瓜、庫爾勒香梨、吐魯番葡萄、葡萄酒、番茄、番茄醬、啤酒花、美利奴羊等產品在全疆乃至全中國都具有極強的競爭力,其中商品棉和番茄醬更是在世界市場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兵團的農業生產已逐步過渡到現代化階段,既有集約化大生產,也有家庭作坊模式,在種植上普遍實現了節水灌溉和機械化耕種。目前工業以農產品深加工為主,主要有食品、紡織、電力、采礦、造紙、醫藥、建材等門類。
2005年,下轄1339家法人企業和一批科教文衛體社會事業單位,有11家上市公司、2所高等學校和17所科研機構,有國家級的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農業高新技術園區,形成了農林牧副漁綜合經營、工農商學兵並舉、科教文衛體全麵發展的大型聯合集團。
附圖:農二師民兵裝備的89式12.7毫米重機槍
--------------------------------------------
轉貼文章,僅供參考,不負責核實其內容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