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參考消息》從內部走到公開的曆程

(2009-07-11 19:42:55) 下一個



《參考消息》從內部走到公開的曆程




《參考消息》從“內部”到“公開”,從為“大讀者”服務到“限一定級別”閱讀,再到一份“平民化”報紙,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國社會發展演變的曆史進程。

《參考消息》如何解密?

這是一種特殊的新聞報道,是專為各級領導采寫和編譯的國際國內新聞。這些報道屬於國家秘密,有多種秘密等級,隻供相應級別的官員閱讀,普通人看不到。

它叫“內參”,中國一種獨特的新聞產品。

《參考消息》——這份由新華社主辦、目前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就曾經是一份內參。

北京宣武門西大街57號這座大院的記者編輯們,肩負著兩項特殊使命——黨的“耳目”和“喉舌”,這是新華社成立第一天就被賦予的使命。

1931年11月7日,新華社的前身紅色中華通訊社在江西瑞金成立,《參考消息》於同一天創刊。當時,紅中社被賦予的任務和功能,是黨的“耳目喉舌”。“喉舌”指的是,對外播發宣傳共產黨、蘇區和紅軍的新聞,編印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耳目”則指編印供領導決策的內部參考消息。《參考消息》的名字,也是在那時出現的。

當時的《參考消息》主要抄收國民黨中央社的電訊以及少量外文電訊,每期油印四五十份,為中央蘇區和紅軍領導層判斷形勢、做出決策提供參考。

新中國成立後,新華社仍然沿襲過去的辦法,繼續編印出版《參考消息》,隻是閱讀範圍稍有擴大,也不過兩三千份。稍有擴大的原因是,領導層擴編,又要和民主黨派合作共事,對民主黨派高層領導人不能不提供一定的外部信息,以取得政策上的共識。

“直到上世紀50年代,《參考消息》一直是僅供中共黨政軍領導幹部參閱的秘密級內部刊物。”新華社參考資料編輯部原負責人張辛民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是專門為‘大讀者’服務的。”


50年代:擴大到中層

1954年,張辛民從雲南日報社調到新華社國際部《參考消息》編輯組,接替原任組長林克的工作。他至今仍清楚地記得,交接工作時,林克特別向他強調的幾個辦刊原則,第一條就是情報觀點。

張辛民執掌《參考消息》沒多久,國際社會接連發生了一係列重大事件。先是1956年,蘇共二十大全麵否定了斯大林。接著,國際共運內部衝突加劇,社會主義陣營相繼爆發波蘭和匈牙利事件。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層以下的幹部和群眾對於外部世界知之甚少。長期以來,中國的外交政策是一邊倒,倒向蘇聯。媒體的宣傳報道也隻說社會主義國家光明的一麵。那時,社會主義陣營出了大問題,毫無思想準備的廣大黨員和幹部受到巨大衝擊,都感到難以理解。

在這樣的背景下,1956年11月,中共中央八屆二中全會期間,毛澤東倡議擴大《參考消息》訂閱範圍。12月1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出《中共中央關於擴大〈參考消息〉訂閱範圍的通知》。《通知》說,為了使我們的同誌避免“在觀察時事問題時的片麵性和思想僵化現象”,黨中央認為“有必要使我們的幹部,及時地知道我們的敵人的情況和敵人的觀點,以及我們朋友的那些與我們有所不同的觀點”。

毛澤東也多次在黨內高級幹部會議上闡釋了擴大《參考消息》訂閱範圍的好處,那就是要讓幹部群眾“經風雨,見世麵”,給大家“種牛痘”,增強“免疫力”。

1957年1月27日,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說,禁止人們跟謬誤、醜惡、敵對的東西見麵,跟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東西見麵的政策是危險的政策。這一條我們跟蘇聯的做法不同。發行《參考消息》以及出版其他反麵教材,就是“種牛痘”,增強幹部和群眾在政治上的免疫力。

1957年3月1日,對於張辛民這些《參考消息》的老報人來說,是一個曆史性的日子。這一天,《參考消息》由刊物改為報紙,一張4開4版的特殊報紙麵世了。而且,發行範圍大大放寬,從“高級的黨內外領導幹部”擴大到“縣委委員以上或相當於他們的黨內外幹部”(簡稱副科長級幹部)。

據最新發現的文件檔案表明,1956年冬擴大訂閱範圍時還包括大學生,隻是後來沒能通過。在擴大發行的《通知》下發前一周,1956年12月11日,□□部專門召開了一個範圍較大的座談會。會上,大家討論了是否將訂閱範圍擴大到大學生的問題。除北京大學的負責人以外,參加座談會的人絕大多數主張暫不把訂閱範圍擴大到大學生,以避免思想工作跟不上而發生的混亂現象。後來,“根據座談會上大多數人的意見”,□□部對《通知》草稿作了修正,沒有提大學生可以閱讀《參考消息》。

然而,進一步擴大《參考消息》的閱讀範圍,仍是毛澤東一直考慮的問題。1958年8月,毛澤東在北戴河會議後的一次談話中談道:“要把《參考消息》的閱讀範圍擴大到全國的高等院校學生。讓他們經常閱讀《參考消息》,經常比較敵我兩方的宣傳。讓他們知道世界是複雜的,每個問題都有對立麵。這樣才能培養他們思考問題判斷問題的能力。”

1958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轉發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進一步擴大〈參考消息〉閱讀範圍的報告》。《報告》規定,凡高等院校的教職員和學生,中等學校的教職員,都可以閱讀《參考消息》。

當時,《參考消息》編輯部收到“許多讀者歡呼這一德政”的來信。新華社高級編輯衛廣益從1957年到1978年一直參加編輯《參考消息》。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當時有一個大學生寫信說:“中國的大學生有福氣,天天能看《參考消息》。”

70年代:擴大到基層

“文革”開始不久,張辛民被戴上反動文人的帽子下放勞動,後來又去了“五七幹校”。在這期間,他被取消了閱讀《參考消息》的資格。

1970年的一天,正在山西永濟縣(現永濟市)孫常村勞動的張辛民,偶然發現公社合作商店的櫃台上擺著一份《參考消息》。這令張辛民非常奇怪,因為散布《參考消息》上刊登的內容,一直被作為“泄露機密”甚至“政治問題”來處理的。他清楚地記得,有一對翻譯夫婦,因向親朋好友透露過《參考消息》中的內容,肅反運動中被清除出新華社。

在張辛民的意識裏,《參考消息》的讀者是“限製性”的,對行政級別、職業性質都有規定,能夠閱讀《參考消息》,代表一種政治身份和社會地位。“文革”中很多幹部和知識分子被取消了《參考消息》的閱讀資格。“文革”結束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很多幹部甚至把能否恢複閱讀《參考消息》當成衡量幹部政策是否完全落實的標誌之一。

《參考消息》怎麽會出現在商店的櫃台上?一直在農村勞動的張辛民那時不知道,在那個年代裏,《參考消息》仍在不斷擴大發行範圍。

早在1964年6月10日,毛澤東會見比利時共產黨領導人時就曾說,《參考消息》現在是中級幹部能看到,以後要逐步擴大。隻要紙張問題能解決,做到每個公社、每個工廠都有一份,還可以發給個人。讓他們了解世界上修正主義是如何罵我們的。

1970年上半年,毛澤東在人民大會堂的服務人員中進行一次調查,發現服務員們因平日看到的材料太少,國際常識太差。後來,給他們看了《參考資料》,很多問題都能回答出來了。《參考資料》是1955年從《參考消息》中分出來的一份密級更高的內參,是雜誌型的,大約100頁。此後,毛澤東一直想把《參考資料》下發到基層黨支部。後來,考慮到《參考資料》內容太多,下麵的同誌沒有那麽多時間看,於是提出“還是把《參考消息》辦好,擴大發行”。

根據毛澤東這一指示,1970年6月3日晚,在周恩來主持下,中央政治局開會討論《參考消息》擴大發行問題。經過積極籌備,於1970年7月5日發出《中共中央通知》,決定從1970年8月1日起,將《參考消息》“擴大發行到工礦企業車間黨支部,農村生產大隊黨支部,解放軍連隊黨支部,供廣大幹部和高等院校學生閱讀”。

《參考消息》為何能在信息封閉的年代裏一枝獨秀?張辛民多年後才慢慢領悟到個中原因。“《參考消息》是中央領導人向公眾傳達特殊信息的特殊渠道。”張辛民說。

上世紀70年代初,越南戰事還沒有結束,中美兩國領導人已經坐到一起談恢複關係、共同對付“北極熊”了。

調整中美關係,這麽一個巨大的轉變,通過誰來向廣大幹部群眾做思想工作?又是《參考消息》承擔了這一任務。


80年代:擺上報攤

其實,擴大發行到基層的《參考消息》,已經談不上什麽內部性了。然而,《參考消息》的報頭下仍舊印著“內部刊物?注意保存”8個字。這就是說,它仍是一份內部參考讀物,不屬於公開報刊,它的讀者仍限製在一定範圍內。

出乎意料的是,《參考消息》閱讀範圍不斷擴大,但發行量卻不斷下滑。《參考消息》編輯室原主任李毅臻向《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介紹說,改革開放以後,《參考消息》麵臨發行量下滑的巨大挑戰。1979年發行900多萬份,此後一年下一個台階,而且一個台階就是100萬份。1980年800多萬份,1981年700多萬份……到1984年已經下滑到400多萬份。

新華社國際部原副主任、《參考消息》老編輯、後任中國社科院副院長的李慎之,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有一句名言:中國真正開放之時,就是《參考消息》消亡之日。此話雖然有些絕對,卻說出了部分道理:《參考消息》是封閉年代的產物。改革開放以後,報紙多了,《參考消息》不再是獲取國際新聞的唯一渠道。

“《環球》、《世界知識》、《海外文摘》、《世界博覽》、《海外星雲》、《環球時報》……”李毅臻說,改革開放以後,報刊如雨後春筍,《參考消息》的唯一性、壟斷性、神秘性逐漸喪失了。

“為遏製《參考消息》發行量下滑,1984年8月10日,新華社正式打報告給□□部,提出進一步擴大《參考消息》訂閱範圍。”李毅臻說。

新華社給□□部的報告中,沒有提發行量下滑的問題,而是說,近年來,全國農村發生了曆史性的變化,廣大農民迫切希望了解外部世界,城市的工人和店員也提出類似要求。工農群眾這一要求是合理的。因此,我們建議將《參考消息》的訂閱範圍擴大,不再限製在幹部和知識分子之中,也不必限製在工作單位集體訂閱,而隻規定“限製國內發行”即可。

十幾天之後,8月27日,□□部批複同意。

1985年1月2日,《參考消息》的報頭去掉了“內部刊物”字樣,變成了一份公開的報紙。

當時,張辛民主管《參考消息》的工作。有人說,那份具有曆史意義的報告是張辛民起草的。但張辛民卻說記不清了,“因為《參考消息》從一份內部刊物到擺上報攤,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

曆史常常和人們開玩笑。出於發行的考慮擴大發行,卻沒有遏止住發行量的進一步下滑。1985年比1984年又掉了近80萬份。1986年,《參考消息》發行量僅300多萬份,此後一直維持在這個水平。

就在《參考消息》逐步喪失“參考性”的時候,這份報紙又增加了一項新的使命。穆青任新華社社長時,《參考消息》被劃入“導向”係列,增加了“自律”特性。

後來,在《參考消息》眾多同仁要求下,郭超人任社長時把“導向性”改成了“政治性和參考性的高度統一”,田聰明社長的提法是“將導向性寓於參考性之中”。

zt摘自:《中國新聞周刊》) 作者:李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