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胡主席通令嘉獎:中國新型戰機彈射器!

(2009-07-11 19:27:36) 下一個


胡主席通令嘉獎:中國新型戰機彈射器!



zt


新聞背景:2009年5月8日,胡錦濤主席簽署通令:對在科技領域取得顯著成績的空軍某部研究所劉峰等記一等功。劉峰長期從事飛行員安全救生研究,為我國航空救生體係建立和建設做出了開創性貢獻。近日,記者就航空救生及未來發展專門采訪了他。 

  劉峰,高級工程師,現任空軍某部研究所科技處處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中共十六大代表和中國科協七大代表。多次獲國家技術發明、科技進步等獎項,先後參加數千架飛機係統改裝任務,多次完成重大飛行事故檢查分析工作,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

降落傘開啟航空救生時代

  記者:不少專家認為,21世紀人類將迎來空天世紀。目前世界各國非常重視航空救生器材研究,請您通俗解釋一下什麽是航空救生?

  劉峰:我國有一位航空界的先驅--馮如,1912年8月25日他在廣州燕塘駕機飛行時,由於操作係統失靈,飛機墜地,他當時受重傷,後來經搶救無效不幸犧牲。人類要翱翔藍天,戰勝自我,難免有犧牲,但怎麽才能把犧牲降低到最低呢?一門新學科就應運而生了,這就是航空救生技術。航空救生體係就是著眼飛行員的救生問題,集組織機構和彈射救生、生存求救、搜索營救裝備為一體的一個係統。

  記者:世界上最早開展航空救生研究是什麽時候?

  劉峰:航空救生技術也經曆了一個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由最初的降落傘,發展到彈射座椅,然後發展到航空救生體係。最早的救生裝備就是降落傘。早在1797年10月22日,一個叫加納蘭的法國人,從610米的氣球上用降落傘安全跳傘著陸,當時轟動了整個歐洲。這可以說是有記載以來第一次用降落傘救生的事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飛機已經作為一種武器投入使用,如何在戰鬥中把受損飛機上的飛行員救出來?德國首先為戰鬥機飛行員配備了救生傘。它的救生傘是包在傘包裏麵,傘包坐在飛行員身體下邊,傘跟飛行員的背帶係統連著,開傘的繩索拉開在飛機上,這樣人一跳離飛機,傘包就打開,利用飛行員下降墜落的速度,把傘翼拉出展開,使飛行員平穩著陸。

  彈射座椅擎起生命保護傘

  記者:據說,飛行員在高空高速狀態下跳傘,是一個十分驚險的過程?

  劉峰:是這樣。現代飛機飛行速度很快,在超過每小時500公裏時,飛行員爬出座艙跳傘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在大速度跳傘的情況下,會使飛行員同後麵的機翼、垂尾及一些飛機的結構件相撞導致死亡。這就引發了彈射救生裝置--彈射座椅的出現。彈射座椅是利用彈射動力,把飛行員和座椅一起彈離飛機的一種救生裝置。現在采用的都是火箭彈射座椅穿破座艙蓋,座椅上安裝有一個破蓋槍,把座艙玻璃打破或者在玻璃上布置微爆鎖,把玻璃炸開,然後飛行員再出去。我國一些新型飛機也采用了這種艙蓋彈射的模式,與英、美等國的現役救生裝備水平基本相當。

跳傘後48小時是搜救關鍵

  記者:飛行員跳傘後地麵搜救的成功幾率有多大?

  劉峰:飛行員是天之驕子、空中黃金。營救速度是確保飛行員跳傘後生命安全的關鍵環節。二戰中,受傷飛行員24小時以後存活概率是80%,3天後的存活率明顯下降。其間,英、美、德等國都建立了自己的搜救部隊,並營救了數以千計的遇險飛行員,平均營救時間是48小時。戰後,隨著營救組織的發展和營救器材的改善,營救的速度大大加快。據美國空軍的統計,20世紀60年代5小時以內獲救的飛行員人數占50%;到了20世紀70年代,1小時以內獲救的人數就達到了50%,4小時以內獲救的達到了97%。

  記者:航空救生是飛行員的第二生命,請問我國航空救生體係工程是在何種背景下提出的?

  劉峰:據統計,自我空軍成立以來,在飛機遇險後,有數百名飛行員依靠彈射跳傘獲救,但由於沒有完善的航空救生體係,也有飛行員在跳傘後犧牲,教訓十分慘痛。大家都還記得,2001年4月1日,中美南海撞機事件,我空軍飛行員王偉跳傘失蹤,10萬軍民在海天之間展開聯合大搜救。在第10天,記者采訪我,我分析可能是因為王偉在撞機後受傷或者彈射時暈厥,沒有能力打開救生船和及時脫掉救生傘,負荷過大,隨著這些物品一起沉入水中,推斷王偉生存的可能性很小了。4月12日我國政府宣布搜救無望,王偉同誌犧牲。這個事件對我們刺激很大,現代戰爭中飛行員所麵臨的不僅是怎樣安全地離開失事飛機,關鍵是跳傘以後如何在各種複雜條件下生存求救。而地麵部隊亟待解決的是如何快捷安全地確定飛行員的準確位置、實施營救。為此,針對我國當時航空救生的狀況,我提出了建立我國航空救生體係的建議,引起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也就是在這種強烈的使命和責任驅動下誕生了這種體係。

  獨具特色的一體化救生體係

  記者:與國外空軍相比,我國的航空救生體係有哪些獨特之處?

  劉峰:應該承認,目前,國內現役救生裝備與國外相比還有不小差距,但我們在很短時間內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救生體係,不僅建立了搜索營救部隊及相關組織機構,還研製出許多大型搜救裝備,像第一代固定翼搜索引導飛機,實現了對遇險飛行員的詢問應答、身份識別和快速精確定位,擔負遠距離、大範圍搜尋和定位任務;研製了第一代係列專用搜索營救直升機,具有導航、救生通信、搜索、定位、吊救、救護等功能;研製了航空型搜索救援指揮車,其通信能力、救護能力和野外執行任務能力,均高於國內現役的航空通信車和救護車,這些係列裝備的研製成功,構建了我國的搜索營救裝備體係。采用現代技術對我軍10餘型主戰飛機彈射救生裝備實施技術改造工程,使我國主戰飛機彈射救生裝備性能達到發達國家現役先進戰機的水平。還組織完成了海上彈射救生關鍵設備、特種飛機救生裝備等生存求救設備研製,大大提高了複雜條件下飛行員野外生存和求救能力。

  航空救生連著你我他

  記者:航空救生和我們普通人有什麽關聯呢?

  劉峰:航空救生在應對公共應急突發事件中也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在去年512四川汶川地震救援中已經彰顯。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航空救援建設。美國早在1956年就頒布《全國搜索救援計劃》,將軍、地雙方的搜救工作聯係起來。該計劃確定美國空軍為美國本土範圍陸上搜救工作的執行機構。1974年5月,美空軍成立空軍救援協調中心,該中心自成立以來,執行的搜救行動共挽救了1。3萬人的生命。英國也早在1941年就建立了航空救生協調中心,來營救在作戰訓練過程中遇到麻煩的軍方人員。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共救援了8000多名飛行員和5000多名平民,自那以後的50年裏,共援救了5。5萬人。我們國家目前也越來越重視航空救生的發展,最近國家已立項開展這方麵的專項研究。

  記者:聽了介紹,真是令人大開眼界。請您談談航空救生工程未來的發展趨勢。

  劉峰:未來幾年內,我們將立足自行研製具有我國特色的新型飛行員個體防護救生裝備,預計在2015年前,研發出新一代生命保障係統,可滿足新型戰鬥機的要求,並且是一套通用化、係列化、標準化、模塊化的裝備,適合我國各類運輸機(包括軍事和民用運輸機)、轟炸機、直升機,甚至航天、艦船,陸軍的相關兵種(裝甲兵、防化兵等),前景非常可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