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台灣兩次核武夢的破滅

(2009-06-24 22:03:19) 下一個



台灣兩次核武夢的破滅



雄風二型巡航導彈




軍事天地zt


  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蔣氏父子先後兩次研製核武器,雖然都以失敗告終,但是確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尤其是1987年年底,台灣曾距原子彈“一步之遙”,有關專家當時曾指出:再有一兩年時間,台灣就能造出原子彈。

  蔣介石下令發展核武器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震驚了台灣當局。蔣介石非常驚恐,急切要求美國徹底摧毀大陸的核設施,企圖依靠美國人扼殺祖國大陸迅速壯大的核能力。

  與此同時,台灣當局也暗下決心建立“自力自主”的軍事工業,獨立發展核武器。1965年7月,蔣介石下令撥專款1.4億美元,用於核武器和陸海空三軍各種武器裝備的研製和生產。軍方據此擬訂了有關發展核武的“新竹計劃”,主要內容為:以12年時間,購買一具重水反應爐、一家重水生產廠、一家重水分離工廠,德國西門子公司當時曾為台灣設計及建造前述三項的費用也進行了估價。時任蔣介石科學顧問的吳大猷卻堅持反對這項計劃,他建議把核子方案交由民間的原子能委員會管理,接受國際原子能總署的和平用途條件,借此從美國購得重水,再圖其他發展。這個建議得到采納,於是台灣的“原子能委員會”開始掌管核能發展。

  為了盡快獲得技術援助,台灣借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幌子與當時世界上核能研究較為先進的一些國家進行了密切接觸。如,1966年2月中旬,“台灣核能研究所”所長鄭振華和一位副所長前往以色列,並在以色列科學家的陪同下參觀了其核設施。1968年4月13日,美國專門在台北舉辦了“原子能應用示範展覽”,通過展覽,協助台灣解決了部分科學技術問題。

  1968年7月1日,研製核武器的主力,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正式成立。“中科院”直屬 “參謀總長”領導,首任院長是前“國防部”次長、劍橋大學留學生唐君鉑。 “中科院”擁有一支龐大的科研和技術隊伍,編製有科研人員6300人,技術人員8500人。台灣搜羅了大批高素質科技人員到“中科院”供職,巔峰時候,“中科院”科研人員中博士學位的有400人,碩士學位的有2800人,大學本科學曆的高達7000多人。“中科院”下設4個研究所和6個研發與製造中心,其中第1研究所即為“核能研究所”。

  第一次核武夢的破滅

  台灣全麵啟動核武器研製工作後,遇到了兩大技術難題,一是缺乏技術設備,二是缺乏核原料。為此,台當局設法引進設備建立了兩座核電站,並從加拿大進口了一台4000萬瓦特的核反應堆供“中山科學院”使用。為了提煉出高純度的濃縮鈾,台灣首先以供核電站使用為由,從國外進口作為發電原料的濃縮鈾。但是,由於核電站使用的濃縮鈾純度一般是50%至60%之間,而生產原子彈至少要達到純度80%以上,這就需要偷偷從進口的原料中提煉出核彈需要的更高純度的濃縮鈾,為擺脫國際原子能委員會的監察,台灣於1971年12月宣布退出國際原子能委員會,這也向國際社會暴露了發展核武器的野心。

  美國視台灣為其小夥計,把保護台灣視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甚至於1957年曾秘密把“鬥牛士”戰術導彈和核彈頭運進台灣。但出於壟斷核武器的一貫思想,同時也害怕台灣用核彈惹禍而把自己拖下水,美國強烈反對台灣發展核武器,雙方的核技術合作也隻限於核電站研究等民用項目。自70年代後,美國對台灣當局的舉動有了警覺,對其核計劃的限製也日益加緊。1972年1月台灣核能研究所的重水反應堆首次達到臨界點,9月燃料原件廠完工,都引起美國注意,尼克鬆曾威脅要派人去台拆除核處理設施。台灣當局在美國的壓力下,被迫由蔣經國出麵,公開承諾不從事核武器研究發展。

  雖遭受挫折,但台灣當局核武之心仍然不死,背地裏仍在加緊核武研製步伐。直到1976年,國際原子能機構按核計劃對台灣的核設施進行檢查,發現500多克鈈不翼而飛。同時,檢查人員還發現,台灣的“鈈燃料化學試驗室”竟然也能生產鈈金屬,並且用的是美國提供的鈾來運作。考慮到事態非常嚴重,美國務院台灣事務科科長李文以國務卿基辛格的名義訓令安克誌大使向“台駐美大使”沈劍虹交涉抗議,安克誌向台灣當局再度表示美方對台灣信守承諾不從事核武器研究發展的懷疑。在美國和國際社會的強大壓力下,台灣首次秘密發展核武器才迫不得已而告終。

  至此,台灣當局的第一次核武夢破滅了。

  第二次核武夢的破滅

  70年代後期,在蔣經國執政後,台灣啟動了第二次核武計劃。這一次台灣當局吸取了以前的教訓,打著大力發展和平利用核能的幌子,在高度保密的情況下開始研製核武器。這一次,台灣的核武研製計劃進展得頗為順利。台灣在1979年至1980年短短兩年內,先後興建了磷酸提鈾先導工廠、壓水式反應器燃料束先導工廠、磷酸提鈾工廠、氧化鈾提純轉化實驗工廠、動力用反應器燃料先導廠、伽馬射線照射廠,並完成了600兆瓦肯都型重水壓水式反應器的概念設計。於1985年,成功製造了氧化鈾及燃料丸。台灣前“行政院院長”郝柏村在其日記《八年參謀總長》中披露了他兼任“中山科學院”院長期間台灣研製核武的情況,他在1986年日記中寫道:“台在短期內有生產核武器的能力,並可在奉命下進行”,並注明曾在屏東九鵬新武器試驗基地進行了小型核試爆(後來郝柏村改口說是電腦模擬核試爆)。到1987年底時,估計隻差一兩年時間就可以製造出原子彈。

  正在這節骨眼上,發生了美國人精心策劃的“張憲義事件”。1988年1月,時任“中科院核研究所”副所長的張憲義突然從戒備森嚴的所內失蹤,有人猜測是乘美軍的直升機出境,也有人認為是化裝偷渡。不久他到了太平洋彼岸,並向美國政府提供了島內研製核武器的資料。頓時,全美上下一片嘩然。美國立即向台灣施壓,要求終止其核武器發展計劃。其實張憲義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的間諜,台灣核武計劃實際上早已盡在美國的掌握之中。這一事件發生後,台灣當局內部極為震驚,蔣氏父子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前功盡棄。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在獲知此事後的當天下午,因心髒病突發而撒手西去。美國在得到證據後,以違反過去的承諾為由質問台灣。新上台的李登輝政權隻得再度承諾不發展核武器。美國政府卻不肯僅僅聽信承諾了事,而是派出工程人員趕到台灣拆除了核能反應爐,把價值18.5億美元的重水式核反應堆改為隻能用於試驗的輕水核反應堆,並將“中科院核研究所”的重要資料帶走,還規定以後每年到“核研所”來檢查三次。經此風波後,台灣“核研所”的設備嚴重受損,網羅來的核武研發人才也四散離開,台灣當局的第二次核武夢又一次破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