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他的主題下跟了若幹貼,指出他所用的分析方法的錯誤之處。我原以為這隻是一層窗戶紙,一捅就破的事,沒想到隔行如隔山,在我看來很明顯的事情,別人卻很難從我看問題的角度去考慮。由於那個主題已經有點長了,而且有些人的情緒似乎也不夠冷靜,我覺得還是另開一題,從我認為正確的途徑對這些照片做一些分析。
在我看來,照片真假的結論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正確的分析方法。確認三張照片的時間順序為了大家看圖方便,我把照片縮小了。等需要
討論細節的時候再用局部放大的照片。
從
飛機的進氣口麵對攝影者的角度,以及尾噴口的弧度來比較,我認為這三張照片的時間順序應該是這樣的。另外,如果仔細點的話,最上麵的飛機尾部能看到減速傘的繩子。而第二張照片和第三張照片上都看不到繩子的痕跡,說明減速傘已經被拋掉了。在以後的分析中,我將按照此三張照片的順序編號,最上麵對為一號,中間為二號,最下麵的為三號。估算攝影者的位置從飛機右翼翼梢與機體的相對位置,利用飛機的俯視圖畫直線,相機與飛機的相對位置分別在這三條延長線上。紅線為一號照片,綠線為二號,藍線為三號。
考慮到飛機尾噴口有熱氣噴出,座艙裏有飛行員,減速傘蓋子處在打開的位置,特別是一號照片可以隱約看見減速傘繩,基本可以認定,這三張照片拍攝的是同一次飛機降落後的滑行過程。因為飛機在動,那麽攝影者處在靜止位置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另外,三張照片的相機都處在一個相似的高度,而且遠低於普通人的站立高度。飛機的進氣口上緣大約有兩米,遠處的機場圍牆高度如果也是兩米的話,可見相機的高度非常低。具體有多低因為缺少參照係不好確定,估計在一米上下。所以很可能是同一個攝影者,以蹲姿或跪姿所攝。
根據上圖中三條延長線的斜率,假設三張照片都在同一位置所攝,則可以做這樣的推測:
比較飛機的長度我在蕭蕭易水主貼下的跟貼中多次強調,由於三架飛機的拍攝角度不同,它們的長度是不相等的,不能把他們“長度對齊”後比較其它的細節。這在方法上是完全錯誤的,就好比小學生做應用數學題,在該用乘法的地方用來除法,所得結果自然不對。然而,由於相機距離飛機很遠,又大體在同一高度拍攝,因此飛機的高度是可比的。因此,我以二號飛機為標準,分別對一號和三號進行了縮放。一號縮小到原尺寸的92%,三號放大到原尺寸的105%。這時,三架飛機的垂尾高度基本相等,對它們的長度進行比較才有意義。
根據我上一節在判斷拍攝者位置時所確定的飛機大概位置可知,一號與二號之間的距離較近,二號和三號之間的距離較大。因此可以推斷,一號和二號之間的長度差應該小於二號和三號之間的長度差。而結果正是如此。
也許有人會注意到二號機頭明顯低於一號和三號。這是因為二號照片的地麵本身不是水平的,右邊明顯低於左邊,因此二號飛機的機頭明顯偏低。這不是飛機跑道不平,而是相機當時左低右高的原因。
垂尾的比較蕭蕭易水一直強調一號機和二號機進氣口角度明顯不同,但垂尾卻基本相同。問題就在於他沒有事先消除二者之間在高度上的差異,而一號和二號之間本身差異就小,高度和寬度裏外裏的差異一忽略,因此得出兩者相同的結論。
但是,如果消除了高度差再比較寬度時,就會發現,它們之間的差異還是很明顯的。而且也符合一號二號之間差異小,二號三號之間差異更大的規律。
我在這裏將三架飛機的垂尾後端對齊,然後比較垂尾前緣墨綠色條的前端。紅線為一號,綠線為二號,藍線為三號。
關於一號進氣口偏轉角度的問題關於一號圖飛機進氣口偏轉角度和機身長度是否成比例的問題,我又做了一個這樣的試驗:因為前麵已經確認了相機與一號機的相對位置,相機在紅線的延長線上。而照片與這條紅線是垂直的,所以我就把一號機做了一個旋轉(左轉32度),照片中的水平線與紅線相垂直。這時,從俯視圖的殲十鴨翼前緣(因為從俯視圖上看不到進氣口,隻好用鴨翼前緣代替,好在差別不大)做原紅線的平行線,投影到照片上就應該是進氣口的寬度。還有一個有趣的細節是:殲十B的
雷達罩明顯比殲十A的雷達罩長,這也是網上流傳的所有殲十B照片的特點。
如果把二號機以綠線為參考進行旋轉,及做進氣口的平行線,我相信它們也會匹配得很好。不信的可以自己試試,我就懶得弄了。
10A與10B的區別樓下“不存在”河友既然問到了這個問題,我就做了一個小試驗。
圖中的俯視圖是10A,半透明的黃飛機是10B。讓我們從左往右看。
首先,我對兩機的腹鰭做了量測,發現這兩條紅線不夠平行。這裏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測量模型建立時誤差大導致,另一種可能就是10B的腹鰭跟10A的略有不同。姑且存疑吧。然後,我對
導彈頭進行了量測,發現它在兩機上的位置是相同的,因為導彈頭之間的紅線跟最初確定相機位置的紅線(測量基準線)基本平行。
我第三個量測的是右鴨翼,結果連線與測量基準線明顯不平行,這說明10B的鴨翼做了明顯的修改!這是目前網上從未有過的發現!第四量測的是機背天線,沒發現有明顯不同,位置似乎有點變化,但更多的可能是測量誤差。
第五量測的是機翼翼根的位置,沒發現變化。
第六是座艙蓋尾端,沒發現變化。
第七是座艙蓋前端,沒發現變化。
第八是雷達罩與機身的結合部,發現10B有明顯前移。
第九是雷達罩前端,發現10B比10A更前凸。
第八和第九應該是早就被偷拍黨發現並指出的,我這裏隻是驗證了一下。鴨翼的變化隻有用我的
技術才能發現和驗證,我應該申請專利了。
用“長度對齊”的方法進行比較用“長度對齊”的辦法來比較一號和二號飛機也不是不能比,關鍵是要知道怎麽對齊,以及對齊後比什麽。
我在這裏也做了一個“長度對齊”的圖片:
請注意我的“長度對齊”和蕭蕭易水的“長度對齊”的區別:
我把二號機圖片逆時針旋轉了一度,這樣使得二號機和一號機的機身傾角一致,即機頭和尾噴口能夠重合。蕭蕭易水沒做這個旋轉,所以當二號機與一號機機頭重合時,尾噴口不能重合,而在垂尾頂端重合了。因此造成了他所說的“機身扭動”的感覺。
當我們比較兩架飛機時,需要做的不僅是“長度對齊”,而應該是“機身重合”。在機身不完全水平的情況下,僅僅長度對齊勢必造成機身扭動的感覺。
下麵的問題要考慮到是:當機身重合後比什麽,怎麽比?
首先,因為一號機身側麵與相機的角度大約有32度,二號機身側麵與相機的角度大約是29度。因此一號機看起來應該短一些。如果硬要“機身重合”,一號機實際被放大了。那麽一號機比二號機要顯得粗壯。從照片上看,一號機的垂尾更高,後掠角也顯得似乎小了點。一號機的輪子位置更低,更大。總之,如果從機頭到尾噴口畫條直線(機身中軸線),離這條直線越遠,兩機的差距越大。離這條線越近,差距越小。因此兩機的翼根差距就很小,重合得很好。
注意:機身中軸線是空間的一條3D直線,而不僅僅是圖麵上的2D直線。因此,盡管翼尖從圖麵上看與中軸線距離不遠,但在空間上距離卻大得多,因此翼尖附近的導彈就無法重合。我們再看進氣口,一號機的進氣口幾乎完美地“包含”了二號機的進氣口,因為進氣口的邊緣與機身中軸線距離都差不多,因為一號機“粗壯”,所以一號機的進氣口邊緣整體“包含”了二號機的進氣口。
再看空速管,因為10B機頭下垂,空速管尖端已偏離中軸線較多,因此也造成了不重合。
有一個地方需要解釋一下:尾噴口看起來並不重合。這是因為兩個尾噴口邊緣的弧度不同,而我是以尾噴口的中心點為參照匹配的,因此邊緣不重合,而減速傘倉基本是重合的。
因為我在這裏做的是機身重合的“長度對齊”,因此兩個垂尾的寬度完全相等。
理論上講,如果對飛機做“長度對齊”,飛機中心線上的所有物體在圖麵上都能左右對齊,比如垂尾基座,機背天線,減速傘蓋,前起落架等。而不在中心線上的物體則都不可能在圖麵上左右對齊。偏離越遠,差距越大。然而,如果物體在飛機上是對稱於中心線的,比如進氣口和主起落架,兩架飛機的差異也應該是左右對稱的。
垂尾到底有多寬?從這張圖上,測得一號機垂尾的寬度為246像素,二號機垂尾寬度為254像素。
我在做進氣口偏轉角度分析時測得,一號機為32度,二號機為29度。
引用樓下fakeone所推算的公式,兩機的偏轉角度,以及圖上量出的垂尾寬度,反算垂尾在角度為零時的實際寬度,兩機的計算結果都是290像素。也就是說,如果還有第四張照片,相機在飛機的正側麵,該照片按照垂尾高度相等的原則進行必要的比例縮放之後,其垂尾的寬度就應該是290像素。
如果我們假設垂尾的實際寬度為四米,我們就得到了從像素到米的換算公式,也就可以計算出飛機的實際長度,座艙的長度,進氣口寬度,空速管長度,翼展,導彈長度等等等等。如果我們再有從其他角度拍攝的照片,我們就可以據此建模了。當然,實用化的建模過程要比這複雜得多,要做很多消除誤差的計算和糾正。我們這裏隻是在玩票,分析一下原理而已。
結論經過各種分析計算後,我至今沒發現三張照片中的飛機在幾何上有任何不合理之處。這說明,照片中的飛機,如果不是真的,那就隻能是存在計算機裏的三維數字模型,因此才能在多個觀察角度下保持幾何正確。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它是一個實地存在的木製模型,飛行員是個假人,尾噴口裏有個電爐和風扇往外吹熱氣。第一張照片拍照時後麵有人拽著幾根繩子模擬減速傘繩。另外還要有一群人把模型推到這三個位置。好萊塢拍電影時經常這麽幹,所以估計斯皮爾伯格說不定也在這群人裏。
不過我不太相信TG會這麽幹。
轉貼者注:如果看不到附圖,請用翻牆(GFW)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