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島鏈—對中國海軍的影響有多大?

(2009-05-28 11:48:36) 下一個



島鏈—對中國海軍的影響有多大?



zt



盡管我國有著18000多千米的海岸線,而且把所有島嶼的海岸線也計算在內則長達32000多千米,擁有黃海、東海和南海等300多萬平方千米的海洋國土。然而,翻開地圖我們就可以看到,在西太平洋上一係列大大小小呈弧線型分布的島嶼卻緊緊地封鎖著我國進出太平洋的門戶,使我國諸海實際上處於一種半封閉狀態。美國在這一係列呈弧線型分布的島嶼上重兵把守,將其變成用來封鎖亞洲大陸的所謂“島鏈”,因此中國海軍要走向大洋,就必須首先衝破這一道道島鏈,打碎套在我們身上的重重枷鎖。

  ◆ 冷戰催生

  島鏈是冷戰時期東西方對抗的產物。“島鏈”一詞最初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二戰之後為了扼殺、封鎖當時的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利用西太平洋海域中一些特殊島群的戰略地理位置而提出來的。美國在亞太地區部署重兵,意欲精心構築一條以美軍在太平洋上的一線基地為基軸,以日本、韓國、衝繩、關島等基地和設施為核心的“太平洋多重鎖鏈”,來圍堵中國和亞洲大陸,企圖扼住亞洲大陸的脖子,其目的就是企圖扼殺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

  在二戰期間及戰後,美國趁機強占了太平洋上的大部分島嶼,並逐步將其勢力擴展到西太平洋部分國家的領海和領土。基於這種優勢,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國首先提出了對亞洲國家實施“東方弧線”的新月形封鎖戰略。美國務卿迪安·艾奇遜在1950年1月12日宣布,“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防禦圈是從阿留申群島,經日本、琉球到菲律賓”。次年1月4日,美國務院顧問約翰·福斯特·杜勒斯指出,“美國在太平洋地區防務範圍應是日本、琉球群島、台灣、菲律賓、澳大利亞這條近海島嶼鏈”。杜勒斯還特別強調,台灣島構成了太平洋西邊緣上島嶼鎖鏈中的重要環節。


在提出島鏈戰略的同時,美國大力加強在島鏈上有關國家或地區的軍事設施建設,擴建海空軍基地,加速構建軍事包圍體係。此外,美還加緊拚湊“東亞集體安全體係”,簽訂各種條約,建立軍事同盟,增加駐兵數量,加緊島鏈的封鎖力度及對各國的遏壓態勢。如美國於1952年先後與菲律賓、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日本締結了安全條約,1953年又同韓國簽訂了安全條約,1954年還與菲律賓簽訂了馬尼拉條約等。

最初美國海軍隻在太平洋地區形成三大基地網雛形:第一線基地網分布在西太平洋和白令海地區,北起阿拉斯加,經西太平洋島嶼鎖鏈、印度支那,西至巴基斯坦,組成對社會主義國家基地包圍圈的“東方弧線”;第二線基地網位於太平洋中、南部地區;第三線基地網位於美國西海岸至巴拿馬運河一線,組成亞洲戰場的後方基地網。可以說,這些基地體係的建立進一步形成了島嶼鎖鏈的基地配置,加速構成了對亞洲社會主義國家的戰略封鎖與包圍。很快,美國等西方國家在西北太平洋地區的包圍圈,由點到線構成了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韓國、台灣、越南;第二道防線是日本、衝繩、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第三道防線是小笠原群島、馬裏亞納、澳大利亞、新西蘭。在此基礎上,美國逐步在亞太地區建立起了三道封鎖島鏈。

  島鏈因冷戰而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及其亞太附庸國的目的是通過互相勾結,加緊在亞太地區建立多道防禦圈和眾多的軍事基地,作為其遏製、攻防和封殺以蘇聯、中國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國家的依托堡壘。然而島鏈並沒有隨著冷戰的結束而終結,這條套在亞洲大陸脖子上的鎖鏈不但沒有消失,反而還在不斷加長,兵力也在不斷增加。

  美國出於其亞太戰略甚至全球戰略的需要,目前正忙於在亞太地區部署一條所謂的“太平洋鎖鏈”,將原西太平洋上的島鏈延伸到印度洋,把其在太平洋上的基地鏈與印度洋上的基地鏈連在一起,構築起一條東起阿留申群島,西至波斯灣的上萬千米的超長防線。美國加緊拉攏印度為的就是進一步完善這條所謂的太平洋鎖鏈。據印度媒體披露,美國正擬定計劃,希望獲得對印度軍事基地和軍事設施的使用權,而一旦美國獲得印度基地,它就將把太平洋的基地鏈與印度洋的基地鏈連在一起,構築起一條東起阿留申群島,西至波斯灣的上萬千米的超長防線,這將是人類曆史上構築的最長一條防線。蘇聯早已不存在,美國建立太平洋鎖鏈所要圍困的國家指向非常明顯,目標就是中國。

◆ 三線配置  

美國目前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基本上分為“三線配置”,第一線由部署在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日本、韓國、衝繩、菲律賓、新加坡等地的駐軍和基地組成,這一線基地群是美國和日、韓等國向西部署的最前沿,也是日美鏈式部署中最嚴密的一條線,堪稱是一條圍堵亞洲大陸的封鎖島鏈,被國際軍事界稱為“第一島鏈”;第二線部署則以馬裏亞納群島的關島為中心,由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在內的一係列基地群組成,被稱為“第二島鏈”,它是一線亞太美軍和日、韓等國的後方依托,又是美軍重要的前進基地;第三線部署主要由夏威夷群島基地群組成,被稱為“第三島鏈”,它既是支援亞太美軍的戰略後方,又是美國本土的防禦前哨。

美國不斷充實太平洋的基地帶,加強與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的軍事同盟關係,力圖使得海上軍事遏製、封鎖的態勢對其更為有利。按照美國的戰略部署,第一島鏈是其扼殺社會主義陣營的第一道“絞索”。該島鏈內的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至日本群島,主要是針對蘇聯太平洋地區的;而日本的九州島、琉球群島、台灣島至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則主要是包圍中國的。

  由於以日本諸島為基幹的第一島鏈北半段基本覆蓋了東亞沿海,使日本控製著東亞、特別是東北亞的絕大多數出海通道,日本事實上是東北亞進出太平洋的大門。日本對於東亞地區各國向太平洋方向的發展,從事太平洋方向的軍事活動,都具有極大的製約作用。美軍高級將領曾表示,未來美軍在亞洲地區作戰,如果沒有第一道“封鎖島鏈”作為前沿基地,其防禦將不得不撤退到夏威夷。為此,美軍加強同日本等國的合作,企圖使這條島鏈“更加堅固”。在美國的“鼓勵”下,日本大力發展準航母和輕型航母,已經擁有16艘性能先進的常規潛艇,而且“宙斯盾”導彈驅逐艦等先進水麵戰艦也越造越多。

第二島鏈是遏控太平洋地區海運和空運的重要地帶。美國計劃將關島建成其實現“主導亞太之夢”的中心基地。該島地處西太平洋馬裏亞納群島的最南端,是美軍前沿部署和支援基地的戰略要地。以關島為中心的各個島嶼構成了亞太美軍第二線基地的北翼。與第一島鏈一樣,美國對第二島鏈的鞏固也是不遺餘力。美國防部2001年10月1日向國會遞交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提出了“東亞沿岸地帶”的新概念,範圍從孟加拉灣到日本海,遠至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認為該區域是充滿挑戰和“逐漸成為大規模軍事衝突的敏感地區”,而美國在這一區域的前沿基地和盟國的軍事力量相對薄弱。其實這一概念並不新鮮,它就是上述第一、二線鎖鏈的翻版,其目的無非是強調美國對亞太地區的關注,為繼續增強亞太兵力製造借口。

  第三島鏈是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指揮中樞和其本土西海岸支援前沿基地的中轉站,美國將這線島鏈作為主導亞太的大本營和大後方來大力經營。特別是設在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上的基地,由於可通過白令海峽與俄羅斯隔海相望,是執行戰略偵察、預警和本土防空的前沿陣地。在這些基地上部署有遠程警戒雷達和彈道導彈預警雷達。冷戰後,美國為了將偵察“觸角”伸向亞太地區,加緊了這一地區的活動。

  在這三線配置的基礎上,美國還在構築更大的“包圍圈”。美國防部1997年5月20日出台《四年防務審查報告》中稱,中國在2015年後可能成為美“地區性或全球性勢均力敵的對手”,為此美國竭力要在中國周邊構築“陣地”包圍中國,依靠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等綜合手段遏製中國實力的增長。美國有計劃地在中國周邊的中亞、蒙古、東南亞、印度等戰略要點營造遏製與包圍中國的戰略態勢。在歐洲,以北約為支柱,不斷向東擴展勢力;在亞洲,以美日軍事同盟為依托,逐步向西擴展影響範圍,企圖從東、西兩頭並進對中國形成向心包圍之勢。美國還繼續加強在亞太地區的五對雙邊軍事聯盟,即美日、美韓、美泰、美菲、美澳聯盟,沿用美國對北約戰略構想的思路左右和影響亞太事務,以達到其遏製中國的目的。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周邊馬蹄形地緣戰略帶正成為美國布局投子的主要區域,包圍中國之勢昭然若揭。


◆ 重兵把守  

美國在太平洋的三線島鏈上建有大量海空軍基地,重兵把守,牢牢控製著西太平洋地區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的海峽、航道、海域和島嶼,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推行霸權政策的多座橋頭堡,對我國海上安全和實現祖國統一構成了嚴重威脅。其中美軍在第一島鏈的實力最強。這條島鏈距離中國很近,美國在此部署了近10萬大軍,其中亞太美軍的70%部署在日本和韓國(駐日本3.5萬人,駐韓國3.7萬人),總數2萬餘人的第7艦隊主要在西太地區活動。位於第二島鏈上的關島也日益受到重視,美軍正將大量先進武器裝備部署在此。

美軍在第一、二島鏈上的基地網主要由3個基地群組成:東北亞基地群、東南亞基地群和關島基地群。這些基地群的特點是規模宏大、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現代化程度高,同時采取多層次配置的點線結合,布局比較合理;控製戰略要點,扼守海上咽喉要道,並能相互支援。戰時美國很可能聯合其他國家或地區,使用有關海峽、通道扼守、圍堵、控製島鏈,並使之成為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作戰的重要依托。

  東北亞基地群由日本橫須賀為核心,包括日本本土、衝繩島和韓國的30餘個海、空軍基地組成,該基地群數量多、規模大,不僅是美海、空軍兵力主要的戰略集結和出發地,也是其在西太平洋的後勤供應和維修中心,控製著宗穀、津輕、朝鮮3個重要海峽,是島嶼鎖鏈的首要環節,由此既可支援朝鮮半島的陸上作戰,又可支援西北太平洋的海上作戰。

美軍在日本的主要海軍基地有橫須賀(美海軍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最大基地,美第7艦隊司令部駐地)、厚木、佐世保等。美海軍陸戰隊的主要基地有本州西部的岩國、衝繩島的普天間、科特尼(美陸戰3師師部駐地)和巴特勒(美第3陸戰遠征部隊司令部駐地)。美空軍在這一地區的主要基地有日本的橫田(駐日美軍司令部和美空軍第5航空隊司令部駐地)、嘉手納和三澤,韓國的烏山(美空軍第7航空隊司令部駐地)和群山等。美陸軍的主要基地有韓國的漢城(美第8集團軍司令部駐地)、議政府(美陸軍第2步兵師駐地),日本的座間兵營(駐日美陸軍第9戰區陸軍區域司令部駐地)。

  在第一島鏈的封鎖鏈條中,最為關鍵的是中國的台灣島。它位於第一島鏈的中間,具有極特殊的戰略地位,控製了台灣島就能有效地扼控東海與南海間的咽喉戰略通道,也有了通往第二島鏈內海域的有利航道及走向遠洋的便捷之路。美國從其全球戰略和亞太戰略及軍事目的考慮,決不會輕易放棄這個不沉的“航空母艦”,必然要間接或直接介入台灣事務,並竭力拉台灣參加戰區導彈防禦係統(TMD),妄圖使第一島鏈永遠成為美國緊緊包圍、封堵亞洲大陸的第一道“緊箍咒”。

東南亞基地群由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10餘個海、空軍基地組成。原以菲律賓的蘇比克海軍基地為核心,美軍全麵撤出蘇比克海軍基地和克拉克空軍基地後,現已經取得了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基地的使用權。該基地群是美軍第一島鏈基地網的南翼,是美軍在中南半島作戰活動的重要依托,也是東南亞最大的戰略物資轉運站及第七艦隊在東南亞最大的後勤基地和維修中心,扼守著從西太平洋通往印度洋和波斯灣的主要海上通道,既可支援東南亞的陸上作戰,又可支援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作戰。

  關島基地群由關島的阿普拉港海軍基地、安德森空軍基地和阿根納海軍航空站等組成,該基地群地處太平洋鎖鏈基地網的中後方,是美軍西太平洋基地網中的戰略預備基地,也是主要的後勤補給和整休基地。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是美空軍第13航空隊司令部駐地。關島的阿加尼亞海軍航空站是美海軍在西太平洋的一個主要後勤和臨時保養站,又是主要偵察基地。誇賈林是美軍洲際導彈及反彈道導彈的試驗靶場、戰略空運中途站。

2000年8月,美國防部把63枚AGM-86B型具有戰略意義的空射巡航導彈運至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這是美軍首次把精確製導武器部署於美國本土之外,使美軍可在12小時以內用巡航導彈襲擊亞太地區的任何地方。2001年2月,美海軍在關島阿普拉海軍基地成立了第15潛艇中隊,計劃部署3艘“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2002年8月23日,美國駐太平洋空軍司令貝格特四星上將在五角大樓的軍事會議上公開宣稱,鑒於美國日益“關注中國大陸的軍事力量”,他已要求五角大樓在關島部署新一代F-22“猛禽”隱形戰鬥機、波音767空中加油機和C-17“環球霸王”運輸機以及若幹轟炸機、RQ-4A“全球鷹”無人偵察機等。

  在第一、二島鏈的三大基地群後方,美國還設有另外三大基地群,即澳新地區基地群、夏威夷群島基地群和阿拉斯加基地群。澳新地區基地群主要由設在澳大利亞、新西蘭本土的基地和美澳聯合使用的軍事設施組成。目前,美在澳、新隻設有海軍通信站和一些小型電子、宇航追蹤站和導航站等,主要用於監視和偵察俄羅斯和中國的核試驗及空間活動

夏威夷基地群由夏威夷群島和中途島上的軍事基地和設施組成。此基地群是聯結美國本土和西太平洋各基地群的紐帶,是美軍太平洋戰區的指揮中樞和戰區戰略預備隊的配置地域,是太平洋中航線和南航線的海空運總樞紐。著名的海軍基地珍珠港是太平洋艦隊司令部駐地,是太平洋地區最重要的海軍基地。史密斯兵營是太平洋總部和太平洋艦隊陸戰隊司令部駐地。薛夫特堡是太平洋美陸軍司令部駐地,斯科菲爾德兵營駐有美第25輕步兵師。希卡姆空軍基地是太平洋美空軍司令部駐地。此外,美在中途島、約翰斯頓島上也設有港口和機場,作為輔助基地。

  阿拉斯加基地群由美設在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島上的基地和設施組成,隔白令海峽與俄羅斯相望,是遂行戰略偵察、預警和本土防空的前哨,部署有遠程警戒雷達和彈道導彈預警雷達。較大的空軍基地有:埃爾門多夫(美空軍第11航空隊司令部駐地)和艾爾森(戰略偵察基地)。陸軍基地有理查森堡、溫賴特堡和格裏利堡。阿留申群島上的埃達克海軍基地是美太平洋艦隊在北太平洋的偵察運輸補給基地。


◆ 突破封鎖  

西太平洋島嶼之間有許多寬窄不一的海峽通道,這些通道大都屬於國際航道,是我國進入太平洋的必經咽喉地帶。然而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采取敵視態度,在這些島鏈上駐紮重兵把守,利用這些天然屏障對我國進行經濟封鎖,堵住我進入太平洋的去路,以阻擋各國跟中國通商。雖然物換星移,中國對外經貿交往和軍事交流都已取得巨大成就,但被美國及其盟國控製的島鏈仍對我國國家安全和海軍發展構成現實和潛在威脅。

海洋是經濟全球化的動脈和紐帶,國際貿易總量的95%是由海上運輸來承擔的,同時海洋本身又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以資源為例,海洋裏的礦物資源、生物資源是陸地的1000倍左右。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綜合國力大大提高,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第六位。其中外向型經濟發展尤為迅速,中國已成為世界第四大貿易國,中國的船隊已經航行在全球每一條著名的水道中,如每天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船隻近60%是中國船隻。因此無論是海上通道、對外貿易、海外市場,還是海洋產業,中國都必須有強有力的海
上安全力量來保障。

中國已經到了不得不走向大洋的時候。海洋很寬大,但同時又很狹窄、很敏感。在政治家眼裏,海洋是各國特別是大國戰略利益的交匯處,是綜合戰略空間。有人預言,隨著中國進一步的改革開放和崛起,很多需要麵對的問題都將來自海上。中國有豐富的“陸地外交”經驗,而在海上我們還很年輕。近一個時期,隨著中國石油進口量的不斷增長,國內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擔心石油進口的水路安全。每個陸海兼備的大國都必須有安全的出海口,但中國的出海口卻被重重島鏈封鎖。和平時期尚可,危機時期如果敵國把第一島鏈封鎖,中國就將失去出海口,無法通過海上和外界相聯係。


從國家安全和海軍發展的角度上講,美國在島鏈上設有大量軍事基地,部署重兵防守,還專門針對潛艇設置了水下、水麵和空中三道監視網,水下由核潛艇和大量探測係統、水麵由水麵艦艇、空中由反潛巡邏機甚至衛星實施全天候監控,因此平時我國海軍艦艇要駛出島鏈進入大洋都受到美軍的嚴密監視,戰時則更難以通過島鏈,將被迫收縮在200海裏內的近海作戰。我國的戰略縱深極深,除南海之外,中國沿海都東向太平洋的正麵,第一島鏈距離大陸的縱深基本上都在200海裏之內。對於現代戰爭而言,這個距離在有效的攻擊範圍之內。在第一島鏈封鎖下,我們的海上力量很難前出到島鏈之外進行防禦。如果我們隻能靠近岸防守,進行淺海作戰,那麽仗就隻能在我們的家門口打,我們是內線作戰,將沒有多大的作戰主動權。

現代高技術戰爭的形態是非接觸、非對稱的,在1000千米乃至2000千米之外就能發起精確打擊,因此戰場縱深比過去有了數量級的放大。現代國防觀念裏必須有“拒敵進入一定的海域”、“擴大海上方向的防禦縱深”、“保護國家不斷延伸的海外利益”等概念,同時作好相應的力量準備。有鑒於此,中國必須突破島鏈的封鎖。這可以從兩個方麵入手,一是大力發展海上力量,二是盡早解決台灣問題。

作為海上軍事力量的核心,海軍的特征是可以利用海洋抵近別國,強國甚至可以在不進入別國的防禦範圍就攻擊對方的沿海和縱深。作為一個大國,中國不能容忍它能打我、我卻打不著它的屈辱,最好的辦法是能做到它的兵器能打多遠,我的防禦範圍就能達到多遠。這就必須提高中國海軍的遠洋防禦能力,建造適於遠洋作戰的大型戰艦。如果短期做不到,中國也必須有震懾對手的手段、辦法和能力,發展我們的遠距離打擊力量,提高我們的遠洋作戰能力,充分利用謀略思想,以增加對手的戰爭風險,提高我國的安全係數。

  台灣是中國大陸的天然門戶,如果搞不好就可能成為別人攻擊中國的跳板,但隻要解決了台灣問題,所有這些海上安全的戰略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台灣是祖先留給我們的非常理想的出海口,隻要台灣在手,中國東入太平洋就豁然開朗。台灣本身就是第一島鏈的重要一環,完成了祖國大陸與台灣的統一後,第一島鏈的封鎖自然被打破,中國海軍就可以東出太平洋,擴大海防縱深,從而更好地保護大陸沿海和內地的安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31cd7e0100csp8.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