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海外中國軍人墓地現狀調查

(2009-04-08 07:18:17) 下一個



海外中國軍人墓地現狀調查




如果不是因為在太平洋島國上意外發現二戰時期中國抗日將士的遺塚,如果不是因為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熱播引起的“中國遠征軍熱”,如果……如果不是有太多的如果,我們可能想不起在清明時節提及他們——那些埋骨海外的中國軍人,他們都睡在哪裏?他們睡得好嗎?是否在4月4日這一天有人前去問候?帶著這一連串的問題,我們開始了一次震撼心靈的旅程。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於冬、董曉賓發自北京

拉包爾,這座以火山命名的西太平洋島嶼城市,位於巴布亞新幾內亞,人口不足三萬,卻因為60多年前的珊瑚海海戰和中途島海戰聞名遐邇。自去年12月“八百壯士”遺骸在海外無人問津事件被披露後,拉包爾再次成為海內外華人關注的焦點。所以,我們的調查從這裏開始。

抗日將士忠骨散落東南亞

去年12月,一位名為“天竺道”的大陸網友在網上轉述了從澳大利亞一位朋友那裏聽到的消息: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拉包爾西北方向十幾裏處,一座荒涼的山坡上埋葬著部分“八百壯士”的遺骸。

據介紹,澳大利亞政府近年多次派飛機搜索二戰飛機殘骸,一名飛行員意外發現密林中有幾座刻著中文與中國軍隊標誌的墓碑和墓地。當地華僑獲悉後,出錢雇用了叢林土著人帶路,在一處荒坡蔓草叢間找到了三座中國軍人墓碑,其中就包括1937年10月在上海淞滬會戰“四行倉庫”死守不退而名震中外的“八百壯士”的部分遺骸。

“我們根據國內網友反饋的信息找到了三處荒蕪的墓地,但後來證實那並不是‘八百壯士’的墓地。在當地華僑的幫助下才找到了這裏。”中國駐巴布亞新幾內亞使館的一名工作人員向《國際先驅導報》證實了當地確有“八百壯士”遺骸,但不在媒體之前報道的三處地方。據使館工作人員介紹,新發現的墓地“辨認難度很大,但墓地附近的野草卻很特別。有的地方茂盛,有的地方卻很稀疏”,後來發現野草稀疏的地方正是墓地,有亂石堆砌其上。

據當年戰俘集中營的幸存者田際鈿老人回憶,“八百壯士”當年在血戰數天後被俘,其中一些被日軍押解到這裏為其修築工事,大多在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敵人的折磨下犧牲,直到1946年初盟軍占領了拉包爾,幸存者和當地的華僑為死難者建造了墓地。

荒涼孤島上的寂寂墳塋

時隔60餘載,熱帶地區長年的降水以及頻發的火山地震活動,已經使這些墓地遭到了很大程度的毀壞。尤其是1994年9月的一次火山噴發幾乎摧毀了整個拉包爾城,這些英烈的墓地再次遭劫。

“在巴布亞新幾內亞首都莫爾茲比港也有不少中國英烈的墓地,上個世紀80年代還能找到一些殘存的墓碑。”僑居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華人陳常一向《國際先驅導報》介紹說,但是,隨著城市的建設和戰亂,這些英烈的墓地如今已蹤跡全無。

據澳大利亞國家檔案館的資料記載,二戰期間,先後有1600多名中國軍人被押送到拉包爾戰俘集中營當勞工,其中653人遇難。而在整個巴布亞新幾內亞境內,有一千多名中國將士長眠在了這座荒涼的孤島上。

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讓人感到欣慰的是,今年3月24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政府將以隆重、莊嚴的方式紀念在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抗戰將士遺骸歸國。

拉長曆史的焦距,再次回到那個血與火的歲月。據資料顯示,僅緬甸密支那就埋葬著4000多名中國軍人的遺骨。然而,天災加上人禍,僅有零星遠征軍墓地幸存。而作為中國遠征軍反攻前修整地之一的印度,曾有華人推動整修過其中一座墓地,更多的則在荒煙蔓草中等待發現。

被遺忘的“援老抗美”英烈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分布在海外的中國軍人公墓,除了埋葬二戰時期犧牲的將士外,還有相當多的烈士犧牲於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國際支援行動。

呈“S”形狀的老撾和中國交界的大部分邊界線,橫亙在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州猛臘縣南端,每天都有許多人和車經這裏往返中老兩國之間。2004年以來,來自多國的建築工人開始在這一地區聯手修建一條國際公路。而在這條被稱為“昆(明)曼(穀)公路”的沿途,還遺留著特別的中國烈士陵園——因修公路“援老抗美”而犧牲的200多名中國烈士,已在此靜靜躺了近40年。

2008年的一天,《南風窗》記者尹鴻偉在去采訪昆曼公路“老撾段”開通的路上,發現了之前聽聞過的中國援老抗美烈士陵園。尹鴻偉告訴《國際先驅導報》,盡管鏽跡斑斑,但紀念碑上“堅決支持英雄的老撾人民把抗美救國戰爭進行到底!”的字樣依然可以辨認出來。

可能很多今天的中國人都不太清楚這段曆史:為了支援老撾抗美鬥爭,從1959年起,中國每年向老撾無償提供大量的武器裝備和後勤物資,幫助老撾訓練了大批部隊和軍事技術人員。1962年到1978年,中國還派出11萬人,無償為老撾修築公路,而為了保證工程順利完成,中國又先後派出防空部隊2.1萬餘人。

據史料記載,在援老抗美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有269人獻出了生命,其中210人安葬在老撾孟賽和班南舍烈士陵園中。不過,今天這些墓地給尹鴻偉的印象是“沒人管”,到處雜草重生,墓碑鏽跡斑斑,顯得有些淒涼。

來自中國使館的祭奠

與老撾境內的中國烈士墓相比,同一時代在援越抗美中犧牲的中國烈士墓,得到了相對妥善的保管。2009年4月4日清明節這天,位於越南奠邊省孟萊市中國烈士陵園內紀念碑基座前,一個紅黃白色小花紮成的花圈被擺放在那裏,挽聯上工整地書寫著“中國駐越南大使館敬挽”,原來是使館派人前來祭掃。

自1951年至1976年,1446名中國援越人員在越南人民抗法、抗美救國戰爭中獻出了寶貴生命,他們分別被安葬在越北部和中部的57座烈士陵園內。

同樣在這一天迎來一聲故國親人問候的,還有長眠在朝鮮的中國誌願軍烈士們。

4月4日,中國駐朝鮮使館和中資機構的工作人員在誌願軍後代、駐朝大使劉曉明的率領下,來到位於平壤市內牡丹峰麓的中朝友誼塔和平壤市兄弟山區的誌願軍烈士墓,向先烈默哀致敬,敬獻花圈。

據資料顯示,抗美援朝戰爭中,誌願軍共有13萬餘人陣亡,安葬在朝鮮大地。戰後,朝在各地修建了二百多處紀念碑和烈士墓地。1973年金日成指示朝有關部門修建誌願軍烈士合葬墓,以加強維修和管理。現朝在檜倉、開城、平壤、價川、球場、龜城、陽德、平山、肅川、長津湖等地都建有誌願軍烈士合葬墓,由當地政府指定專人負責管理。


走進越南的中國烈士陵園

在這座得到越南方麵妥善保護的陵園墓碑前,擺放的祭品不乏五糧液、茅台等名酒和名牌香煙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何豐倫發自南寧

清明前夕,一路陰雨霏霏。

“你們來了。”67歲的越南老人、孟萊陵園工作人員武士振看到記者一行時,並沒有流露出詫異的表情。

“他們寂寞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最近三五年間,不斷有從中國來的人員前來收集各種資料,拿著相機拍攝墓地照片,清明前後人數更多。”武士振的語調很平靜。

據說,來這裏的有白發蒼蒼的老人,也有年富力強的中年人,在墓碑前敬上的不乏五糧液、茅台等名酒和名牌香煙。

52座烈士墓的故事

走進陵園,油然而生一股仰慕之情。兩旁的紅木棉鬱鬱蔥蔥,甬道從大門通向紀念碑主碑。主碑的兩側是花壇,地麵上清晰可見五角星水泥雕刻。紀念碑頂部是五角星,正麵從上而下刻寫著“援越抗美烈士永垂不朽”。52座烈士墓整齊排列在主碑後,碑身呈長方形,墓碑上用中文刻著烈士姓名、生前單位職務和犧牲時間等。

從墓碑上看,孟萊烈士陵園中犧牲的烈士分別來自安徽、福建、雲南、湖北、貴州、廣西、湖南、河北、山東等地,最年輕的徐展新烈士,廣西蒼梧縣人,1947年出生,1966年10月犧牲,犧牲時還不到20歲。

武士振告訴記者,這裏的陵園保護得很好,烈士陵園一向是越南國家負責修繕的,國家、省和市每年都有一定的撥款下來。

中國烈士事跡寫進越南教科書

曾多次帶領援越老兵重返戰友陵園的越南導遊李氏莊告訴記者,在越南抗法、抗美救國戰爭中,1400多名中國援越人員為支援越南人民的正義事業而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長眠在越南北部和中部的40處烈士陵園內。

清明前夕,記者還來到位於越南錦普港的另一處烈士陵園,看到了1965年在這裏犧牲的中國士兵陵墓。

錦普港被譽為兵家必爭之地,與北部灣中心的白龍尾島近在咫尺,白龍尾島恰恰是美軍飛機前往中國援越交通生命線“胡誌明小道”的必經之路。

由於沒有找到陵墓的管理人員,對這裏安葬的中國士兵人數無從知曉,但根據當地一位年逾70歲的老人回憶:“最少有20多人,甚至更多。”

賈鐵鋼無疑是讓當地群眾記憶較為深刻的,他是中國援越船運大隊在越南犧牲的第一個人。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直到今天,賈鐵鋼烈士的事跡仍然被越南當地中小學校當做愛國主義教育的典範教材。一些學校還保持著在清明時節前往烈士陵園祭奠烈士的習慣。

“中國軍隊是最好的部隊!”

參加過10號公路修築的越南老人尹氏雄說:“這輩子我先後見過法國兵、日本兵、美國兵和中國的解放軍,但中國軍隊是最好的部隊!”

尹氏雄回憶,1965年開始,中國軍隊就不斷進入越南,不會說越南話,卻全都穿著越南人民軍的服裝或者藍色工作裝,“我們隻知道是中國的後勤部隊,來幫我們修路的,先是住帳篷,後來建起了木板房,用鋤頭、鏟子和手推車開山挖路。修不過去的路,甚至采取懸崖上吊著繩子,用手打洞,用炸藥開挖的辦法。”

最難的還是要應付來自天上的敵人。美軍飛機幾乎每天都會例行偵察、轟炸,大量的炸藥傾瀉而下,士兵們隻能在夜裏幹、在雨霧蒙蒙的季節拚命搶時間。

“都是很好的小夥子。很年輕,很能幹,能吃苦,農活忙的時候,甚至還幫我們搶收搶種,從來沒有發生過騷擾村民的事情,平時他們也很少進村。”

犧牲後的烈士被集中掩埋在當地的烈士陵園中。村民們對這個地方充滿崇敬和敬畏的感情,每年清明時節,當地都有民政部門、部隊的政府官員前往掃墓。陵園也從最初的木碑式建成了水泥混凝土式。

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

實際上,中國人和越南人從來也沒有忘記那段並肩作戰,為民族獨立自由奉獻出滿腔熱血的先烈們。

常年研究中越關係問題的專家、廣西師範大學曆史學教授陳雄章,2008年曾經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共同編撰了《革命先烈圖典》,詳細完備地考察了廣西境內的革命先烈和烈士陵園。然而,讓他頗為遺憾的是:不少犧牲在越南境內的資料檔案尚未歸入其中。

陳雄章說:“這是一段不能忘卻的紀念,中國人民和越南人民一道,在爭取民族國家獨立自由的戰鬥中浴血奮戰,每一位中國人都應該記住這段曆史,在反思中珍惜今天。”





一個修墓人眼中的遠征軍墓地



“忠骸烈骨近乎湮沒於荒野,令我這個後人深感羞愧”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捷克佳發自多倫多

快40年了,張其勇至今還記得第一次去墓地拜祭時的情形:

“公墓正門牌樓旁的門房早已成為殘垣斷壁,孤零零地佇立著幾個立柱和一垛後牆。埋葬英烈的墓地內樹木淩亂荒草橫生,蕭瑟淒涼有如廢墟。一些墓碑已經殘頹傾圮,上麵鐫刻的部分文字在風侵雨淋下也難以辨認。還有一些水泥封頂的墳塋開裂,露出塊塊墓磚……”張其勇一邊說,一邊拿出當時的圖片證實他的描述。

中國抗日遠征軍的那段悲壯曆史,直到最近一兩年才漸漸被國人提起,更不用說那些身葬異域埋屍荒野的殉國將士靈骨。其實,早在若幹年前,作為一位旅居印度的華人,張其勇就曾試圖用自己的雙手改變這種狀況。

偶然邂逅荒廢墓園

1969年,祖籍廣東梅縣的張其勇,在印度加爾克漢德省的蘭濟市開設中餐館。4年後的1973年,他隱約得知距蘭濟市約一小時車程的蘭伽,有一座埋葬著數百名中國抗日遠征軍將士遺骨的墓地。

張其勇說,他是通過兩個渠道知道這座墓地的。一是當年遠征軍因各種原因滯留的士兵,他親眼見過的就有10多個,可惜很多人都先後離世。另一個是當地的百姓和華僑,遠征軍當年駐紮在蘭伽集訓時有5萬之眾,印度華僑中有做小生意的,專門賣物品給駐軍,不少人都知道那裏有個中國軍人公墓。

然而,第一次前去蘭伽查勘拜祭時的情形,令身為華僑的張其勇感到十分痛心。“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英雄,但忠骸烈骨近乎湮沒於荒野,令我這個後人深感無顏於長眠在異國他鄉的先烈。”於是,張其勇產生了重新整修墓地的念頭。

自願充當工程監工

蘭伽公墓的整修工程首先需得到印度方麵的準許。因為印度原是英國屬地,英國方麵之前已為墓地一個個編號,政府間應該有相關協定,但因疏於管理,墓地早已成為荒野。蘭伽也是印度軍營所在地,離公墓很近,於是,張其勇便與僑社人士親往當地軍營同軍官交涉談判,終於獲準重修。

由於旅印華僑財力有限,張其勇便與台灣方麵聯係,表達重修抗日遠征軍烈士公墓的想法。經過多方的努力,終於在1981年獲得400多萬印度盧比的資助。

據張其勇介紹,蘭伽公墓的整修工程款撥給印度華僑聯合總會管理,工程則承包給當地印度人,雇幾十名男女工人施工。由於他所在的蘭濟市距蘭伽較近,同時因開餐館也認識不少當地人和軍營的軍官,於是張其勇主動承擔起整修工程的監工一職。盡管事情繁瑣,但他分文無取。施工期間,張其勇幾乎每天都要奔波往返蘭濟市和蘭伽鎮。

張其勇說,“沒有烈士遺骨的移動,都是就地的修複。”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工程於1982年完成,並在1983年2月14日舉行隆重剪彩典禮。前遠征軍團長李定一前來主持公墓完工儀式時,一到墓園,便情不自禁地哭了起來。

24顆柏樹代表24個節氣

經過整修的蘭伽公墓當時煥然一新。牌樓大門旁分建六間門房,周圍圍牆下已經植樹成行。有道路直達墓地的中心紀念石碑,道路兩旁是翠柏與花卉。兩旁亦辟道路,並左右分建涼亭。他拿起一張全景照片說,墓地中間的道路和兩側的柏樹是他設計規劃的,24顆柏樹,即代表一年的24個節氣,又代表一天的24小時。

蘭伽公墓共有580座墳穴,但僅40餘座墓碑列有姓名,大多為無名英雄。據一份資料介紹,他們大多死於瘧疾等疾病。

殉國的唐鐵成少將是公墓中官階最高的。張其勇說,唐墓除依原式整修外,還在墳旁三麵築以短牆,並鋪了水泥地。

墓地內還專門新建一棟兩層的中式建築,一樓是祭奠堂,桌子上有插香的爐台,紀念靈牌上書“中國駐印軍英烈將士靈位”。二樓是極樂殿,內有一尊佛像。

雖然1994年舉家移民加拿大後,照料公墓事宜由台灣在當地“代表處”接手,但至今還令張其勇放心不下的是,印度的另一處中國遠征軍將士墓地——位於印度阿薩姆邦的小鎮利多。張其勇說,那裏的一條公路旁掩埋著大約600位殉國將士。

1982年冬,張其勇曾和印度的工程人員去現場勘察過,也想把靈骨遷葬到蘭伽公墓。但由於阿薩姆邦處於“限製外國人行動的地區”,所以1983年他再去時,一行人在機場被扣留後不得不原路返回。

張其勇在接受采訪時多次表示,“現在雖然退休在家,但如果需要重修,需要向導,我可以去帶路。”

手記:請建一座“中國國際烈士公墓”

【作者】尹鴻偉

那不是平凡的曆史,不該讓它往事如煙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很多的故事,總是要等待很久之後才能知道真相;即使是遲到的真相,同樣應該觸動我們去為前人做點什麽。

一次意外的發現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就被驚天動地的槍炮聲所嚇到,那是1979年的2月,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我的出生地雲南省金平縣也是戰場之一。若幹年後,中國和越南終於實現了關係正常化,於是一切矛盾和仇恨都成為了曆史,戰爭變成了和平。

1992年的夏天,19歲的我剛從學校畢業踏上工作崗位,到了一所與越南山水相連水的中學做老師。當年年底,在一位越南商人帶領下,我第一次踏上了越南的土地。

那天中午,我們從金平縣的金水河口岸出境,跨過“中越友誼橋”進入了越南萊州省的封土縣。卡車經過了許多次檢查、等待,我不斷在公路兩旁看見許多越南軍隊的營地,許多大炮口仍然高高遙對著中國的方向,許多人民軍士兵在公路上走來走去,讓我既害怕、又新鮮。中途卡車停在了一個小村莊旁休息,我眼前的不遠處突然出現了一座高大的紀念碑,上麵巨大的中國文字令我大吃一驚。

由於當時天色有些昏暗,並且距離略有些遠,我無法完全看清楚上麵的字。後來商人告訴我,紀念碑是20多年前中國人建的,裏麵埋著許多來幫助越南抗擊美國人侵略時犧牲的中國士兵。商人還告訴我,我坐汽車所走的公路全部是這些中國士兵幫助修的。我突然對這些事情充滿了好奇,它們都是自己前所未聞的故事,我一直認為越南對中國恨之入骨,沒有料到,在他們的國土上竟然還有完整的中國烈士陵園。

一組特殊的群體

此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逐漸懂得了中國和越南的各種“愛恨情仇”,而且我還發現中國很少有人知道和提起這樣的烈士陵園。我更加想再去看看它,直到2000年,那時的我已經是一名記者,我決定用自己的筆把越南河穀中中國烈士陵園的故事告訴大家。於是,我再一次自費去了那些中國軍人生活、戰鬥過的地方,非常艱難甚至有些危險地完成了這個采訪,公開發表了《越南土地上的中國烈士陵園》一文。

時至今日,那些墓地裏無論離離衰草,還是寂寂荒原,都會使我不斷幻想起中國軍人們曾經青春如花的笑容。有人說過:“生活與曆史的神秘性,總是通過某些個體和群體的特異遭遇,得到不可思議的凸現和表述,無論幸運還是災難,都要選中一些人,都要由這些被選擇者代表人類去接受、去承受。”

在隨後的記者生涯中,我又不斷去老撾、緬甸……更多有關於中國軍人出境參戰的故事不斷被訴說,更多中國軍人的公墓、陵園不斷被發現,悲壯的曆史和冷漠的現實每每都讓我心有所慟。

曾經,一批批生龍活虎的“中國軍人”不斷奔出國境,用鮮血和生命去履行著國家賦予的神聖任務:“遠征軍”、“援越抗美”、“援老抗美”……盡管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所服從的命令不同,所遭遇的對手不同,但是他們都有著相同的中國軍人身份,都是去執行“國際主義”的戰爭行動。他們既是為了幫助別人,也是為了捍衛自己國家的利益。

由於中國政治格局在過去一百多年來的千變萬化,“中國軍人”本身的內涵和價值也在隨之變幻。於是,很多的曆史不斷被埋沒,很多的故事不再被人提及,而那些在曆次出境戰爭中成為烈士的中國軍人,漸漸成為了記憶的碎片和曆史的空白。

一個沉重的設想

所幸,今天的中國和社會已經走向了寬容和進步,它從不間斷地賜予我們每一個人成功的機會,帶領我們實現美好的夢想。當中國的曆史走進一個新時代的時候,人們的目光才偶然注意到那些永遠存在於異國他鄉的英雄孤魂。多年後的今天,那時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也許令現在的人有些難以理解,但他們卻與整整一代中國人的生命都有關,是中國人曆史的一個部分。那不是平凡的曆史,不該讓它往事如煙。

中國人可以不停紀念那些在自己國土上被敵人殺死的人,卻似乎很難想起在異國他鄉捐軀的英雄。事實上,由於中國自身以及國際社會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及曆史變化,那些遺留在境外中國軍人墓地的遭遇和境況並不理想:緬甸境內的中國遠征軍墓地幾乎被蕩平,老撾境內援老抗美的墓地常年荒草叢生,越南境內援越抗美的墓地近年才開始被國內同胞關注……很多的事實和現狀,讓人悲痛,更令人慚愧。

事實上,那些曾經在境外流血犧牲的中國軍人,恰是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的精神體現,是大中華一直能夠屹立而不被外來力量所消亡的最好例證,是中國人民一直願意履行國際主義正義職責的光榮曆史。

由此,我們應該承擔起照顧他們的責任,讓他們的遺骸和曆史一起回家。盡快在國土上建造一座“中國國際烈士公墓”,讓他們曾經顛沛流離的靈魂有個寧靜的棲息之地,也讓後人能夠從中得到無限的啟迪和力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