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楊尚昆談抗美援朝:金日成說沒出兵必要

(2009-04-30 19:29:42) 下一個


楊尚昆談抗美援朝:金日成說沒出兵必要




  楊尚昆談抗美援朝戰爭

  蘇維民



  抗美援朝戰爭是我們本不願意打卻又不能不打的一場戰爭。朝鮮的存亡與中國的安危密切關聯。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中國支持朝鮮不僅是道義上的責任,而且也是出於自身安危考慮,不得不同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直接武裝較量。通過這場較量,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鬥誌,醫治了當時相當一部分人的“恐美症”。全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上世紀90年代,楊尚昆撰寫回憶錄時,擬將這場戰爭始末列為其中篇章之一。1997年5月3日,他對中共中央辦公廳和中央軍委辦公廳的幾位老同誌回憶了有關抗美援朝的往事:

  三駕馬車, 那兩匹馬一定要拉,我們不拉怎麽得了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蘇軍進入朝鮮。原來在我國長白山一帶堅持抗日遊擊活動的金日成等同誌也回到朝鮮。按照美蘇達成的協議,9月,美軍進入朝鮮南部,雙方以北緯38度線作為分別受降的分界線。1948年8月15日,美國扶植李承晚集團在38度線以南成立大韓民國。隨後,9月9日,金日成領導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38度線以北建國。朝鮮半島從此形成分裂的局麵。“三八線”由受降的分界線變成軍事分界線。

  按照美蘇協議,蘇軍於1948年底全部撤出了北朝鮮;半年後,美軍雖也撤出了南朝鮮,但是卻留下了一個龐大的軍事顧問團,並繼續武裝李承晚集團。李承晚在美國的支持下,不斷地在“三八線”附近挑起軍事磨擦,揚言要以武力統一南北朝鮮。1950年1月,李承晚集團同美國簽訂《美韓聯防互助協定》,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在北朝鮮方麵,金日成也曾於1948年、1949年兩次要求同蘇聯締結朝蘇互助友好條約,斯大林因怕刺激美國,未予同意。1949年4月,北朝鮮獲悉,美軍即將撤離南朝鮮,李承晚集團將於美軍撤離後向北朝鮮發起進攻。為此,金日成一麵要求蘇聯火速支援武器裝備,一麵派人到北京,請求我在兵員上給以幫助。毛澤東表示,如果李承晚集團敢於挑起戰爭,我們將給予北朝鮮以援助,並答應將我駐東北地區的人民解放軍朝鮮族師編入朝鮮人民軍。待我國解放戰爭結束,完成全國統一大業後,中國軍隊裏的朝鮮族官兵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考慮編入朝鮮人民軍問題。毛澤東還明確指出,要爭取實現全朝鮮統一,但從當前的國際形勢看,近期內還沒有必要采取行動。6月,李承晚集團公開叫囂,準備給北朝鮮一次毀滅性打擊。與此同時,杜勒斯也跑到
朝鮮,秘密視察了“三八線”,並宣稱美國將對李承晚集團反對共產主義的行動給予道義上和物質上的支持。朝鮮半島的局勢驟然緊張。


  1950年初,杜魯門發表關於南朝鮮和台灣不在美國防務圈內的聲明,使斯大林解除了顧慮,開始考慮從根本上解決朝鮮問題,加快了武裝人民軍的步伐。3月,金日成秘密訪蘇,表示朝鮮人民軍有足夠的力量統一朝鮮半島,斯大林對此表示樂觀和肯定。5月13日,金日成來華向中共中央通報他秘密訪蘇和斯大林已同意他統一朝鮮半島的計劃。毛澤東當即表示,這是一個重大問題,我們要向蘇方核實。隨後緊急約見蘇聯駐華大使羅申,請他報告斯大林證實金日成的說法。第二天,羅申拿著斯大林的回電求見毛澤東,證實了此事。毛澤東對金日成說,我們不是敵人的參謀長,要多設想可能發生的情況。為了準備應付萬一,中國人民解放軍準備在鴨綠江我方一側部署三個軍的兵力,如果美國出兵,隻要他們不越過“三八線”,我們也不過鴨綠江;如果美國越過“三八線”,我們可以考慮以誌願軍的名義出兵參戰。金日成對此婉言謝絕,信心十足地說:中國沒有出兵的必要。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終於爆發。戰爭爆發的第二天,杜魯門就宣布美遠東空軍、海軍參戰支持李承晚。27日,杜魯門發表聲明宣稱派第七艦隊開赴台灣海峽阻止我國解放台灣。7月7日,美又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授權以美國侵朝軍隊為主,糾集16個國家的軍隊,組成“聯合國軍”,入朝支持李承晚集團擴大侵略戰爭。

  開始,朝鮮人民軍銳不可當,作戰順利,很快越過“三八線”。金日成通過廣播發布命令,要求人民軍在8月底前將美軍全部趕出南朝鮮,完成統一朝鮮的神聖使命。但是,在人民軍長驅直入,歡呼勝利的同時,它的弱點也暴露無遺。人民軍的主力部隊集中到了第一線,後方空虛;戰線過長,補給十分困難。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25日,攻陷漢城,人民軍部隊被攔腰截斷,戰場形勢急劇逆轉。

  10月1日,麥克阿瑟下令“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向北推進。同日,斯大林來電,建議我們至少派五六個師,迅速進至“三八線”附近,以掩護朝鮮人民軍在後方組織後備力量。與此同時,金日成也派特使樸憲永到北京請求給予軍事支援。2日淩晨,毛澤東急電高崗立即來京開會,商討朝鮮局勢。當日下午,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旗幟鮮明地指出這件事一定要管,否則美國人將得意忘形,更加猖獗。出兵朝鮮,意味著中美交火,可能導致美國正式向我宣戰,把戰火直接引向我國。這 樣,不僅會打亂國家的經濟恢複和建設計劃,而且美國是西方世界霸主、頭號軍事強國,軍隊裝備精良,還擁有核武器,中美一旦直接交火,能否打得贏,沒有絕對把握,但毛澤東權衡利弊,認為出兵比不出兵更為有利。


  美國介入朝鮮內戰,本在我們意料之中。戰爭爆發後,7月2日,周總理約見蘇聯駐華大使羅申,對朝鮮人民軍能否挫敗美軍的幹預表示擔憂,為預防萬一,我準備在中朝邊境集結9個師的兵力,美軍一旦越過“三八線”,中國軍隊即以誌願軍名義入朝抗擊美國侵略軍,希望能得到蘇聯的空中掩護。7日、10日,周總理兩次召開軍事會議,會議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立即抽調兵力組成東北邊防軍。隨後,邊防軍實力很快達到26萬人。現在,要派兵入朝,由誰掛帥?毛澤東屬意林彪。林彪卻借口有病,極力推辭。

  10月4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一開始,毛澤東就宣布,今天全天開會,討論出兵朝鮮問題。上午專門談應當出兵的理由,下午專門談不出兵的理由。根據當時會議討論的情況,基本上傾向於不出兵,理由就是一條,我們剛剛打完仗,戰爭創傷尚未醫治好,經濟還未恢複,入朝參戰對我不利。下午,彭德懷由西安趕到北京,參加了主張不出兵的那一段會議。會議結束時毛澤東說,你們不主張出兵,說得都有理,但別人處在生死存亡關頭,我們站在旁邊看,不管怎麽說,心裏總不是個滋味。彭德懷因為不了解情況,在會上沒有表態,但是一散會,他就跑到我這裏,向我詳細地了解上午會議情況。5日上午,毛澤東把彭德懷找去單獨談話。彭說,我想了一個晚上,覺得應當出兵。他慨然表示願意掛帥東征。下午,政治局擴大會議繼續進行,彭德懷力主出兵抗美援朝。他說,有人擔心打仗會影響建設,這沒有什麽,打爛了,以後再建設就是了,等於解放戰爭勝利推遲了幾年。如果讓美國吞並了整個朝鮮,它隨時都可以尋找借口向我挑釁、發動侵略戰爭,所以遲打不如早打,否則會留下無窮後患。毛澤東接著把中、蘇、朝三國比喻為三駕馬車,說這輛車是三匹馬拉的,那兩匹馬執意向前跑,你又有什麽辦法呢?正說著,師哲領著柯瓦廖夫來了,毛澤東就離開會場到豐澤園去見蘇聯客人。不一會兒,大約隻有二十幾分鍾的時間,毛澤東又回到會場,說你們看,果不其然,那兩匹馬一定要拉,我們不拉怎麽得了!會議隨即作出決定,由彭德懷掛帥,率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

  10月8日,毛澤東簽署《關於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命令》。同日,毛澤東電告金日成我組成誌願軍,由 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委入朝作戰的決定,並請他“即派樸一禹同誌到沈陽與彭德懷、高崗二同誌會商與中國人民誌願軍進入朝鮮境內作戰有關的諸項問題”。


  同一天,周恩來、林彪前往蘇聯會見斯大林,商談有關蘇聯的軍事援助和對我誌願軍提供空中掩護問題。斯大林一方麵表示願意提供16個誌願空軍團給我誌願軍作空中掩護,一方麵又強調立即出動空軍掩護有困難,至少還需要等兩三個月才能準備好。由於蘇聯不能派空軍給我誌願軍空中掩護,周恩來不得不致電毛澤東再作定奪。由於出現這個波折,10月12日,毛澤東電彭德懷、高崗:誌願軍各部仍就原地進行訓練,不要出動,並請他們來京一談。彭、高到京後,13日,毛澤東再次召開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就出兵、不出兵問題展開複議。會上,毛澤東強調中朝唇齒相依,讓美軍進到鴨綠江邊與我對峙未必有利。會議經過反複討論,終於下了出兵的最後決心。隨即發電給周恩來:與高崗、彭德懷二同誌及其他政治局同誌商量結果,一致認為我軍還是出動到朝鮮為有利。在第一時期,可以專打偽軍,我軍對付偽軍是有把握的,可以在元山、平壤線以北大塊山區打開朝鮮的根據地,可以振奮朝鮮人民重組人民軍。兩個月後,蘇聯誌願空軍就可以到達。六個月後可以收到蘇聯給我們的火炮及坦克裝備,訓練完畢即可攻擊美軍。在第一時期,隻要能殲滅幾個偽軍的師團,朝鮮局勢即可起一個對我們有利的變化。我們采取上述積極政策,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而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對東北更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住,南滿電力將被控製。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美國將軍哀歎簽訂了

  曆史上第一個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

  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的三個軍和三個炮兵師分三路渡過鴨綠江。為了隱蔽,部隊黃昏行動,拂曉停止。21日,“聯合國軍”攻占平壤,麥克阿瑟認為中國出兵的可能性極小,叫囂要在11月23日感恩節前占領全朝鮮。他根本不知道中國人民誌願軍幾天前已經渡過鴨綠江,正在預定地區布下口袋等著他。25日,北進的李偽軍1師、6師先頭部隊遭我誌願軍伏擊,被殲千餘人,揭開了抗美援朝的帷幕。從10月25日到11月5日,曆時10天的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共殲滅“聯合國軍”15000餘人,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穩定了朝鮮半島的戰局。

  驕橫的麥克阿瑟吃了敗仗,仍然主觀地認為中國隻是派 了少量部隊入朝以保衛自己的邊防,因此,他重新集結兵力,在海、空軍的支援下加快北進速度。11月24日,麥克阿瑟向全世界宣布,“聯合國軍”已開始發動總攻,在聖誕節前結束朝鮮戰爭。隨後,他又在廣播中要求他的部隊迅速打到鴨綠江,回家過聖誕節。我誌願軍采取邊打邊撤、誘敵深入、分割包圍、伺機殲滅的方針,從11月7日到12月24日,曆時40多天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共殲敵36000餘人,收複了平壤和“三八線”以北的廣大地區。


  第二次戰役中,11月25日,我誌願軍總部遭到美機轟炸,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和另外一位名叫高瑞欣的同誌不幸犧牲。一個多月以後,1951年1月2日,周恩來才把彭德懷關於此事的電報寫信告訴毛澤東。周恩來的信和彭德懷的電報都不長,毛澤東卻看了很久。長歎了一聲後,他說,犧牲的成千上萬無法隻顧及此一人。事已過去,不必說了。毛澤東精神偉大,而實際的打擊則不小!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毛澤東一度有下鄉休息之意。

  第二次戰役後,彭德懷建議我誌願軍暫時休整一段時間。12月27日,他在給毛澤東的電報中說:“一、二次戰役勝利後,已改變朝鮮戰局,我已由防禦轉為進攻。敵雖士氣低落,但裝備仍占優勢;我雖士氣旺盛,但武器裝備太差,交通運輸嚴重困難,要改善這些條件,最快還須3至6個月才能逐步實現。戰役繼續向南前進時,敵人防線縮短,兵力集中;而我之供應線延長,新的困難亦隨之增加。”但是,那時美國正在玩弄先停火後談判以爭取時間準備再戰的陰謀。12月14日,聯合國通過印度等13個國家的停火提案,打著停火的幌子,企圖阻撓我軍突破“三八線”。毛澤東認為美英各國正要求我軍停止於“三八線”以北,以利其整軍再戰。因此,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如到“三八線”以北即停止,將給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因此,他沒有同意彭德懷的建議。

  12月31日夜,我誌願軍發起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到1951年1月8日結束,曆時8天,前進80-110公裏,解放了漢城,共殲敵19000餘人。

  彭德懷認為,第三次戰役美軍是不戰而退,他們的主力部隊並沒有受到多大損失,顯然是誘我南下,造成供應線拉長,側翼暴露,以便其利用海空優勢重演仁川登陸故伎。這時,我軍的弱點也逐漸暴露出來,裝備差,無空中掩護,後勤保障能力弱,士兵攜帶的糧、彈隻夠維持5-7天。美軍嘲諷我隻能發動“星期攻勢”。果然,1月25日,美軍集結20多萬兵力向我發起進攻,這就是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這次戰役曆時87天,到4月27日結束。敵雖重新占領 漢城,並把戰線恢複到“三八線”一帶,但我軍大量殺傷敵人,共殲敵78000餘人。


  在第四次戰役中,彭德懷對我誌願軍麵臨的困難,心急如焚。2月21日,他回京向毛澤東匯報朝鮮戰局。他乘坐的專機降落西郊機場後,馬上驅車中南海。不巧,毛澤東在西郊玉泉山,於是他又折返西郊。這時,毛澤東已經午睡,他不顧警衛人員的勸阻,徑自闖入房間,將睡眠中的毛澤東喚醒,向他匯報朝鮮前線敵我情況和我誌願軍麵臨的諸多困難。毛澤東聽完彭德懷的陳述,經過認真思考後提出:朝鮮戰爭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於求成。這就給了彭德懷一個相機處置的餘地。2月25日,周恩來主持軍委擴大會議,討論各大軍區部隊輪番入朝作戰和如何保障誌願軍物資供應問題。彭德懷對當時國內同樣麵臨很大困難考慮不夠,片麵強調後方支援朝鮮前線不力,甚至激動地站起來拍桌子,大聲喊,你們去前線看看,看看誌願軍吃的是什麽,穿的是什麽,他們為誰犧牲?難道國內就不能克服一點困難嗎?這次會議對加強誌願軍第一線兵力和後勤供應問題作了許多重要決定,如人民解放軍各部隊輪番到朝鮮前線參戰,這樣既可替換第一線部隊休整,又可鍛煉部隊,提高全軍現代化作戰能力;派高炮部隊入朝以掩護誌願軍後方交通線;號召各行各業增產節約、捐獻飛機等。

  3月24日,“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擅自發表要將戰爭擴大到中國境內的聲明,被杜魯門撤職,李奇微接任“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的如意算盤是重演仁川登陸故伎,在朝鮮半島的蜂腰部我誌願軍背後登陸,使我軍腹背受敵。為了粉碎敵人的這一陰謀,彭德懷提前發動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原計劃是將敵人趕回北緯37度線附近,但因準備不充分,沒有達到預期目的。戰役從4月22日開始到6月10日結束,曆時50天,粉碎了敵人擬將戰線推進到北緯39度平壤、元山一線的企圖,殲敵82000餘人,我誌願軍也付出了很大代價。

第五次戰役後,戰爭雙方在“三八線”附近呈膠著狀態。1951年5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向杜魯門建議爭取談判解決朝鮮問題。5月31日,美國國務院顧問、前美駐蘇大使凱南拜會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表示美國政府準備與中國討論結束朝鮮戰爭問題,願意恢複戰前狀態。隨後,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聯合國秘書長賴伊都先後表達了美國政府的這一意向。毛澤東立即把握住這一機會,6月3日,同專程來京的金日成舉行會談;10日,又派高崗同金日成去莫斯科和斯大林會商;接著,派李克農離京赴朝主持停戰談判。 談判於1951年7月10日開始到1953年7月27日雙方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前後曆時兩年有餘。


  談判桌上是第二個戰場。這期間朝鮮戰場上處於談談打打、打打談談的局麵,兩個戰場同樣複雜、激烈。前幾天,我找到了李克農1952年7月12日從開城寫給我的一封信,信中描述了當時談判代表團工作和生活情況的一斑。信中說:“1951年7月3日由北京出發總人數包括武裝警衛人員不上60人,經過一年的戰鬥時間,現在擴大到640人。這個部隊在毛主席和總理直接領導下,是經得起戰鬥的,同時經過一年來的考驗多數同誌也進步了,麵貌也改變了,特別是對那些在美國得了學士、博士學位的同誌們,實際教育意義更大。”來信還說:“敵人在中立區、會場區的特務活動,比以前更活躍,前天我們又在會場區設伏捕獲敵特一名,附上敵人利用小孩在會場區做特務活動照片兩張,以便你們了解此間對特務鬥爭的複雜情況。”

  朝鮮戰場上停戰的時候,我誌願軍的裝備已得到較大改善,實力有了較大增強。對此,彭德懷曾惋惜地說,當時我方戰場組織剛告就緒,沒有充分利用它給敵以重大打擊就宣告停戰了,實在可惜。他還曾設想,把我退出的地區作為緩衝區交給中立國家監督,那樣會更好些。而在敵人方麵,當時的“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在簽字後哀歎,他是美國曆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

  (《百年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