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察英雄楊子榮犧牲的一瞬間:扳機意外失靈(組圖)
zt
偵察英雄楊子榮是如何犧牲的?那一瞬間的戰鬥情景怎樣?楊子榮紀念館的同誌向筆者披露了這樣驚心動魄的一幕。
1947年2月23日夜,楊子榮奉命帶領孫大德、魏成友等5名偵察員到當時的海林縣北部梨樹溝一帶偵察匪情。在深山,他們發現有火星閃爍,走近發現了一處被當地人稱為“馬架子”的窩棚。通過偵察、分析,楊子榮意識到,這是一股殘匪的據點。他果斷地命令孫大德等人把皮大衣上的毛皮撕下來裹在腳上以減輕踏雪的聲響。
當他們以扇形隊列包圍“馬架子”時,“馬架子”的門突然開了,借著雪地裏微弱的亮光,楊子榮發現有個人背著槍出來解手,行動十分警覺。就在那人轉身走回“馬架子”的時候,楊子榮用手勢指揮幾名偵察員各守“馬架子”一側,自己突然起身,順坡而下,衝到“馬架子”跟前,一腳把門踹開同時大喝一聲: “上”。便巧妙地以“馬架子”旁的一棵大樹為“掩體”,把槍口對準了睡夢中的群匪。
一切都發生在瞬間。“馬架子”裏的敵匪劉維章等人從睡夢中驚醒,還沒明白發生了什麽事,楊子榮便扣動了扳機。但是,槍卻遲遲沒響。這時,一發子彈從楊子榮側前方打來,正中楊子榮的左胸。緩過神來的群匪從“馬架子”裏瘋狂向外射擊,門被火舌封住了。楊子榮明白,決戰的時刻到了,他後退幾步,使出最大的力氣向偵察員下達了最後一道命令:“連窩端!快點結束戰鬥!”話剛說完便倒在血泊中。
偵察員魏成友幾步躍上了“馬架子”頂部,從腰間拔出了兩枚手榴彈,順著 “馬架子”的煙筒擲了下去。爾後順勢從頂上滾落到雪地上。隨著“轟”地一聲巨響,“馬架子”頓時成了墓穴,6名敵匪血肉橫飛。
一場小小的戰鬥就這樣結束了,然而,令人扼腕歎惜的是,偵察英雄楊子榮卻因槍的扳機意外失靈,而被敵匪罪惡的子彈擊中,這一瞬間成為英雄永遠的一個遺憾!
楊子榮的傳奇人生
楊子榮(1917-1947),原名楊宗貴,山東牟平人。1945年參加八路軍,曆任戰士、班長、團偵察排長等職。
1929年,楊子榮一家因生活所迫,遷往安東謀生。12歲的楊子榮,在安東一家私營繅絲廠當童工。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占安東地區,楊子榮的父親染病身亡。母親領著兩個妹妹回山東老家,留他在安東繼續謀生。四年後,他和老鄉結夥到鴨綠江上當船工,順水放排,逆水拉纖。後來,他被日軍抓當勞工,流放深山采礦,過著牛馬生活。他飽嚐了人間的疾苦和亡國奴的滋味,結識了不少患難與共的朋友。1943年,他不忍洋人的欺淩,帶頭打了為洋人服務的工頭,從東北跑回山東家鄉。
他回家以後,秘密加入民兵組織,積極參加抗日鬥爭。1945年8月,他參加八路軍解放牟平城的戰鬥。同年秋,29歲的楊子榮報名參加八路軍,編入膠東海軍支隊。10月下旬,膠東海軍支隊赴牡丹江地區剿匪,11月,楊子榮加入中國共產黨。部隊改編後,楊子榮編在牡丹江軍區二團三營七連一排一班。首長見他是個“年齡不輕,軍齡不長”的老兵,便分配他到夥房當炊事員。他經常冒著敵人的炮火,把熱飯送到前線,幫助搶救傷員,關鍵時刻還給排長、連長出主意、當參謀,博得指戰員的稱讚和愛戴。
楊子榮之墓牡丹江地區匪患嚴重。楊子榮所在部隊,擔負著剿匪、保衛土改的重任。首長派楊子榮等30多人,化裝成便衣,先行到達海林鎮。楊子榮進入有百餘人槍的地主武裝孫江司令部,敦促其放下武器,拒降者,就地繳械。1946年2月2日,海林鎮解放。
一次夜行軍,拂曉前在密林中跟綽號“薑左撇子”的慣匪遭遇。楊子榮巧逼薑的副官喊話,智擒“薑左撇子”及薑部百餘人。1946年3月20日早晨,三營在杏樹溝追擊李開江部李匪據險頑抗,楊子榮與營長交換了作戰意見,部隊正麵佯攻,進行火力偵察。楊子榮帶領一班人迂回到敵人陣地側後,他示意副班長和戰士隱蔽好,獨自一人躍出掩體,巍然挺立在敵群中,威逼400餘名敵人放下武器,迫使匪首李開江、張德振投降。楊子榮被評為團戰鬥模範。大股匪徒殲滅後,小股殘匪流竄於深山老林中。部隊首長組建武裝偵察小分隊(團偵查排),消滅殘匪。小分隊負責人由既熟悉當地情況,又有獨立指揮作戰能力的楊子榮擔任.小分隊組建後,首先生擒了所謂許家四虎(許福、許祿、許禎、許祥),消滅了九彪李發林、馬希山等慣匪,其後楊子榮帶領四名戰士,化妝成敵人,深入林海雪原,摸清敵情。1947年2月6日晚,他隻身打入虎穴,裏應外合,活捉國民黨保安旅長、牡丹江一帶匪首“座山雕”。東北軍區司令部給楊子榮記了三等功,授予他“特級偵察英雄”的光榮稱號。
同年2月23日,楊子榮在追殲頑匪鄭三炮、丁煥章時,不幸中彈犧牲,時年31歲。楊子榮生前所領導的偵查排,命名為“楊子榮排”。烈士的遺體安葬在海林縣烈士陵園,1981年4月,海林縣建起了楊子榮紀念館。
楊子榮為了投身革命,毅然告別了年輕的妻子和剛出生不久的女兒,這一走竟是他和家人的訣別。他的女兒不久夭折,妻子也積鬱成疾,幾年後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楊子榮雖然隻走過了短暫的31年的人生曆程,但是他和他為了全國解放而浴血疆場的戰友們卻永遠沒有走出我們的記憶,沒有走出林海雪原。無論時空怎樣轉換,雄奇蒼茫的林海雪原,都會因為擁有了他們而熠熠生輝。昔日的青春熱血換來了今日的豐饒安詳,巍巍群山,連綿林海,因此也就永遠融入了他們的呼吸,他們不朽的生命……
曆史上的楊子榮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利用東北地區的土匪組成各種各樣的“地下軍”、“先遣軍”,計25萬人。這些土匪武裝,與國民黨軍隊的正麵軍事進攻遙相呼應,在解放區後方大肆進行暗殺、暴動和破壞活動,先後製造了多起慘案。
東北人民解放軍抽調了相當一部分正規部隊,配合地方武裝,大力發動群眾,全麵展開了剿滅土匪、建立鞏固根據地的鬥爭。
長篇小說《林海雪原》及同名影視作品,就是以這次剿匪鬥爭為背景而創作的。作品中的眾多正、反麵人物,在曆史上多有其原型,傳奇式的偵察英雄楊子榮即其中的一個。楊子榮原名楊宗貴,1916年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山東省煙台市牟平區岬河村人。13歲時隨父母闖關東,來到安東(今丹東)一帶。楊子榮在父親病死他鄉之後,隻身一人到東北謀生,先後在鴨綠江上當船工,在鞍山、遼陽一帶當礦工,因此對東北的三教九流、風俗人情、行幫黑話等都有所了解。這些生活經曆,對他在後來的剿匪鬥爭中的偵察行動提供了很大幫助。1943年春天,楊子榮因與日本工頭發生衝撞,被迫跑回山東老家,後與一位名叫徐萬亮的姑娘結了婚。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八路軍解放了楊子榮的家鄉,28歲的他便毅然參加了八路軍,並於1945年10月隨部隊開赴東北。在部隊,楊子榮最初是一名炊事班的戰士,不久調到戰鬥班任班長。1946年1月,楊子榮加入中國共產黨。由於在戰鬥中的突出表現,楊子榮立過特等功,被團裏評為戰鬥英雄,並被提升為偵察排排長。
在長期的剿匪鬥爭中,楊子榮留下了極多富於傳奇色彩的故事。1946年5月,楊子榮帶領偵察員兩次進入亞布力山,摸清了敵情。部隊根據他提供的情報,一舉殲滅股匪“許家三兄弟”和國民黨接收大員———趙專員。6月間,他一人去綏芬河偵察匪情,回來路過一個森林小屋,發現有土匪在裏麵說話。他本可以不管,因為當時附近潰散匪軍很多,搞不好就脫不了身。但又一想,敵人不多,也沒有防備,能抓幾個俘虜回去,可以提供更多的情況。於是,他悄悄摸近小屋,在門旁突然喊道:“不許動!我們是民主聯軍,你們被包圍了,繳槍不殺!”接著又機智地喊:“1班堵房後,2班準備好手榴彈,不出來就往裏扔!3班跟我來準備抓活的!”屋裏的敵人嚇壞了,忙喊:“別扔手榴彈!我們投降!”
楊子榮厲聲問:“裏麵有幾個人?”“我們3個。”土匪答道。楊子榮心想,3個人就好辦了。他喝令:“先把槍扔出來,再一個一個地爬出來,臉朝地,不許抬頭,誰抬頭就打死誰!”土匪們先甩出了3支步槍,又一個接一個地爬了出來。楊子榮命其中一個土匪解下綁腿,把另兩個家夥倒背手綁上。然後他又把這個土匪的雙手捆好,把3支步槍的槍栓卸下裝到自己兜裏,再把卸了栓的步槍掛到3個俘虜的脖子上,一起帶回團部。團裏從抓回的俘虜口中得到了有關土匪“薑左撇子”的重要情報。部隊馬上分兵兩路奇襲了該匪,俘敵百餘人,我方無一傷亡,並活捉了自吹“左手打槍百發百中”的慣匪“薑左撇子”。
孤膽探敵穴是楊子榮偵察行動的一大特點。一次,他利用匪兵換崗的機會,鑽進匪兵宿舍,推醒一個匪兵,說:“起來,換崗了!”匪兵一出來,就被抓了“舌頭”。又一次,在一個屯子偵察馬喜山逃匪的情況,楊子榮順手抄起一家門口的扁擔和水桶,大模大樣地在村裏各院串了一遍,把匪情摸得一清二楚。楊子榮還很懂反偵察,剿匪部隊每到一個村子,隻要是雪天,楊子榮就沿著村子轉一圈,發現有外出或進山的腳印,就知道村內有土匪的坐探,循著足跡追擊大都有收獲。由於楊子榮完成任務出色,被選為出席團第一屆英模大會的模範。
1947年1月下旬的一天,正在執行剿匪任務的牡丹江軍區第2團從當地群眾中得到匪首張樂山(即《林海雪原》中的“座山雕”)在海林縣境內活動的線索,遂派楊子榮帶領5名戰士化裝成土匪吳三虎的殘部前去偵察。楊子榮等人到達夾皮溝的山林中,經幾番與“座山雕”坐探的巧妙接觸,用黑話取得了土匪的信任,打入“座山雕”的隱居地。2月7日,一舉將“座山雕”及其聯絡部長劉兆成、秘書官李義堂等土匪全部活捉,創造了深入匪巢以少勝多的戰鬥範例。為此,團裏給楊子榮記了三大功,2月19日的《東北日報》也以《戰鬥模範楊子榮等活捉“座山雕”》為題進行了報道。
不幸的是,2月23日楊子榮在同部隊繼續追剿丁煥章、鄭三炮等匪首的戰鬥中英勇犧牲。當時,楊子榮衝在最前麵,由於他的槍栓被嚴寒凍住而未能打響,土匪的子彈卻擊中了他的胸部,楊子榮倒下了。為表彰他的英雄事跡,楊子榮所在團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東北軍區司令部授予他“特級偵察英雄”的光榮稱號,其生前所在的排被命名為“楊子榮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