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國學者:中美海上冷戰能否避免?

(2009-03-01 14:39:22) 下一個


美國學者:中美海上冷戰能否避免?







(美)萊爾·戈爾茨坦(Lyle J Goldstein)美國中國問題專家,著有多部中國問題專著 
知遠、綠天 編譯

麵對中國海軍的蓬勃發展,美國一些分析人士開始重拾美蘇冷戰時的經驗,反映了美國對中國海軍的複雜心態:中國海軍會是第二個蘇聯海軍嗎?

中國自1995年以來已推出了超過36艘新型潛艇——這一數字遠遠超過了美國情報機構在十年前所做的估計。此外,國產超音速巡航導彈以及不斷發展的反艦彈道導彈等項目,都增強了空中和海上打擊能力,加之各種新型現代化水麵艦艇,都展現了解放軍海軍廣闊的發展前景。
針對中國海軍的蓬勃發展,美國確實需要冷靜思考早期美蘇海上冷戰的經驗。 這樣的曆史對比分析應突出強調當年的蘇聯海軍與當代中國海軍的不同和相同之處,從中積極尋求應對之策,既要保持美國以往的海上優勢,又要著力避免代價高昂的對抗。
             冷戰初期的經驗教訓
一位俄羅斯曆史學家對克裏姆林宮檔案所做的最新研究,使我們對冷戰初期蘇聯海軍的發展有了新的認識。研究表明,斯大林當時對其海上力量堅持以防禦為主,並將重點放在維護蘇聯海域的安全上。檔案文件顯示,上世紀50年,斯大林拒絕了其海軍顧問提出的更為雄心勃勃的計劃,並告誡他們:“你們這是在盲目攀比英美。他們與我們的情況截然不同,他們的艦艇早已跨越基地,深入到了大洋深處。而我們並不想進行遠洋作戰,隻想在更靠近我們的海岸作戰。”但是,斯大林也不否認海上力量的重要性,例如他要求蘇聯組建一支比原有規模大10倍的黑海艦隊;1952年初又提出潛艇建造速度提升一倍的目標。隻不過當時蘇聯經濟麵臨嚴重困難,如此龐大的建造目標根本難以實現。
然而,上述早已被大多數人遺忘的早期海上冷戰,對於觀察當前中國海軍的發展卻有很強的參照意義。首先最重要的是兩者均是陸上強國,都集中強大力量於海上邊界,對於“藍水海軍”的渴望遠在其次。這種做法在中國最近的戰略上體現為“以陸製海”(利用陸地控製海洋)理念。更具體地說,中國過去十年把發展重點放在潛艇上,這和蘇聯的海上封鎖有著相同的邏輯。兩者的重要差異在於,蘇聯經濟曾遭受二戰的洗禮,而中國經濟則有著強勁的活力,很可能在未來幾十年間超越美國的經濟規模。此外,中國的造船業和技術部門是以全球為導向的外向型運作方式,而蘇聯則與此毫不相幹。
  美蘇海上冷戰的下一階段最危險。這是一個轉折時期,蘇聯海軍由一支強大的沿海艦隊向真正的藍水海軍演變,但基礎還很不牢靠。誠然,古巴導彈危機時,美國還擁有無與倫比的海軍實力,但令人不安的情況也在不斷出現,例如,克裏姆林宮派出的柴油動力潛艇都配備了所謂的“特殊武器”——一種新開發的核魚雷,而美國海軍指揮官顯然並不知情。在1973年10月的阿以衝突期間,蘇聯海軍與美海軍第6艦隊在地中海的驚人對峙,表明蘇聯海軍在北約的傳統勢力範圍內對美國海軍構成了日後始終存在的巨大威脅。
中國海軍目前並未表現出蘇聯艦隊在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那樣的擴充勢頭。1969年,蘇聯已擁有380艘潛艇,而且仍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而中國似乎更注重民用和軍事部門的協調發展,對於激化區域軍備競賽,導致中國海軍以冷戰時期的步伐擴充軍艦規模的問題,實際上也持相當謹慎的態度。不過,中國海軍現代化的力度也很引人矚目,直到最近,中國還在建造至少4個級別的潛艇。事實上,中國海軍也因其“年輕”而享有了一些獨特的優勢。回想1969年時,有近60%的美國海軍艦艇役齡超過了20年,而蘇聯海軍還不到1%。不過,和當時的蘇聯一樣,中國海軍領導層也麵臨著艦隊訓練匱乏,有經驗的軍官嚴重不足的局麵。而危機情況下恐怕也隻有這類經驗豐富的指揮官才能保持必要的冷靜與沉著。遺憾的是,由飛機或軍艦近距離接觸而引發的磨擦(如2001年的EP─3事件)很可能還會重演。


 

冷戰後期的經驗教訓

冷戰末期是美國海上戰略的黃金時期。美國國內對蘇聯海軍擴張的威脅形成了較為一致的認識,加之卓有成效的情報支援,使美國海軍相對蘇聯海軍處於優勢地位。但是20世紀80年代蘇聯更安靜的潛艇大量湧現;蘇聯彈道導彈潛艇也采用了潛伏於北極冰層下的新戰術;而且蘇聯在近海岸地區構築了空中,水麵和水下相結合的多層防禦體係,這個戒備森嚴的“堡壘”也增強了蘇聯潛艇的作戰能力。蘇聯海軍的這些發展動向,也使美國海軍不斷麵臨挑戰。
後期的美蘇海上冷戰恐怕不太適用於中國當前的海軍態勢。盡管有報道稱,中國在不遠的將來可能建造至少5艘新型彈道導彈核潛艇——這對中國海基核威懾力量而言是一個顯著的飛躍。而且某些中國戰略家也把彈道導彈核潛艇當作台海危機時對付美國的一張王牌。但是目前也鮮有跡象表明中國將斷然改變最低威懾的傳統戰略。不過,海上冷戰後期蘇聯的堡壘戰略看來的確更適用於當前中國海軍的發展狀況。中國似乎還不太熱衷於力量投送,而是一心一意強化對中國沿海向外輻射地帶的控製。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抉擇是建設一支由核動力和柴電動力相結合的潛艇部隊。這種模式與蘇聯在冷戰未期部署100多艘柴油動力潛艇的海軍戰略相一致。中國“堡壘”的其他主要防禦手段還包括強勁的水雷戰,迅速增強的陸基空中打擊能力,以及最具創意的彈道導彈打擊海上目標等。隨著導彈射程的不斷提高,中國可能確實會謀求用戒備森嚴的“堡壘”來保護彈道導彈核潛艇。然而,考慮到台灣、東海、南海乃至朝鮮半島有的處在這種“堡壘”之下,有的則毗鄰這種“堡壘”,顯然這種海上作戰理念恐怕遠遠超出了核戰略的範疇。

劇烈的改革
如上所述,中國海軍的發展步伐至少在數量上還不能真正與蘇聯海軍在海上冷戰時期的發展相媲美,但其前進的步伐仍不可小視,而且從長遠來看,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足以支撐中國海軍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單就當前中國海軍的作戰能力而言,十餘年劇變的成果也很顯著。中國海軍一直將水下作戰於核心地位,過去十年已建造了30多艘新型潛艇,這與美軍在大致相同的時期內僅建造了4艘相比,顯然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當中國在2004年推出新型“元”級柴油動力潛艇時,全球海軍分析家們麵臨的是令人震驚的現實:中國在建造4個級別潛艇,同時還在引進先進的俄羅斯“基洛”級潛艇(2006年達到12艘)。 
中國海軍近期的發展目標是進一步控製東亞沿岸海域,盡管這個目標不太宏大,但更切實可行。為完善雄心勃勃的潛艇計劃,中國還投入巨資增強水雷戰能力,而美國在這一領域的能力卻顯得尤為薄弱。中國海軍顯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在部署動力式火箭助生水雷,可能企圖在海上衝突中用這種武器對付美軍潛艇。另一種強有力的新型武器是2208型雙體導彈艇,配備了國產超音速遠程C803反艦導彈,體現了中國在海軍武器設計創新上的自信。相當先進的大型水麵艦艇也在最近幾年陸續出現,如配備相控陣雷達、垂直發射係統和近戰武器係統的052C防空驅逐艦。相關航天係統的發展也增強了中國新型海軍的作戰能力。在空中,中國的軍用飛機也在迅速走向現代化,服役的第四代戰鬥機已達300到400架;而且還在謀求強化空中加油能力和改進遠程打擊飛機。最後,新型陸基和海基核武器係統也意味著中國麵對危機時將更為自信。

2020年展望
假設解放軍當前切實構成了威脅,那麽到2020年時將更難以對付。那時中國可能會擁有一支出類拔萃的核潛艇部隊,可進一步增強本已十分龐大的現代化常規潛艇部隊。這支潛艇部隊可能采用了先進的靜音技術並裝備對陸攻擊巡航導彈,這將使中國不僅有了強大的防護能力,也具有了可靠的力量投送能力。隨著 現代化水麵艦艇的陸續服役,中國也會開始嚐試組建大型水麵作戰編隊在印度洋和東太平洋定期遊弋。此外也不能排除中國航母乃至航母戰鬥群出現的可能性(盡管其象征意義大於實戰意義)。中國對台灣問題的長期關注,也會使其在未來建設一支強大的兩棲作戰部隊,可靈活應對多種事態。到2020年,中國空軍將熟練掌握空中加油技術並擁有數量龐大的現代化飛機(可能包括隱形飛機和無人駕駛飛機),可為海軍提供強大的防護,尤其是在東南亞海域。因此,不論中國未來是否願意成為一個真正的全球性軍事強國,它都有能力實現這樣宏大的目標。
合作才是上策

上述因素並不意味著美國要采取與中國直接針對抗(牽製)的策略。美國海軍需要采取雙手策略:既要防範可能來自中國的挑戰,同時也要欣然與中國更強大的海軍展開真正的海上合作。
 
 
當然,台灣仍是中國問題的要害所在。如果台灣問題在今後十年中能得到和平解決,中國的軍事現代化步伐則有可能放緩,尤為重要是美中爆發戰爭的風險會大大降低。這種態勢會使美國海軍對中國的崛起采取較為寬鬆的態度。這種設想並不牽強:在台灣最近選舉中獲勝的國民黨主席馬英九便主張與大陸減少對抗,因此兩岸走向和解的局麵也並非誇大其詞。但是,若兩岸繼續維持不穩定的現狀,也未展開實質性的談判,而台灣本土派又堅持玩弄“正名”遊戲,則台灣仍會是美中關係的核心問題,周期性爆發的戰爭危機仍會損害中美關係。假定美國依然履行對台協防義務,那麽中美兩軍仍會按照既定的預案謀兵布陣,但美方麵臨的挑戰將比以往更嚴峻。不幸的是,美國海軍要保護的是一個距離中國沿海僅100英裏而距美國大陸卻有5000英裏之遙的小島,這樣的要求真是太苛刻了。因此,考慮到馬英九的獲勝,美國海軍領導層應巧妙地說服美國領導人正視西太平洋軍事平衡正在不斷變化的現實,設法推動北京與台北的直接談判,以解開台灣問題這個極其危險的死結。
最後,美國海軍還應優先考慮與中國海軍建立真正的合作關係,盡管實際操作難度較大。當前,在港口安全、海岸警衛隊業務、能源運輸、維和與救災等領域確實存在著開展密切合作的機會。較之從往,中國也在迅速傾向於開展海軍合作。美國不必擔心中國會從這些聯合行動中得到什麽情報。事實上,中國在這方麵已收集了龐大的數據,美國海軍對於他們來說已經相當透明了。而中國海軍相對於美國海軍來說透明度要低得多,因此美國海軍通過這類行動可增進對解放軍海軍的了解。加強與中國合作的戰略,是促使中國海軍成為“海上利益相關者”的最佳機會,也能促進美中關係實現革命性的突破,從而緩和太平洋兩岸的軍隊當前都著眼於戰爭的姿態。
中國海軍會成為第二個蘇聯海軍嗎?
當前中國海軍的發展相當迅猛,尤其從質量提升的角度看更是如此。的確,如果北京以過去10年的發展步伐繼續加強海上力量,則中國10年內就會進入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行列。不過,某些分析也確實誇大了中國軍力所構成的挑戰。缺乏基本的“藍水海軍”經驗,能源領域的脆弱,以及社會發展和軍事建設誰先誰後的競爭等等,都牽製了中國海軍的發展,更不用說那些憂心忡忡的強大鄰國(如日本和印度)了。
雖然中國肯定會加強其海上力量建設,但海上新冷戰卻並非不可避免。以上分析表明美蘇海上冷戰的每個時期也隻適用於中國海軍某些方麵的發展。從多個角度來看,早期海上冷戰中的蘇聯海軍與當代中國海軍的情況最相近,因為此時蘇聯關注的重點是近海防禦,但也開始考慮加強海上力量,迫使美國海軍遠離其海岸。從1962年的古巴到1973年的地中海,這段時間的海上危機應予重點研究,它表明了海上力量平衡的急劇變化所導致的不穩定局麵。最後,在海上冷戰後期蘇聯的“堡壘戰略”可能也適用於中國,即使中國的多層防禦休係更側重於應對周邊的領土爭端,而不是核作戰。蘇聯和發展中的中國海軍學說之間最重要的相同點是都強調非對稱戰略以及靠近陸地的海戰,遠不是謀求什麽遠洋“藍水”能力。
美國決策者可能最終會認識到蘇聯海軍和當代中國海軍發展之間的差異所具有的重要意義。首先,中國經濟比蘇聯經濟更強大,長遠來看會為中國海軍提供更多的發展資本。但同樣重要的是,中國通過與其他國家建立商業聯係已向世界敞開了大門,因此中國會趕上西方科技的發展步伐,而且已在一些關鍵領域(如反艦巡航導彈)取得了突破。中國也不太可能會像蘇聯那樣陷入無限擴張而導致的資源瓶頸,因為中國的海軍建設規劃更為謹慎和深思熟慮,中國似乎也意識到了“維持”這個詞在海軍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而這正是蘇聯海軍的致命傷。
同樣重要的是,地緣戰略上的許多差異也有利於中國海軍的發展。蘇聯自沙皇時代就一貫奉行獲取溫水港口及通過狹窄海峽這一理念。蘇聯海軍基地建在極北部或是分散在東部地區,光是建立和維持這些海軍基地就代價不菲了,更不要說應對衝突的開銷了。蘇聯海軍與沙皇時期一樣,由於分散部署,也就不能指望各艦隊互相支援了。中國的地理環境則相反,相對更利於其發展成為海洋大國。中國外交已成功解決了周邊的許多陸上爭端,也使其得以更加關注海上安全。中國有大量的溫水港口,更易使其三大艦隊形成相互協同的整體力量。中國海軍的發展也確實麵臨一些地理障礙,因此台灣一直被視為中國海上戰略的“頸瓶”。然而,換個角度來看,解放軍重點關注台灣問題,也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海上力量的發展。有趣的是,蘇聯當年的戰略重心若不是放在德國平原,而是放在海上話,蘇聯海軍將會變成何等模樣?把戰略重點放在海上是解放軍的一個重要優勢,尤其是當前美軍受到多個方向牽製的情況下。
海上對抗是極其危險的,為防止局勢失控,需要極其謹慎和明智的危機管理。美蘇海上冷戰期間,曾不止一次走到了末日衝突的邊緣。為防止西太平洋地區的競爭對世界和平構成巨大的威脅,美國必須奉行預防衝突的海上戰略,同時真誠地同中國共同構建持久的海上安全合作夥伴關係。中國的一些海軍著述也表明,這樣的預期是合情合理的,例如保衛海上通道符合相關各國的切身利益,從而避免新的海上冷戰。《現代艦船-軍事廣角》2008年刊載 

《現代艦船-軍事廣角》英雄帖(征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