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抽顫的阿拉伯帝國

(2009-03-26 22:23:20) 下一個


抽顫的阿拉伯帝國【峪鶴原創】








前沿寄語:係統的說明阿拉伯國家的曆史,矛盾,民族,及現在的情況。因是個人分析難免有所出入請諒解。

【曆史】

  阿拉伯帝國(630年—1258年)是中世紀時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蘭教國家。唐代以來的中國史書,如《經行記》、《舊唐書》、《新唐書》、《宋史》、《遼史》等,均稱之為大食國(波斯語Tazi或Taziks的譯音),而西歐則習慣將其稱作薩拉森帝國(在拉丁文中意指“東方人們的帝國”)。公元七世紀崛起於阿拉伯半島。在穆罕默德領導下創立了政教合一的“哈裏發”國家。到八世紀中葉,疆域東起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南至撒哈拉,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封建大帝國。帝國的政治宗教中心原在麥加-麥地那,倭馬亞王朝時移至大馬士革,阿拔斯王朝時又遷至巴格達。八至九世紀為極盛時期,商人足跡遍及世界廣大地區,在繼承發展古代文明、溝通東西方文化上作出了重要貢獻。後因民族矛盾和內部分裂等原因,逐漸衰弱。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攻陷巴格達。1258年,蒙古人入侵,阿拉伯帝國滅亡,被並入蒙古帝國。

  四大哈裏發時期(632~661)

  穆罕默德之後,阿拉伯國家的首腦稱為哈裏發,意為真主使者的繼承人。最初的四大哈裏發由穆斯林公社選舉產生。第一任哈裏發阿布·伯克爾(632~634在位)恢複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第二任哈裏發歐麥爾( 634 ~ 644在位)先後征服拜占庭帝國統治下的敘利亞(636)、巴勒斯坦(637)和埃及,占領了從波斯灣到高加索,從伊拉克到波斯本土的廣大地區,為阿拉伯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歐麥爾還在遼闊的領土上建立了行政管理體製。第三任哈裏發奧斯曼·伊本·阿凡(644~656在位)東滅薩珊王朝(651),西達北非昔蘭尼加。在位期間,阿拉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和教派分歧日趨激烈,奧斯曼本人和第四任哈裏發阿裏(656~661在位)先後被殺。661年敘利亞總督穆阿維亞即位哈裏發,以大馬士革為首都,建立了倭馬亞王朝。哈裏發改為世襲,實際上是帝國的君主。

  倭馬亞王朝時期(661~750)

  8世紀初,倭馬亞王朝的政權鞏固以後,阿拉伯貴族又發動了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在東線,征服了布哈拉、撒馬爾罕、信德及部分旁遮普地區。在西線,攻占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區後,於711年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占領了安達盧西亞。後在入侵法蘭克王國的普瓦提埃戰役(732)中戰敗,退回西班牙。至8世紀中葉倭馬亞王朝後期,阿拉伯帝國的版圖西臨大西洋,東至中亞河外地區,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封建軍事帝國。

  倭馬亞王朝仿效拜占庭帝國的政體,設置了政府機構 ,並繼續實行由阿拉伯軍事貴族執政的政策。封建土地製度逐漸完備,被稱為伊克塔的封建采邑日益增多。阿拉伯語成為帝國的正式語言,政府的一切文件必須用阿拉伯文書寫。

  8世紀20年代以後,阿拉伯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激化,內訌不止。一直受歧視、受壓迫的非阿拉伯穆斯林紛紛揭竿而起。阿拔斯的後裔阿布·阿拔斯(750 ~ 754在位)利用波斯籍釋奴阿布·穆斯利姆在呼羅珊的力量,聯合什葉派,於750年推翻了倭馬亞家族的統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曼蘇爾(754~775在位)時遷都巴格達(762)。中國史書稱該王朝為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時期(750~1258)

  阿拔斯王朝建立後最初的近100年 ,特別是哈倫·拉西德和麥蒙執政時期,是阿拉伯帝國的極盛時代。751年阿拉伯帝國軍隊在中亞怛羅斯戰役中,擊敗中國唐朝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軍隊,控製了中亞的大部分地區。在這時期,帝國仿效波斯舊製,建立起完整的行政體製,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重視興修水利,使肥沃的新月地帶、中亞的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埃及的尼羅河流域等地區的農業得到恢複和發展。帝國境內的豐富資源和過境貿易,為商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阿拉伯商人的足跡遍布亞、非、歐三大洲。巴格達成為著名的世界商業和貿易中心之一。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科學文化的進步與繁榮。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創造出光輝燦爛的阿拉伯文化,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偉大貢獻。伊斯蘭教已成為埃及、敘利亞、伊拉克、波斯、北非等地大部分居民共同信仰的宗教。

  9世紀中葉後,突厥人逐漸取得權勢,阿拔斯王朝進入分裂和衰落時期。突厥將領握有軍權,專橫跋扈,任意廢立甚至殺害哈裏發。哈裏發完全成為他們手中的傀儡。各地封建主擁兵割據,獨霸一方。如阿拉伯人在北非的西部建立了伊德裏斯王朝(789~956)和艾格萊卜王朝(800~908);在摩蘇爾和阿勒頗建立了哈姆丹尼王朝(929~1003);波斯人和突厥人在波斯、中亞和小亞細亞等地建立了薩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布韋希王朝、塞爾柱帝國,以及在埃及、敘利亞和也門建立了阿尤布王朝(1171~1250)。此外,還有兩個哈裏發王朝:一個是法蒂瑪王朝。該王朝是當時最強大的哈裏發王朝。中國史書稱之為綠衣大食。另一個是由倭馬亞人後裔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929~961在位)在西班牙建立的後倭馬亞王朝(929~1031),建都科爾多瓦。中國史書稱之為白衣大食。在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及其後的兩位統治者在位時期,阿拉伯人在西部的統治達到極盛時代。當時,科爾多瓦與巴格達和開羅齊名,成為阿拉伯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對阿拉伯文化在西方的傳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8世紀70~80年代的蒙麵人起義、816~837年的巴貝克起義和869~883年的辛吉起義,給阿拔斯王朝以沉重的打擊。到10世紀中葉,王朝實際統治區域僅限於巴格達及其周圍地區。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占領巴格達,哈裏發失去了一切世俗權力,隻保留了宗教領袖的地位。1258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率領蒙古軍隊攻陷巴格達,殺死哈裏發,阿拉伯帝國遂亡。

  阿拉伯帝國的擴張成果:

  正統哈裏發和倭馬亞王朝的大規模擴張運動,為阿拉伯帝國開辟了遼闊的疆土。到8世紀前半葉,阿拉伯帝國的版圖東起印度河和帕米爾高原,西至大西洋的比斯開灣(Bay of Biscay),南自尼羅河(The Nile)下遊,北達裏海(CaspianSea)南緣,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土地,成為當時世界上麵積最大的帝國。

  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在很大程度上是阿拉伯國家而不是伊斯蘭教的擴張。在被征服地區,非伊斯蘭教徒並沒有被強迫改變信仰。事實上,阿拉伯統治者往往並不鼓勵被征服地區的人民改信伊斯蘭教,因為阿拉伯帝國向非伊斯蘭教徒征收的賦稅,要比向穆斯林征收的高,如果人民大量皈依伊斯蘭教,則意味著阿拉伯帝國的財政收入將大大降低。

  經過一百多年的擴張運動,阿拉伯帝國的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哈裏發不再是阿拉伯部落聯盟的酋長,而是一位東方的神權君主。他的權力不再依賴部落的支持,而是建立在官僚體係和常備軍的基礎之上。在阿拉伯帝國的統治下,廣袤疆域內各個迥然不同的古典文明逐漸融合,最終於幾個世紀後形成了全新的阿拉伯文明。

【矛盾】

一派別

遜尼派:原意為“遵守遜奈者”,亦即“遵循傳統者”,全稱“遜奈與大眾派”,自稱“正統派”。原為伊斯蘭教內部持不同政見的一個政治派別。

什葉派:而大多數承認和支持包括阿裏在內的四大哈裏發的穆斯林,即遜尼派的前身。其社會基礎最初僅限於阿拉伯半島各部族的穆斯林,後來隨著阿拉伯哈裏發帝國不斷的對外擴張,亦包括依附於阿拉伯貴族的其它語族的穆斯林社團,如兩河流域的伊拉克人,中亞的波斯人,西亞的突厥人,南亞的印度人,北非的柏柏爾人等,形成一個同一信仰的多民族的群體。曆史上該派在政治和思想上長期居主導地位,曾建有伍麥葉王朝(661~750)、阿拔斯王朝(750~1258)、奧斯曼帝國(1298~1922)等幅員廣闊的伊斯蘭國家及世界各地的地方伊斯蘭政權,影響相當廣泛、深遠。中國穆斯林大多屬遜尼派,遵奉該派的哈乃斐教法學派。後又相繼分化出凱薩尼派、栽德派、伊斯瑪儀派、十二伊瑪目派等派別和許多支係。目前,全世界大約有10-15%的穆斯林屬於這個教派,全世界什葉派穆斯林約有8000多萬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阿富汗、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門、巴林等地區。

穆斯林中有兩大勢力:一方是注重傳統的北方兩河流域阿拉伯部落長老和波斯商人,另一方是著重穆罕默德本人宗教遺產的南部信眾。其中後者認為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裏對伊斯蘭教貢獻重大,應繼承政教合一的領袖哈裏發位。

其實這個矛盾是南方與北方,直係與嫡係的矛盾。從中看出以後在阿拉伯政治當中這是曆史遺留的政治矛盾。

二民族

相信看過阿拉伯帝國地圖的都知道,它地處中亞三大洲的交接處,民族眾多但信仰確實一個伊斯蘭教。當中有不可分化的基本矛盾。民族的融合也不像中國五代十國那樣的環境。畢竟哈裏發是這個國家的統治者,有權力鎮壓不同政見者。

三外來勢力

在古代阿拉伯受到三個方麵的勢力的影響但有大有小,歐洲的拜占庭,東方的唐朝及中亞的。他的地圖就像一把彎刀橫隔在世界的中心。現在的外來勢力是以色列,美國,前蘇聯國家地區及歐洲,伊朗暫不寫入(盡管現在伊朗對伊拉克的影響是存在的但還是不能撼動美國這個最大勢力)。古代的九次十字軍東征到五次的中東戰爭再到美國掀翻古老的巴格達,我看到了阿拉伯的抽顫出此之外我看不到光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