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南極爭奪:中國搶占南極致高點令美國始料未及!

(2009-01-09 23:08:03) 下一個


南極爭奪:中國搶占南極致高點令美國始料未及!




來源:搜狐嘉賓訪談

嘉賓簡曆:

劉小漢,男,1948年生。1983年12月畢業於法國郎蓋多克科技大學地質係,獲得法國理學博士(構造地質專業)學位,1984年1月回到中科院地質研究所工作。 分別於1984、85、90、98、99和2001年六次赴南極考察。2009年1月13日,將第七次赴南極考察。
現任中科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岩石圈構造演化開放研究實驗室主任和極地地質與礦產研究室主任,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地球科學工作組常任中國代表、中國科學院極地科學委員會秘書長等職。

  主持人:首先請劉老師向我們介紹一下,中國在南極的考察,在國際上處於一個什麽水平?

  劉小漢:中國從1984年開始南極考察,派出了首次南極考察隊。發達國家開始南極考察一般是從1956年和1957年,所以中國要比發達國家晚了將近30年。長城站還沒有進南極圈,不那麽冷,自然條件和環境比較好。世界上許多國家建第一個南極考察站的時候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但是那畢竟不屬於典型的南極環境,而要在典型的南極環境裏麵才可以開戰一些頂尖的南極科目,必須要在南極大陸才可以。所以1989年我們在南極大陸又建成了第二個考察站。當然長城站我們的科研項目也不少,像一些地球物理的檢測,還有古環境和古生態的研究等。但中山站研究項目就非常多了,一共有50、60個項目。

  但是長城站是在小島上隻能算個小南極,中山站是在海岸邊可看作是亞南極,要開展更尖端的科學研究就應當在南極內陸的冰蓋(5萬平米以上叫冰蓋)上,這個難度非常大,目前一共有五個,中國此次在南極最高點冰穹A建立的昆侖站算第六個。但是在南極周邊一共有40多個考察站,常年就有47、48個。所以昆侖站的建立將表明中國在南極科研舞台上已經站到了最高一層,與美國、俄羅斯、德國、日本、法國和意大利等國並駕齊驅了。

  主持人:昆侖站為什麽要選冰穹A呢?

  劉小漢:因為在南極沒有任何領土主權,否則大家都提領土要求的話,肯定會引起衝突,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南極條約基本精神一個是和平,對領土主權全部凍結;一個是科學。
  但是盡管如此,南極畢竟是一個除了科學以外,又涉及國際地位等問題。所以各國都想占一個最有利的位置。在南極什麽地方最有利呢?南極點,美國先占了,冰點,俄羅斯(前蘇聯)占了,磁點,法國占了。

  主持人:別的國家占了為什麽不在旁邊再建自己國家的站點?

  劉小漢:可以。但是畢竟南極是一個沒有國界的地方,大家都希望自己占有優先權。在沒有領土主權要求的情況下,優先權怎麽體現?當然領土主權按照海岸國家領土的公約,一個國家提出對某一個地區提出領土主權有幾個原則,第一個是你首先發現和首先到達這個地方,第二是對當地的居民實施有效的行政管轄。當然後來在北極經過聯合國很多的協調,最後這個給誰,那個給誰。比如說我們北極黃河站,那個就是給挪威的,但是挪威必須承諾所有到這個島上來簽約國家的國民,有權向你們的公民一樣享受平等的權利,可以開礦、辦公司、做買賣等等。

  主持人:到底歸誰背後有政治談判?

  劉小漢:北極是。南極因為沒居民,所以第二條對當地的居民實施有效的行政管轄就無從說起了。現在南極大家公認的遊戲規則就是實際存在。實際存在就是說我中國人在這兒建了站,我實際存在了,以我這個站為圓心,周圍這片地區我有優先權。但是旁邊又建一個站,那我就在這兩個站當中畫一條線。但是誰第一個建站了就不希望別人來“瓜分”,比如美國建了站了,中國非要在美國旁邊建一個站也可以,但是這會把平衡打破,美國就會說我也在你旁邊建一個站,這就麻煩了。

  主持人:起步我們落後了近30年,為什麽會搶到美國等國之前在最高點建站?

  劉小漢:在南極大陸常年低氣壓,比其他大陸平均水平還要低一些。氣壓低,海拔又高,一般人很難生活,冰穹A之所以能夠遺留到今天沒有人在這建站,我個人估計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再一個路很遠。如果我們沒有中山站根本不可能派出我們的車隊到冰穹A去。

  主持人:極點、冰點、磁點、最高點,從科研和戰略兩方麵來看,價值哪個更高?

  劉小漢:毫無疑問是美國的極點站,美國在極點開展了非常多的科研工作。而且美國在南極的經費投入,就我個人目前初步的了解,比我們高一個數量級,甚至不止高10倍,可能足有50倍之多。除了美國聯邦政府、美國基金會撥款,還有航空航天局、美國博物館、各個大學和各個民間基金會都會出資,因此每年的投入幾乎很難計算,投入的渠道非常之多,而美國在南極的科學家每年都是上千人,而我們不到100人。平時在長城站夏天是20、30個人,冬天就是更少了。

  主持人:從科研和戰略來說,我們昆侖站相對價值較低?

  劉小漢:因為誰挑都先挑最好的,我們好歹躋身於世界四強了。而冰穹A有一些特別的價值是美國、法國沒有預料到的。舉一個例子,冰穹A大氣透明度和明鏡度和幹燥度都特別高,再就是那兒沒有風,所以對於開展天文觀測得天獨厚。按照現在我們這兩年的觀測,冰穹A的大氣環境對於天文觀察來講,堪比哈勃望遠鏡,某種程度比哈勃望遠鏡效果還要好。這個美國沒有預料到,所以現在美國一定要跟我們合作。
  南極冰蓋平均厚度4000米左右,如果冰蓋下麵的地是平地的話,那就應該是最厚的冰,所以最厚的冰就是最古老的冰芯。

  主持人:這個國外科學家應該是比較容易預料到的。

  劉小漢:冰蓋下有一個幹伯采夫冰下山脈,過去我們甚至懷疑冰下山脈的最高峰有可能刺破冰層,所以認為這兒的冰芯也不會太古老。後來根據考察,雖然山很高,但是山很陡,所以山峰不遠處冰冰蓋就非常厚。所以在冰穹A我們既可以找到最厚的冰,這又是驚天動地的,美國等國都沒有想到。由於這兩方麵的原因,中國後來提出在冰穹A建站立刻引起了科學屆的轟動。當然也跟美國重修極點站,將近10年時間無暇顧及別的有關。

  主持人:曆史方麵,1984年中國第一次派隊前往南極時,改革開放剛開始不久,國家並不富裕,為什麽就能夠想到要派隊考察南極?

  劉小漢:其實50年代末,有一些中國的老科學家像竺可楨就已經向中央提出過介入南極的建議,說將來人類石油等資源耗竭了,南極就是最後的倉庫了,但是當時中國由於各種原因,一直到改革開放後到80年代開始籌備,然後陸續派出科學家到外國考察站去搜集經驗,為中國建站做準備,1984年我們才正式組織了首次南極考察。

  主持人:中國介入南極是改革開放的產物?

  劉小漢:可以這麽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金筆 回複 悄悄話 應該是製高點,謝謝好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