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應拋棄和平建軍觀念隨時準備打仗

(2008-12-01 23:24:10) 下一個





應拋棄和平建軍觀念隨時準備打仗




作者簡介:張兆垠,少將,成都軍區駐滇某集團軍副軍長

鬥轉星移,時事變遷,我軍踏著國家改革開放的鼓點,在新的征程上走過了30個春秋。

當我們認真審視30年來軍隊建設的成就與經驗時,不難發現,堅持不懈地加強核心軍事能力建設是最值得重視的一條。胡主席最近指出,必須以增強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能力為核心,不斷提高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這就告訴我們,隻有具備了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這一核心能力,完成其他軍事任務才有充分的能力基礎。

加強核心軍事能力建設,是軍隊的曆史使命決定的

核心軍事能力,說到底就是站在時代軍事競爭最前沿的打贏能力。在今天,就是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能力。這一道理看似簡單,然而,在國家日益麵臨多樣化安全威脅的情況下,人們很容易不自覺地放鬆核心軍事能力建設,誤讀核心軍事能力與其它能力的關係。

軍隊是為了國家安全利益而存在。自軍隊產生以來,盡管國家所處的安全環境不斷發生變化,戰爭形態因人類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而變化,作戰方式方法因科技和武器裝備的發展而更新,但準備戰爭、進行戰爭、贏得戰爭,始終都是軍隊的根本職能,軍隊建設始終都應圍繞提高打贏戰爭這一核心能力展開。

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提出我軍既是戰鬥隊,也是生產隊和工作隊,把進行戰爭、組織群眾和建設革命根據地結合起來,為黨的目標而奮鬥。在“三隊”並存的能力建設中,毛主席強調,“人民解放軍永遠是個戰鬥隊。”就是說,戰鬥隊是軍隊建設的重心。新中國成立後,憲法規定武裝力量的任務是:鞏固國防,抵抗侵略,保衛祖國,保衛人民的和平勞動,參加國家建設事業。新世紀新階段,黨和人民賦予我軍“三個提供、一個發揮”的曆史使命,我軍軍事戰略的視野日益拓寬,所具備的能力日趨多元。值得指出的是,在軍隊的多元能力建設中,我們黨始終要求把提高打贏戰爭作為軍事能力建設的核心。胡主席強調,我軍首要的是應對國家被侵略、被顛覆、被分裂的威脅,首要的是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必須以增強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為核心,不斷提高我軍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胡主席的這一重大戰略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內涵,深刻揭示了新的時代條件下軍事能力建設的基本規律和重心所在。

曆史經驗證明,突出核心軍事能力建設,必須保持常備不懈,樹立準備打仗的思想。今天,我們看到的戰略機遇期並不等於戰略安全期。善謀者“雜於利害”,機遇總是和危機結伴而行,看不到危機就利用不好機遇。從世界範圍來看,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世界大戰打不起來,但局部戰爭、軍事衝突此起彼伏,變異的戰爭暴力使用方式呈上升之勢,作為當代戰爭重要根源的霸權主義仍在肆虐。就我國而言,大規模的外敵入侵雖可以排除,但引發局部戰爭、軍事衝突和強敵軍事幹預的隱患始終沒有消除。中國希望和平發展、矢誌追求和平發展,但不能認為良好的願望就可以消除戰爭威脅。古羅馬學者韋格修斯有一句經典格言:如果你想要和平,那就準備打仗吧!曆史告訴我們,戰備越充分,離戰爭可能就越遠,離和平可能就越近,反之亦然。從一定意義上講,軍隊沒有和平時期,隻有戰爭時期和戰爭準備時期。我們必須摒棄“和平建軍、建和平軍”的觀念,牢固樹立準備打仗的思想,在增強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的基礎上拓展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在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中進一步鍛煉和培植打贏戰爭能力。

加強核心軍事能力建設,是各國軍隊轉型中的共同做法

在安全環境日益複雜多變、安全威脅不確定性日益增大的情況下,由“基於威脅”建設轉向“基於能力”建設,似乎成了世界各國軍隊建設普遍堅持的原則。這種能力包括戰爭行動能力,即打贏戰爭的能力;也包括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即完成其他軍事任務的能力,但核心是體現戰爭發展趨勢、能有效應對戰爭威脅的作戰能力。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前國防部長鮑威爾,曾把對外使用武力區分為:戰爭行動和非戰爭軍事行動。隨後,歐、日也相繼使用了這一概念。不過,美軍對非戰爭軍事行動定義的內涵外延很模糊。其中包含全麵打擊恐怖主義、製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海外維和、災難救助等,也包含類似上世紀80年代美軍空襲利比亞那樣的“外科手術打擊”、“定點清除作戰”。其目的不過是要以非戰爭軍事行動為幌子,掩蓋推行霸權主義行徑的侵略麵目。

在這一模糊的概念下,有些國家借發展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實際是提升戰爭行動能力。比如日本和德國的軍事轉型,就存在這樣的傾向。德國以建立輕裝、機動、快速反應的國際幹預軍事力量為牽引,重點發展模塊化的聯合部隊,研製和購買偵察衛星、通信衛星、無人機、精確製導武器,以及適於海外行動和持久作戰的武器裝備和後勤保障係統,其信息化條件下的整體作戰能力大為增強。日本為突破和平憲法的限製,打著發展海外維和等非戰爭軍事行動的旗號,建造大型直升機、驅逐艦,引進第四代戰機、加油機、遠程運輸機,其遠洋聯合進攻作戰能力大幅提高,不僅能維護所謂“一千裏海上生命線”,而且能對周邊國家形成軍事威懾態勢。

美國等西方國家始終堅持把發展打贏信息化戰爭的作戰能力作為軍事能力建設的核心,隻是把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視為作戰能力的延伸和拓展。美軍強調通過一定的機製和專項訓練,將部分作戰能力轉化為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而不是在作戰能力之外另起爐灶發展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更不是以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建設來衝擊或取代作戰能力建設的核心地位。其實,美軍在2006年版《聯合作戰綱要》中,已經不再使用非戰爭軍事行動概念。美國國防部新版《四年防務審查報告》提出了10種軍事能力需求構想,包括情報、監視、偵察和太空能力,聯合指揮與控製能力,聯合地麵行動能力,聯合空中行動能力,聯合海上行動能力,聯合機動能力,特種作戰能力,靈活威懾能力對付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能力,以網絡為中心的行動能力。美軍的這一軍事能力需求體係,基本指向就是發展信息化條件下的聯合作戰能力,謀求相對於其他國家的信息化聯合作戰能力的絕對優勢。

加強核心軍事能力建設,重在用軍事戰略方針統攬全局

核心軍事能力隨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變化。同時,一支軍隊核心軍事能力的戰略定位,又集中表現在這支軍隊的軍事戰略方針上。抓核心軍事能力建設,關鍵是用軍事戰略方針統攬全局。改革開放30年來,我軍軍事戰略方針經過三次大的調整,每次調整都提出了核心軍事能力建設的方向。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與此相適應,國防和軍隊建設也進入新的曆史時期,軍隊建設的指導思想發生了重大變化,軍委依據當時的形勢,適時修正和調整了軍事戰略方針,提出了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的總任務。1981年在華北地區舉行的軍事演習活動中,鄧小平指出,“必須把人民解放軍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上世紀80年代中期,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根據對戰爭與和平關係的新判斷,作出了我軍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的重大決策,這一轉變的根本指導思想,使軍隊從“盤馬彎弓箭待發”的臨戰狀態解脫出來,轉入和平時期建設軌道,能夠集中精力進行長遠謀劃,確立國防發展的長遠目標,形成新的發展思路。要求人民解放軍在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的前提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現代化建設,減少數量、提高質量,立足於主要應付可能的局部戰爭和軍事衝突,加強軍隊打贏戰爭的能力。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戰略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加之以信息技術為標誌的世界新軍事變革迅猛發展,特別是1990年海灣戰爭的爆發,標誌著戰爭形態開始發生新的變化。為了適應這種世界性政治和軍事形勢的變化,在1993年初的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江澤民根據國防和軍隊建設實際情況,主持製定了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要求把軍事鬥爭準備的基點放在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加速人民解放軍的質量建設,提高應急作戰能力。為貫徹新的戰略方針,江澤民又於1995年提出了軍隊建設要實行“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戰略思想,即“在軍事鬥爭準備上,由應付一般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向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轉變;在軍隊建設上,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和“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提出,是1985年我軍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的深入、繼續和最終實現。由此,改變了戰爭準備的基點。在戰略目標與戰略任務上,強調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發展戰略,保衛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維護祖國統一和社會穩定,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安全保證。以此為指導,人民解放軍的核心軍事能力建設邁上了新的台階。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世界新軍事變革持續發生,中央軍委審時度勢,進一步充實完善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把我軍軍事鬥爭準備的基點放到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來。時移法變,勢來必乘。胡主席在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我軍必須堅持以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為指導,把科學發展觀作為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全麵加強、協調推進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貫徹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加快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做好軍事鬥爭準備,提高軍隊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國防和軍隊建設指導方針的調整,適應了當前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提出了加強軍隊核心軍事能力建設的新的著力點,為開創國防軍隊建設新局麵指明了方向。

加強核心軍事能力建設,為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奠定基礎

黨的十七大對我國安全環境麵臨多種威脅的科學判斷,是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安全形勢的總評估、總判斷。對於軍隊來說,最重要的還是應對涉及主權、領土和國家根本利益的戰爭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是對我軍今後一個長時期內總任務的規定。在多樣化軍事任務中,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還是重中之重。對這一重要任務有能力能夠完成好,其他任務就可以迎刃而解。同時還要看到,多樣化軍事行動,不隻是指非戰爭軍事行動,今後的戰爭行動也是多樣化的。

自冷戰結束後,國際戰略力量處於失衡狀態,非傳統安全問題日益凸現,加之人類環境惡化,新技術在給人們帶來光明時也投下了諸多陰影,我們國家尚未完全統一,地緣政治環境日趨複雜,民族分裂勢力仍很猖獗。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並存將會持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非傳統安全威脅強度雖不如傳統安全威脅,但發生更頻繁,表現形式更複雜,對國家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已經構成常態性衝擊和直接的挑戰。傳統安全威脅,說到底是一個生存問題,應對不及時、處置不力,就有可能導致國家主權喪失、國家被肢解、國破家亡的危險。軍隊作為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武裝力量,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應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應對傳統威脅上,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重要力量支撐和堅強安全保證。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有時相互交叉和重合,有時相互促進和轉換。因此,軍隊在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應對傳統安全威脅上的同時,還應高度關注非傳統安全威脅。

安全威脅的多元化帶來了軍事行動的多樣化。我軍的曆史使命要求我們既要維護國家生存利益,又要維護國家發展利益;既要維護領土、領海、領空安全,又要維護海洋、太空、電磁空間安全,以及其他方麵的國家安全;既要維護國家安全穩定,又要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安全合作、聯合國維和、國際反恐、國際人道主義救援等,為維護世界和平貢獻力量。這就是說,軍隊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既有戰爭行動也有非戰爭行動。根據國家主權和安全第一的思想,我軍必須堅持突出“戰鬥隊”的核心職能,任何時候都不能偏離“打仗”這條主線。

與此相關聯,必須注意現實安全需求與長遠安全需求的平衡。綜合分析我國的安全形勢,既有遠慮又有近憂。近憂是事件,遠慮是過程。危急事件一般來說,容易引起人們的重視,但事件過後往往放鬆思想警惕。軍隊轉型,要以長遠安全需求來牽引,而不是以事件來牽引。這就要求軍隊轉型要著眼長遠發展,加強戰略規劃,周密製定遠中近期相銜接的規劃計劃體係。不僅要明確當前建設的近期目標,建設的重點和切入點等,還要明確長遠發展的中遠期目標,明確實現這一目標的關節點、發展階段、建設的方法和步驟、以及調控的措施等,科學運用相關的人力、物力、財力等重要資源,努力形成以長遠發展帶動當前建設、以當前建設促進長遠發展的良性發展態勢。

圍繞提高核心軍事能力,科學統籌軍隊全麵建設

軍隊建設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包括教育訓練、組織編製、後備力量、思想政治、武器裝備、綜合保障等等,其根本目的都是使軍隊具備全麵履行使命任務的能力體係。新軍事變革實質上是持續的軍事創新過程。緊緊圍繞加強核心軍事能力,統籌各項建設,就是要協調裝備發展,編製體製改革、教育訓練和後勤保障模式的轉變等。

——結構決定功能。軍隊轉型是係統的改變,重在以功能謀求新的結構。就是說,編製體製改革要以提高核心軍事能力為基本依據,兼顧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結構需求,健全完善聯合作戰指揮體製、聯合訓練體製和聯合保障體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作戰力量結構和模塊化部隊編組。

——訓練場連著戰場。教育訓練轉變應以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為重點,大力發展聯合訓練手段,拓展聯合訓練內容,提高聯合訓練質量,重點培養適應聯合作戰需要的指揮人才、參謀人才和專業人才,兼顧完成反恐、維穩、援建、搶險、救災等任務的需求。

——新軍事變革是認知領域裏的革命,需要充分發揮政治思想工作的作戰功能。應圍繞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塑造大批具有戰略視野、先進理念、科技素養和過硬軍事技能的複合型軍事人才,大力培育戰鬥精神,增強奉獻意識和打贏的信心決心,兼顧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中的思想動員和心理疏導。

——武器裝備發展要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需求為牽引。圍繞核心軍事能力,突出發展適應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的一體化指揮、偵察預警、遠程打擊、戰略投送、網電對抗、遠海防衛、立體攻防、精確保障等裝備體係,同時兼顧發展工程、防化、防暴、救援等裝備。

——保障力是戰鬥力的重要內容。核心軍事能力,要求加強核心保障能力建設,包括力量投送能力,適時、適需、適地、適量的軍地一體化綜合保障能力建設。

毛主席在指導革命戰爭的實踐中,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指揮方略,即要依據戰略重心部署戰役,依據戰役中心部署戰鬥。重心就是樞紐,就是綱。同樣,在軍隊多種能力建設中,核心軍事能力就是重心,就是綱。隻有始終不渝地瞄準提高核心軍事能力搞規劃,圍繞主要任務抓統籌,才能綱舉目張,科學發展。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不同國家、不同時代,核心軍事能力的具體內涵不同,並且隨著國際國內戰略形勢、軍隊職能任務和軍事戰略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和本國特色。隻有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根本立場,才能正確看待和深刻理解軍隊核心軍事能力的本質內涵和發展特征,切實遵循核心軍事能力建設的規律,妥善處理好全局與局部、核心與外圍、重點與一般的關係,在全麵提高我軍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中,推動核心軍事能力建設走向常態化、製度化、正規化。



解放軍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