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太行”性能已落後 僅為新發動機研製起點!

(2008-11-10 05:44:42) 下一個




中國“太行”性能已落後 僅為新發動機研製起點!




. 近日,《中國航天報》傳出消息稱:不久前,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承擔研製的某重點型號發動機在不下試驗台的情況下,連續進行了三次整機試驗。此次試驗成功,標誌著該型號發動機諸多關鍵技術基本實現突破,實現了關鍵性的跨越。該型號發動機將成功地從模樣階段研製轉入初樣階段研製。
  這一重大消息隨後立即被國內的各大新聞門戶網站轉載,足見這一成果的重大價值和巨大影響。在專業技術角度看來,發動機被視作一個平台係統的“心髒”,沒有一顆健康而強有力的心髒,就不會擁有理想的速度和動力。這對於一個國家的國防工業來說至關重要,因為一旦發動機技術受製於外國,就等於自己的“命門”為別人所控製,所以中國的航空航天產品和其它國防用品擁有“中國心”,一直是國人的夢想。

  中國新火箭邁出關鍵一步

 

 據《中國航天報》報道,研製無毒、無汙染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並運用在重大航天工程上,是世界各航天大國夢寐以求的目標。而此次試驗成功的重點型號發動機,正是根據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係列構型對動力裝置的要求而設計的,它著眼於運載火箭潛在的應用需求,運用了運載火箭發動機的成熟技術。從2003年開始,研製人員就按照總體初步設計任務書的要求,正式開展研製工作。

  然而,由於曆史及體製等原因,我國液體動力領域雖然形成了相對完備的科研生產和試驗能力,但頂層規劃、總體協調能力不足,專業合作、技術融合和優勢互補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和加強。

  困難接踵而至。由於該型號發動機功能要求全、性能要求高、工作時間長,研製難度很大,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組件工程圖紙設計、試驗係統和試驗台的改造和建設,需攻克當時在國內還是空白的10餘項技術難題,對參與研製、生產和試驗任務的技術人員來說,這無疑是一次嚴峻的考驗。

  不過,經過技術骨幹的集體攻關,在幾年的不懈努力之下,該型號發動機各種試驗相繼獲得成功,特別是不久前,同一台發動機連續三次整機試驗連獲成功,這不僅是對參與此項目所有人員的巨大鼓舞,更是一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節點。

  據承擔此項目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院長譚永華介紹,作為航天器心髒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是一個國家進入空間能力的基礎,世界各航天大國都把提高航天液體動力能力作為優先發展的重點。此外,液體動力技術不僅對航天專業發展極為重要,它所派生出的技術和成果如果能轉化到民用產業上,也將會取得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目前,航天液體動力技術已轉化形成了流體技術和特種技術兩大板塊和特種泵閥、熱能產品、特種化工、能源環保、石化生物、動力機械等多種產品,正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主戰場,在多個領域替代了進口產品。其中,大部分產品的技術水平已達到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

  據稱,這種“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是中國正在研製的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的重要動力裝置,其最大推力為120噸,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高壓補燃循環係統,各項技術指標遠高於中國現有長征係列運載火箭的發動機,能將火箭現有的運載能力提高3倍左右,可使中國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從現在的9.2噸提高到25噸,將為中國載人航天二期工程,月球探測二、三期工程,深空探測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上海《文匯報》曾報道稱,中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將於2012年左右投入使用。新一代運載火箭是中國運載火箭的升級換代產品,可全麵提高中國運載火箭的整體水平和能力,大幅度提高中國火箭的國際競爭力,提高現有長征係列運載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滿足中國未來20年至30年內航天發展需求,實現中國航天運載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太行”為國產第三代戰鬥機助推

  除了在火箭發動機上中國取得突破性成績之外,在航空發動機方麵中國也邁出了重大的一步,而且使中國在軍用飛機製造方麵擺脫了對國外產品的依賴。這就是被譽為中國第三代主戰飛機裏的“中國心”——國產“太行”WS-10發動機。

  1992年俄羅斯曾向中國供應了76架蘇-27SK,並出售了200架該型飛機的生產許可權。1996年,中國開始利用俄羅斯提供的零件在沈陽生產蘇-27戰鬥機,中國國內將該型戰鬥機定名為殲-11。

  截至到2003年,俄羅斯為殲-11提供了95架飛機的組裝套件,但中國沒有簽署關於剩下的105套組件的合同。當時,俄羅斯一些專家認為,雖然在生產殲-11戰鬥機的過程中,中國國產零件的比重不斷增加,但是殲-11的發動機——AL-31F和機載航空電子設備還依賴於從俄羅斯進口。

  不過,2008年2月21日,俄羅斯《消息報》報道稱,中國在蘇—27型戰鬥機的基礎上研製的全新國產化型號——殲—11B已經進入少量生產,但是還未進入批量生產階段。報道引述俄專家的觀點分析稱,俄羅斯軍工委員會認為中國已著手生產這種全新的型號,一旦中國開始批量生產這種戰鬥機將很容易對俄羅斯的蘇—27係列戰鬥機市場造成巨大衝擊。

  而幫助中國扭轉這一局麵,擺脫對俄羅斯AL-31F發動機依賴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2006年中航一集團關於國產“太行”WS-10發動機的研究工作成功結束,這種發動機與俄AL-31F性能相近。據報道,總體比較,“太行”發動機的性能還要稍高於蘇-27裝配的AL-31F,同裝配美國F-15、F-16的F-100和F-110型發動機不相上下,這標誌著中國航空發動機行業完成了由仿製、測繪仿製向自主研製、自行發展的轉變過程,繼美、俄之後成為進入大推力發動機研製領域的國家。

  盡管目前“太行”WS-10發動機還不能批量生產,但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中國方麵全權代表普羅特尼科夫在接受《遠東問題》雜誌采訪時表示:“突破了製造發動機的技術難關後,殲-11的技術和零件國產化比重從以前的70—75%一舉提高到90%。”

  在看到“太行”發動機取得成就的同時,中國軍界和國防工業的有識之士也看到嚴峻的新挑戰已經到來。中國的“太行”發動機雖然可與世界上第三代戰機典型產品蘇-27、F-15相媲美,然而這些戰機的AL-31F、F-110發動機技術畢竟是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水平。美國研製的世界上第一種第四代戰鬥機F-22已經裝備部隊且優先部署到亞太戰區,其發動機的技術又領先了一代即20年左右。受這一刺激,目前俄羅斯已在抓緊研製第四代戰鬥機使用的新型發動機,預計幾年內可以完成。中國研製的“太行”發動機自問世之日起,在世界上就已不是先進產品,它的成功又將成為研製更新一代發動機的一個起點。

  中國渦扇發動機的發展之路

  提到各軍種主戰裝備的心髒——發動機,幾十年來它都是中國武器的薄弱環節,隻有航太和導彈的發動機例外。非專業人士往往感到不解的是,中國研製的大功率火箭發動機早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可以將導彈射到上萬公裏外,可以將載人飛船送上太空,為何自製的飛機、坦克、艦艇的發動機卻長期落後,甚至民用汽車的發動機也比奔馳、豐田、福特的動力技術落後幾十年呢?其實,關鍵是材料技術問題,由於火箭、導彈的發動機隻需一次性使用,要求標準反而不高,而戰機、艦艇、車輛的發動機卻要幾千次甚至上萬次使用,因而研製這類優質的發動機的難度要高於研製導彈、火箭發動機。

  航空發動機是所有動力裝置中技術含量最高、製造難度最大的。二戰末期誕生的噴氣式發動機將人類航空事業推進到超音速時代,要讓流動的空氣經過幾米長、直徑不到兩米的發動機產生幾千公斤甚至上萬公斤的推力,是一件極難之事。世界上製造戰鬥機的國家有十幾個,此前卻隻有美、俄、英、法這4國能獨立研製航空發動機,日本產的主力戰機F-2一直買美國發動機,瑞典研製的享譽世界的JAS-39“鷹獅”戰鬥機使用的則是英國發動機。

  據香港《廣角鏡》雜誌透露,鑒於中國戰機的發展受製於航空發動機落後這一“瓶頸”,中央和空軍領導人曾想過很多辦法。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中國政府考慮到國內科技綜合水平低,為盡快解決新型戰機的動力問題,曾利用同西方有合作抗蘇的關係從英國引進發動機。然而西方隻提供成品不賣技術,而且其發動機又屬世界上第二代噴氣式飛機的技術。國內雖進行仿製卻耗費了一二十年時間,待成功時又與第三代戰鬥機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隻能走自主研發之路。

  上世紀80年代初,航空工業部科技委在北戴河召開發動機專業會議,經專家論證,決定將“昆侖”、“太行”名列研製的榜首,而且“太行”發動機方案的技術水平、推力等級、技術難度比其他方案又要高出一個層次。1986年1月,鄧小平下達批示肯定了發動機行業老專家發展渦扇發動機的建議。同年該型發動機正式上馬,至1993年終於完成了驗證機階段的工作。

  2006年初,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曾出台一份關注中國國防工業新發展的長篇報告。該報告的第4章重點闡述了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報告稱,雖然中國能夠研製渦噴、渦槳及渦軸發動機,但中國自行研製的飛機上尚未安裝國產渦扇發動機(用於高性能作戰飛機和噴氣式客機)。這無疑是中國一直未能研製出重型轟炸機或噴氣客機的主要原因。

  該報告透露,過去10年來,中國已研製了幾種渦扇發動機。上世紀70年代,西安航空發動機公司與英國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合作,獲得了製造“斯貝”MK202型渦扇發動機的生產許可證。但目前中國自行製造的產品仍不能令人滿意。中國的老式戰機,如殲-7、殲-8、強-5和轟-6等,均使用國產渦噴發動機;性能較好的戰機,如殲轟-7、殲-10和FC-1,則使用了進口渦扇發動機?分別為“斯貝”MK202、俄製AL-3l和RD-93 。

  在2002年的珠海航展上,中國曾充滿自豪地展示了“昆侖”係列航空發動機,據報道該型發動機是中國第一種完全自主設計的渦噴發動機,並已開始交付部隊。

  蘭德公司的報告還聲稱,有跡象顯示中國航空發動機的研製能力取得了進展。經過30年的努力後,西安航空發動機公司在21世紀初已能夠製造合格的“斯貝”發動機。這些發動機將安裝在殲轟-7A上。四川成都的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宣稱該院已研製出一種小型渦扇發動機,代號為WS-500,主要用於無人機或輕型商務機。另一種渦扇發動機為WS-10“太行”,用於為戰鬥機提供動力,由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公司研製。WS-10最終將安裝在殲-10戰鬥機上,並可能安裝於殲-11型戰鬥機上。

  2004年美國國防部發布的年度《中國軍力報告》就曾聲稱:“WS-10型發動機在測試中已達到俄製AL-31F的性能標準。”

  發動機是戰機磨損最快且經常需要維修更換的部分,如不能解決發動機這一“心髒病”,中國戰機就會始終受製於他國。事實證明,中國若要想研製出有世界先進水平並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戰機,在發動機方麵就不能依賴外購或仿造,隻能立足於加強自主研發能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