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S·奈:危機中的美國大選
(2008-10-19 15:30:02)
下一個
約瑟夫·S·奈:危機中的美國大選
● 約瑟夫·S·奈
坎布裏奇-11月4日,美國選民將在自1929年經濟大蕭條爆發以來所經曆的最嚴重的金融風暴中選出他們的第44屆總統。兩位候選人均是沒有什麽行政經驗的美國參議員,所以,他們是否有能力處理危機已成為選舉的一個中心議題。
在競選初期,許多觀察家預言,伊拉克問題將成為2008年的主要的議題。可現在,金融危機反而成了主要議題。原則上,這種情況應該對奧巴馬和民主黨有利,因為調查結果顯示,經濟問題是他們的長項,而共和黨以及參議員麥凱恩則在國家安全問題上更勝一籌。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後,民調顯示,麥凱恩在9月初時占了上風;但金融危機之後,奧巴馬卻開始領先。
雖然兩人都謹慎地接受了7,000億美元對金融業的救市計劃,但兩人之間卻有著強烈的反差。奧巴馬不僅是有史以來美國大黨推出的第一位黑人後裔總統候選人,也是曆史上最年輕的總統候選人之一。麥凱恩有當過海軍飛行員的經曆,並當了二十多年的參議員。如果當選,他將成為史上最年邁的美國當選總統。
兩人不僅氣質方麵不同,經曆也不相同。麥凱恩有著深厚的傳統價值觀,以願意采取迅速和果斷的行動而自豪,在紓困計劃的談判期間,他暫停了競選活動回到華盛頓,以力求體現他的風格。但他的這個努力結果似乎適得其反,因為在他帶領下的共和黨人,最初沒有通過此項審議。
但麥凱恩展示了他的能屈能伸的精神。2007年,但麥凱恩展示了他的能屈能伸前景,但他有著起死回生的本領,並最終獲得了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他選擇阿拉斯加州州長莎拉·佩林作為他的競選搭檔,也震撼了這場總統競選。
奧巴馬雖說是一個極富感染力的演說家,但無論在應付金融危機還是政治競選的跌宕起伏的挑戰時,他卻表現出了冷靜而平和的風度。當他所在教會的牧師的言論讓他尷尬時,他針對美國的種族問題發表了超乎尋常的演說。如果對他有不滿的話,一些奧巴馬的民主黨支持者則希望他在回應批評時情緒應更激昂一些。
然而,我們對全國民意調查應謹慎一些,不應過分解讀其對候選人支持率的調查結果。美國總統是由選舉團選舉產生的,每個州將依據該州在國會中的議員人數,按比例在選舉團中進行選舉。由於即使是最小的州都有兩位參議員,這導致傾向於投共和黨票的那些西部的人口稀少的州在選舉團中的勢力過大。
2000年,戈爾在民選中獲勝,但小布什卻贏得了選舉團選舉。所以,目前的兩個候選人的競選活動正在兩黨支持率勢均力敵的十多個州緊鑼密鼓地展開,而這些州可能影響選舉團選舉的結果。兩黨的競選活動現在都拚命在試圖測量出金融危機給這些前沿陣地州帶來的影響。
不隻是選舉團會讓人看不懂根據全國民意調查做出的預測,而且還有出現意外情況的可能會讓形勢在最後一刻逆轉。競選辯論中總統候選人所犯的一個錯誤就可以在一夜之間扭轉輿論局勢,就像在1976年與吉米·卡特的辯論中,發生在傑拉爾德·福特總統身上的情況那樣。相反,在1980年與卡特的辯論中,裏根的表現,常被人認為是他獲勝的原因之一。
另一種可能扭轉局勢的情況是與恐怖主義有關的“十月裏的驚奇”,它可以把競選議題從金融危機上拉回到國家安全上來,而後者卻是共和黨的強項。 2004年,在投票選舉前夕,本拉登拋出了一盤錄像帶,這可能幫了布什總統的忙而讓他擊敗了約翰·克裏參議員。從本拉登的角度來看,布什的政策和克裏的相比,更有助於他招募追隨者。人們認為,奧巴馬將證明他會更令本拉登不安。
英國廣播公司最近的一項在22個國家所做的調查發現,如果讓全世界人投票,奧巴馬將贏得壓倒性的勝利。各國的親奧巴馬幅度從肯尼亞的82 %(奧巴馬父親的出生地)到印度的9 %,各不相同。但美國人不喜歡外來人來幹涉選舉。當奧巴馬去年夏天在柏林吸引了二十萬人來聽他的演說時,共和黨人就批評他以精英分子自居取悅海外民眾而不是國內的藍領工人。
另一方麵,去年9月的一項民意調查讓美國人為下屆總統的一些列外交政策所要達到的目標排序, 83 %的被調查者認為“改善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是最重要的。當然首位非洲後裔當選美國總統將會使被布什政府糟蹋了八年的軟實力奇跡般地恢複起來。
有人擔心奧巴馬可能隻對美國的軟實力有利,而不是硬實力。馬基雅維裏有著名的一說,即,對一個王子來說,被人懼怕比被人愛戴更為重要。馬基雅維裏講得可能是對的,但我們有時卻忘了,愛的對立麵不是懼怕而是仇恨。而馬基雅維裏明確地指出,仇恨是王子要刻意避免的。
當硬實力的行使削弱了軟實力的時候, 充當領導者就變得更加困難了-這就是布什在入侵伊拉克後所發現的。麥凱恩和奧巴馬都擁有出眾的屬於硬實力範疇的政治和組織能力,否則,他們不會有今天的風光。但是,當涉及到軟實力技能,如情商、遠見和溝通能力時,奧巴馬則比麥凱恩更勝一籌。至於這是否會在11月4日影響對金融風暴憂心忡忡的美國選民的投票選擇,我們仍有待觀察。
(作者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教授,作者的最新著作是《領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