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
(2008-10-15 14:22:18)
下一個
王靜:終南山
相看兩不厭——長安城與終南山的對望
終南一山,有多種稱呼.《括地誌輯校》卷一雲:終南山,一名中南山,一名太一山,一名南山,一名橘山,一名楚山,一名泰山,一名周南山,一名地脯山,在雍州萬年縣南五十裏.《雍錄》卷五《南山》條記載了終南山的地理範圍:終南山橫亙關中南麵,西起秦,隴,東徹藍田,凡雍,歧,郿,鄠,長安,萬年,相去且八百裏,而連綿峙據其南者,皆此之一山也.
長安位於關中平原中部,前直終南山,後枕龍首原,漢唐之間,長安在地理位置上有所移動.隋文帝新築大興城,長安城雖然遷址,但是,在區域地理中,漢長安與隋大興唐長安仍相同.《唐六典》卷七工部尚書條雲:
今京城,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六月詔左仆射高熲所置,南直終南山子午穀,北據渭水,東臨滻川,西次灃水.
可見,建築隋大興城時,設計者是將終南山合理考慮在內的,這座城市是與終南山為一個有機整體的.唐長安城以朱雀門大街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其東屬萬年縣,街西歸長安縣,並以此為界限,從城南麵正中的明德門向南引伸直達南山石砭峪的大路,作為萬年,長安兩縣郊區的分界.這條大路,唐人亦名天門街,簡稱天街,這大概是和宮城的承天門以及時人對終南山的認識有關.到宋代,這條大路還存在.宋張禮《遊城南記》說:自翠台莊由天門街上畢原.其下注解說:翠台莊不知其所以,莊之前有南北大路,俗曰天門界,北直京城之明德門,皇城之朱雀門,宮城之承天門,則界當為街俗呼之訛耳.同時,隨著漢唐長安城的移動,終南山子午穀也相應地偏移.由此益加看出,終南山實為隋大興城總體設計之一部分.
終南與清都,煙雨遙相通.位於帝都之南的終南山與長安宮闕遙對,滿山秀色映城內.這種地理區域的一體性,加上人們的認識與曆史觀念的賦予,從而具有了文化的意義,也自然造就了二者不可或分的關聯.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直是長安一景的終南秀色,在自然景觀上又增添了一層人文的涵義.
終南山景觀,唐代詩文述之甚多.韓愈五言《南山詩》便不惜筆墨地描繪了終南山山巒層疊,叢林蒼鬱以及晝晚,四季變幻的自然景色.山與城的交相輝映,群峰疊翠的終南山為長安城內增添了秀色,峰巒支阜,例如圭峰山,南五台,翠華山,驪山等,綿延拱衛在長安南麵,城內放眼南望,亦是滿眼蒼翠.終南山上森林覆蓋,鬱鬱蔥蔥.山下諸原上的竹林,又碧綠成蔭.雖是自然景觀,在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景隨情移.士人會因各自遭遇而感慨油生,帝王也會因此而片刻忘卻塵世.大詩人李白在《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詩中道出自己欲超然於世的想法.北鄰長安的終南山,是士人心中的樂土,也是帝王眼中的仙鄉.
大明宮與終南山的對望,仿佛是塵世與仙界,現實與理想的反差.即使萬人之上的帝王也被終南景致所吸引,唐太宗便以為對此恬千慮,無勞訪九仙.
吳筠《翰林院望終南山》言道:
竊慕隱淪道,所歡岩穴居.誰言忝休命,遂入承明廬.
物情不可易,幽中未嚐攄.幸見終南山,岧嶢淩太虛.
青靄長不滅,白雲間卷舒.悠然相探討,延望空躊躇.
跡係心無極,神超興有餘.何當解維持,永托逍遙墟.
身處大明宮廷的吳筠,心怡悠然超脫的隱逸生活,卻隻能在禁廷中遙對終南山,於是此時,終南山又增加了一層意念意義.這就是他所向往的另外一種生活的意念寄托.雖然現實的狀況無法更改,但幸有終南山可悠然相探討,便也身心超然,竟希望何當解維持,永托逍遙墟.
從長安宮殿遙望終南山,使人欲適彼樂土,而身居終南遙望帝京又是別一番景致.隋代胡師耽《登終南山擬古詩》雲:
結廬終南山,西北望帝京;煙霞亂鳥道,俯見長安城.
宮雉互相映,雙闕雲間生;鍾鼓沸閶闔,笳管咽承明.
朱閣臨槐路,紫蓋飛縱橫;望望未極已,甕牗秋風驚.
嵓岫草木黃,飛雁遺寒聲;墜葉積幽徑,繁露垂荒庭.
甕中新酒熟,澗穀寒蟲鳴;且對一壺酒,安知世間名.
寄言市朝客,同君樂太平.
宮殿森嚴,權貴往還,靜與動兩個世界,若能把酒山穀,又何必要位列朝堂呢 正是這種人文的意境加之社會,地理方麵的客觀差異,使終南山與長安成為兩個不同意境的世界.高蟾《長安旅懷》中雲:馬嘶九陌年年苦,人語千門日日新.唯有終南寂無事,寒光不入帝鄉塵.對於熙熙攘攘的長安,幽靜的終南山猶如仙界.國門內外,恰形成了兩個世界,一個擁有當時社會文明的繁榮與燦爛,為四方所趨;一個卻雋秀清逸,超然脫俗又蘊含豐富.對於忙碌的統治者及士人來說,終南山是長安之外的另一個世界,隻有在閑暇之時才會以此做片刻的消遣,那些醉心於塵世功名利祿的人對此則往往是充耳不聞.正所謂標奇聳峻壯長安,影入千門萬戶寒.徒自倚天生氣色,塵中誰為舉頭看.
終南山優美靜雅的環境,又與長安相接,在世人心中具有特別的意境,自然就成為不同人向往的地方.終南山與長安城雖為一個整體,但是終南山的景色變化有常,可作為王朝首都的長安卻經曆著政治風雲與動蕩.《舊唐書》卷一九○下《李拯傳》記載:僖宗再幸寶雞,拯扈從不及,在鳳翔.襄王僭號,逼為翰林學士.拯既汙偽署,心不自安.後朱玫秉政,百揆無敘,典章濁亂,拯嚐朝退,駐馬國門,望南山而吟曰:\'紫宸朝罷綴鴛鸞,丹鳳樓前駐馬看.惟有終南山色在,晴明依舊滿長安.\'吟已涕下.唐室動蕩之際,皇帝出走帝裏,對著終南的舊色,李拯不禁為舊主故國而涕淚滿襟.此時的終南山又豈止是單純的景色和超脫的仙境,不正成為舊主故國的象徵而折射著王朝的興衰與更替嗎
終南山與長安城相連的地區是一廣闊的平原地帶,即城南地區.正是這一過渡地帶使得長安與終南成為對望的態勢,也才益發凸顯兩處場景的不同.從長安城往終南山出發,其路線大致是這樣:出京城啟夏門,穿樊川(韋曲→韋曲南→杜曲→杜曲南)→神禾原→南山山穀→一般意義上的城南→鄠杜→終南山.從已見文獻及碑銘資料看,城南與南山在某些情況下難以分開.唐人對城南範圍的認識比較混亂,有時區分的並不是很明顯.但是,正如同所有的界限都是過渡的,漸進的甚至是模糊的一樣,為了凸顯近長安城南郭近郊(所謂南城)與南山地帶的不同,我們還是區分出這兩個地帶.本文的城南地區,就是指京城南門與終南山之間的地區.
據毛鳳枝考證,南山自潼關至寶雞,共有一百五十所穀口.長安城南附近的幾條河流,發源於終南山北麓,如樊川便源自終南山大峪.張禮《遊城南記》引《關中記》曰:終南,太乙左右三百裏內為福地.自然使城南地區風景秀麗,除了景色宜人外,亦無城內熱鬧和擁擠,同時又接近長安城南郭,京城許多達官貴族置別業於此,除了其經濟經營目的之外,春夏之時,往往為遊賞避暑之地.在這裏,可以體會到長安城與終南山兩種不同氣質的融合.可以說,城南的平原在地理位置上成為長安城與終南山的過渡地帶,正是這種地理上的過渡性,影響到它成為時人心理上的過渡性,即北望是古代知識階層馳騁向往的帝王之鄉,南望則是他們擺脫塵世紛擾的心靈之境.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長安城在空間上已延伸到城南,別莊即為一例.而城內的人於此處別莊山居,也拉近了與終南山的距離.終南的氣息隨著漾漾流水注入了城南地與長安城中.終南山的自然地理賦予了城南獨特的條件,而長安城內居民的活動又給了這裏人文的特徵.所以,城南既有俗世的熱鬧,又有塵外的寂靜.於是,別莊除了身份與經濟的象徵之外,也是久居城內人對於自然的一種輕鬆接近.於是,在地理與人文特徵上,城南成為長安城內世俗社會與終南山桃源的過渡地帶,一邊是世人向往的帝王之鄉,一邊是擺脫塵世紛擾的隱逸勝地.城南的存在,正是許多文人調節心靈的好去處,這樣可以使他們或為理想或為抱負入仕後,又能在城郊的林泉中求得自由,排遣憂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