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對華政策悄然轉向的背景和原因分析
(2008-10-15 08:06:17)
下一個
法國對華政策悄然轉向的背景和原因分析
最近,法國發生了一係列耐人尋味而又含義清晰的事件:9月18日先是被華人世界視為奧運火炬傳遞英雄的金晶,以法國總統貴賓的名義應邀訪問法國並得到了包括總統和兩院議長接見的高規格歡迎,甚至在她訪問結束回上海時,法國駐上海總領事親自到浦東機場迎接。幾天後,26日,曾在因西藏問題導致中法交惡發揮過巨大作用的無疆界記者秘書長兼該組織創辦人梅納爾突然辭職。然而更為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在法國媒體:傳統左派喉舌《解放報》(創辦人為薩特)現任負責人是總統薩科爾奇的私交密友,他居然要求報紙不要批評薩科奇及其政策,從而導致大批編輯辭職另組RUE89網絡報刊。隨後法國電視台居然破天荒播放了負麵表現達賴的紀錄片。在這部紀錄片中,罕有的對達賴進行了批評,揭露了達賴曆史上在西藏實施的專製殘酷統治。特別是首次公開了此次達賴在法國訪問遭到藏傳佛教另一支派抗議其禁止宗教信仰自由的景頭(當時被法國媒體過濾了)。除此以外,在法國其他媒體近期的報道中,也有不少類似的揭露達賴陰暗麵的內容。比如法蘭西24台推出《達賴喇嘛的魔鬼》特別報道,為觀眾描述了一個與他們想象中不同的達賴。這可謂打破了法國向來的政治禁忌和政治正確。
這一係列的悄然變化,絕非巧合,而是有著複雜的背景和豐富的含義。
首先,這是法國政府痛定思痛進行的徹底調整,以期鏟除不利於法國利益的各種因素。
今年四月,薩科奇就職即將屆滿一年,而由於法國問題積重難返,盡管他推出多項改革方案,但民望仍然持續降低。就在他自顧不暇、而且需要中國巨額訂單支撐的時刻,法國民眾卻在法國左派、媒體以及美國出資的無疆界記者的推動下,借西藏騷亂而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華潮,導致中法關係嚴重倒退,法國國家利益遭受嚴重損害,直到今天仍然沒有恢複到事發前的狀態。麵對法國的國家利益和被煽動起來的民意,被綁架的薩科奇遇到了他執政以來最為嚴峻和尷尬的時刻。盡管麵對極其複雜和繁重的國內問題,他也不得不分心動用巨額外交資源來修補兩國惡化的關係,而頗具諷刺的是,導致這一後果的事件本身卻與法國利益絲毫不相幹,算是開了法國外交的先河。他一方麵三派特使赴京,公開宣示支持北京奧運會和中國對西藏的主權,另一方麵又不得不在出席北京奧運會和會見達賴問題上含糊其辭,左右搖擺。但最終也不得在不在現實麵前低頭屈服,為了裏子而放棄了麵子。可以說,這是薩科奇從政以來最為難堪的時期之一。事件過後,吸取教訓的薩科奇政府自然要采取必要的手段亡羊補牢。於是便拿媒體、無疆界記者、左派等開刀。
其次,法國雖然號稱“新聞自由”,但有兩個底線是絕不允許突破:
一、不能公開否定法國的現行製度。可以批評具體的政策、政黨甚至一屆政府,但對這個製度的否定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二、不能損害國家利益。而這一次,媒體和大名鼎鼎的無疆界記者顯然在這方麵玩過了火,自然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難逃被秋後算賬的命運。
第三,在這場東西方衝突中,法國意外的成為反華的急先鋒和最高調者,被孤零零地晾在國際舞台上,這是出乎法國本身意料的。
事後,法國也大有被其他西方大國欺騙的感覺。特別是美國一方麵口頭上說些不痛不癢的話,行動上卻給足了中國麵子,甚至還出資讓無疆界記者在法國盡情表演,一箭數雕。顯然英、美等國成熟與務實的外交,對剛剛執政不到一年尚缺乏足夠外交經驗的薩科奇算是上了一堂代價不菲的外交課。
第四,由於美國金融危機衝擊全球,民眾關注的焦點發生轉向,此時進行秋後算賬式的解決,不會引起過大的反彈。
特別是在這場金融危機中,中國一方麵獨善其身,另一方麵是世界上為數不多有實力參與救市的國家。中國的重要性再次在全球經濟危機的背景下突顯出來。而且從長遠來看這場金融危機何時見底誰也不知道,對中國的需要也將是長期的。
最後,從長遠來看,由於地緣政治的原因,中法兩國之間雖然沒有核心利益和核心衝突,但卻有著強烈的戰略需求和經濟互助性。
二戰後,法國隻所以以二流國家的實力發揮著一流國家的作用,就在於其獨立(於美國)的外交和對多極化的追求。這與中國的戰略目標有許多共性。同時,現在中國已經崛起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而且是未來的新超級大國人選之一。崛起的中國會對美日有直接的衝擊,但歐洲則相對超脫。因此,法國是樂見中國崛起並與之進行合作。因此,從常規上講,固然象2003年中法的極度親密是個特例,而此輪的中法對抗更是完全不應該發生。因此,法國在全麵總結教訓的同時,來一次悄悄但根本性的轉向卻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宋魯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