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運動員的困境
(2008-09-01 05:24:45)
下一個
台灣運動員的困境
吳燕玲
自由撰稿人
台灣運動員在2008北京奧運拿下四麵銅牌,寫下近二十年來在奧運會中最差的成績;在各界的檢討聲浪下,台灣的體委會固然表示,將就培訓製度徹底檢討,但這番話聽在台灣運動迷耳裏,幾乎都不敢樂觀也不抱期望,因為每逢國際重大賽事後,類似的檢討、相同的場景,都一再重複上演。
由於2004年的雅典奧運,台灣奪下了二金二銀一銅,為台灣有史以來的最佳成績,台灣體委會在這次北京奧運賽前,便發出豪語希望中華代表隊能拿下七麵金牌,因而專門編列了八億七千萬元的黃金計劃預算;但台灣著名的體育主播傅達仁,卻對體委會這種作法批評說:台灣當局麵對這些運動員時,往往隻會給錢,接下來就等待奇跡出現!
自力救濟
傅達仁批評體委會隻會給錢固然沒錯,但即使單論給錢的金額,說實話,這樣的經費補助,分散到每位選手身上,根本不足以培育一名優秀的體育選手。就以這次男單網球選手盧彥勳為例,盧彥勳已是世界排名第七十七名的網球好手,但每年體委會補助他的經費卻隻有120萬新台幣!盧彥勳的哥哥盧威儒計算,身為職業選手的盧彥勳,每年征戰世界各地的網球公開賽,所需要的花費至少要500萬元新台幣,因此盧彥勳除了靠比賽獎金、廠商讚助來維持開銷之外,還得舉辦小額募款餐會,來向支持他的球迷募款!
台灣運動員的處境,隻能用自力救濟來形容。
經費補助少是一回事,培訓計劃付之闕如是更關鍵的問題;比如說,在這次奧運比賽前,中華隊的舉重項目原本不被外界看好,但比賽結果卻出人意料地,在女子舉重項目拿下了兩麵銅牌!大爆冷門奪下女子48公斤舉重項目銅牌的陳葦綾,在賽後發表感言時就說,她最感謝的是她的教練張嘉民,張教練的到來給我們的舉重隊『全體大翻盤』,可惜張教練沒來多長時間,如果時間再長點,我的表現會更好。
陳葦綾的話隔海傳回台灣後,也引發了熱烈討論,因為台灣舉重隊自2000年雪梨(悉尼)奧運後,表現一直陷入低潮,如果這次不是特別禮聘在舉重界帶領過中國、泰國舉重隊,製造出十位金牌得主的教練張嘉民,對台灣舉重隊進行三十周的訓練,台灣舉重隊不可能會有這樣的成績;對照於張嘉民教練治軍嚴謹、連星期日都不休假的作風,台灣許多運動項目在教練獎金的製度下,為了肥水不落外人田,許多選手幹脆把教練一職委由其家長擔任,再私下聘請外籍專業教練短期指導選手,如此一來,台灣運動員怎麽會擁有好成績?
紀政與她的奧運獎牌
其來有自
當然,台灣體育教練地位的低落,更是長期以來的問題,台灣立法院雖然在二年前通過把運動教練納入教育人員任用的法令,讓運動教練享受與學校老師一樣的待遇,但是各縣市政府因為財源困窘,至今未切實實施,因此,直到現在,一位基層的舉重教練,其月薪往往隻有三萬多元新台幣,這樣的薪資光是養家活口都不見得足夠了,遑論他們還常常為了留住一些資質不錯、但家境清寒的選手,得自掏腰包幫學生付學費!
話說回來,台灣之所以如此不重視體育,關鍵在於運動員黃金期短、出路不好的因素所致。即使參加奧運的選手,在退休後也不一定有好的出路,這次拿下銅牌的兩位女子舉重選手陳葦綾與盧映榪,她們的家屬在麵對媒體訪問時,不約而同都表示,希望政府幫她們找一份好工作。可見,即使是奧運得牌選手,麵對未來,仍有許多惶恐與不安。
進一步回顧曆年來台灣奧運選手的發展,就知道陳葦綾與盧映榪家屬這樣的擔心其來有自,例如1984年洛杉磯奧運獲得銅牌的舉重選手蔡溫義,就曾多次感歎,他在得到奧運獎牌後,隻得到兩個星期的風光,有一段時間幾乎麵臨失業的窘境,直到後來在高雄縣一所高中找到教練的工作,才算穩定下來;但是教練職缺粥少僧多,如何能夠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教職?已成大多數台灣運動選手對未來的期望。
香皂冠軍
也有少數奧運選手後來選擇其它領域的工作,如1988年漢城奧運跆拳道表演賽金牌得主陳怡安,現在就專心製作、銷售她的手工香皂事業;當然,台灣政治圈也常把腦筋動到這些奧運得牌選手的身上,1960年台灣第一位在羅馬奧運拿下十項運動銀牌的楊傳廣、1968年在墨西哥奧運奪得女子80公尺跨欄銅牌的紀政、2000年雪梨奧運與2004年雅典奧運分別拿下跆拳道銅牌與銀牌的黃誌雄,都曾被國民黨延攬成為立委。
其中,楊傳廣因為立委任內表現平平,沒有再獲得國民黨提名,憤而轉投民進黨參選台東縣長,卻宣告落敗,才對政治徹底死心,晚年因其個人的宗教信仰,楊傳廣在家鄉蓋廟擔任廟祝與乩童工作,直到2007年在美國因中風而過世;反觀紀政,即使在卸任立委之後,一直從事體育行政相關的工作,致力推廣體育活動,成為台灣體壇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算是奧運得牌選手中,地位最崇隆的一位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