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新型陶瓷纖維應用到10多款先進武器上

(2008-09-01 15:01:23) 下一個


中國新型陶瓷纖維應用到10多款先進武器上

2008年08月31日 13:49:54  來源:解放軍報


中國二炮新型導彈,導彈儲存-發射筒外首度出現了用於製冷的管子,說明導彈上有儲存環境要求較高的精密導航儀器,打擊精度應該很高。

近年來,國防科大航天與材料工程學院在科研領域迅速崛起:承擔國家“973”、“863”等重點科研課題300多項,取得包括國家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等一大批科研成果。

曾幾何時,該院還為學科方向散、科研規模小、重點不突出、特色不鮮明所困擾,科研攻關接連受挫,發展一度跌入低穀。然而,短短幾年,他們就擺脫困境,在航天與新材料領域闖出一片新天地,其跨越式發展速度讓人驚歎,也讓人思索。

創新發展的突破口在哪裏

新世紀之初,麵對風起雲湧的新軍事變革,這個由原航天技術係、材料工程與應用化學係為主組建的新學院,迫切希望在科技創新方麵拿出新成果,展示新的形象。但事與願違,該院承擔的3項科研課題攻關因關鍵技術不能突破,先後被迫下馬。

創新發展的突破口在哪裏,成為擺在該院黨委麵前急需解決的課題。

別做上天的項目了,那樣風險太大;科研經費不足,還是先做些民用項目,等把家底打實了再說吧;憑學院的實力,也能做軟件、仿真之類的課題,風險小,來錢也快……一時間,全院眾說紛紜。

麵對這一情況,該院領導深入分析學院的現狀與形勢,找到問題症結之所在:囿於傳統學科束縛,一些人習慣在“自留地”裏刨食吃,條塊分割,誰都不願意放棄自己的那一塊,結果科研方向分散,形不成團隊核心競爭力;依靠單一學科攻關,缺乏多學科聯合攻關的優勢,教研室接到課題,關起門來各自為戰,沒有多學科的有機融合,難以突破核心技術;思維觀念陳舊,墨守成規,明知有些技術難以突破,卻不願丟掉老本行,尋找新的方向和突破口。

這些問題不說不知道,一說大家恍然大悟:科研受挫、發展不順的原因很多,但關鍵還在於沒有跳出傳統思維的科研模式。


甩掉羈絆創新的“壇壇罐罐”

找到了問題的症結,發展的思路就清晰起來:轉變觀念,以改革創新推動學院的建設與發展。於是,該院大刀闊斧推出3項改革舉措,甩掉羈絆創新的“壇壇罐罐”。

打破學科界限,整合學科方向。聚焦國家和軍隊戰略需求,該院將涉及7個一級學科的16個學科方向,整合為“飛行器總體設計與係統分析”、“先進推進技術”和“新材料及其構件技術”等3個重點學科方向,對缺乏優勢、陳舊落後和軍事應用不突出的專業,果斷予以合並、重組。

資源重組,建立跨學科研究平台。該院徹底摒棄依靠單一學科攻關的科研模式,變簡單分工為有機融合,組建起3個跨學科研究中心,重點打造5個科技創新平台。某重大科研項目剛起步,有人預言他們搞不出來。

但5年之後,他們通過多學科聯合攻關突破一係列核心技術,一躍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學科的交叉融合,還促進相關學科發展。材料學科以新型火箭發動機需要耐高溫材料為牽引,使研製出來的材料性能提高了20倍,學科綜合實力排名也前進了10位。

實行責任製,不搞論資排輩。2003年,該院在全校率先實行教員崗位責任製和領導幹部崗位責任製,建立職責細化、績效量化、賞罰分明的責任機製,打破論資排輩,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排排坐,分果果”的現象,充分調動大家的創新積極性。5年來,一批年輕優秀人才迅速成為學科學術帶頭人,先後有20多人提前晉升職務。

5年實現科研發展三級跳

打破思想觀念的束縛,改革創新產生了巨大推力。

該院飛行器總體設計與係統分析學科方向完成了多項重點科研任務,並牽頭承擔了國家“973”項目、載人航天工程等多項重點課題;新材料及其構件技術學科方向,建成了新型陶瓷纖維及其複合材料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形成了20多個新材料係列,支撐10多個先進武器裝備的發展,僅去年就獲得8項專利授權……

如今,3個重點學科方向都具備了牽頭承擔國家級重大科研任務、打造國家級創新平台的實力,科研經費8年間增長了30多倍。

走進該院先進推進技術外場實驗中心,3個不同量級的綜合實驗係統記載著他們在這一領域從實現零的突破到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三級跳”跨越發展曆程。中心主任劉教授告訴記者:這套係統的技術指標和綜合性能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正是因為有了它,該院實現了一係列基礎理論與核心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

“過去,我們主要從國防工業部門接一些子課題做,現在,成了國家科技創新重大專項的牽頭單位,負責組織幾十個國防工業單位合力攻關。”劉教授從科研角色的轉變,生動說明了該院科研實力大幅增強後地位作用的變化。

隨著一項項基礎理論與核心技術的突破,該院一批優秀拔尖人才開始嶄露頭角,擔當重任。國家“863”專家由1人增加到6人,還有科研人員成為“973”技術首席專家、長江學者,快速崛起的年輕人才方陣,推動該院自主創新能力躍上了新台階。(王握文 張光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