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說印度趕超中國為無稽之談
(2008-09-28 08:56:25)
下一個
外媒: 說印度趕超中國為無稽之談
當1979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時,其人均購買力約為印度的2/3。當時,兩國經濟主要是勞動密集型農業,盡管兩國總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2/5,但兩國貿易總和不到全球貿易的2%。
今天,中國人均購買力已是印度的兩倍多。盡管近年來印度經濟增長強勁,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要略快而人口增長要慢,這意味著兩國收入差距將會擴大而不是縮小。
一種普遍看法認為,印度的優勢在於英語、有力的法律和民主製度,這些因素將很快使印度趕上甚至超過中國。但在我看來,印度很難縮小與中國的收入差距,更不用說趕上了,這基於如下幾個理由:
首先,中國一直為更多人口提供基礎教育,而印度不是。今天印度的成年女性識字率不到50%,而中國接近90%。倘若沒有讀寫能力,勢必很難融入現代化經濟和進行高效的工作。
其次,中印之間一個明顯差異在於基礎設施質量。在中國,公共基礎設施是世界一流的,而印度的十分糟糕。比如,過去10年裏中國修建了3.5萬公裏國家級高速公路,而印度的1.5萬公裏高速路建設尚停留在紙上。中國的公共交通、港口、機場和道路質量要遠遠優於印度。印度經濟惟一具有不錯基礎設施的是電信——印度的外包和信息技術業務是圍繞高質的IT和互聯網接入建立的。
中國之所以能高產出在於其對貿易的開放。自1979年以來,中國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已從約1%增至逾6%。中國出口產業不得不提高生產率,不然無法在全球市場生存。相比之下,印度在全球貿易中的比重仍低於1%。
印度對自給自足的曆史性依賴保護了其工業,導致缺少創新和提高生產率的刺激。自從上世紀90年代印度開始經濟改革以來,這種狀況已被改變,但其貿易份額仍隻有中國的1/20。
(澳大利亞《世紀報》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