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旅日華人作家楊逸獲日本文學大獎

(2008-08-26 12:01:15) 下一個


旅日華人作家楊逸獲日本文學大獎




8月22日,在專程從哈爾濱趕來的父母及家人的注視下,44歲的楊逸登上了芥川文學獎的領獎台。這是日本最負盛名的文學大獎首次授予非母語作家。

創設於1935年的芥川獎,是為了紀念日本文豪芥川龍之介而設立的獎項,每年評選兩次。該獎以鼓勵初出茅廬的新作家為宗旨,是日本最負盛名的純文學大獎,被視為日本文壇的龍門。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現任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以及許多名震日本文壇的著名作家,當初都曾獲得過芥川獎。

2008年7月15日,楊逸以她的小說《浸透時光的早晨》,摘取了第139屆芥川獎的桂冠。

來自哈爾濱 日語從頭學

來自哈爾濱 日語從頭學

楊逸1964年出生於哈爾濱,22歲到日本留學時完全不懂日文。

她上過語言學校,在餐館洗過碗,後考入東京禦茶水女子大學專攻地理。

畢業後,楊逸曾在一家中文報社工作,獲獎前的職業是中文老師。

2007年,楊逸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把她的處女作、一篇描寫嫁到日本農村的中國新娘故事的4萬字小說《小王》投稿到日本著名的《文學界》雜誌。

2007年12月,《小王》獲得文學界新人獎,並獲第138屆芥川獎提名,但最終因評委認為日文欠佳而落選。

此次獲獎的《浸透時光的早晨》,是楊逸的第二篇日文小說。

在芥川獎70餘年的曆史中,雖然有過旅日的韓國籍或朝鮮籍作家的獲獎先例,但他們均出生於日本,成長在日語語境中。

而楊逸則是第一個以非母語寫作獲此大獎的作家,不僅是日本文學界的一個裏程碑,對於日本社會也具有重大意義。

楊逸在獲獎後對日本媒體說:作為一名外國人,在日本寫的小說能得到如此評價,我感到特別特別高興。有一種被接受,融入日本社會的感覺。

題材以天安門事件為背景

獲獎小說《浸透時光的早晨》,以1989年發生的天安門事件為曆史背景,時間跨度將近二十年。作品講述了兩個年輕人的人生之路:出身西北農村的主人公梁浩遠和謝誌強跨入大學校門不久,便胸懷理想,熱情參與了民主運動。

因天安門事件受到挫折後,兩人情緒低落,又因與汙辱民主運動的市民毆鬥雙雙被學校開除。

梁浩遠因與日本戰爭孤兒的女兒結婚來到日本,繼續參與民主活動。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生存的壓力,主人公發現曾經的理想已被風化,因而感到孤獨和迷茫。

對於為何選擇天安門事件作為主題,楊逸在回答日本記者提問時說,因為這是她最想寫的題材。

楊逸說:我個人雖然沒有經曆天安門事件,但在我40多年的人生裏,這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事情,使我的人生有了一個很大的改變。這個事件對國家來說,對個人來說都很重要。正視它而不是回避它,對今後會有很大的意義。

楊逸也表示,相信她的作品會被翻譯成中文,讓中國的讀者也能讀到。


語言描寫為日本文學帶來活力

近年,日本的純文學作品大多注重描寫細微而內向的個人情緒與生活,而楊逸的作品在時代急劇變化的大背景下描寫人生的苦惱與悲喜,並帶有跨越國界的視角,因此對於日本讀者具有一種特別的衝擊力和新鮮感。

而且,楊逸在作品中還穿插了中文的詩歌,並多處直接使用日文中沒有的成語、或是把中文常用的一些比喻轉化成日語表現出來――用楊逸的話說,就好像是做中國風味的日本料理。

這種似是而非的文學體裁和表達方式,也讓日本讀者感到有趣。楊逸的作品獲獎後,日本各大報紙紛紛報道,認為此次獲獎象征著文學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外來的視線能為日本文學帶來更多的活力,更加豐富多彩的成果。

楊逸的最新作品《金魚生活》,已於近日發表在《文學界》雜誌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