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猛!中緬邊境的國軍標語:槍杆子裏麵出政權 組圖

(2008-07-06 05:23:56) 下一個


猛!中緬邊境的國軍標語:槍杆子裏麵出政權 組圖




















他們是國共內戰中的失敗者,他們留在了中緬邊境。

他們是國軍,也是孤軍,還是殘軍。

他的番號是: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三師

緬甸政府曾經出動五萬大軍打擊這支內戰中失敗的國軍,但緬甸政府軍哪是隻有不到8000人組成的這支國軍的對手?這支國軍是參加過北伐,中原,剿匪,抗戰,內戰的部隊,戰鬥經驗極其豐富,他們把緬甸政府軍的五萬軍隊打的落花流水,他們8000人組成的國軍,控製了中緬邊境的12萬平方公裏的土地! 大家想想看這是什麽樣的一個概念? 緬甸政府軍再也不敢越池一步!因為緬甸政府清楚的知道,這支中國軍隊如此強悍的戰鬥力!

1949年國民政府退守西南,當時駐防在昆明的國軍部隊第二十六軍及第八軍兩支部隊撤退至中緬邊境的元江,曆經十幾個晝夜的急行軍,隊伍又夾雜著許多老弱婦儒,不幸被G軍部隊追上,六萬多人瞬間變成8000人,經過重重的突圍和激戰,最後隻剩下26軍93師278團,8軍237師709團,共一千多人退入緬甸。這支殘軍後來從一千多人發展到極盛的兩萬多人,占據比台灣大三倍的土地,主帥是第八軍237師709團的李國輝團長,是日後孤軍的靈魂人物。

  1949年六月八日,緬甸要求國軍撤出緬甸並擅自逮捕孤軍談判代表。於是於1950年六月與緬甸軍發生戰爭,孤軍以殘缺不全的陣容。 1951年孤軍向雲南反攻,由於兵力太少,雖然能一再攻占縣城,卻無法分兵駐守。因此撤回緬北猛撒基地。孤軍為求生存,與反抗緬甸政府的克倫族、蒙族合作,緬甸動員一萬人以上的精銳兵力,國軍與緬又展開一場為期一月的大戰。國軍又獲得慘烈的。

  1952緬甸政府向聯合國提出控告,指中華民國侵占緬甸國土,緊接著在曼穀召開四國會議,由美國、台灣、泰國及緬甸會商:台灣政府在國際壓力下展開撤軍行動,從1953年十一月至1954年六月,撤出6750人到台灣。表麵上台灣方麵雖說已將孤軍撤回,但實際上國防部又派出新的最高指揮官柳元麟將軍前去領導留下的孤軍。

1958年金門炮戰發生,孤軍奉台灣國民政府命令執行「安西計劃」突襲雲南。

  1960年緬甸政府聯合中共解放軍南北夾攻孤軍,孤軍撤退到泰國境內,台灣政府不得不做第二次撤軍行動,從1961年三月到四月底,再撤出4406人。

  唯段希文、李文煥兩部官兵及眷屬與難民續留顛緬邊境,轉徙泰北地區,後泰政府特準留在泰北邊境劃地居留。這支部隊及其後裔散居泰北邊境自成幾十個村落,以美斯樂、滿星迭為最具代表性。台灣長期來基於道義捐助此地區公益,該地中小學至今除泰文外,中文則仍采用台灣教材,中學以後就設法來台,然後滯留不歸,無法取得台灣身分證,前年台灣政府以特赦措施解決這批人的身分問題,但還是有一些人因條件不符,仍未取得合法身分。1980年代李登輝總統上任後,國民政府就停止所有對雲南反共誌願軍的補助,但於90年代初發放補償金(大約每人台幣20至40萬不等),當時台灣的電視記者采訪一位老兵,老兵看到台灣來的人,一時間一生所受的委屈全湧上心頭,還沒開口就對著鏡頭嚎啕大哭,至今令我難忘。台灣政府對泰北孤軍後裔的捐助係透過中華救助總會(簡稱救總)進行,此任務已於去年(2003年)結束撤回;惟民間的捐助現仍在進行。幾年前台灣的一首「亞細亞的孤兒」流行曲,就是在描寫這些人。

至於撤回台灣那批人,台灣政府安置他們在博望新村、壽亭新村、定遠新村(皆在南投清境農場),部分安置在桃園忠貞新村,貿商七村 幹城五村 九龍村 及高雄、屏東吉洋農場信國新村、成功新村、精忠新村等地。這些社區形成濃厚雲南色彩的特殊文化,而這些軍人現大多已凋零,或垂垂老矣。

美斯樂,泰國北部山區一個華人聚居的村落。有人說它是泰國的“雲南村”,有人說它是泰國的“春城”,也有人說它是泰國的“小中國”。不管是何種稱謂,都賦予了美斯樂一種中國淵源。正是它那特有的曆史淵源,美斯樂才格外受到中國人的注目。

90年代初在錄像廳看過一部劉德華主演的《異域》,就是描寫這段曆史,非常有震撼力。可惜後來再也看不到(能下載的都是同名的另外片子)。可能是因為內容FANDONG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