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塞拉”級攻擊型核潛艇淺析
(2008-07-12 15:53:36)
下一個
俄羅斯“塞拉”級攻擊型核潛艇淺析 zt
潛艇,尤其是核潛艇,一直是蘇聯海軍發展的重點,蘇聯研製型號最為眾多的是攻擊型核潛艇,而成果最為輝煌的則是第三代,一下推出了三種型號,分別是“紅寶石”設計局的“麥克”級(685型),“天青石” 設計局的“塞拉”級(945型),“孔雀石”設計局的“阿庫拉”級(971型)。毫無疑問,它們的同時推出是帶有競標性質的,也反映出當年蘇聯海軍在第三代攻擊型核潛艇的發展上,采用的是廣泛比較、重點選擇的穩健思想,以期獲得最佳方案。當年蘇聯強盛的國力,也為這種探索與嚐試提供了雄厚的技術與物質保證,那是蘇聯/俄羅斯潛艇發展史上的一段輝煌歲月。
在這三種潛艇中,“塞拉”級的鈦合金艇體、大型雙殼結構以及大潛深、高航速、強火力與良好的隱身性能令人印象深刻。但由於它造價昂貴,沒能成為主力艇型。蘇聯一共建成了4級13艘鈦合金核潛艇,包括7艘“阿爾法”級(705型)、4艘“塞拉”級,1艘“麥克”級,1艘P級(661型)。除了P級是飛航導彈核潛艇外,其餘全是攻擊型核潛艇。昂貴的造價為它們贏得了不無挖苦意味的“金魚”之稱。
蘇聯鈦合金核潛艇創造了許多世界記錄,其中很多至今仍無人打破:P級創造了44.7節的水下航速記錄,“麥克”級曾創下了1 250米的潛深記錄。“阿爾法”集高速、深潛於一身的綜合性能堪稱出色,但航行噪音高、存在嚴重質量問題是它的明顯不足,所以綜合性能最好的鈦合金核潛艇當首推“塞拉”級。隨著蘇聯解體,嚴酷的經濟狀況使得俄羅斯再也不會不計成本地進行軍備競賽了,“塞拉”級成了鈦合金核潛艇的封筆之作。
需要說明的是,上麵提到的“阿爾法”級是一種實驗色彩很濃的攻擊型核潛艇,計劃醞釀於1956年。由於其實驗性質,蘇聯海軍把“阿爾法”級列為“代”外之艇。
“塞拉”身世
“塞拉”級由天青石設計局設計,總設計師為克瓦沙。蘇聯海軍於1972年3月批準了該艇的設計任務書,與“麥克”級、“阿庫拉”級基本同期建造、服役。該艇共建造了4艘,其中945型(代號為“梭魚”,北約稱其為“塞拉”Ⅰ)2艘,945A型(代號為“禿鷹”,北約稱其為“塞拉”Ⅱ)2艘,全部布署在北方艦隊。原計劃1992年7月建成的“塞拉”Ⅱ級的第3艘K-534“狼魚”號在建造中報廢,第4艘K-336“河鱸”號因蘇聯解體、資金短缺而停建。
“塞拉”Ⅰ由高爾基紅色索爾莫夫造船廠建造,北德文斯克造船廠舾裝並最後完成。首艇K-239“鯉魚”號於1982年5月8日開工建造,1983年7月29日下水,1984年9月21日服役,1998年退役。第二艘K-276“蟹”號於1983年8月開工建造,1984年4月下水,1987年服役。1996年,該艇改名為“科斯特洛瑪”號,舷號未變。
“塞拉”Ⅰ的水上排水量7 200噸,水下排水量8 100噸,長107米,吃水8.8米。它采用蘇式潛艇傳統的小分艙及雙殼結構,因而具有預備浮力大、便於設備安排、有利於減少噪音輻射和增強抗損強度的優點。“塞拉”級按蘇聯傳統的抗沉標準設計:一個艙室進水時,該艇仍有一定的水下機動能力;兩個艙室破損進水時仍可上浮,以便讓艇員逃生或等待救援。這個標準比美國核潛艇要高出許多。
與同期推出、現已成為主力的“阿庫拉”級不同,“塞拉”Ⅰ隻造了2艘。顯然,蘇聯海軍認為“塞拉”Ⅰ的性能還需進一步發掘與提高,其結果便是推出了“塞拉”Ⅱ型。與“塞拉”Ⅰ型相比,“塞拉”Ⅱ型的艇體加長了3.5米,吃水增加了0.6米,水上排水量增加了170噸,水下排水量增加了1 300噸,指揮台圍殼加長則是“塞拉”Ⅱ型的顯著識別特征。
“塞拉”Ⅱ則由北德文斯克造船廠建造。首艇K-534“祖巴卡”號於1986年6月開工建造,1988年6月下水,1990年12月28日服役。1995年,該艇改名為“諾夫哥羅德”號,舷號未變。第二艘K-336“奧昆”號於1990年5月開工建造,1992年6月下水,1993年9月服役。1995年,該艇改名為“普斯科夫”號。
俄羅斯媒體披露,當年俄還曾準備進一步對945A型加以改進,稱之為945Б型“火星”。但隨著蘇聯的解體以及新一代885型“雅森”級多用途核潛艇的上馬,這種造價昂貴、建造工藝複雜的鈦合金“金魚”最終成為紙上潛艇。
目前,“塞拉”首艇已退役,還有3艘在役。與時運不濟的俄羅斯航母相比,“塞拉”級的景況還不算太慘。由於性能先進,戰技術指標出色,預計其中的2艘945A型有可能服役至2010年。
良好隱身
從第二代攻擊型核潛艇V級/671型開始,蘇聯設計師就格外重視潛艇的隱身性能。到了第三代,蘇聯核潛艇的隱身性能已可與西方潛艇比肩。“塞拉”級集中了多項降噪研究的最新成果。
它采用鈦合金建造,下潛深度比蘇聯第二代攻擊型核潛艇有大幅提高。潛深越大越有利於潛艇借助各種水聲躍層隱蔽自己,這就極大地增加了敵反潛兵力探測、跟蹤的難度。此外,該艇采用拉長水滴形線形以降低流體噪音。該艇外表麵較為勻整、光滑,艇體與指揮台圍殼上較大的孔口均設有能自動啟閉的活動蓋板,從而降低了艇體的水動力噪音。其外艇體敷設有消聲瓦,以吸收敵主動聲呐的探測波。消聲瓦還能隔絕與降低本艇的噪音,從而大大加強了“塞拉”級的安靜性。為了消除艇上機械噪音,“塞拉”級盡力降低設備的噪音輻射,為此,主要設備裝有隔音罩、隔音室。為防止機械振動向艇體傳遞,艇內裝有減振筏體,使機械振動的影響大為減小。對於結構振動,則在筏體、減振基座上敷設大量的阻尼材料。艇內係統、管道大量采用彈性連接,對流體噪音大的管路采用了降低流速,局部管路采用阻尼軟管和消音器的辦法,以減少流體衝擊振動並盡力使這種振動隔絕。該艇采用大側斜螺旋槳以降低螺旋槳噪音。雖然大側斜螺旋槳降低了推進效率,但大側斜槳葉可有效抑製螺旋槳振動,延遲空泡產生並以此減少空泡噪音。
采取上述措施後,“塞拉”級取得的降噪效果十分可觀。“塞拉”Ⅰ的航行噪音為120分貝,與“洛杉磯”級的118分貝幾乎相當,經過進一步改進的“塞拉”Ⅱ的噪音比Ⅰ型更低。另外,鈦合金的低磁特性使“塞拉”級的磁輻射信號大為降低,從而使磁探儀很難探測和跟蹤。所以從聲、磁隱身兩方麵看,“塞拉”級都很出色。
強大火力
“塞拉”級的主要作戰使命是搜索與跟蹤敵方的戰略核潛艇與航母,以便一旦爆發戰爭就立即擊毀這些高威脅、高價值的目標。此外,它還可執行反艦、對地攻擊與布雷等任務。它裝備的武器種類有53型、65型魚雷,VA-111型“颶風”超空泡超高速魚雷和各種水雷,SS-N-21型巡航導彈,“俱樂部”-S係列導彈,SS-N-16型與SS-N-15型反潛導彈等。其裝備的武器種類繁多、載彈量大,因而單艇作戰威力十分強大。
“塞拉”Ⅰ裝有533毫米魚雷發射管4具、650毫米魚雷發射管4具。它能攜帶40枚雷彈,不僅大大高於“洛杉磯”級早期型的26枚,也略高於加裝了12座垂直發射管的“洛杉磯”改型艇(38枚)。
“塞拉”Ⅱ的發射管數量有所減少,計有533毫米魚雷發射管4具、650毫米魚雷發射管2具,但它的載彈量增加幅度較大,達到了50枚。這項指標一直雄居各國的攻擊型潛艇之首,直到“海狼”級(52枚)出現後,這種局麵才改變。
“塞拉”級的魚雷發射管為液壓平衡式,艇上所配備的種類繁多的武器均由魚雷發射管發射或布放。與氣動式發射係統相比,液壓平衡式發射管可以實現大深度發射,且隱蔽性較好。缺點是結構複雜、重量大、造價昂貴。由於艇上裝備有快速裝填裝置,“塞拉”級的武器發射速率很高。
“塞拉”級在艇首設有一個專用的魚雷裝填口。自第二代攻擊型核潛艇起,蘇聯核潛艇在艇艏增設了一個專用的魚雷裝填口,距水線較高。由於蘇式核潛艇的魚雷艙設在艇艏,其上層魚雷發射管管口緊貼水麵,而裝填進艙的魚雷所產生的力矩較大,會使潛艇艏部吃水發生變化。在碼頭裝雷時,為避免造成艙室進水,潛艇就必須進行浮力調整,這必然會降低裝雷的速度與效率,所以專用魚雷裝填口是一個非常實用的設計。
七十年代後期、八十年代初期,蘇聯研製、裝備了兩種用來執行核打擊任務的巡航導彈:空射型的Kh-55(AS-15)及潛射型PK-55“石榴石”(SS-N-21)。“塞拉”級是首批配備PK-55的蘇聯核潛艇之一。Kh-55相當於美國的空射巡航導彈ALCM,PK-55相當於美國的“戰斧”。從作戰使命上講,它在蘇/俄海軍的地位已經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攻擊型核潛艇,故蘇聯稱其為多用途核潛艇。
PK-55於1982年試飛成功,並於1986年底配備核動力攻擊潛艇。早期型號攜有一枚當量為20萬噸級的核彈頭,發射重量1.4噸。導彈全長6.04米,彈徑0.51米,翼展3.1米,最大射程2 400千米,動力為一具小型渦噴發動機,飛行速度為0.78馬赫,飛行高度為200米,采用地形跟蹤方式飛行。製導方式為慣性製導 + 數字地形匹配製導,與美國的“戰斧”早期型一樣。PK-55的外型、原理及性能極像“戰斧”,因此西方給起了個綽號叫“戰斧斯基”。蘇聯/俄羅斯隨後又不斷對其進行改進,改型彈的彈長加大到8.09米,發射重量增至1.7噸,最大射程3 000千米。該彈可從“塞拉”Ⅱ魚雷發射管發射。
由於PK-55配備的是核彈頭,其使用必然受到極大限製。目前,俄羅斯研製的“俱樂部-S”係列導彈的3M-14E型陸攻巡航導彈,使“塞拉”級具備了對陸地目標進行遠程常規打擊的能力。它還可用3M-54E、3M-54E1飛航式反艦導彈對敵水麵艦艇進行遠程打擊,用91RE1、SS-N-16與SS-N-15型反潛導彈對敵潛艇發起遠程打擊。
自第三代核潛艇起,蘇聯還在潛艇上配備了SA-N-5/8防空導彈。“塞拉”級裝的是陸軍野戰防空用的便攜式導彈發射器,隻能在浮出水麵時發射。為潛艇配備防空導彈也是蘇式潛艇的一個特點。
自動控製
動力強勁、配套完整是蘇聯核潛艇的一大特色。
“塞拉”Ⅰ裝ОК-650А壓水堆1座,汽輪機2台,推進功率43 000馬力,而“洛杉磯”級為35 000馬力。若主動力係統發生故障,該艇還可啟用ДГ-300輔助柴油機繼續航行。柴油機共 2台,每台功率為750馬力,儲備的燃油可供航行10晝夜。它還裝有2組蓄電池,輔助推進電機2台(各370千瓦),能保證潛艇以5節航速航行。“塞拉”Ⅱ的壓水堆為改進的ОК-650Б型,推進功率48 000馬力,甚至比“海狼”級的46 000馬力還高。
與美國核潛艇相比,蘇聯核潛艇的艇員人數要少得多。比如,“洛杉磯”級艇員人數為133人,“海狼”級為134人,而“塞拉”級隻有60~65名艇員。這也表明它的自動化水平很高,作戰指揮係統與動力係統都已實現了自動化與中央控製,中央控製係統還可對潛艇的艦務與損管係統進行自動控製。
“塞拉”級的觀通設備與“阿庫拉”級基本相同。該艇裝有“鯊腮”低頻艇殼聲呐、“鼠叫”中低頻主被動聲呐、甚低頻拖曳式線列陣聲呐及聲速儀等水聲設備。拖曳式線列陣聲呐的型號為МГК-503“Скат-КС”型,在垂直尾舵上方裝有收放裝置導流罩,體積較大。由於“塞拉”級下潛深度大,因此可以推斷其拖曳聲呐的線列長度比“阿庫拉”級的長,以滿足它深海航行時的水聲探測需要。導航係統有慣導/衛星/無線電導航裝置。雷達/電子戰設備有“窺探對”搜索雷達,“停車燈”雷達偵察儀,“帽沿”、“磚堆”電子對抗係統。通信裝置有水下長波拖曳天線與浮標天線,衛星通信係統等。
除此之外,從第三代攻擊型核潛艇開始,蘇聯潛艇在指揮台圍殼結構內加裝了失事逃生艙,因此其安全標準普遍高於其它國家。
瘋狂伊萬
美國人對“塞拉”級的評價非常高,而這多半緣於一次水下衝突。
1992年2月11日,執行監視、偵察任務的美國“洛杉磯”級核潛艇“巴頓.羅歇”號(SSN-689),在俄羅斯科拉半島軍港入口處跟蹤到一艘北方艦隊的“塞拉”Ⅰ級。這艘潛艇便是八十年代後期服役的K-276號。搜集到其“音紋”無疑是“巴頓.羅歇”號這次出航的一大收獲,但“福兮禍所倚”,這艘美國潛艇在隨後的水下衝突中險些葬身海底。
據美國方麵後來透露,這艘美國潛艇小心翼翼地把自己保持在出港的K-276號的艇尾方向,以相同的12節航速進行跟蹤與偵測。由於“塞拉”Ⅰ級裝備了先進的水聲探測係統,航行噪音較低,所以以靜音性能卓越而著稱的這艘“洛杉磯”級,終於被俄羅斯潛艇發現。這艘俄潛艇掉頭向“巴頓.羅歇”號衝了過來,於是兩艇發生水下相撞。俄潛艇的指揮台圍殼撞上了美國潛艇的艇身,兩者傷得都不輕。看上去K-276的損傷似乎更嚴重些,其圍殼幾乎被徹底撞毀,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由於指揮台圍殼是非耐壓艇體,撞在這個位置並不致命。美國潛艇則不然,遭受撞擊的是耐壓艇體。以雙方20多節的相對速度和巨大的艇體重量來看,耐壓艇體遭受如此撞擊是非常致命的,以致“巴頓.羅歇”號在三年後的1995年1月13日退役,成了第一艘退役的“洛杉磯”級潛艇。與其形成鮮明對照的是,K-276號修複後曆經了蘇聯解體帶給它的種種磨難,至今仍然在役。
從結果分析過程看,兩者是在迎頭對開了一段時間後,美國潛艇在即將相撞的最後時刻試圖讓開來勢洶洶的俄艇,可是已經晚了,這一讓反倒把自己的舷側部分暴露給了對方,結果被俄艇一頭撞了個正著。事後未見美國核潛艇立即浮起的報道,可以認為它是帶傷從水下駛離俄羅斯近海水域的,美國艇長的操艇水平與艇員的損管技能堪稱精湛。
當年在黑沉寂靜、詭異難測的波濤之下,水下冷戰有時表現得異常激烈,雙方各自發展出了一套對抗戰術。西方潛艇的標準戰術動作是想盡辦法繞到對方後麵,而蘇聯/俄羅斯艇長通常擺舵旋回,並采取迎頭對撞的戰術動作。美國人、英國人把采取這種玩兒命方式來擺脫跟蹤的俄國潛艇叫“瘋狂的伊萬”,他們最怵頭的就是對方艇長的這一手。由於蘇聯/俄羅斯核潛艇的主要基地都在北極圈附近,所以在設計上非常強調結構堅固,加之雙殼體小分艙結構,故一旦發生水下撞擊,吃虧的很可能是西方潛艇。
據報道,在好勇鬥狠的水下對抗中,曾發生過俄國核潛艇把美國“鱘魚”級“北美鯛魚”號(SSN-639)的指揮台圍殼撞毀的情況。據這艘美國潛艇的艇員事後披露,當時劇烈的撞擊使艇上休更人員紛紛被摔出鋪位,騰空而起的人體隨後跌落、倒地,罐頭、餐具則從廚房撞開的食品櫃裏四下紛飛,恐怖的金屬艇體撞擊聲,艇員的尖叫聲,伴隨著物品的稀哩嘩啦聲響成一片,艇內一片狼籍。這場水下“對車”傷了不少人,事後美國海軍官方也從未證實過此事。其實對美蘇潛艇的水下行動而言,這一直是一個多年不變的遊戲規則:沒有道歉、從不證實、沒有對錯。美蘇潛艇的水下衝突被列為當事國的最高國家機密之一,除了當事人,外人所知並不多。
不堪造價
雖然“塞拉”級性能優良,但蘇聯研製第三代攻擊型核潛艇所帶有的競標、選型性質,使造價昂貴的鈦合金核潛艇從一開始就處於先天的不利地位。財政因素與海軍需要維持必要裝備數量的采購原則,注定了這種性能出色的潛艇不會大批量的建造與裝備。相比之下,孔雀石設計局的“阿庫拉”級除最大下潛深度略遜於“塞拉”級外,其它方麵的性能絲毫不遜色於“塞拉”級,“阿庫拉”Ⅱ型甚至在某些性能上還略有超出。但在價格上,采用高強度鋼建造的“阿庫拉”級要大大低於“塞拉”級,這也是為什麽“塞拉”級隻建造了 6艘,而“阿庫拉”級建造數量多達14艘,並且還在繼續改進、建造之故。蘇聯解體前後所發生的政治、經濟危機使這種局麵雪上加霜,曲高和寡的“塞拉”級於是被劃上了一個大大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