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史海鉤沉:中國人民解放軍稱謂的演變 zt

(2008-06-13 11:29:25) 下一個



史海鉤沉:中國人民解放軍稱謂的演變 zt



今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紀念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如今已走過80年的光輝曆程,逐步成長為一支革命化、現代化和正規化的文明之師、威武之師。但“中國人民解放軍”這一光榮稱謂並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一誕生就有的,在不同的革命曆史階段,它有著不同的稱謂。

工農革命軍、紅軍、中國工農紅軍稱謂的由來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開始主要稱工農革命軍,後相繼改稱紅軍、中國工農紅軍。

工農革命軍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被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所嚇倒,相反,中共中央決定舉行武裝起義。同年8月1日,在以周恩來為首的前敵委員會領導下,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率領由中國共產黨直接掌握及受其影響的部分國民革命軍2萬餘人在江西舉行了著名的南昌起義,從而打響了中國人民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創建人民軍隊的新篇章。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批準以每年8月1日作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同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簽發的《關於“八一”紀念運動的決議》稱:“中國工農紅軍即由南昌暴動開始,逐漸在鬥爭中生長起來”,特批準“以每年‘八一’為中國工農紅軍紀念日”。這便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的由來。此後,每年的8月1日便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

南昌起義後的第六天,即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了緊急會議(史稱“八七會議”),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並把有計劃地在廣大地區準備農民的總暴動,在湘、鄂、贛、粵廣大農村立即發動秋收起義作為全黨當時最主要的任務。會議還向全黨明確提出了創建“真正革命的工農軍隊”、 “真正人民的軍隊”的任務。至於黨將要創建的這支軍隊的名稱,會議當時並未作出決定。

8月20日,受中共中央派遣到湖南負責領導秋收起義的毛澤東在給中央的信中建議:國民黨的旗幟不要了,要共產黨;不要國民革命軍,要工農革命軍(南昌起義時,中國共產黨沒有公開打出自己的旗幟,起義部隊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的番號)。8月21日,中共中央在《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任務與策略的議決案》中就軍隊問題作了明確規定:“革命戰爭,必須要創造新的革命軍隊”,“雇傭軍隊決不是革命的靠得住的工具”,“因此創造新的革命軍隊,不要有雇傭的性質……建立工農的革命軍,這種軍隊之中要有極廣泛的政治工作及黨代表製度,強固的本黨兵士支部,要有靠得住的忠實於革命的軍官——這是現時革命運動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8月23日,中共中央在給中共湖南省委的批複信中指出:“在指定暴動的區域,未發難之先即應正式成立若幹農軍,暴動成功之後,須無限製的擴充數量,施以真正的軍事政治訓練,所有工農自衛軍可改為工農革命軍。”幾天後,中共中央在《兩湖暴動計劃決議案》中強調:“軍事方麵鄉村用農民革命軍,城市用工人革命軍名義,簡稱農軍、工軍,合稱工農革命軍。……在暴動尚未發動之前,應將工人糾察隊改稱工人革命軍,農民自衛軍改稱農民革命軍。”

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1927年9月,毛澤東在部署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時,將參加起義的原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和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農民自衛軍、工人糾察隊、工農義勇隊等革命武裝統一整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起義後,部隊打出了底為紅色,中央為五角星,星內有鐮刀、斧頭標誌的紅旗。繼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全國其他地區的中共組織也陸續發動了一係列武裝起義,但起義前後各地組織的革命武裝的名稱極不統一,有的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的番號,有的稱工農革命軍,有的稱農軍或農民革命軍,還有的稱工農自衛軍、工農討逆軍、共產軍、土地革命軍等。

1927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南方局和中共廣東省委在製定的《最近工作綱領》中提出:國民革命軍之名義應廢除,以後軍隊和全省工農討逆軍一律改稱工農革命軍,廢除青天白日旗,改用紅旗。10月下旬,中共中央在致南方局並轉中共廣東省委的信中指出:“以後工人武裝改稱工人革命軍,農民武裝改稱農民革命軍,合稱工農革命軍,用工農的紅旗。”11月,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的《中國現狀與共產黨的任務決議案》中再次重申:“凡是暴動勝利而有可能組織正式的革命軍隊的地方,本黨應當組織完全與雇傭軍隊不同的工農革命軍”,“新軍隊的名稱定為工農革命軍”。此後,各地共產黨組織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和指示,在領導武裝起義時,大都將工人糾察隊、工農自衛軍、農民自衛軍等工農群眾武裝組成工農革命軍。不過,各地組成的工農革命軍的稱謂並不相同。

1927年11月,湖北黃安、麻城兩縣農民自衛軍起義成功後,中共黃麻特委將起義的農民自衛軍改編為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後改稱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同月,贛西的中共組織開始在當地發動農民武裝起義,後相繼組成了工農革命軍第五、第七、第九縱隊。1928年1月,賀龍、周逸群等在湘鄂西地區領導遊擊隊舉行舊曆年關暴動時,打出了四十九路工農革命軍的旗幟。同年春,朱德、陳毅與中共湘南地方組織發動湘南起義後,宜章、耒陽、郴縣的起義農軍分別組成了工農革命軍第三、第四、第七師。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餘部及湘南起義軍到達井岡山地區,與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兩軍會師後,組成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

紅軍

紅軍的稱謂又是如何來的呢?這裏首先要說一個關於紅軍稱謂的典故。1927年11月,中共黃麻特委領導農民自衛軍一舉攻占黃安縣城,取得了起義的成功,古老的黃安城頭插上了繡有鐮刀、斧頭的紅旗。當地著名書法家吳蘭階先生興致勃勃地寫了一副對聯,貼在了原縣衙大門的兩旁。上聯是:痛恨綠林兵,假稱白日青天,黑夜沉沉埋赤子;下聯是:光複黃安城,試看碧雲紫氣,蒼生濟濟擁紅軍。這副對聯巧妙地使用了表示顏色的幾個詞語,並用紅色讚譽象征著革命的農民自衛軍,確實獨具匠心。雖然吳蘭階先生在對聯裏使用了紅軍一詞,但當時中共領導的武裝起義部隊還沒有正式稱紅軍的。同年12月,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領導廣州起義時,首次使用了工農紅軍的稱謂。當時,廣州起義的領導機關發布了《紅旗號外》,公開宣布組織工農紅軍,並公布了以葉挺為總司令的工農紅軍領導人名單。在起義爆發的當天,起義部隊第一次打出了工農紅軍的旗幟。起義失敗後,起義部隊沒有繼續使用工農紅軍的旗幟。

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戰爭的迅速發展,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九次擴大會議於1928年2月25日作出了關於中國問題的議決案,其中指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認為蘇維埃化的農民區域中,(中國共產)黨的主要任務是實行土地革命和組織紅軍部隊——以備這些部隊漸漸聯合而成全國的中國紅軍。”中共中央經討論研究後,決定接受共產國際的建議,並於4月30日發布了《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關於共產國際議決案的通告》,向全黨提出“蘇維埃的區域之中要切實實行土地革命,並且要努力建立紅軍,聯合農民及革命兵士的力量”的要求。5月25日,中共中央頒發了《軍事工作大綱》,就“軍事運動的一般規則”、“擴大工農群眾武裝問題”、“建立紅軍問題”、“軍隊中黨的組織及政治工作”等問題,作了明確的規定和要求。大綱強調:“建立紅軍已為目前的要務,不一定要尋(等)到一省或一國暴動成功,隻要能建立一割據區域,便應當開始建立紅軍的工作”,並明確要求:“割據區域所建立之軍隊,可正式定名為紅軍,取消以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軍事工作大綱》的頒發,對於各地的軍事鬥爭和紅軍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年6月以後,全國各地的工農革命軍及其他革命武裝開始陸續地改稱紅軍。

中國工農紅軍

隨著紅軍的不斷發展,中共中央於1930年5月在上海召開了全國紅軍代表會議,討論了紅軍的主要任務、戰略戰術、發展方向和紅軍的編製等問題,並決定各地紅軍分別集中組建正規兵團。隨後,全國各地的紅軍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進行整編,組建了一批正規兵團,並陸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5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部,朱德任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周恩來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委員。同年7月2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頒發了《中國工農紅軍誓詞》,指出:我們是工農的兒子,為工農的解放奮鬥到底;我們是紅色軍人,以自己的模範行動保護工農的利益;我們是蘇維埃柱石,誓以我們的血與肉發展革命戰爭,實行土地革命,推翻國民黨,打倒帝國主義,為社會主義前途鬥爭;我們要團結一致,用我們的頭顱和熱血,換得蘇維埃新中國。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共組建過3個方麵軍、9個軍團、30多個軍。

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抗日縱隊、東北抗日聯軍稱謂的由來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主要有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抗日縱隊(習慣上稱華南抗日遊擊隊)和東北抗日聯軍,它們分別戰鬥在華北、華中、華南和東北等地。

東北抗日聯軍

東北抗日聯軍(簡稱東北抗聯),是以中共組織在東北地區創建的抗日遊擊隊為基礎發展而來的,在全國抗戰爆發前就已建立。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各族人民和東北軍部分愛國官兵,在中國共產黨抗日號召和推動下,紛紛組成救國軍、自衛軍、大刀會、紅槍會等抗日武裝,共30餘萬人,統稱東北抗日義勇軍。至1932年底,東北抗日義勇軍陸續遭到挫敗而大部失散。在東北抗日義勇軍興起的同時,中共滿洲省委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和號召,派出許多黨員和愛國青年到抗日義勇軍、東北各大城市和偽軍中領導和推動抗日鬥爭,並以部分力量深入農村,組織抗日遊擊隊。自1932年起,中共滿洲省委先後在南滿、東滿、吉東、北滿等地建立起10餘支抗日遊擊隊,在東北開展抗日遊擊戰爭。

1933年1月,中共中央指示中共滿洲省委,要加強黨的領導,克服“左”傾關門主義,建立抗日統一戰線,擴大遊擊戰爭。中共滿洲省委據此於5月作出決定,以抗日遊擊隊為基礎,組建東北人民革命軍。這樣,從1933年下半年開始至1936年春,先後組建了7個軍。

東北人民抗日武裝力量的發展壯大和抗日遊擊戰爭的發展,給全東北的抗日遊擊隊提出了加強聯合、統一編製、統一指揮的客觀要求。1935年6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經中共吉東特委發來《給滿洲負責同誌秘密指示信》,要求中共滿洲省委在東北地區與各種抗日隊伍建立統一戰線,成立抗日聯軍一類的組織,並統一遊擊隊的領導與指揮。據此,中共滿洲省委於同年10月發表了《東北抗日聯軍組織條例》。1936年初,又發表了《東北抗日聯軍編製係統暫行條例草案》和《為建立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部決議草案》。1936年2月10日,中共滿洲省委以東北人民革命軍楊靖宇等領導人的名義發表了《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製宣言》,指出:“現在全中國正走向‘組織國防政府,建立全國抗日聯軍,實行全國總動員,對日抗戰’”,“我們東北人民革命軍……一律改組軍隊建製為東北抗日聯軍”,“同時歡迎目前東北各反日武裝軍隊之參加東北抗日聯軍組織”。上述文件的發表,為東北抗日聯軍的建立奠定了思想、組織基礎。不久,由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東北人民革命軍陸續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

當時,東北抗日聯軍除了由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7個軍以外,還有一些與中共有統戰關係的抗日武裝,在全國抗日形勢的鼓舞下,經過中共組織的工作,於1936年夏至1937年秋先後加入了東北抗日聯軍的序列。1945年10月,東北抗日聯軍與挺進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合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至此,東北抗日聯軍完成了其曆史使命,進入了新的曆史時期。

八路軍

八路軍,全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是由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組成的。將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是中國共產黨為抗日救國而作出的一項戰略決策。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中國時局的關鍵,此後內戰基本結束了。1937年2月,中共中央發布了《關於統一戰線區域內黨的工作的基本原則草案》,指出:“蘇維埃紅軍在統一戰線開始的過程中,在必要時,可以改變番號,接受統一指揮。”隨即,中共中央在致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電中更加明確地指出:國民黨如能實行抗日救國的政策,那麽中國共產黨願意將“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與軍事委員會之指導”。此後,中國共產黨就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和開赴抗日前線等問題,同國民黨當局進行了多次談判。

1937年7月七七事變爆發後,彭德懷、賀龍、劉伯承等紅軍將領攜全體指戰員於7月9日致電國民政府,請纓殺敵,表示紅軍“願即改名為國民革命軍,並請授命為抗日前鋒,與日寇決一死戰”。7月14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以軍為單位改組為國民革命軍編製,限10天內準備完畢,待命抗日。7月15日,中國共產黨在遞交給國民黨的《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中再次重申:“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統轄,並待命出動,擔任抗日前線之職責。”8月6日,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命令紅軍集中於陝西省三原、富平、涇陽地區,進行改編和開赴華北抗日前線的準備工作。與此同時,中共代表團繼續就紅軍改編問題同國民黨進行談判。

8月13日,日軍開始向上海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戰火一下子燒到了國民政府統治的心髒地區。在此形勢下,蔣介石為了使紅軍能及早出師抗戰,被迫同意紅軍設立總指揮部。由此,國共雙方終於就紅軍改編問題達成了一致意見。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宣布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委任朱德、彭德懷為正、副總指揮。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改編命令,宣布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編為第八路軍總指揮部。改編後的八路軍下轄3個師6個旅12個團,共4.6萬人。改編的當天,朱德、彭德懷等八路軍高級將領即發表就職通電,宣告部隊已改編完畢,即將東進抗日。此後,八路軍各部陸續開赴華北抗日前線。

1937年9月11日,蔣介石發布命令,按照全國新的統一的陸海空軍序列,將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改為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9月14日,朱德、彭德懷發布關於八路軍改為第十八集團軍的通令:“頃奉南京軍委十一日申電聞,著本路軍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並任命朱德為該集團軍總司令,彭德懷為副總司令。”但由於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八路軍這個名稱已在廣大指戰員和群眾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一般情況下,在共產黨、八路軍內部和廣大群眾中仍習慣地沿用八路軍的稱謂,對國民黨方麵才使用第十八集團軍的稱謂。

隨著八路軍在華北敵後遊擊戰爭的開展,其自身力量不斷發展壯大,給侵華日軍以越來越沉重的打擊,由此,八路軍逐漸成了華北敵後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希望之所在。但是八路軍的發展壯大,卻引起了國民黨頑固派的恐懼和仇視。為了排擠、限製八路軍的發展,國民黨頑固派不斷散布“八路軍遊而不擊”、“八路軍不服從軍令”等各種謠言,以混淆視聽,並稱八路軍為舊番號,既改為第十八集團軍,就應取消八路軍的番號。國民黨頑固派甚至不惜使用軍事手段,製造反共摩擦,釀成了一些親痛仇快的流血事件。1939年2月10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在《中央關於河北等地摩擦問題的指示》中更明確地指出:“八路軍名稱為敵人所畏,為國人所愛,決不應輕易更改。”

1939年6月,蔣介石令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秘密製訂了《共黨問題處置辦法》,假借“統一”、“集中”、“服從”的名義,陰謀取消共產黨、八路軍、新四軍及其創建的敵後抗日根據地。關於八路軍,蔣介石稱:八路軍既經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其軍政、軍令必須統一於中央,舊八路軍之番號,應即取消,不得再行沿用。對於蔣介石的陰謀,周恩來後來於1945年4月30日在《論統一戰線》一文中作了深刻揭露:“不許再叫八路軍,隻能叫十八集團軍,這是什麽意思呢?八路軍是平時的軍隊編製,就是說平常的時候也是有的,而十八集團軍是抗戰時期的軍隊編製,既然是戰時編製,那麽戰後就可以取消了!文章在此。但是華北的老百姓回答了他:還是八路軍這個名字便當,十八集團軍字多不好念。蔣介石訂這一條就是他準備取消八路軍的一個步驟。”不過,蔣介石的這一陰謀始終未能得逞。

在曆時8年的全國抗戰中,八路軍對日偽軍作戰近10萬次,殲滅日偽軍124萬餘人,付出了傷亡、損失40餘萬人的巨大犧牲,收複了華北、東北大片國土,建立了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和山東4大解放區,總麵積約63萬平方公裏,人口7000餘萬,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八路軍自身也得到了發展壯大,至抗戰勝利時,已建立了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山東4大軍區,下轄16個二級軍區、69個軍分區,有40多個師、旅級單位的野戰部隊,總兵力達100萬餘人。

新四軍

新四軍,全稱為國民革命軍新編陸軍第四軍,是由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廣東等8省14個地區的紅軍遊擊隊改編組成的。

在國共兩黨於全國抗戰爆發前就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一事進行談判的同時,中共方麵即提出了南方紅軍遊擊隊的改編問題。中共中央最初的考慮是將陝甘寧邊區和南方遊擊區、紅軍主力和南方紅軍遊擊隊作為整體與國民黨方麵進行談判的,但國民黨當時卻采取了“北和南剿”的方針,在與中共方麵就紅軍主力改編一事進行談判的同時,繼續“圍剿”南方紅軍遊擊隊,企圖將其徹底消滅。因此,南方紅軍遊擊隊的改編問題始終得不到國民黨方麵的積極回應。

1937年8月,日軍製造“八一三”事變向上海發動進攻後,華中地區的形勢立即變得嚴峻起來。中共代表周恩來於8月中旬在南京再次向國民政府提出將南方紅軍遊擊隊改編為抗日武裝的問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何應欽始同意中共方麵派人到南方遊擊區傳達國共合作精神和協助改編。至此,國共兩黨終於就南方紅軍遊擊隊的改編問題取得共識。中共中央隨即陸續派出幹部到南方各遊擊區進行聯絡,並及時指導南方紅軍遊擊隊的談判改編事宜。至1937年11月底,南方各地紅軍遊擊隊大都與國民黨地方軍政當局達成了停戰和合作抗日的協議。

1937年9月28日,蔣介石任命葉挺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軍長。10月6日,蔣介石下令將南方遊擊區的紅軍遊擊隊均編入新四軍。10月12日,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轉發蔣介石電令:鄂豫皖邊、湘鄂贛邊、粵贛邊、閩西等地的紅軍遊擊隊“統交新編第四軍軍長葉挺編遣調用”。這是首次公開發布新四軍的番號和軍長名字。隨後,國共兩黨就新四軍的建製、編製、幹部、裝備等問題逐步達成了一致意見。12月5日,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隨後,中共中央經與國民黨協商,又任命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1938年2月和3月,南方紅軍遊擊隊根據新四軍軍部的指示,分別向皖南和皖西集結,進行整訓和改編。至4月,新四軍的整訓改編工作基本完成,共編成4個支隊、10個團和1個特務營,全軍共1.03萬人。隨後,新四軍各部陸續向華中敵後挺進,展開抗日遊擊戰爭。1939年,新四軍軍部確定10月12日為新四軍成立紀念日。

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蓄意製造了皖南事變,並誣蔑新四軍為“叛軍”,宣布撤銷新四軍番號,聲稱將軍長葉挺交“軍法審判”,從而將第二次反共高潮推向了頂峰。為直接對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的關於撤銷新四軍番號的反動通令,中共中央決定重建新四軍軍部。1月20日,由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軍委起草的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在延安發布,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雲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隨後,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新四軍軍部將隴海路以南、長江南北地區的新四軍、八路軍統一整編為新四軍7個師又1個獨立旅,共9萬餘人。此後,新四軍繼續高舉抗日的旗幟戰鬥在大江南北,直至全國抗戰的勝利。

在全國抗戰期間,新四軍先後對日偽軍作戰2.46萬餘次,斃傷日偽軍29.37萬餘人,俘虜日偽軍12.42萬餘人,自身傷亡8.2萬餘人。至抗戰勝利時,共建立了蘇北、蘇中、蘇南、淮北、淮南、鄂豫皖、皖江、浙東8個解放區,總麵積約25.3萬平方公裏,人口約3420萬,主力部隊發展到21萬餘人,地方武裝發展到9.7萬餘人,民兵發展到96萬餘人。

華南抗日縱隊

華南抗日縱隊,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廣東省(含今海南省)領導創建的7支人民抗日遊擊隊(包括東江縱隊、瓊崖縱隊、珠江縱隊、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廣東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抗日遊擊隊韓江縱隊和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韓江縱隊)的統稱。它們與八路軍、新四軍不同,沒有統一的建製和番號。

1944年10月10日,周恩來在延安各界慶祝雙十節集會上就中國成立統一的民主聯合政府問題發表的題為《如何解決》的講話中,正式將中共在華南地區領導的抗日遊擊隊稱為“華南抗日縱隊”。他說:“敵後我抗戰兵力,正規軍(包括八路軍、新四軍及華南抗日縱隊)已達57萬。”同年10月13日,中共代表林伯渠在致國民黨代表王世傑、張治中的信中在提到華南人民抗日武裝時亦采用了“華南抗日縱隊”的提法。他在信中指出:“十八集團軍、新四軍與華南抗日縱隊,是在一天一天地發展。”1945年4月,朱德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軍事報告《論解放區戰場》中指出: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縱隊“成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

在抗日戰爭中,華南抗日縱隊在遠離中共中央,長期處於日、偽、頑軍夾擊的艱苦環境中,堅持獨立自主的遊擊戰爭,緊密依靠群眾,開辟華南敵後戰場,共發展到7個縱隊2.08萬餘人,抗擊和牽製日偽軍15萬餘人,對日偽軍作戰3000多次,殲滅日偽軍2萬餘人,創建了麵積達8.2萬平方公裏、擁有1000餘萬人口的抗日根據地和遊擊區,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解放戰爭時期及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統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直到今天,仍在繼續使用這一稱謂。

解放軍、人民解放軍

在抗日戰爭後期,解放軍或人民解放軍的稱謂便已出現了。1944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副主席劉少奇在中央軍委舉行的一次高級幹部會議上,便提出了關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可改稱解放軍的建議。他在發言中指出:我們已有50萬正規軍,200萬遊擊隊,這個問題可以考慮一下。我們軍隊的名字(實際上指的是正規軍)就叫八路軍、新四軍,但是大大發展了的八路軍、新四軍。我們的正規軍和遊擊隊“合起來可以叫解放軍,或加之為國民革命軍解(放軍)”。9月22日,劉少奇在中共六屆七中全會主席團會議上再次提出了這個建議。他指出: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除成立聯合委員會外,還可成立解放軍,八路軍、新四軍的名義已經不適用。

1944年10月7日,中共六屆七中全會主席團會議在討論組織河南軍區問題時,劉少奇提出:新成立的河南軍區受延安指揮,以河南人民解放軍的名義出現。這一建議被毛澤東所采納。10月14日,毛澤東在為中共中央軍委起草致新四軍第五師的電文中,正式使用了人民解放軍的稱謂。該電文指出:中央已決定派戴季英、王樹聲等“從陝北率兩個老團並大批幹部進入河南活動,建立河南人民解放軍,為解放河南而鬥爭”。但以上解放軍或人民解放軍稱謂的出現,隻是中共中央、中共中央軍委在討論問題或發出指示時在內部使用的,對外還沒有公開提出過,共產黨當時所領導的部隊中也未正式使用這一稱謂。

1945年1月,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和廣東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的成立,不僅在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中正式使用了解放軍這一稱謂,而且公開打出了解放軍的旗幟。1945年8月10日至11日,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解放區抗日軍總司令朱德在連續發出的七道全麵反攻及受降的命令中,也公開使用了解放軍的稱謂,其中有“所有山西解放軍統歸賀龍指揮”的提法。在此之後直到抗日戰爭勝利,解放軍和人民解放軍的稱謂不斷地見諸中共方麵的報端或文電中。

不過,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當時解放軍稱謂的提出和使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命令或時間,也沒有作出統一的規範,隻是根據形勢的需要而靈活使用的,有的還是由下麵部隊提出來、在經中共中央軍委同意後開始使用的。這就造成了解放軍這一稱謂在使用上很不一致:就其所包含的對象來說,有時是八路軍、新四軍和解放軍並用,有時是八路軍和新四軍或者再加上共產黨領導的其他遊擊隊統稱解放軍;就解放軍這一稱謂本身而言,有時稱解放軍,有時稱人民解放軍,有時稱人民抗日解放軍,有時則在解放軍稱謂前冠以地名。

中國人民解放軍

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了爭取國內和平,建設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國,毛澤東、周恩來等代表中國共產黨於1945年8月下旬親赴重慶,與蔣介石國民黨方麵進行了長達40餘天的重慶談判。為了表明對和談的誠意,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停止使用解放軍的稱謂,繼續使用八路軍、新四軍等稱謂。1945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決定,進入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和東北抗日聯軍等部隊統稱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林彪,第一政治委員彭真。1946年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主要領導人未變。由於中共領導的人民軍隊當時正在進行整編和調整戰略部署,變化較大,在名稱的使用上很不統一,除了八路軍、新四軍、東北人民自治軍、東北民主聯軍等稱謂外,還有民主建國軍、華中民主聯軍等。有的部隊甚至用人名或地名作稱謂,如濱海支隊、吉黑縱隊、劉其人師、賀慶積旅等。

1946年6月,全麵內戰爆發後,解放軍和人民解放軍的稱謂重新提出,並且出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提法。同年9月12日,《解放日報》在《蔣軍必敗》的社論中,再次使用了人民解放軍的稱謂。該社論指出:在解放區實現“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和開展土地改革運動後,“把解放區和人民解放軍大大地鞏固和加強了”。不過,該社論中同時還出現了“我們謹向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民主建國軍、民主同盟軍、華中民主聯軍及一切人民軍隊致敬”的字樣,這說明當時中共領導的人民軍隊的稱謂仍不統一。在此之後,新華社和毛澤東發表的文章中,開始越來越多地使用人民解放軍或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稱謂。10月3日,《解放日報》在《為實現一月停戰協定及政協決議而鬥爭》的社論中,第一次公開使用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稱謂。11月26日,中共中央在給朱德六十大壽的祝詞中稱:“你的六十大壽是中國共產黨的佳節,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佳節。”1947年2月1日,毛澤東在《迎接中國革命的新高潮》的黨內指示中,則使用了解放區人民解放軍的稱謂。同年2月10日,朱德首次以人民解放軍總司令的名義,與毛澤東一起簽署了組建陝甘寧野戰集團軍的命令。3月24日,新華社在談及西北戰場作戰時,首次公開使用了人民解放軍總部的稱謂。4月,中共中央在一些文件中,也使用了人民解放軍總部的稱謂。1947年7月以後,各解放區部隊陸續開始改稱人民解放軍,隻是在名稱前冠以地區名,如西北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人民解放軍、華東人民解放軍、東北人民解放軍等。

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了由毛澤東起草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宣布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8項基本政策,並強調指出:“我們是偉大的人民解放軍,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隊伍。隻要我們時刻遵守黨的指示,我們就一定勝利。”同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頒發《關於重新頒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訓令》。

為奪取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中共中央政治局於1948年9月召開了擴大會議。會議提出建設500萬人民解放軍,在大約5年(從1946年7月算起)左右的時間內,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統治的戰略任務。根據這次會議的精神,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軍委於同年11月1日作出了《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分為野戰部隊、地方部隊和遊擊部隊三類。野戰部隊的“野戰軍現時分為四個,以地名區分,即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各兵團的正式名稱,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某某兵團”;“各軍、師、團的正式名稱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某某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某某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某某團”;騎兵師、騎兵團“其正式名稱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某某師,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某某團”;炮兵師、炮兵團“其正式名稱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某某師,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某某團”;作為地方部隊建製的軍區,其“第一級軍區(即大軍區),現有五個,以地名區分,即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中原軍區,華東軍區,東北軍區,華北軍區”;“第二級軍區,現有三個,亦以地名區分,即中國人民解放軍晉綏軍區,豫皖蘇軍區,冀熱遼軍區”;遊擊部隊,則依情況需要和可能由各地軍事機關自行組織。隨後,全軍進行了統一整編。從此,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稱謂在全軍開始統一使用。

根據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原先以地區冠名的各野戰軍的稱謂已經不適合新形勢的需要了,據此,中共中央軍委於1949年1月15日又發出指示,決定將各野戰軍改為按序數排列,西北、中原、華東、東北野戰軍分別改稱第一至第四野戰軍。此後,各地的人民解放軍部隊再次進行了整編。同時,在長江以南地區堅持鬥爭的遊擊隊也進行了整編,並正式列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如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中國人民解放軍閩浙贛邊縱隊、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滇黔邊縱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等。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原有陸軍的基礎上,又先後組建了空軍、海軍、防空軍、公安軍,還相繼建立了炮兵、工程兵、通信兵、鐵道兵、防化兵、裝甲兵等技術兵種(其中有的軍兵種已被撤銷),從而逐漸發展成為諸軍兵種的合成軍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