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海軍少將:救災啟示中國應大力發展飛艇(組圖)

(2008-06-11 17:55:50) 下一個


海軍少將:救災啟示中國應大力發展飛艇(組圖)




國產新型國產氦氣飛艇



  編者按:在經曆了年初的雨雪冰凍災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災害之後,探索研發新式交通運輸工具救災的責任和使命更加緊迫。近日,歐盟VEATAL計劃中國工作組和北京國際飛艇會議秘書處邀請了部分國內外專家學者撰文,介紹飛艇在應急救援中應用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文即是其中一篇,感興趣的讀者還可以瀏覽中國飛艇網,了解更多國內外飛艇信息。

  汶川地震發生後,一場生死大救援瞬時展開。但在與災害的頑強鬥爭中,我們遇到了抗震救災中最嚴重的瓶頸問題——災區地形險峻,道路中斷後救援運輸異常困難。

  地震發生後,災區道路被山體滑坡嚴重堵塞或已遭地震衝擊波破壞,運輸車輛和大型挖掘機械無法前行,救援遇到了極大的困難,交通問題嚴重威脅著災區人民的生命安全。在年初的冰雪災害中,同樣也是因為交通問題,給救災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大量的人員和物資滯留途中。

  災害發生後,在救援中反映出我國的交通運輸體係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交通過於依賴公路、鐵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缺乏互補性,一旦依賴的條件被毀,必將製約我們在自然災害、戰爭等突發事件中的緊急行動。我們必須設法改善我國的交通運輸體係,以減少自然災害或戰爭造成的嚴重困難和損失。

  抗震救災呼喚新的交通工具。有沒有一種可以飛越地理障礙,有效載荷更大,功能更多,更安全、更經濟,運動自由度更大的運輸方式?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新型氦氣飛艇。

  新型飛艇在抗震救災中可以發揮以下重大作用。

  遙感遙測與指揮所作用。由於餘震不斷,加上暴雨等不良天氣,地震地區隨時可能會發生泥石流、塌方等情況,抗震救災方案必須實時變化。由於受災地區長時間處於多雲天氣,飛機、衛星不能及時得到清晰的遙感圖像,而飛艇可以在雲層底下長時間地巡航,在安裝高分辨率照相機和遙感設備等之後,可以全天候 24小時監控受災地區,並快速得出遙感圖像,為抗震救災指揮提供連續、係統、全麵的第一手災區監測資料,供決策參考。當然也可以在飛艇上開設指揮所,實施現場指揮,這樣比徒步視察的效率要高出許多。

  環境氣象監測,確保空運空投。災情發生後,飛艇可以立即飛赴災區上空,利用自身配置的氣象雷達與氣象監測設備,實現對災區數百平方公裏氣象環境條件的應急機動監測,隨時為空運和空投提供非常及時的氣象信息,大幅度提高空運空投的效率和安全性。

  輸送救援人員和物資,搜索和轉移傷病員。此次地震救援中出動了100多架直升機,為搶救傷員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直升機運力較小,受氣候影響較大,對裝載、著陸點的條件要求比較高,油料消耗也很大,僅能搶救一些重傷病員,運送一些輕型的救援設備。相比之下,飛艇的有效載荷大,運送上千人的大型飛艇可以取代將近百架容量10多人的直升機,也就是說一架可運送1000人的飛艇飛行一次,就相當於1架容量10多人直升機飛行上百次。飛艇不但效率非常高,而且比較穩定,傷員所受顛簸影響很小。飛艇還不受地理條件的約束,隻要風力不大,它可以到達災區上空的任何地域,並能夠懸停在離地麵很近的地方,這樣飛艇就可以繞開中斷的道路,冒著暴雨向各個受災點運送救援人員、淡水、醫療藥品,以及工程機械等大型的救災設備,並及時撤出受災群眾,從而減少傷亡和損失。飛艇還可以長時間懸空作業,全天24小時搜索受災群眾,並且不用擔心發生餘震和泥石流。這是直升機在時間上、空間上無法做到的。

  通信中繼作用。在汶川大地震中,大麵積通信中斷,車載機動通信台站長時間進不了災區,難以恢複通信。飛艇在配置通信中繼設備後,通信機動覆蓋麵積大(一般達數萬平方公裏)、通信頻道寬、效能高,它可在災害發生的第一時間到達災區上空,立即打通災區和外界的通信聯絡。通信順暢可對安定民心、穩定秩序、確保抗震救災的順利實施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流動醫院與災後防疫。飛艇的體積比較大,飛行比較穩定,可以直接搭設手術台等醫療設備,充當流動醫院,盡可能地爭得搶救生命的時間。地震後的防疫工作也是相當緊迫的,疫情隨時可能發生。利用飛艇,可快速、高效地對災區進行大麵積噴灑消毒,還可以及時輸送防疫人員實時監控災區疫情和水源汙染情況等。



國產HJ-2000型載人氦氣飛艇



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的太空飛艇


  在經曆了年初的雨雪冰凍災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災害之後,探索研發新式交通運輸工具救災的責任和使命更加緊迫。近日,歐盟VEATAL計劃中國工作組和北京國際飛艇會議秘書處邀請了部分國內外專家學者撰文,介紹飛艇在應急救援中應用的最新研究成果。


  (主要作者簡介:王大華,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海軍指揮儀專業,專業技術少將軍銜,現為海軍工程大學教授。)

  (王大華 戴子傑 任鵬)

  來源:中國航天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