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爾其斯與哥爾德蒙
(2010-08-19 10:41:13)
下一個
是我喜歡的黑塞的一部小說。我發現和人談自己看過的書,很難有聽眾。畢竟碰巧遇到和你看過同樣一本書的人,幾率太小。在這裏頗具諷刺味道的說法是“開書單”。
小說的時代背景模糊,它探討的話題是任何時代都會有的:感情和精神(不過這個概括有些狹隘)。年輕的哥爾德蒙抱著一種獻身上帝的願望進入神學院,他視隻比 自己年長幾歲的納爾其斯為偶像。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但納爾其斯卻指出兩人有著迥異的命運之途。納爾其斯的世界是父性的,精神的,他的對象是少年;哥爾德 蒙的世界是母性的,感官的,他的對象是少女。
被納爾其斯喚醒之後,哥爾德蒙離開神學院,成了一名流浪漢,在漫遊中從一個女人到另一個女人,飽嚐生活的歡樂與痛苦。“他並不感到更幸福,但心靈卻更豐富。”後來他成為一名藝術家,將內心的感受通過雕塑表達出來。
黑塞被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後一位騎士”,他的成名作《彼得。卡門青特》(也譯作《鄉愁》)寫於27歲,帶有自傳的性質。書裏大段大段描寫家鄉的岩石,雲, 燥熱風,與一個少年到成年男子的故事交織在一起,默默烘托。在小說結束的時候,卡門青說到自己準備了很多年的作品,比作品更珍貴的是已成往事卻又永不消失 的生活,和一些可愛的人物形象。
寫到這裏,我突然想起了另一位我很喜歡的作家川端康成。他也是在27歲時寫就成名之作《伊豆舞女》。詩樣的語言,風俗民情的生動描寫,與《彼得。卡門青 特》大同。但兩者都有的憂鬱之情,在我感覺,卻是大異。《伊豆舞女》裏的憂傷,是一種告別青春的憂傷,在它之中生長著喜悅。而《卡門青特》的憂傷是那麽恒 久。美國的F. Scott Fitzgerald,Bob Dylan, 等等,風格則完全不同,盡管同樣富於洞察力與表現力。這個話題超出我的能力,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