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棋先學做人——多倫多國際象棋學校

發布國際象棋訓練內心感受,招生信息,學生介紹;探討國際象棋在教育中的意義,和學習國際象棋的價值觀
個人資料
正文

再議華裔在加拿大國際象棋圈的“主流”

(2012-05-03 06:36:36) 下一個

  上篇來自51.ca“加拿大國際象棋圈,華裔漸成主流”文章,將華裔參與國際象棋活動的“熱度”與多倫多國際象棋學校和加拿大女子排名第一的華裔(我的女兒)聯係了起來。無獨有偶,在世界範圍有影響力的chesstalk論壇也在談論華裔的“主流”地位。

  Chesstalk的老板舉辦的一年一度的Chess Challenge比賽,雖然賽時和賽製上服從商業的需要,比賽不是很正規,但加拿大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的學生參與度是數倍於加拿大棋聯舉辦的正規少兒賽。這個比賽是按年級分組,每組取10名獲獎杯。因此有12個冠軍,12TOP10。今年的情況是,無論安省和魁省,12名各組冠軍中10名來自於華裔。而魁省省府蒙特利爾的華裔人口占2%,安省省府多倫多的華裔人口占11%

  從中,看到了非正規比賽華裔少兒更占主流,取得10/12的成績,而加拿大棋聯的正式比賽,雖然華裔占的比重極大,但也隻有1/3。再查加拿大棋聯專業網站,按加拿大等級分排名前100位活躍棋手,華裔隻占了8位(其中我的學生占3位),若按國際等級分排名,華裔隻占7位(其中我的學生占3位)。華裔棋手獲得國家級大師稱號的不足20位,獲得國際棋聯大師級以上稱號活著的棋手隻有7位,其中男子,2位國際大師,2位國際棋聯大師;女子,1位國際大師,2位棋聯大師。

  以上情況說明,華裔在非正規的或非主流的國際象棋活動中占據主流地位,而在高層次,真正主流國際象棋正規活動中,尚處於“幼稚”階段。主要原因,第一,國際象棋文化不是東方中國式的文化,華裔血液中的國際象棋文化濃度不夠。第二,由於不懂真正西方社會崇尚的國際象棋文化,被國際象棋的商業行為忽悠,以至於費時費力地盲從末流。

  至於,如何用國際象棋“爬藤”,記住,即使“爬藤”,國際象棋要比鋼琴之流背在身上輕鬆很多。但是,真正理解國際象棋文化,那藤是不用爬的,跳過去就行。問題是你如何真正理解國際象棋。有點像“功夫在詩外”的味道。看看加拿大近幾年靠國際象棋進藤校的孩子,哪個是累得慌地,用盡muscle力氣爬進藤校滴?再舉個美國孩子趙大師,華裔,住在紐約(或附近),今年我看他也輕鬆進入MIT。人要有判斷力,不能人雲亦雲,被國際象棋商業化忽悠,你就是成為大師,也和藤校無緣。記住,這不是IQ的力量,是文化的力量,所謂”most fit”

  最近計劃調研加拿大曆屆IOI,IMO等孩子進藤校的情況,準備和國際象棋進藤校的情況作一比較,我想,這個更有說服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