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為什麽工業革命發源於英國而不是法國?

(2008-03-10 14:37:14) 下一個
為什麽工業革命發源於英國而不是法國?
--英國獨特的人口再生產方式催發了工業革命

作者:水寒/中山水寒 familyyi@yahoo.com

發表於光明網《光明觀察》周刊

注:本文說的英國包括現在的英國和1922年獨立出來的愛爾蘭。

工業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曆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8世紀60年代,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氣機之後,由一係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傳播到英國其他地區和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

18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是世界現代化進程的起點,其思想源頭可以追溯到14~16世紀的歐洲文藝複興,文藝複興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現代歐洲曆史的序幕。從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曆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可以看出,文藝複興之前的3000年之內隻有32位名人,而其後卻有68人。文藝複興時期歐洲有人口7、8千萬,英國群島隻有400萬。從文藝複興開始到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這一段時間共有10位名人,都是歐洲大陸的,沒有一人是英國群島的。在1500年之後,英國人口快速增加,其後影響世界的名人中英國卻有17人(如近代科學體係的奠基人牛頓;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亞當•斯密),從英國獨立出來的美國有8人,而傳統的歐洲人口大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分別隻有8人、9人、3人。就是說,工業革命和現代科技革命的主力主要是16世紀英國這400萬人口的後裔(現在共有2億多人口)。

如果說中國和印度是因為沒有文藝複興而沒有工業革命的話,那麽是什麽原因導致工業革命在英國而不是同樣沐浴了文藝複興的春風的其他歐洲國家發生?這個問題吸引了很多經濟學家。楊曉凱在《為什麽工業革命不在西班牙發生》綜述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強森(Simon Johnson)等人的觀點。強森等人發現,西班牙、葡萄牙發生工業革命的客觀條件遠遠比英國要好:

1、西、葡較早掌握並擁有相對優良的航海技術和經驗。

2、西、葡早於英國從事航海貿易,率先占領了自然條件優於北美的南美洲,有更好的自然資源進行國際貿易。

3、馬克思認為帝國主義的發展必須以剝削為手段,但英國對各殖民地的治理並非以剝削殖民地而滿足祖國為目的,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卻對殖民地進行剝削。所以,依照馬克思以及邊緣理論的說法,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帝國主義發展,應該使工業革命發生在西、葡兩國。

但曆史卻讓工業革命在英國發生而不在西班牙發生。麵對這種曆史矛盾,強森等人提出三個重要的假說。

1、大西洋貿易對歐洲的經濟發展有關鍵的影響。

2、大西洋貿易的利益能催化製度轉變。

3、製度轉變的前提條件與國王和皇室專製權力的強弱有關。

強森等人發現大西洋貿易衝垮了英國社會等級製度的藩籬,英國對專製王權的限製明顯多於西、葡,一般人均能分享大西洋貿易的利益,好處不被國家壟斷獨占,並且有效保護私有財產。西班牙從事大西洋貿易所得到的好處卻由皇室所壟斷。換句話說,英國是由民間自發地參與大西洋貿易,是“私營”,而不是王室出資靠“國營”。因此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而不是在西班牙。

楊曉凱極為推崇強森等人的這種觀點,並說現在的太平洋貿易就像當年的大西洋貿易,中國的太平洋貿易有讓中國“西班牙化”的傾向。

強森、楊曉凱的這些觀點解釋了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而不是在西班牙。但是卻不能解釋工業革命為什麽不能發生在法國。法國也是當年大西洋貿易的積極參與者,也直接從這些貿易中得益;法國大革命前雖然政治人治,但是經濟卻自由,並且“薄賦輕徭”,普通百姓也能分享經濟利益,在大革命後,法國對專製的限製更甚於英國。依照強森、楊曉凱的觀點,工業革命能夠發生在英國,那麽更能發生在法國。

但楊曉凱在《好資本主義和壞資本主義》一文比較英國和法國時,卻又讚揚英國政府的高稅率。楊曉凱認為法國的平均稅率比英國低很多,它沒有能力搞大規模的公共事業。依照楊曉凱的這種觀點,那麽西班牙政府比英國政府更有能力搞大規模的公共事業,工業革命又應該發生在西班牙才是。

因此,強森、楊曉凱對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的解釋雖然有很多合理成分,但是並不充分。因為他們還是采納“以物為本”的思維來解析社會,而不是“以人為本”,他們忽略了生產力諸因素中最活躍的因素—人口。

其實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而不是法國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口。英國特殊的人口再生產方式促進了物質再生產,引發了工業革命。

歐洲人口與中國人口一樣,幾千年人口波動在低水平。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使得印第安人經過數千年培育成功的高產作物推廣到歐亞大陸,傳入的美洲作物計有玉米、馬鈴薯、番薯、豆薯、木薯、南瓜、花生、辣椒、番茄、菜豆、利馬豆、菠蘿等近30種,使得更多的人能夠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事科技,使得世界人口快速增加,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智力資源。馬鈴薯(現在仍是第世界四大糧食作物)、玉米(現在仍是世界第二大糧食作物)、番薯的單產比歐亞大陸傳統的小麥、穀子、大麥、燕麥、高粱要高出許多倍。雖然歐洲人口增加都得益於美洲的高產作物,但是英國卻由於生育文化等的原因而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馬鈴薯的出現彌補了穀物收成不足所帶來的糧食短缺。16世紀時西班牙殖民者將其帶到歐洲,1586年英國人在加勒比海擊敗西班牙人後,從南美將馬鈴薯帶到英國,1650年馬鈴薯已經成為愛爾蘭的主要糧食作物,使得愛爾蘭人口從1672年的110萬增加到1801年的520萬,再到1846年的830萬。當英國人口因為美洲高產作物而翻了幾番後,馬鈴薯直到19世紀才被法國人逐漸接受,人們最初迷信地認為,它會引發麻風病甚至不育症,因此一開始隻用它來喂豬。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1802-1885)還曾把馬鈴薯稱作:“可憐蟲的塊菌”。

1500-2000年歐洲各國人口(百萬)
----------------------------------------
年份---1500-1600--1800--1900--1950--2000
英國------4----6--16.3--41.6--53.0--62.6
法國-----16---20--27.5--38.9--41.8--59.3
德國-----12---20--29.0--56.4--69.2--82.8
意大利---12---12--17.2--32.4--46.8--57.6
西班牙----6----8--11.0--18.5--27.9--38.4
葡萄牙----1----2---2.9---5.4---8.0--10.0
----------------------------------------

從上表可見,1500年法國人口1600萬,英國(現在的英國和愛爾蘭)人口400萬左右(1348年黑死病之前英格蘭人口曾經接近400萬,但是黑死病後降低到200多萬),法國人口是英國人口4倍。從1500年到1800年,英國人口增加到4.1倍,公元1500年,倫敦的人口不過5萬,1600年人口增至20萬,1700年增至70萬,18-19世紀,倫敦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和貿易中心;而從1500年到1800年法國、德國、意大利人口分別隻增加1.7、2.4、1.4倍。英國人口快速增長,出現了很多社會問題(如糧食短缺、環境汙染、就業壓力增加等),引起32歲的未婚英國小夥子馬爾薩斯的擔憂,1798年他發表了他那令人沮喪的名作《人口原理》,認為必須控製人口,否且將會麵臨戰爭和饑荒。馬爾薩斯理論在英國並沒有市場, 然而卻極受法國人推崇。

馬爾薩斯人口論提出後在法國引起很大的震動,為了避免馬爾薩斯所描述的戰爭和饑荒等可怕後果,法國人積極采納馬爾薩斯的觀點控製人口。按照孫中山的說法:“法國人因為講究快樂,便極歡迎馬氏的學說,主張男子不負家累,女子不要生育。他們所用減少人口的方法,不但是用這種種自然方法,並且用許多人為的方法。法國在百年以前的人口比各國都要多,因為馬爾薩斯的學說宣傳到法國之後很被人歡迎,人民都實行減少人口。所以弄到今日,受人少的痛苦,都是因為中了馬爾薩斯學說的毒。中國現在的新青年,也有被馬爾薩斯學說所染,主張減少人口的。殊不知法國已知道了減少人口的痛苦,現在施行新政策,是提倡增加人口,保存民族,想法國的民族和世界上的民族永久並存。”

馬爾薩斯32歲時提出人口論,其時他還沒有結婚,可能沒有體會到養育孩子的艱難。1804年馬爾薩斯結婚,當時他已經38歲了,一口氣生了三個孩子。馬爾薩斯晚年享有很多榮譽。1834年他在美國巴斯去世,終年68歲。大概正如孔子所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馬爾薩斯三個孩子都沒有小孩。

從1800年到2000年,英國本土人口增加速度也比歐洲大陸要快,並且英國外移人口遠遠比法國、德國、意大利要多。1800年美國530萬人口中19%是黑人,80%是白人,白人中80%是英國群島的,隻有20%來自他歐洲國家(法國隻占白人中的2%左右)。這些早期移民在繁衍上麵占盡先機,比如1619至1808年間被作為奴隸販運來美國的非洲黑人隻有50萬人,然而現在美國黑人卻占美國3億總人口的12%以上(後麵也有黑人移民,但是數量很少,現在黑人絕大多數還是老移民的後裔,而且美國黑人老移民後裔還移民加拿大等地);1725年左右移民美國的數百個阿米什人,現在有後裔20萬。在1800年之後陸續移民美洲的歐洲移民中,英國人仍居首位。法國移民遠遠比英國移民少,比較集中的是加拿大的魁比克省。2006年英國和愛爾蘭人口共有6470萬,美國人口2.98億,加拿大3300萬,澳大利亞2000萬,新西蘭400萬,美國、加拿大人口中英國移民後裔占40%以上,澳大利亞、新西蘭人口中英國移民後裔占70%以上,此外南非還有160萬左右英國後裔,那麽最為保守估計,英國人現在的後裔有2.15億。就算現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人口中10%是法國移民(隻有加拿大超過20%,其他國家都遠少於10%),那麽現在法國裔人口也隻有9640萬。就是說這500年以來,當初400萬英國人增加到53.5倍(其中本土人口增加到16.2倍),當初1600萬法國人隻增加到6倍(其中本土人口增加到3.8倍)。1800年英國本土人口加上移民大約在2000萬,那麽從1800年到2006年,英國人口增加到10.7倍,法國隻增加到3.5倍(中國人口增加到3.25倍,相當程度還要歸功於人均壽命延長)。

18世紀中葉,歐洲市場,殖民地市場以及洲外市場的擴大,使棉紡織業獲得巨大發展。水陸交通大大改善,便利工農業產品和原料的運輸,促進商業繁榮,為工業積累了資金。工業革命需要兩種人:大量脫離土地的科技創新人員,大量自由勞動者。隻有英國滿足這兩個條件。我們看看英國當時的情況:

1、勞動力脫離土地。

18世紀30年代,C.唐森德子爵(1674~1738)把三葉草和蕪菁引入大田,改三輪製為四輪製,開始農業革命。農業家R.貝克韋爾(1725~1795)培養出“新萊斯特羊”,開改良牲畜之風。農業革命後意味著單位土地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在這種情況下,18世紀後,英國國會通過了大量的準許圈地的法令,最終在法律上使圈地合法化,英國農民的人數為此減少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數量,使農業完全納入資本主義軌道。工業革命前的18世紀60年代,英國的農業人口仍占總人口的80%以上,而到工業革命後的19世紀中葉,英國的農業人口急劇下降到總人口的25%。一方麵是人口劇增,一方麵是土地對勞動人口需求減少,這就導致大部分破產農民流入城市,成為雇傭工人和產業後備軍,為產業革命提供了廉價勞動力。

2、工業發明。

紡織工業:

1733年,鍾表匠凱伊發明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1764年-1767年,紡織工人詹姆斯•哈格裏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提高了紡紗效率。

1769年,理發師阿克萊發明了水力紡紗機。

1779年,童工出身的紡織工人克隆普敦又結合兩種紡紗機的優點發明了騾機,後背改良成自動棉紡紗機。

1785年,牧師艾德蒙特•卡特萊特又發明了動力織布機,並且在1791年建造了第一座動力織布機工廠。隨後其他紡織機器相繼發明,實現了紡織行業的機械化生產。當時紡織的動力依靠水力,這限製了工業的發展,於是蒸汽機被發明出來。

1769年,儀表修理工詹姆斯•瓦特根據前人的成果,成功發明了單向蒸汽機。

1782年,又製造出雙向蒸汽機。蒸汽機的出現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1800年,英國擁有蒸汽機321台、5210匹馬力

1825年猛增到15000台,375000馬力。

在瓦特改良蒸氣機之前,整個生產所需動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隨蒸氣機的發明和改進,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氣機發明後被機械化生產取代,把人類推向了嶄新的蒸汽時代。

運輸革新

1759年-1830年英格蘭2200英裏的運河。

1807年,英裔美國人富爾敦發明了汽船

1811年英國也開始仿製。

1765年英國開始使用鐵軌

1788年開始架設鐵橋。

1814年史蒂芬遜發明蒸汽機車

1825年於英國的第一條鐵路上試車成功。

1844年,英國鐵路已經長達2235英裏。

上述這些發明家除了富爾敦是美國人外,其他都是英國人。

3、充足的勞動力供給: 英國由於人口增加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輕勞動力,源源不斷地滿足工業革命對勞動力的需求。

從上麵可見,英國的這些工業發明大多是一線年輕工人,要是這些人仍然在土地上謀生,是不可能有機會作出發明的。有大量的脫離土地的勞動力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關鍵,而這又是人口壓力逼出來的。

法國國土麵積是英國(含愛爾蘭)的1.78倍,法國耕地麵積是英國的2.68倍,草原麵積卻隻有英國的69%。1500年英國人口隻相當於法國的25%,但是到1800年工業革命時期英國人口已經相當於法國的59%,意味著法國人均耕地是英國的1.59倍,人均草原麵積卻隻是英國的41%。那麽可以看出,當時法國耕地豐富,一方麵沒有農業革命的動力,另一方麵也意味著農民在土地上就可以謀生,沒有必要離家背井、妻離子散到城市討生活,加上法國落後的交通,農民仍被束縛於土地上。圈地運動主要是草原圈地,由於英國草原用地占農業用地的比例高,相當部分農民是依賴草原的,圈地運動可以圈走很多農民;法國耕地多,但草原用地占農業用地比例低,圈地運動圈不走多少農民。由於這些原因,法國工業化進程遠遠落後於英國,到1870年,英國隻有不到23%的勞動力還在從事農業勞動,法國的農業勞動力占勞動力總數的比重還接近50%。

雖然當時英國總人口仍然比法國要少,但是脫離土地的自由人員卻反而比法國要多,這些自由人員既是工業革命科技創新的主力,又是工業生產所需的自由勞動力。

1850年左右英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後,總人口2750萬,還有25%的農業人口,就是說農業人口還有688萬,城鎮人口2062萬。而英國在人口城鎮化過程中所需要的糧食和作為原料的農產品主要來自國外,也就是說這688萬農業人口是自給自足。供換句話說,英國的耕地可以容納688萬農業人口謀生。要是英國人口也像法國那樣從1500年到1800年隻增加1.7倍,那麽1800年英國人口隻有688萬,人均耕地反而是法國的1.49倍,即使不依賴草原也完全可以謀生,圈地運動起效不大。

法國人口到1850年隻有3560萬,比1500年增加2.23倍。要是英國人口也隻增加同樣比例的話,那麽英國人口到1850年隻有890萬,等於隻有200萬可供轉移的自由人口,隻是實際上的1/10,意味著科技創新人員也隻有實際的1/10,湧現瓦特等發明家的概率也隻有1/10。工業革命不可能發生在英國。

有人認為刺激工業革命產生的兩大最重要條件是:國際市場與資本市場。但是這兩個條件在英國工業革命產生之前,已經在荷蘭完成了。荷蘭人創造了國家,創造了股份製度,也創造了海上貿易。工業革命為什麽不發生在荷蘭而在英國呢?主要原因是荷蘭的人口太少,到1816年人口才200萬,隻有英國的1/10,如此少的人口一方麵難以湧現瓦特等發明家,一方麵荷蘭的自由勞動力難以提供廣闊的市場前景所激發的生產能量。

需要說明的是,人口因素隻是工業革命的一個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無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中國和印度當時屬於“有之未必然”,光有人口這一要素,缺乏其他要素(如文藝複興運動,資本市場,海外貿易,憲政製度);荷蘭、法國屬於“無之必不然”,雖然具備工業革命所需的其他因素,但是卻缺乏人口這一當時最重要的因素。而工業革命所需要的諸多必要條件在英國得到完美的統一,從而引發工業革命。而當時英國的蘇格蘭中部人口最為稠密,工業革命發源於蘇格蘭中部也就不足為奇了。

人口優勢除了使得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外,還使得英裔人口在此後的曆次產業革命中擔當主角。1901年設立諾貝爾獎以來,到2006年為止,美國共獲得了228次諾貝爾獎,英國獲得了75次,排在第三的德國隻有65次。而近些年諾貝爾獎得主越來越多集中到美國,美國科學家囊括2006年所有的諾貝爾化學、物理、醫學獎,隨著歐洲人口萎縮而美國人口增長,今後歐洲與美國在科技上麵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

英國工業革命給中國的啟示:

1、如果說大西洋貿易引發歐洲工業革命,那麽現在太平洋貿易將催生中國和印度的工業革命。都是受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影響,當年法國和英國的故事將在中國和印度重演。雖然印度工業化起步比中國晚,但是印度憑借比較良好的銀行製度和司法製度,尤其是因為沒有計劃生育而有比較好的人口結構,近年還有後來居上的趨勢。調整人口政策已經成了中國的當務之急。

2、在圈地運動早期,由於大量農村勞動力湧入城市,超出城市的吸收能力,出現大量無業流浪人員,威脅城市治安(現在中國廣州等地也出現類似情況),英國政府曾經處死了大批流浪的農民。但是正是因為有大量的自由人口,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最稀缺的資源。現在沿海城市一方麵抱怨農民工造成社會治安問題,但是想想看,現在沿海是利用全國的勞動力,沒有這些勞動力,沿海憑什麽發展?中國憑借全國的勞動力使得沿海完成工業化,但是今後內地工業化的時候,到哪裏去找勞動力?1980年開始獨生政策,2003年出現民工荒(還是因為亞洲金融危機推遲了民工荒出現時間),這難道是偶然?

3、英國圈地運動從土地上趕走的現有勞動力並不多,最主要是阻止了新增勞動力依附土地,因此英國工業革命的自由勞動力主要是新增加的年輕勞動力(從 18 世紀中葉開始,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裏,英國人口增長三倍,有大量的勞動力補充)。其實任何一個國家的工業化進程都是依賴農村新增加的年輕勞動力,而不是富餘的中老年勞動力。工業化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要是靠中老年勞動力的話,將他們與土地的聯係切斷,斷了他們的生活後路,這些人進城工作時間短,然後就麵臨養老、醫療等問題,談不上積累。現在中國人口學家認為中國還有富餘勞動力,以為勞動力能夠滿足中國工業化進程,但是現在農村年輕勞動力基本轉移完畢,新增加的勞動力又不夠,開始出現民工荒了。要是這個民工荒靠中老年勞動力補充的話,讓他們脫離土地,對中國今後社保是一個巨大隱患。人口結構問題使得中國工業化要麽滯後,要是走一條依賴中老年勞動力的畸形而充滿風險的道路。

4、自主創新是英國工業化的關鍵。英國人口爆炸過程中出現大量的科技和製度創新,並且大多是民間性質,大多是年輕人所為。歐洲工業化的時候,英國人口雖然沒有法國多,但是自由勞動力卻比法國多,創新人員比法國多。中國現在雖然人口13億,比美國3億人要多,但是中國大多是農民,這些人幾乎與創新無緣,中國城市人口中大多是低技術層次(18世紀第一次產業革命時期英國普通工人就足以單獨創新,但是現在麵臨的是第四次、第五次產業革命,對創新人員素質的要求大為提高),真正有條件進行高技術創新的人員遠遠比美國要少。中國需要做的是,提高全民素質,穩健地調整產業結構(要是產業結構不改變,光是靠大學擴招,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研究生連工作都找不到,更不可能有機會創新了),使更多的人進入能夠創新的階層。要給民間創新一個寬容的社會環境,鼓勵企業創新。

5、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全球市場還剛剛起步,航海貿易開辟了廣大的全球市場,英國當時利用的是境外自然資源而成為世界工廠,當時對英國來說決定經濟的是生產供給而不是本國消費,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工資水平增長不快,隻是處於李嘉圖所說的生存工資水平上,當時英國的投資者主要來自本國,這種低工資模式有利於生產供給能力的提高和本國的積累。現在決定生產的不是供給能力,而是需求的多少,消費市場是關鍵。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市場,要提高本國的消費水平,充分利用本國的市場。由於消費對經濟的影響增加,日本和東南亞的工業化過程中,工資收入增加都比較快。英國工業化雖然以低工資著稱,但是在工業化過程中人口增長三倍,英國的人均收入仍然翻了一番多。而中國工業化開始已經20多了,在人口增加非常緩慢的情況下,工資增長卻比英國當年還要慢,甚至還達不到生存工資水平,這是很不合理的。中國現在是利用本國資源而成為世界工廠,要是仍然采納低工資模式,勞動力工資太低,加上對養老的恐懼而增加積蓄,將導致本國消費的微縮,而生產的過剩必然導致產品的廉價外銷(等於是消費本國資源,進口國際汙染)。國內消費萎縮,將導致生育意願下降。並且由於中國現在資本來源於全球,勞動力收入低於資本收入,意味著經濟利潤大量流往境外。停止計劃生育,一方麵能夠改善消費結構,一方麵由於緩解養老的恐懼而增加消費信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