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海外華人生育率太低,呼籲多生育孩子(1)

(2008-03-10 14:37:14) 下一個
作者:水寒 / 中山水寒 2004-10-28 familyyi@yahoo.com

在人們印象中,中國人特別重生育,特別能繁殖,事實剛好相反。其實,生育在全人類看來都是一件神聖的事,不獨中國人特殊。事實上中國婦女生育率比歐洲婦女要低。在18世紀,中國每對夫婦平均生育6個孩子,而歐洲婦女則達到8至9個,中國人要比歐洲人少生2到3個孩子。

新加坡華人的生育率隻有1.3,比馬來人的2.4低了近半,雖然目前華人比例高達70%以上,但照這種趨勢下去,華人成為少數民族隻是遲早的事情。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時,華人人口比例約為40%,到2001年已降至25.7%,50年後馬來西亞華人將隻占總人口的7%,將從政治版圖中消失。香港生育率隻有1.0(是除了上海以外世界最低的生育率),美國和加拿大華人生育率幾乎為所有族裔最低。從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來看,華人的生育率是偏低的,生育一、兩個小孩的家庭為多,生三個孩子的家庭很少,加上單身和不育人口,生育率平均還達不到1.3。要沒有中國人目前每年的大量外移,“海外華人”將成為一個曆史名詞。

中華文化圈(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香港)生育率都非常低,可能與我們的文化不願意多生粗養有關。

華人多注重對子女的培養與教育,以應對未來挑戰,不願因“多生粗養”而承受過多經濟壓力。越來越多的各年齡段的華人,特別是年輕華人保持單身。再加上多數華人居住在城市,消費水平非常高,孩子生多了麻煩也多。這些都是華人生育率偏低的原因。

就象種糧食一樣,在土地無限時候廣種博收,也能獲得足夠的食物(七十年代以前的中國);在土地有限的時候,在貧脊土地增加肥料當然能夠增加產量,這時候減少種植株數使肥料都用到有限的幾株作物,產量反而更高(比如說1970年代的計劃生育);但當土地肥力適當,再增加肥料是不能成比例地增加產量的,有時反而影響作物的健康(獨生子女性格、心理的缺陷),產量更低,因此這時還是應該增加種植株數(多生幾個孩子)。

以墨西哥為主的拉美移民持續和大規模地擁入美國,尤其是拉美裔育齡婦女的高生育率,美國的拉美裔移民人口不斷攀升:2000年,拉美裔移民占美國總人口的12%;從2000年到2002年,拉美裔移民人數又增加了近10%;到2050年,拉美裔美國人將占美國總人口的25%。美國政要千方百計討好拉美移民,像2000年6月,美國總統克林頓表示,“我非常希望我是美國曆史上最後一位不會說西班牙語的總統。”2001年5月,布什總統在慶祝墨西哥的5月5日遊行節。今年美國大選,布什最引人注目的舉措就是在今年年初要求國會起草新移民法,給予在美國的非法移民以臨時的合法身份。

美國華人總體素質不錯,英語也比拉美移民好,但政客根本不理睬華人,因為選票有限。因此,如其鼓勵華人參政(拉美人不想參政,政客走上門來),不如鼓勵華人多生育孩子(至少達到美國平均水平,也就是每個有生育能力的家庭生育三個孩子)。有足夠數量的人口,才能形成真正的華人文化圈和政治圈,華裔孩子也才有動力學中文,否則到第三代華人後代基本就缺乏民族認同感了,但他們的種族特色又決定了他們很難融於主流政治。

我曾在北美的幾個論壇呼籲海外華人生育三個孩子,遭到一些激烈反對(主要是女性),但也有很多人同意我的觀點(有幾天我的郵箱都滿了),準備多要一、兩個孩子。在這裏我再次呼籲海外華人生育三個(至少兩個)孩子,為了家庭,為了民族,為了你所在國家(發達國家生育率都低),你有義務這麽做(發達國家生育率都低)。澳大利亞有人認為華人不願意生小孩是自私的,不願承擔養育下一代的社會義務,但又要享受社會養老福利,是在鑽澳大利亞法律空子。有人將華人的投機心理與華人喜歡逛賭場聯係在一起,並說隻要有投機性質的東西往往能在中國流行,象以前的大躍進(指望大幹快幹幾年人就可以實現共產主義),現在的傳銷。與美國選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各賭場都有中文廣告,因為華人賭博的比例高。有心理學家認為可能是中國落後了一百多年,民族心理還沒有恢複自信,由於海外華人與祖國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國內的任何思潮很容易影響海外華人(就連所謂的右派和民運都還喜歡用文革語言),縱使生活在海外,也無法恢複民族自信心。國內長期對生育的負麵宣傳,無疑也是海外華人生育率低的原因之一。

養兒防老是人類幾千年的共識,西方的養老保險不過是變相的“養兒防老”,是“養兒防老”的社會化:大家來養小孩,今後一起享受養老金。發達國家當初建立養老金製度時候生育率都很高,勞動人口多,老年人比例少,養老沒問題。就是現在,問題也才露出芽來,因為歐洲和日本雖然目前出生率都低,但隻是這一、二十年才低於2.1的世代更替水平的(低出生率後的小孩還沒有成為主體勞動力),現在的勞動人口(還是以前高出生率時候生的)仍然足以維持養老金製度,但現在的勞動人口到老時候卻不能拿回養老金,因為下一代人不夠。所以現在的勞動人口不願意繳納養老金,日本就這樣。

因為養老金的缺口,法國已經將退休年齡從65歲延遲到70歲。在2000年,法國男性的平均壽命是75.2歲,70歲退休意味著相當部分人到死也拿不到退休金,以前交納的養老金等於白交;要是在70歲以前失去工作,就沒有任何收入了。將退休年齡延長,並不一定意味著老年人仍然健康,更主要是社會養老金的承受能力降低,養老金有缺口,政府不得不延長退休年齡,是一種拒付養老金的表現之一。美國就因為養老金有缺口,以前是65歲退休,前些年延長到66歲,今年又再延長到66.5歲。日本養老金製度接近破產,連首相在內的政要都拒交養老金(因為反正等老了拿不回來),前不久日本首相訪問朝鮮被媒體認為是轉移媒體對他在養老金醜聞的指責。

事實上美國目前的人口結構談不上是真正的老年化,因為美國到現在都還有2.08的生育率,幾乎等於保持人口穩定的世代更替水平的2.1(就是平均每個婦女生育2.1個孩子,考慮不孕和單身人口存在,有生育能力的已婚夫婦生育3個孩子)。美國現在的老年化是相當於過去的高生育率來說的。

發達國家的養老金製度不過幾十年。因此不要以現在的目光看待將來,等你需要養老金時候,現在的養老製度可能已經變了。

小雅養花、釣魚、養寵物,大雅養小孩。

生命是最寶貴的,意義無窮的,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學鋼琴、遊泳、學芭蕾,也不在於遊覽了幾個名勝古跡。按照現在的生活標準的話,我們先祖五千年來根本沒有生活意義,還要小孩幹什麽?我的一個韓國女同事說她小時候不幸福,每天得學鋼琴、跳舞等,累的要死。想想我小時候玩彈弓槍比她學鋼琴快樂多了。以現在的生活條件,活著就是90%的人生價值,怎麽活隻是10%的人生價值。現在有人將這10%誇張成人生的全部價值,城市人認為農村的生活簡直不是人過的,吃上肥肉的人認為吃蔬菜的人的日子不是人過的。

住house的不一定比住apartment的快樂(美國調查發現住apartment更快樂,我以前隔壁是個老教授一輩子住公寓),開二手Honda車的不一定比開寶馬下賤。芝加哥、紐約市區上百萬隻能買一層樓,在其他地方二十多萬可以買一棟大房子了(生活質量更高)。美國年薪二十萬的人與普通人唯一差別就是打打高爾夫球(打高爾夫球真的比打網球、羽毛球要高貴嗎?打橋牌的真的比打升級、麻將的人要高雅嗎?),但他們化在工作上的時間絕對要多得多,享受生活的時間很少,他們這些人真的比三、五萬年薪的人幸福嗎?

海外華人有個心理障礙就是虛構一個“主流社會”的標準,然後作為人生的奮鬥目標。事實上絕大多數普通美國人不也就是工薪階層,生兒育女,辛辛苦苦買房,供子女讀書,再享受日常生活的平凡樂趣?習慣用叉子難道就算進入主流社會?喜歡用筷子又有什麽不好?事實上美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三萬美元,相當部份育齡婦女在家帶孩子,家庭稅前收入中位數隻有四萬美元左右,就是說有一半家庭稅前收入比這個數目要少。美國不育症夫婦占30%(經過實驗室手段,也隻有少部份能生育一個),但美國婦女平均生育率還有2.08(唯一有正常生育率的發達國家),說明一般能生育的家庭平均有三個小孩。

生兒育女是人類幾千年的主流思想,脫離這個主流思想的民族都已經滅絕了。思想可以多樣化,但不能脫離生兒育女的思想(現在不育文化、無性夫妻等很時髦、同性戀也鬧著要結婚了);科技可以不斷發展,但不能摧毀月球(俄羅斯科學家認為月球是人類多種災難的根源,多次建議摧毀月球,摧毀月球後人類舒服了,但婦女沒有月經了,人類喪失生殖能力了)。

性別歧視固然不對,但無視男女生理和心理的差別難道不是另外一種歧視嗎?性別倒換難道是對女性的尊重嗎?能夠為了不歧視,就讓羽毛球運動員去參加籃球比賽?現在是男人沒事業,女人沒家庭(連孩子都不要)。家庭是個整體,妻子多化點時間在孩子身上事實上從長遠看比丈夫對家庭貢獻更多,孩子能終生記住母親的細微的關懷(甚至告訴他們的後代),但很容易忘記父親給的幾塊錢。愛是永遠保值甚至升值的,但物質卻往往貶值。在職業場所拚搏的女性真的比多化了時間在家裏的婦女要高人一等嗎?

以前是綿製品,後麵穿的確良、尼龍衣服,但現在主流又回到改進了的綿製品衣服了。有些人因為穿上了的確良衣服就嘲笑那些穿綿製品衣服的人土氣後,有些人喝上了可樂就嘲笑喝泉水的落後。生育一直是神聖的,就因為前些年人口增加過快,人們就認為多生小孩是不光彩的事情。事實上生兒育女仍然是神聖的!沒有足夠的人口,社會就會停止發展。

中國落後不過兩百年,我們數千年文化的寶庫積累了寶貴的財富。爺爺輩說出的樸素語言可能是數千年深奧哲學的濃縮(爺爺本人也說不出道理了,隻是傳述),父輩讀了幾年書(尤其是經過前幾十年不正常教育的父輩),往往能自鳴得意地將爺爺駁得啞口無言,但說出的將被證明是繆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