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中國計劃生育政策應適可而止(1)

(2008-03-10 14:37:13) 下一個
中國計劃生育政策應適可而止(1)

作者:水寒

人類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人口總量沒有大的變化。中國夏商西周三朝,人口在1100萬到1400萬範圍內擺動,春秋時期戰國時期人口兩千萬,到清朝中期人口仍然是兩千萬。就是說這四千多年間人口總量一直在2000萬到8000萬之間波動。中國人口是在清朝中期後才呈指數增長的,到1901年,中國人口才達到黃金數量4.2億。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人口增長會減慢,甚至出現負增長。現在發達國家的人口都在減少,美國、加拿大例外(因為有移民)。我跟日本人談起中日關係,我說中國擔心日本的軍國主義。他說日本才害怕中國呢,中日友好絕對符合日本的國家利益。現在日本人口在減少,沒有擴張的必要了(本世紀初日本人口增加很快,而領土狹小,因此擴張到大陸的欲望特別強烈),今後肯定需要勞力,隻能從中國引進勞力,根本不構成對中國的威脅。台灣、新加坡、香港、韓國等亞洲地區出生率也在降低。台灣甚至考慮立法規定40歲以上的單身要多交稅(戲稱單身稅)。新加坡總理今年的新年賀詞就說希望年輕人猴年多生小孩。中國和印度還處在指數增長階段。要是隻考慮目前中國的經濟狀況和目前的生活區域的話,確實有限製人口的必要,但要是從民族長遠看,值得重新考慮目前的計劃生育政策。因為到下一代人,就算打死他,他也不想多生小孩(現在很多高學曆和高收入的人就已經沒有多生育的願望,甚至選擇獨身),人口自然會減少。而中國目前人口主要分布在東部,西部大片土地因缺水而空著。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國力的增加,將水量豐富的西藏的水(目前都流入印度和東南亞)中一部分引入黃河是完全可能的,中國有大片腹地(不過到那時可能已經用不著南水北調了)。再說,現在西方國家人口都減少,為了維持經濟增長,必將引進大量人口,這些人口從何而來?俄羅斯遠東有資源豐富的廣袤土地,但其人口卻在減少,隨著全球化的進展,何人去開發西伯利亞(現在俄羅斯對中國人湧入西北利亞就愛恨交加)?中國在人口上做好準備了沒有?隨著全球化的進展,發達國家引進人口並不象以前那樣在乎種族(事實上全世界各民族起源單一,所有男性起源3.9萬年前一個男性祖先,並不是白人一個祖先,亞洲人一個祖先,黑人一個祖先)。美國每年接受一百萬移民,90%是藍領工人,而高科技人員隻有十萬左右;還有積累的數百萬非法移民也全是藍領,現在美國總統準備將這些人合法化。今年哈薩克斯坦就已經開始從中國引進農民了。二、三十年後,俄羅斯不得不從中國移民。

邊界是暫時的,人口是長久的。當年蘇聯和日本曾想將中國東北國際化(日本曾在東北造成千裏無人區),後來沒有成功,何也?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的功勞?都不是,是張祚霖一車皮一車皮從山東和河北運逃荒人去,造成既成事實,就這麽簡單。以前對土地看的不是非常重要,中國和印度之間以前根本沒有劃分邊境(也沒有必要),現在邊境竟然成了雙邊關係的大事。以前開荒圍湖,現在竟然要退耕還林了。因此對問題要動態看,不要停留在老眼光。對中俄邊境問題要靈活看,今後在遠東生活、開發的必然是中國人而不是俄國人。俄羅斯以前有1.58億人口,現在隻有1.55億了,50年後將不到1億人口。俄國總統今後為了從中國引進人口發展經濟,將會千方百計搞好同中國關係。加拿大吸收移民是正確的,但其移民政策對中國、印度過於苛刻,中印很難大量移民到加拿大。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想去加拿大的人也會減少。到那時,加拿大想引進移民,中國人還不願意去呢。因此,加拿大應該放寬移民政策,不過加拿大確實還得考慮對新移民的吸收能力,否則經濟將被拖垮。

遊牧社會時期,需要數百裏才能養活上萬人口;農業社會隻要數十裏就行;工業社會需要土地更少。現在確實存在著人口問題,人口對環境的破壞力也確實很大,但隻是暫時的。老是將一些曆史、自然問題也歸因於人口,其實是荒謬的。比如說將黃河的問題也歸因於人口,黃河可是黃了幾千年了。要知道中國人口過去一直是幾千萬,就算這幾千萬人沒事幹,每天琢磨著破壞黃河,也沒有這個能力將黃河水弄黃。新疆古代氣候很好,婁蘭古國文明發達,現在新疆大量沙漠,缺水嚴重。有人也將這個歸於人口增多破壞環境所致。但自從1987年原婁蘭古國區域降水量年增,總不能說是環境保護的好嗎?地球大氣候的變化而已,就象冬天心情差,春天心情好一樣,人在大自然麵前其實是很渺小的。雖然現代一些人為因素造成了一些物種的消失,但大多數物種的消失是地球地質氣候的變化造成的,總不能將恐龍的滅絕也歸於人類活動吧。王力雄等人探討環境保護,是應該鼓勵的,但他們將近代人類對環境的破壞進行無限製的放大從而得出一個杞人憂天的結論。

所謂戰爭就是資料之爭,以前人口少,搶人口為奴隸;後麵搶土地。今後所謂資源之爭,主要是能源之爭,要是能源解決了,其他問題也好辦,比如說中東、新疆缺水,要是能源是免費的話,可以從大海抽水到沙漠去。現在各主要大國科學家都在研究將氫用於能源,能源將非常便宜,直接從水中獲取。就象我們現在笑古代不會用煤碳、石油一樣,後人也笑我們現在是端著金飯碗討米(從理論上看,太陽每天提供地球大量能源,地球怎麽可能缺能源?)。要是說共產主義明天能實現的化,這種能源科研突破估計在今天下午就可以了。氦-3是氦的同位素,可以和氘發生核聚變反應,聚變過程放射性小,而且反應過程易於控製,既環保又安全。但是地球上氦-3的儲量總共不超過幾百公斤。月球卻有大約5億噸氦-3,如果供人類作為替代能源使用,足以使用上千年。每年人類隻需發射2到3艘載重10噸的宇宙飛船,即可從月球上運回大量氦-3,供全人類作為替代能源使用1年,而它的運輸費用隻相當於目前核能發電的幾十分之一。如果人類目前就開始著手實施從月球開采氦-3的計劃,大約30年到40年後,人類將實現月球氦-3的實地開采並將其運回地麵。能源一解決,能養活的人口更多,到那時各國領袖的第一任務可能是防止人口減少(生育率過低已經是新加坡總理頭疼的大事)。

要是說今後從全球角度看還有人口壓力的話,主要是非洲人口過多,非洲人口將占全球人口的40%以上,但因為生活水平、教育水平落後,非洲的人口素質將長期達不到今後的生產力發展所需要的水平。向發達國家提供合格的勞動人口的是中國和印度,而不是非洲。要是說非洲實行計劃生育目前還有必要,中國是沒有必要的。中國犯不著盡減少全球人口的國際義務。沿海國家非常擔心全球氣候變暖時,俄羅斯在竊笑(氣候變暖將使俄羅斯大片凍土變成可以開發);當中國和印度在擔心人口過多時,加拿大在竊笑(加拿大將有高素質的移民來源)。

印度人自豪地說他們雖然在近幾十年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一些挫折,但沒有犯根本的錯誤,既沒有犯俄羅斯經濟的休克療法的錯誤,也沒有犯中國計劃生育的錯誤。印度當時人口壓力也很大,但現在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近年到達8%的增長率,僅次於中國,但其經濟結構比中國合理,印度企業全球競爭力比中國企業強),人口壓力並不大,避免了中國今後的老年化問題,印度的後勁可能比中國要足。

中國民政部長李學舉說:我國年齡結構轉老不到二十年時間。發達國家在進入老年型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在5000-10000美元左右,而我國目前尚不足1000美元。因此我國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國家。

為了經濟快速成長所付出的代價之一,是無法妥善兼顧家庭生活,使新一代的個人主義想法占據生活舞台,而家庭成員之間分享與扶持的空間日漸狹隘。社會發展所造成的高消費導致人們負擔過重,而社會保障體製的完善使個人不太擔心養老的問題,多數父母工作忙碌,從而沒有多生育小孩的願望,新一代觀念在改變,保持單身、遲婚、少生育或不生育的人越來越多。另一方麵男性的生育能力減低(幾十年來男性精子數量已經減少了50%)。根據資料,北京市的總和生育率由1989年的1.305降到2000年的0.686,生育水平之低,僅次於上海。上海的生育率早已進入低水平。專家公布“2003年上海市18至30歲年輕人生育意願調查結果”時稱,受調查者打算生育孩子的平均數為1.10,1983年進行調查時,人們的生育意願是2.04個孩子(這個時候就已經沒有必要進行計劃生育了!)。這個數字20年來正在遞減。上海目前是中國所有省、市、自治區中,出生率最低的地方,2002年隻有5.41%,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是負0.54%,連續十年負增長。而遼寧大連市去年的總和生育率僅為0.74,創曆史最低水平,也首次出現人口負增長。此外,廣州也宣布進入低生育水平時期,去年出生率隻有8.24%,而中國2003年全國出生率也隻有13.37%。根據中國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目前的總和生育率隻有1.22,比世界2.1的人口替代水平更低。專家估計,即使是次普查有漏報的現象,總和生育率也不高於1.8。每個婦女平均要生育2.5個小孩才能維持人口穩定。計劃生育的慣性作用,中國生育率將長期保持低水平,專家預計中國以後再也達不到14.8億人口。以後人口將逐漸減少。

中國城市和沿海農村想生育兩個以上的人微乎其微。我有幾個在農村的親戚按政策本來可以生二胎,怎麽也不準備要二胎了,其父母想方設法勸他們,也沒有成功。可見這二十年的生育觀念變化很大。上海等城市每年有大量的從外地的移民,但其人口仍然負增長。從電話中得知現在農村小學教育很成問題。以前每個村都有小學(每年級有二十個學生),但由於低生育率所造成的學生人數減少,絕大部分小學停辦小學,這些孩子不得不走路到其他村上學(而這些小學往往沒有住宿條件),至少四、五裏路,多的十幾裏路。由於小孩太小,有些家長隻好等小孩八歲再開始讀小學一年級。加上教育的不合理收費,家長教育成本很高,因此讀高中的比例反而比八、九十年代更低,大多數初中畢業後就不再讀書了。而廣大農村青年正是中國的未來的主體呀。

現在是中國最後想多生小孩的一代(但生育願望也不到2個,即使停止計劃生育也不足以維持人口穩定),現在進行計劃生育減輕現在政府和年輕父母的壓力,其實是將這些壓力轉移到未來政府和子孫。是寅吃卯糧、寅吃辰糧,是嚴重“透支”!我自己以前就幹過傻事,因為擔心培養細胞太多,減少血清濃度來抑製細胞增長速度,經過這麽一折騰,這些細胞再也長不好了。自然規律(包括人口增長)還是不要過度人為幹擾,中國人口估計以後也難以保持增長了。非常滑稽的是,現在受到嘲笑的“超生遊擊隊”將占今後勞動人口的很大部分,嘲笑者竟然要靠被受嘲笑者養老!因為“超生”所導致的巨額罰款和戶口問題,這些“超生”人口剛出生就麵臨生存危機和教育危機,他們的素質受到了很大影響。而經濟條件好,教育水平高的人群確缺乏生育願望。

現在計劃生育再不停止,以後社會問題將很大。還不計算獨生子女因為“眾星捧月”效應培養出來的孤傲、狂妄、自私性格給社會帶來的損失。現在發達國家麵臨的老年化問題是自然形成的,容易解決,中國是強製進行的,今後問題更大,誰來養活龐大的老年人口?有人說現在存錢,今後自己養活,但存的錢不過是廢紙一張,今後誰來將這些廢紙換成財富?有人說以後有退休金,但退休金也需要年輕勞動人口提供。表麵上看,未來一對獨生子女夫婦要養活七口人(假設拋棄雙方祖父母,隻養活雙方父母和自己以及獨子的話),事實上遠不止七口人!因為還有一些沒有小孩的老人也得由社會供養,還是得通過增加稅收到全部年輕人身上,間接還是年輕勞動人口養。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養活”的代價將會越來越高(包括醫療水平在內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從國家角度看,老年人口比例不能太大。我們這個群體今後需要下一代養活,一旦下一代人口太少,我們這一群體所持的社會股票就會貶值,甚至成為費紙。比如說,本來100個年輕人養活20個老年人應該沒有問題,但今後是20個年輕人養活100個老年人,就算這100個老年人存了一大筆錢,但需要這些年輕人才能轉化成消費用品,還是要靠這20個年輕人的勞動。這100個老年人能存可供今後消費的東西其實是很少的,比如說現在化了上千元買個電視,幾十年後價值不到十元。就算買大米等日用品,幾十年也變質了,也不值錢了。總之是需要這些年輕人來養。

中國目前60歲以上的老人總共有1億4000萬人左右,到了2020年將增加到2億4000萬人,到2050年則增加到4億3600萬人左右(其時總人口不到15億,而養老的負擔增加了3倍!)。在21世紀上半葉後30年的老齡化壓力之下,將會給現在的獨生子女增加過多的壓力,使他們不得不步履沉重地度過自己的成年(養育下一代的願望和能力大大降低)。

因為社會承擔了很大部分供養老年人的責任,個人少了後顧之憂,現在有人不願生育小孩了。要是大多數人都這樣的話,其實是種自私的表現,一方麵不想承擔撫育小孩的責任,一方麵又想將現在的財富長期保值甚至升值(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他們其實是在剝削別人的下一代。從個人角度看這種投機取巧的做法可以實現,但從社會角度出發卻是危險的。要是現在放鬆計劃生育,所增加的新生人口今後不光是養活他們自己的父母,也是養活其父母的同齡人。因此放鬆計劃生育所造成的暫時社會壓力也應該由全社會分擔,而不是單由父母承受,現在不付出,怎麽指望將來退休金保值/升值。就算你沒有小孩,但你為整個社會付出了稅,其中額外增加的部分用於撫育、培養小孩,等於與作父母的一起共同承擔了撫養小孩的義務,當然可以光明正大地以父輩的身份享受養老金。合理數量的高素質的下一代才有能力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全社會生活水平,也就是將我們現在的投資升值,我們老年有比較高的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但要是整個社會付出的太少的話,今後問題可大了。

現在中國能成為世界工廠,是因為中國有大量廉價的勞動力,應該歸功於六、七十年代的人口高峰。等這個人口高峰一過,要是中國在創新力方麵沒有突破的話(今年排名還落後了11位),今後用什麽強國,靠一些七老八十的人?

人類社會能夠存在,是因為子孫世代相繼,生命要延續。古人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中國曆史上一直維持在幾千萬人口,“無後”所以"為大"者意義在此。孔門的孝的意蘊是豐富的。過去因為隻有兒子才承擔養老的義務,“後”通常指兒子;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後”當然包括男女。並且遺傳學父母各為子女提供23條染色體組成23對。男性的Y染色體是來自父親,這是父係遺傳,姓氏的依據。但最近科研發現,人類線粒體都來自於母親,也就是說由母親傳給她的女兒,女兒再傳給女兒,所有傳給兒子的線粒體都及身而沒,不能再向下傳遞。這就叫母係遺傳。線粒體是最大的細胞器,被稱為“細胞的發電機”,為細胞提供能量,控製人的壽命,它能自行分裂,含有自己的DNA。線粒體在遺傳上具有相對獨立性,也就是說,下一代的線粒體DNA一般僅來自母體,基本不受父體影響。隻要在某個家族的一代人中沒有生出一個女兒來,那麽該家族的線粒體就此消失,再也不可能出現;而隻要在某個家族的一代人中沒有生出一個兒子來,那麽該家族的Y染色體就此消失,再也不可能出現。因此從遺傳學角度看,“後”也應該指男女。從全社會角度看,將我們這一代人視為一個群體,下一代視為一個群體,難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正確嗎?古代所崇尚的仁、義、禮、智、信,在文革遭到大力批判,不也是現在夢寐以求的目標嗎。對幾千年形成的一些信仰不能因為短時的迷茫便全加以拋棄。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是家庭,也就是社會以家庭為本。牢固穩定的家庭會造就牢固和富有凝聚力的社會。成家、生育是重要的人生目標,為了社會的正常發展,應該回歸家庭這個社會基本單位,重新經營親家庭,重倫理的社會價值觀。

法國人一直認為法語是最優秀的語言。法國人瞧不起英語,更何況西班牙語了。曾被人瞧不起西班牙語現在比法語風光多了。現在學/說法語的越來越少,學/說西班牙語的人越來越多,在美國尤其如此,法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加拿大也一樣。法語衰敗和西班牙語的興起其實就是人口的變化所致。墨西哥等西班牙語的國家的人四個、五個地生,法語再優秀也比不過西班牙語。現在有人在討論漢語、英文的優越性,事實上一點意義也沒有,最終很大程度還是決定於人口。

請看2004年6月份《北京文學》上的《老年悲歌》一文所反映的現狀吧。《北京文學·精彩閱讀》今年第六期所刊《老年悲歌--來自老父母的生存報告》一文,發表後,引起了眾多讀者的共鳴。文章簡單提要:一個風燭殘年的獨居老人,年老力衰,不能下樓購買食品,不得已隻能將每天三餐,減為一餐,生命在苟延殘喘;另一個氣若遊絲的垂暮老人,因子女不能常回家看看,也不常打電話問問,以至死後屍體腐敗臭擾鄰居、、、這些人中有工人、農民、普通市民包括退休教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