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中國計劃生育政策應適可而止(2)

(2008-03-10 14:37:12) 下一個
用數字駁“中國人口問題真相”
作者:水寒

要點:
1、人口成長S形變化,四前多年的低水平平穩期,兩百多年的急劇上升期,現在處在人口由增長向減少的過渡階段。人口一直是問題,以前和將來是人口不夠的問題,隻有這中間兩百多年是人口過多的問題。
2、以目前的生育能力計算,能夠保證與現有人口持平的生育率應為每位婦女生育2.1個孩子, 考慮到單身人口的存在,每位已婚婦女應該生育2.5個小孩。
3、席卷全球“精子危機”已然來臨,與1940年相比,今天全世界男子的精子密度下降了一半,平均每年下降1%;除了精子數下降,活動精子的比例和正常形態精子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分別為每年下降0.6%和0.5%)。如果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鍾南山院士悲觀地推測50年後人的生育能力就喪失了。女性的生育能力也在降低。這除了部分是環境汙染所致外,更主要是因為工業化所引起的生活習慣的改變。因此考慮到生育能力的下降,即使每個有生育能力的婦女生育3個都不足以彌補人口的減少。
4、中國目前60歲以上的老人總共有1.4億左右,到了2020年將增加到2.4億人,到2050年則增加到4.4億人左右(其時總人口不到15億,老年人口增加3倍,勞動人口又明顯減少,人均養老的負擔增加了5、6倍!)。
5、目前國家隻承擔城市人口的退休工資,隻有幾千萬人口的養老問題(並且以龐大的勞動人口為後盾),今後4.4億老年人都得靠國家承擔養老,而此時勞動人口數量明顯減少。總理怎麽當?勞動人口得交80%以上的稅?80歲以上才能拿退休金?
6、隨著,種子、肥料等科技的進步,養活人口所需耕地和勞動力將減少,工業化將吸收70-80%的農村人口,2020年以後人與自然的矛盾將不是加重而是緩解。
7、今後商品中單純的與自然環境直接相關的產品的比例將不斷下降,而人力資源產品比例將不斷增加(比如電腦硬件可能會是免費的,公司靠軟件賺錢;藥品中原料成本將很低,成本高的是智力成本)。人力資源將成為最主要資源。
8、西方國家以及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人口都在減少,今後一百年歐洲和日本人口將減少一半;俄羅斯人口將從現在的1.5億(以前是1.58億)減少到五十年後的不足1億。海外華人生育率偏低。今後爭奪移民將比現在爭奪能源更為激烈。
9、以樂觀的數據(生育率1.7)估算,一百年後中國隻有七億多人口;以1997年國家計生委的調查的1.35~1.38生育率估算,一百年後中國隻有四億左右人口。
10、中國已經吃了一個200年前的老馬(馬克思)的虧了,還需要再吃另一個200多年前的老馬(馬爾薩斯悲觀人口理論是計劃生育政策的主要依據)的虧嗎?

最近沙林寫了一篇“中國人口問題真相”,在網上影響很大。但細細看完該文,該文如其說是“真相”,不如說是“假象”。采用的都是不具有代表性的個例;用的都是感性的詞語,眼光和知識非常局限,對宏觀人口史和人類的生育知識一無所知,以微觀人口個例推導出一個所謂的中國人口問題“真相”;對國家權威部門和學術機構所作的統計數據無理由地加以否定,感性地推測中國突破15億了;愚蠢地將生產力增加所造成的農村剩餘勞動人口增加歸因於環境惡化造成耕地減少。言詞中透著濃烈的但無知的城市優越感。雖然一個傻子提出的問題三個學者也難以回答,“真相”不值得一駁,但我考慮到該文誤導性很強,看完後有種如刺在喉的感覺,不吐不快。

一、人口增長的S曲線
人口增長呈長S形,在中國夏商西周三朝,中國人口在1100萬到1400萬範圍內擺動,春秋戰國時期人口兩千萬,到清朝中期公元1714年人口仍然是兩千多萬。就是說這四千多年間人口總量一直在1000萬到6000萬之間波動。(請參看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支持的網站:http://agri-history.ihns.ac.cn/history/renkoubiao.htm)。比如說西晉時經過八王之亂後人口減少五分之四。天府之國的四川曾為人口大省,但經過張獻忠之亂後人口驟減(隻剩下10%左右),田土荒曠,竟然需要從湖廣地區移民。這樣大的人口變化曆史上出現好幾次。中國以前兩萬多個姓氏、無數個民族,但90%以上的姓氏和民族都已經陸續滅絕,現在各位的祖上大多都幾度出現過“子姓幾盡,不絕若線”的風險,可見樸素的養兒防老的“傳香火”信仰對漢民族的延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曆史上長期沒有社會保障製度,“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客觀上對社會穩定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直到清代中葉的18世紀以後,中國人口數量才發生前所未有的迅猛攀升,18世紀中期即盛清乾隆時代,中國人口數量突然猛增到1億以上。而在其後至今不過200多年間,中國人口數量竟暴增了10餘倍,從而達到今日的驚人規模。從世界範圍看,1776年世界人口約7.5億,到1976年約為41億。即在200年左右增長約6倍,同200年間中國人口的增長幅度差不多。人口問題一下子成為全球問題之首了。在人口急劇增長的初期,英國政治經濟學家馬爾薩斯1789年就以假名發表了他那令人沮喪的名作《人口論》,預言了人類前景灰暗的未來:我們的人口將不斷增長,一直達到人類食物供應的極限為止,貧窮和饑荒將是人類社會永遠驅趕不去的陰霾。這個兩百年前的理論仍然很有市場,我國計劃生育的理論依據就是馬爾薩斯理論的變種。

在資本主義弊端還剛開始出現時,馬克思寫出了《資本論》;在人口危機剛開始時,馬爾薩斯寫了《人口論》。兩種理論時間相差不了多少,在理論的創始國都沒有市場,但都被一、兩百年後的中國采納了。不知是因為我們有海納百川的胸懷,還是是對我們智慧的嘲笑。

二、發達國家人口減少、海外華人生育率尤其偏低
世界人口自1798年馬爾薩斯人口悲觀論出現以來,特別是二戰以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時期,人口悲觀論就沒有停止過。當發展中國家人口處在人口增長高峰的時候,美國人口生態學家保羅.埃裏奇(Paul.R.Ehrlich)於1968年出版了其轟動一時的《人口爆炸》(Population Bomb)。埃裏奇認為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長(主要是發展中國家)與過剩已經超過了地球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正威脅著整個人類的生存,並預言1970~1985年期間世界將會發生大規模的饑荒和災難。1972年羅馬俱樂部出版的《增長的極限》同樣彌漫著悲觀論。20多年過去了,悲觀論者的預言並沒有出現,而世界人口卻已經由埃裏奇著文時的35億左右跨過60億大關。1999年當我們迎來60億世界人口日和國際老人年的時候,另一種具有諷刺意義的悲觀情緒出現了。據英國《觀察家報》報道,即使世界上第60億個人出生了,那也該是拋棄世界人口過剩的恐懼症的時候了。日本厚生省的報告憂慮地說,到下一個千年結束時,東京就將成為一座被廢棄的城市,日本將空空蕩蕩。據聯合國預測,到2100年,歐洲和日本的人口將減少一半。對生育率水平低下的發達國家來說,出生率不足的含義就像人口爆炸那樣意義深遠。雖然發展中國家的人口依然在增長,但已大大地放慢了步伐,致使聯合國的預言家們不斷地調低預測方案。世界人口數量的長幅以及未來的規模並沒有人口悲觀論者所預言的那樣前景黯淡。

如果反觀中國人口的情況,許多事實更是耐人尋味的。早在新中國誕生前夕,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就散布過許多悲觀的言論,他認為:"中國人口在十八、十九兩個世紀裏增加了一倍,因此使土地受到了不堪負擔的壓力。人民的吃飯問題是每個中國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個問題。一直到現在沒有一個政府使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毛澤東主席在其《論唯心史觀的破產》一文中,批駁了這一謬論,提出了解決中國人口問題的"革命加生產"的論斷。事實證明了毛澤東這一論斷。到了改革開放的年代,中國人口已由解放初期的5億左右增長到10億、再增長到超過12億,但是今天我們感到的是貧困減少了,生活富裕了,而這一切都是改革和發展經濟的結果。
以上兩段選引自《人口研究》2000年第2期,可直接閱讀全文:
http://jsw.bjchy.gov.cn/popread/popread845.htm

2003美國《科學》周刊上刊登了奧地利實用體係國際研究所的布裏安·奧尼爾得研究成果,奧尼爾認為奧地利實用體係國際研究所的布裏安·奧尼爾認為,2000年是歐洲人口增長的轉折點。當時歐盟15國的人口總數是大約3.75億,但小孩數量下跌到新低,少於成年人,換句話說,未來的父母總數將少於現有的父母總數。年齡結構影響著人口數量,因為它決定著未來成年人的數量。在人口死亡率和每年移民數量保持不變的假定條件下,如果現有每個婦女大約1.5個孩子的生育率持續到2020年,一百年後歐洲人口將減少8800萬。婦女生育年齡的增高是其中主要因素之一。教育和工作等需求鼓勵婦女晚育。在上個世紀,婦女生育第一個孩子的平均年齡已經從20歲出頭提高到將近30歲,現在仍繼續提高。單以年齡因素考慮,將會導致一百年後歐洲人口數量減少5500萬。二者之和是1.43億!這還不包括因為生育能力降低所導致的人口減少。

人口專家指出,能夠保證與現有人口持平的生育率應為每位婦女生育2.1個孩子。而在歐洲,婦女平均生育率隻有1.47。其中,意大利和西班牙最低,僅為1.2,德國、奧地利和希臘為1.3,英國和法國稍好些,但也分別隻有1.6和1.9。要是情況不惡化的話(好轉的可能性低),德國人口在今後五十年內將會比目前的8200萬人縮減四分之一;俄羅斯人口在今後五十年內將會比目前的1.5億了(以前有1.58億)縮減三分之一以上,50年後將不到1億人口。日本婦女的平均生育數已從1970年代中期的2.0個,降到1992年的1.5個,在2001年更是下降到1.33。新加坡2002年每名已婚婦女隻生1.4個嬰兒,在不計算移民人數的情況下,其人口將會在50年內下降15%,從現今的320萬人下降至270萬人。到了2030年,新加坡就將會是個名副其實的“衰老社會”,每5人中就有一人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新加坡華人的生育率卻隻有1.3,比馬來人的2.4低了近半。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時,華人人口比例約為40%,到2001年已降至25.7%,預測到2021年將降至21.3%。加拿大的生育率幾乎高於美國之外的其他所有發達國家。在1999年,加國的生育率為1.52,為有紀錄以來的最低點。發達國家中唯一有比較正常的生育率是美國,1999年美國的生育率還保持在2.08。除了傳統的生育大戶西班牙後裔外,美國的其他白人生育率也保持在較高水平。許多為全心全意照顧孩子而幹脆辭職的女性(至少35歲以上)認為,自己作出了正確的選擇,並將此稱為是“偉大的婦女解放運動”。美國和加拿大華人生育率似乎為所有族裔最低。從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來看,華人的生育率是偏低的,生育一、兩個小孩的家庭為多,生三個孩子的家庭很少。
  經濟結構的改變、城市化進程、家庭收入、生育觀念的變化、女性進入職業場所、教育水平提高、教育周期的延長、節育以及婚姻觀念的改變,都是導致不願生育的原因。同樣這些因素也導致晚育婦女的增加,1990到1999年這9年間美國孕婦高血壓綜合症增加40%,孕高症不僅僅是孕產婦及胎兒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且還影響產婦及其兒女的今後健康。婦女的最佳生育年齡是非常有限的,並且由於卵巢、子宮疾病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不孕症的發生率顯著增加。現實生活中往往出現“有生育能力時候沒有生育時間,有生育時間時沒有生育能力”的怪圈。

華人多注重對子女的培養與教育,以應對未來挑戰,不願因“多生粗養”而承受過多經濟壓力。越來越多的各年齡段的華人,特別是年輕華人保持單身。再加上多數華人居住在城市,消費水平非常高,孩子生多了麻煩也多。這些都是華人生育率偏低的原因。

長期的低生育率,已經給歐洲帶來許多問題。一是城鎮逐漸萎縮。由於人口的減少,許多城鎮和鄉村正在萎縮,一些甚至消失。二是公共設施維護不足。人口的減少,意味著納稅人數的下降,各級政府稅收明顯減少。歐洲許多城市已經無法依靠政府的力量維護道路、電話線、下水管道等公共基礎設施。三是出現大量空房。歐洲生育率的下降,造成一些城市的房子無人居住。四是競爭力削弱。歐洲人口老化問題將會日益突出。人口老化,年輕人不足,經濟將會呈現乏力。而歐洲的主要貿易夥伴美國,則因其較高的出生率而使經濟充滿活力。

人口增長速度減緩,通常意味著經濟增長速度的減慢。低生育率意味著移民將成為人口增長的主要來源。美國將墨西哥非法的數百萬移民合法化、俄羅斯將中國在遠東的數百萬移民合法化可能將成為今後爭奪移民的序幕。從移民來源來看,目前仍然在急劇增加的非洲人口在近期內難以到達西方現代企業的素質要求,中國和印度才是西方國家的主要移民來源。但印度人口能夠自給就不錯了,中國自給都不夠。

三、席卷全球“精子危機”已然來臨
與1940年相比,今天全世界男子的精子密度下降了一半,平均每年下降1%;幾十年之後,人類甚至可能會出現“無精危機”。美國的一位化學教授甚至預言,到2040年,美國將有一半的男人沒有生育能力。除了精子數下降,活動精子的比例和正常形態精子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分別為每年下降0.6%和0.5%)。如果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鍾南山院士悲觀地推測50年後人的生育能力就喪失了。女性的生育能力也在降低,隻是目前還沒有男性生育能力下降的那麽驚人。這除了少部分是環境汙染所致外,更主要是因為工業化所引起的生活習慣的改變(比如電器輻射)、精神壓力增加。因此不能將生育能力的降低歸因於人口增加所造成的環境惡化。

四、計劃生育對中國的人口的影響
中國人口問題隻是這兩百年的事情。這兩百年中國的生育情況如下:
中國婦女已婚總和生育率(TMFR)
1700-1890年清室貴族 5.3
1774-1873年遼寧道義屯 6.3
1929-1931年22省農村 6.2
1914-1930年出生中國婦女 6.7
1940-1949年結婚的中國農村婦女 6.17
1950-1957年中國農村婦女 6.25
1962-1971年中國農村婦女 6.57
可見70年代初期中國人口持續的高生育率和強勁的人口增長勢頭確實到了非控製不可的時候,那時適當降低生育率,控製人口數量是有必要的。事實證明70年代實施的比較寬鬆的計劃生育工程是卓有成效的:人口生育率和出生率急劇下降,1971-1981年,中國育齡婦女一生估計生育孩子個數的總和生育率由5.4下降到2.72。

從70年代起中國人感到了人口數量的"包袱"之後,似乎一直沒有擺脫這種陰影,似乎一直存在一種對中國人口數量悲觀的傾向。1981年的2.72的生育率已經是比較理想的生育率了。但在隨後的二十年采取更加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一對夫婦隻能生一個孩子(考慮農村的勞動強度以及沒有養老保障,農村頭胎是女孩的可以生二胎)。進入90年代中期,中國人口總和生育率(TFR)已被控製到了更替水平(2.1)以下。1995年國家統計局1%人口抽樣調查TFR為1.46,1997年國家計生委的調查則為1.35~1.38。如此低的生育水平令許多學者不敢相信,因此做了調整,認為當前的生育水平大致是1.7~1.8。無論是國家有關部門的數據,還是調整的數據,都說明我國人口生育率到了相當低的水平,已接近目前發達國家的水平。顯然這與20多年前的高生育率高增長截然不同,發生了質的根本性的變化。中國人口目前是低生育率、低慣性增長和老齡化加速的時代。我們必須走出人口數量的陷阱。

即使不實行計劃生育,人口老化都是不可避免,計劃生育更是加速了老年化進程。因此,當我們看到總和生育率均在1.5之下, 那我們不應當再把它看成是成績,而是一種擔憂,一種問題。中國隻用了近1/4個世紀就完成了西方發達國家花費1個世紀甚至更長時間才完成的人口轉變,這不是榮譽而是中國的悲哀!

以目前的生育能力計算,能夠保證與現有人口持平的生育率應為每位婦女生育2.1個孩子,考慮到單身人口的存在,每位已婚婦女應該生育2.5個小孩。要是考慮到生育能力的下降,即使每個有生育能力的婦女生育3個都不足以彌補人口的減少。因此現在的計劃生育政策應該改為:鼓勵生育2、3個,默許4個,禁止5個,不提倡晚婚。但問題是現在農村的平均生育願望達不到3個,上海市人們的平均生育意願1983年就隻是2.04個孩子了。經濟結構的改變、教育周期的延長,晚婚不可避免。

讓人念念不忘的農村情況會如何呢?從世界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曆程來看,城市化水平一般達到70%到80%左右,今後中國農民在社會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就是20%到30%的樣子。在10餘年的時間內,城鎮已接納了大約1.5億的農村人口。目前,我國每3個產業工人中,就有2個來自農村。今後數年農民工將達到3億。這意味著什麽?9億農民中除去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口,生育人口不過三、四億,這三億農民工基本都是生育年齡的農民,就是說生育年齡的農民大多進城了。他們的住房條件(夫婦大多分居)等生活條件較差,工資水平比較低,而又麵臨與城市人口一樣的消費水平,他們又沒有完善的社會保障,大多數連產假都沒有。他們的生育願望事實上比城市人口更低。

以樂觀的數據(生育率1.7)估算,一百年後中國隻有七億多人口;以1997年國家計生委的調查的1.35~1.38生育率估算,一百年後中國隻有四億左右人口。

計劃生育所進行的大量負麵宣傳將長期影響中國民眾的生育願望。八十年代以後的嚴格的計劃生育事實上是對民族的閹割!

五、計劃生育對中國長遠的影響
中國目前60歲以上的老人總共有1.4億左右,到了2020年將增加到2.4億人,到2050年則增加到4.4億人左右(其時總人口不到15億,老年人口增加3倍,勞動人口又明顯減少,人均養老的負擔增加了5、6倍!)。目前國家隻承擔城市人口的退休工資,隻有幾千萬人口的養老問題(並且以龐大的勞動人口為後盾),今後勞動人口數量明顯減少,而此時4.4億老年人都得靠國家承擔養老,國胡以相恤?總理怎麽當?勞動人口得交80%以上的稅?現在進行計劃生育減輕現在政府和年輕父母的壓力,其實是將這些壓力轉移到未來政府和子孫。是寅吃卯糧、寅吃辰糧,是嚴重“透支” ,是以斷子絕孫為代價的!

今後中國社會保障麵臨巨大的壓力,可能影響社會穩定。西漢賈誼在論積貯疏中就提出一旦社會保障出現問題,“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政治未畢通也”。西漢時期“有勇力者”才有能力“衡擊”,現在不一樣了,弱勢群體一樣能對社會穩定造成破壞作用:石家莊殘疾人連炸三樓;馬加爵連殺四人……。今後老年弱勢群體要是不能得到適當的安置,對社會穩定的破壞力不容小看。

中國自五十年代開始實行中國曆史上最為明顯的種族隔離製度,剝奪了農民的發展權和遷徙權,將農民變為農奴。計劃生育對城市人口的影響更為明顯,城市生育率接近1.0,農村還在1.6以上。可能造化是公平的,城市人口以價格剪刀差等手段剝削了農民幾十年,農民的損失通過相對增加子孫數量來彌補,算是一種公平的補償。有些人假定目不識丁的農民後代要比城市人口後代素質要差,這事實上是沒有根據的。人類數百萬年的進化史,就能被這幾代人所改變?中國曆史上早就有“富不過三代,貴不過五代”的說法。經過三、五代的遺傳物質的重新排列,教授的後代與農民的後代在遺傳素質上是沒有差別的。

“養兒防老”對中華民族的繁衍起著非常重要的曆史作用,現在養老逐漸社會化,個人退休金與自己撫養子女的付出脫勾,多生育子女單純成了一種負擔。“養兒防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香火”的傳統觀念經不住經濟結構改變的衝擊,這些曾經起過重要曆史作用的樸素而深奧的思想現在竟然成為被嘲笑的對象,事實上我們都是這些樸素思想的受益者。古代所崇尚的仁、義、禮、智、信,在文革遭到大力批判,不也是現在夢寐以求的目標嗎?中國曆史上的“厚去薄來”的“朝供”外交關係對維持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穩定關係非常有效,現在美國外交官正在研究學習。因此對幾千年形成的一些信仰不能因為短時的迷茫便全加以拋棄。事實上這些信仰可能有著非常深厚的內涵。比如說從全社會角度看,將我們這一代人視為一個群體,下一代視為一個群體,難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正確嗎?下一代人口過少,我們怎麽能拿到全額的退休金?美國現在就考慮將拿退休金的年齡從65歲延遲到70歲。中國以後80歲以上才能拿退休金?

人口的穩定對經濟的繁榮至關重要,這也是美國目前擁有的最大優勢。計劃生育再不停止,中華中興隻能是句空話。

六、人口與自然的關係
遊牧社會時期,需要數百裏才能養活上萬人口;農業社會隻要數十裏就行;工業社會需要土地更少。隨著,種子、肥料等科技的進步,養活人口所需耕地將減少,工業化將吸收70-80%的農村人口,農村人口的減少必然導致環境的好轉,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圍湖、開荒造田,現在開始退耕還湖、退耕還林了。2020年以後人與自然的矛盾將不是加重而是緩解。經濟學兼人口學家朱利安.西蒙在他撰寫的《人類的狀況》一書中認為,到2020年,人類的生存條件在所有物質領域都將得到極大的改善,但是他們還會繼續抱怨,說一切都一天不如一天。到2020年,整個世界還會像現在這樣憂心忡忡。朱利安.西蒙在他的書中引用了這樣一句古老的諺語:“沒吃的愁,吃的多了更愁。”

七、人力資源將是今後最寶貴的資源
目前最缺乏的資源是能源,要是能源解決了,其他問題也好辦,比如說中東、新疆缺水,要是能源是免費的話,可以從大海抽水到沙漠去。能源也是肥料生產的製約因素。現在各主要大國科學家都在研究將氫用於能源,能源將非常便宜,直接從水中獲取。就象我們現在笑古代不會用煤碳、石油一樣,後人也笑我們現在是端著金飯碗討米(從理論上看,太陽每天提供地球大量能源,地球怎麽可能缺能源?)。氦-3是氦的同位素,可以和氘發生核聚變反應,聚變過程放射性小,而且反應過程易於控製,既環保又安全。但是地球上氦-3的儲量總共不超過幾百公斤。月球卻有大約5億噸氦-3,如果供人類作為替代能源使用,足以使用上千年。每年人類隻需發射2到3艘載重10噸的宇宙飛船,即可從月球上運回大量氦-3,供全人類作為替代能源使用1年,而它的運輸費用隻相當於目前核能發電的幾十分之一。如果人類目前就開始著手實施從月球開采氦-3的計劃,大約30年到40年後,人類將實現月球氦-3的實地開采並將其運回地麵。能源一解決,人力資源將成為各國爭奪的對象。

今後商品中單純的與自然環境直接相關的產品的比例將不斷下降,而人力資源產品比例將不斷增加(比如電腦硬件可能會是免費的,公司靠軟件賺錢;藥品中原料成本將很低,成本高的是智力成本)。人力資源將成為最主要資源。出生率下降以及人口平均年齡提高將加重各國社會保障體係的負擔並導致生產力下降。為了緩解這種壓力,今後爭奪移民將比現在爭奪能源更為激烈。

事實上比馬爾薩斯早兩千多年的中國戰國時期政治學家韓非子就有計劃生育的思想,他曾指出:人有五子,子又有五子;則大父(即爺輩)未死,而有二十五孫。結果是"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要是當時也實行計劃生育的話,中華民族早就滅絕了。

中國已經吃了一個200年前的老馬(馬克思)的虧了,還需要再吃另一個200多年前的老馬(馬爾薩斯悲觀人口理論是計劃生育政策的主要依據)的虧嗎?

該文是我的“中國計劃生育政策應適可而止”(已經送交全國人大和政協)一文的續文.

中國計劃生育政策應適可而止
http://www.creaders.org/articleReader.php?idx=72187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415598&typeid=17
http://www.creaders.org/forums/politics/messages/529996.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