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吾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誰是64的“吾”

(2009-06-03 10:07:53) 下一個



吾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誰是64的“吾”

揮一揮手寫一個妙文《吾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談談政治的道義》,在裏麵他說:

“六四對於參與者尤其是舉事者,都是驚心動魄終生難忘的事件,因為他們站在了曆史的尖峰上,人生難得有這樣的機會可以幸逢盛舉。
然而,死了人,六四遭鎮壓。中共的責任自不必說,學運領袖們有責任嗎?
曆史上有名的“吾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完全可以適用於學運領袖們。他們負有道義上的責任,可以這樣說,這份責任的重量,不會亞於壓在中共肩上的分量。雖然永遠沒有人會因此發難與他們。捫心自問,深夜時光,良心會敲門。”

我不知道啥是“曆史的尖峰”。我就不說揮一揮手說64是“盛舉”啦。

我也不說揮一揮手說學運領袖們對死人有責任,而且還不會亞於壓在中共肩上的分量。“不會亞於”就是大於或者等於嘛,直接說大於或者等於就行了嘛,何必偏要說“不會亞於”。

我替揮一揮手說了吧:

然而,死了人,六四遭鎮壓。中共的責任自不必說,學運領袖們有責任嗎?
曆史上有名的“吾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完全可以適用於學運領袖們。他們負有道義上的責任,可以這樣說,這份責任的重量,隻會大於或者等於壓在中共肩上的分量。

這裏我打算說的是揮一揮手用的曆史上有名的“吾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

按照揮一揮手文章裏用這個典故的意思,揮一揮手用這個典故裏的“我”比學運領袖們,而“伯仁”就是64中死去的人們(這裏有各式各樣的人們,有平民,有學生,還有解放軍戰士等等)。

這樣一來,按照揮一揮手用這個典故的說法就是這些人的死是“因(為)”學運領袖們。所以,學運領袖們負有道義上的責任的重量隻會大於或者等於壓在中共肩上的分量。

可是呢,事實是這些人的死是“因(為)”學運領袖們嗎?這些人的死就不是“因(為)”反官倒和民主嗎?這些人的難道是學運領袖們私家軍嗎?

所以嘛,我以為揮一揮手用這個典故不僅用的不準確還有說學運領袖們對於64死了人的道義上的責任大於中共的傾向。因為揮一揮手說“不會亞於”就是說最好也是等於嘛。

揮一揮手的這種把64死了人的道義上的責任的一半或者一多半都給了學運領袖們的說法有什麽好處呢?反正我看不出來。

揮一揮手的這種把64死了人的道義上的責任的一半或者一多半都給了學運領袖們的說法有什麽壞處呢?反正我看就是以後誰也別再當學運領袖了。

原來揮一揮手在為胡主席宣傳和諧哪!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