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氣”或“出虛恭”和“通”的重要
(2010-11-22 09:20:27)
下一個
“屁乃人身之氣,豈有不放之理?放者開胃通氣,聞者津津有味。”這前三句說的還真一點不假。
人體腸道內本來就有氣體存在,其中約70%是吃飯、講話或打鼾時吞進去;另20%來自血液中,從血液循環係統帶至腸黏膜排出;另10%是腸道細菌分解而來,特別是肉類含蛋白質,在細菌作用下會分解出甲烷及硫化氫等帶有濃烈腥臭味的氣體。
這些氣體在正常情況下,會經由放屁、排便時排出,一部分由腸壁吸收;但如果吞下太多空氣,或腸道蠕動障礙、便秘導致腸阻塞、腫瘤堵塞或壓迫到腸道等情形時,都可能造成腸胃道脹氣。
通常細菌的產氣作用主要發生在小腸後半段及大腸部位,而乙狀結腸位於大腸後半段,且距肛門約30公分處,該段下方集結的糞便如果太久或太硬,就可能堵住氣體往外排放的通路,容易造成腹脹不適。
所以說有氣還必須排。中醫講究的的就是一個“通”字。不通則痛。有屁,說明“通”!通是一個人健康的標誌!
古人說話很雅。放屁叫“失氣”或“出虛恭”,但平時老百姓是否這樣講,就不知道了。但現在中醫看病時還是這樣問病人的。失氣出自《素問·欬論》:“小腸欬狀,欬而失氣,氣與欬俱失。” 王冰 注:“欬則小腸氣下奔,故失氣也。” 漢代張仲景在 《傷寒論·陽明病》也提到失氣,如:“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
在臨床上,這個“屁”還是蠻重要的。現代醫學把它叫做“排氣”。婦科、腸道等腹部外科手術,通常要在麻醉過程中完成, 全麻或硬麻(硬膜外麻醉)等的不良反應之一就是腸麻痹, 腸蠕動消失, 形成腸脹氣, 所以術後通常要放根引流管(胃管)做胃腸減壓。這種情況下是不能進食的。而排氣是腸功能恢複的標誌。而病人排氣之後,就可以逐漸進食。術後病人早排氣,就可以早進食,體質就能早恢複。此外,觀察病人是否在三天內排氣。也是判斷病人術後是否會發生腸粘連。如果術後長時間不能排氣,說明有可能發生腸粘連,因此就有二次手術的可能。 所以,術後如能讓醫生聽到病人的一聲排氣或者告知已排氣,那麽病人也輕鬆(可拔掉胃管進食),醫生也輕鬆了。
附:容易引起脹氣的食物
有些食物在消化之後,會產生較多的氣體,若吃的量較多,也會造成脹氣。諸如:
水果類:葡萄、蘋果、西瓜、香瓜、柚子。
蔬菜類:地瓜、馬鈴薯、芋頭、玉米、洋蔥、高麗菜、花椰菜、韭菜。
豆類:豆幹、豆腐、紅豆、綠豆。
飲料類:碳酸飲料、豆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