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求知生活

抒寫真情實感,回首如煙的青春歲月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年求複再振元氣” -讀張景嶽的“中興論”(1)

(2009-12-09 13:43:21) 下一個
張景嶽是明代溫補學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 景嶽全書-傳忠錄·中興論》提出了“中年求複,再振元氣”以防早衰, 和治形養生、滋補精血以固本元的主張;對中老年時期的保健養生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人所具有的天然壽命,古人稱之為“天年”,認為是與先天元氣相關。

人的壽命往往取決於元氣的強弱。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和遺傳基因有關吧。從這一角度講,人是處於被動地位的,故張景嶽說:“此人之製命於天也”。但是,另一方麵,又很少有人能盡其天年,這與後天是否很好地調攝養生有很大關係:先天雖強,不加惜護,仍可夭折;而先天雖弱,但勤於慎節,有時反得長壽。 所以後天的作用非常重要。正如他在《先天後天論》中所說:“後天培養者壽者更壽,後天祈削者夭者更夭”;“若以人之作用(後天)而言,則先天之強者不可恃,恃則並失其強矣;先天之弱者當知慎,慎則人能勝天矣。”在《中興論》中也指出:“若後天之道,則參讚有權,人力居多矣。”從這一角度言,人對自己的壽命在一定程度上又有某些主動權。故張氏又雲:“此天之製命於人也 ”。

中年時期是人體由盛而衰的轉折時期,我國古代對此已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且認為女子七七而男子八八則天癸竭,即標誌著人體由此逐步進入了老年期,已可出現早衰和種種老年病。《備急千金要方》所謂“四十以上.即頓覺氣力一時衰退;衰退既至,眾病蜂起,久而不治,遂至不救”。麵對早衰現象和漸入老年,前賢反複強調了攝生的重要意義,認為決不可在衰老之後再重保養。因為衰老之體,元氣大虛,精血枯竭,髒腑虧弱, 欲求複壯、延年,其亦難矣。這也就是古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經旨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在此基礎上,張景嶽鮮明地提出了“中年求複,再振元氣”,也就是注重後天保養的觀點。他指出了早衰的產生是由於不知攝生,耗損精氣,所謂“殘傷有因,唯人自作 ”(《景嶽全書》)。既然“所喪由人,而挽回之道有不仍由人者乎”,說明通過努力可能挽回早衰。因為,人的生命過程是有規律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經曆著生長壯老,故早衰使之複常才是遵循了生命的規律。在這一意義上,他強調了挽回早衰,此時所作,並“非逆天以強求,亦不過複吾之固有”《中興論》。說明了應當抓住中年時期元氣尚未大虛之機,認真地加以調理,使元氣得以複常.而人身之根本得固。 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不懂得運用陰陽和調這一養生規律,“則早衰之節也”;倘能掌握養生之道,即可“老者複壯,壯者益治”。

中年或早老期雖然在生理上是一個由盛而衰的過渡時期,但其生理特點畢竟完全不同於老年時期,即使逐漸出現一些衰弱的表現,但卻遠比老人要氣血旺盛、髒腑充盈得多,是故張氏力主“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然再振根基,尚餘強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