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家園
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中的
13個生產建設兵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經有13個生產建設兵團編列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中,分布於全國16個省區。13個生產建設兵團中,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是正兵團級,其餘均為正軍級單位。到1971年,全國各生產建設兵團共有幹部、戰士242萬人,連同家屬計480餘萬人,耕種土地4000萬畝。
以軍隊建製組建生產建設兵團,用軍墾方式鞏固邊防、發展經濟、安置就業,是特殊時期針對特殊情況采取的特殊辦法。兵團集黨政軍企、工農兵學商於一體,成為無所不包、無所不有的獨立的半軍事化組織和社會經濟體係。
各生產建設兵團在開發邊疆、沿海和荒地,建設、保衛邊海防,支援國家經濟建設和發展農林牧業生產,加強民族團結等方麵做出了曆史貢獻。
1974年前後,由於生產建設兵團已不適應當時的形勢,中央軍委頒布命令,除保留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外,其它建設兵團陸續全部撤銷,轉為農墾或其它係統。
時光荏苒,歲月有痕。記錄下生產建設兵團的點滴,珍藏如火的激情年代和萬眾學子的青春芳華,國家和軍隊的曆史,有生產建設兵團濃重的墨筆。
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
1954年8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複電新疆軍區:同意第22兵團部與新疆軍區生產管理部合並,組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10月7日,根據中央軍委命令,新疆軍區發布《公布成立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正式成立。任命第22兵團司令員陶峙嶽為新疆軍區副司令員兼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新疆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王恩茂兼任生產建設兵團政委。10月30日,新疆軍區發布新隊組字第15號命令《公布成立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組織機構及管轄部隊番號》命令,全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於11月1日正式開始辦公。
兵團下轄單位有:
南疆生產管理處,駐喀什。
石河子生產管理處,駐石河子。
農業建設第1師,駐阿克蘇。下轄第1團、第3團。
農業建設第2師,駐焉耆。下轄第5團、第6團。
農業建設第3師,駐綏定(1954年底撤銷番號)。下轄第7團、第9團(後改為兵團獨立農場和兵團獨立牧場,1956年劃歸農4師)。
農業建設第4師,駐新源肖爾布拉克(1956年遷至伊寧市)。下轄第10團、第11團、第12團。
農業建設第5師(1963年遷至博樂)。下轄第13團、第15團。
農業建設第6師,駐米泉縣五家渠。下轄第16團和八一農場、猛進農場、五O農場(1956年,五O農場劃歸農4師)。
農業建設第7師。駐沙灣縣炮台(1958年遷至奎屯)。下轄第19團、第20團、第21團和小拐農場。
農業建設第八師,駐石河子。下轄第22團、第23團、第24團和石河子機耕農場。
農業建設第9師,駐焉耆(1955年撤銷建製)。下轄第25團、第26團(後由南疆北調合並為第25團並人農7師)、第27團(後改為農4團劃歸農2師)。
農業建設第10師,駐瑪納斯縣小李莊(1955年撤銷建製,師部及第30團並入農8師,第28團由兵團直屬,1959年恢複後遷至阿勒泰)。
建築工程第1師,駐石河子(1954年底撤銷番號,所屬部隊屬兵團基建處,1955年成立瑪納斯河水利工程處)。
建築工程處,駐烏魯木齊市。
運輸處,駐烏魯木齊市。
兵團直屬企事業單位:八一農學院、被服廠、皮革廠、衛生學校、第一醫院(駐烏魯木齊市七道灣)、第二醫院(駐石河子)等。
1975年6月,中共中央決定撤銷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及各師建製,成立新疆農墾總局,統一管理全疆國營農場。
1981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恢複兵團建製,名稱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改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恢複各師建製:
第1師,駐阿拉爾;
第2師,駐庫爾勒;
第3師,駐圖木舒克;
第4師,駐可克達拉;
第5師,駐雙河;
第6師,駐五家渠;
第7師,駐奎屯;
第8師,駐石河子;
第9師,駐額敏;
第10師,駐北屯;
第11師(建工師),駐烏魯木齊;
第12師,師部駐烏魯木齊;
第13師,駐哈密;
第14師,駐昆玉。
新疆鐵路工程局劃歸兵團,組建“兵團建築工程第1師”,駐烏魯木齊市。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迄今為止仍然保存的唯一一個生產建設兵團,下轄14個師(市)。團級單位除團場外,還有農場、牧場等,一般統稱為“農牧團場”(縣處級),編以數字番號。實行師市合一管理體製的兵團城市有石河子市、阿拉爾市、圖木舒克市、五家渠市、北屯市、鐵門關市、雙河市、可克達拉市、昆玉市。
沈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
1968年7月,根據毛澤東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命令沈陽軍區以原東北農墾總局所屬農場為基礎,組建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在黑龍江省邊境地區執行屯墾戍邊任務。
早在1965年秋,中共中央東北局鑒於中蘇邊界日趨緊張的局勢,向黨中央建議組建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1966年3月,沈陽軍區10769名複轉官兵(史稱“66.3”複轉官兵)分批到達黑龍江邊境29個農(牧)場,組建了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農建第1師和第2師,轄9個團24個營94個生產隊。
1968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印發中發(68)98號《關於建立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批示》文件。毛澤東主席在這份文件上批示(史稱“6.18”批示):同意將原東北農墾總局和省農墾廳所屬的農場以及農建一師、農建二師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執行屯墾戍邊任務,意在在邊境地區的黑河、佳木斯、牡丹江各戰略要點,對蘇進行戰略偵察,同時在特殊時刻抗擊、殲滅入侵者。
1968年6月30日,沈陽軍區黨委根據“6.18”批示,成立沈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兵團部駐佳木斯市。任命沈陽軍區副政委李少元兼任兵團政委;陸軍第40軍副軍長顏文斌為兵團第一副司令員(主持兵團工作)。從沈陽軍區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抽調精幹人員,組建兵團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從各野戰軍、旅大警備軍、炮兵、工程兵等單位抽調部分有實戰經驗的指揮員,擔任兵團各師、團主官和師、團機關領導幹部。
1968年7月至1969年5月,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寧波等地50餘萬學生報名來到兵團。同時,兵團黨委根據屯墾戍邊的實際需要,經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沈陽軍區和黨中央批準,在同江、饒河、撫遠“三江平原”千裏荒原上,以原七星等4個團(場)為基礎,組建兵團第6師,師部駐七星。從兵團其他各師抽調力量,搶修二龍山至撫遠長達320公裏的邊防公路(史稱“二撫公路”)。在二撫公路沿線兩側選址新建60團(今前進農場)、61團(今創業農場)、62團(今紅衛農場)和反修營(今前鋒農場)。
1968年底到1969年初,兵團司令部依據作戰預案,按中國北方乙種步兵師編製標準,組建35個戰備值班營,兵團戰備值班總人數達22000萬餘人。共裝備步槍8000餘支、衝鋒槍4000餘支、輕機槍630挺、12.7高射機槍45挺、60迫擊炮210門、82迫擊炮110門、75無後坐力反坦克炮130門、76加農炮30門、40火箭筒320具以及部分輕武器,彈藥裝備約一個基數。按照作戰方向任務組建的武器營,在北安、黑河方向,兵團1師6個營;在鶴崗、蘿北方向,兵團2師8個營;在寶清、饒河方向,兵團3師5個營;在牡丹江、密山方向,兵團4師9個營;在雙山、齊齊哈爾方向,兵團5師3個營。後組建的兵團6師4個營。
1970年底,沈陽軍區在原武裝力量基礎上,又組建1個步兵團(26團),駐佳木斯萬寶地區;在湯原組建炮兵團(63團);在大慶以及兵團、師司令部駐地等要點地區,分別組建21個高炮連、8個警通連,武裝人員遞增到40000人,補充重機槍234挺、37高炮84門、122榴彈炮18門,增強戍邊力量。
為保守秘密,兵團各師分別以建、設、鋼、鐵、邊、防6個字編設信箱,即:1師為“建字100信箱”,2師為“設字200信箱”,3師為“鋼字300信箱”,4師為“鐵字400信箱”,5師為“邊字500信箱”,6師為“防字600信箱”。各團依本師順序號編設對外稱呼。
1971年,兵團擴編130餘個武裝連,武裝總人數達到70000餘人。增修機動道路5500公裏,基本保證屯墾戍邊需要。1972年,由哈爾濱鐵路局組織建設,兵團3師、6師組織施工,修建由集賢縣福利屯至60團(今前進農場)226.6公裏鐵路,打通屯墾戍邊的鐵路動脈。
兵團各師、團:
1師轄7個團:1團(愛輝縣北方農場)、2團(愛輝縣新華農場)、3團(愛輝縣紅色邊疆農場)、4團(遜克縣庫爾濱農場)、5團(德都縣五大連池農場)、6團(德都縣二龍山農場)、7團(北安縣趙光農墾局)。
2師轄10個團:8團(綏濱縣二九0農場)、9團(綏濱縣綏濱農場)、10團(蘿北縣江濱農場)、11團(蘿北縣軍川農場)、12團(蘿北縣名山農場)、13團(蘿北縣延興農場)、14團(蘿北縣青年農場)、15團(蘿北縣寶泉嶺農場)、16團(鶴崗市伏爾基農場)、17團(湯原縣湯原農場)。
3師轄15個:18團(集賢縣友誼農場)、19團(寶清縣五九七農場)、20團(寶清縣八五二農場)、21團(寶清縣八五三農場)、22團(饒河縣饒河農場)、23團(饒河縣八五九農場)、24團(饒河縣勝利農場)、25團(富錦縣七星農場)、26團(撫遠縣撫遠漁場)、27團(同江縣勤德利農場)、28團(集賢縣二九一農場)、29團(雙鴨山市集賢農場)、30團(樺川縣萬寶農場)、31團(樺南縣曙光農場)、32團(勃力縣北興農場)。
4師轄12個團:33團(虎林縣八五四農場)、34團(虎林縣八五八農場)、35團(虎林縣和平農場)、36團(虎林縣八五0農場)、37團(虎林縣八五六農場)、38團(虎林縣農墾部實驗場)、39團(虎林縣雲山農場)、40團(密山縣八五一一農場)、41團(密山縣八五五農場)、42團(密山縣八五七農場)、43團(密山縣興凱湖農場)、44團(雞東縣八五一0農場)。
5師轄11個團:45團(嫩江縣鶴山農場)、46團(嫩江縣躍進農場)、47團(嫩江縣大西江農場)、48團(嫩江縣鐵峰農場)、49團(嫩江縣尖山農場)、50團(嫩江縣前鋒農場)、51團(嫩江縣榮軍農場)、52團(嫩江縣旭光農場)、53團(嫩江縣紅五月農場)、54團(克山縣克山農場)、55團(甘南縣查哈陽農墾局)。
兵團直轄3個團:獨立1團(嘉蔭縣嘉蔭農場)、獨立2團(鐵力縣鐵力農場)、獨立3團(安達縣紅色草原農墾局)。
1968年8月,北京市公安局所屬音河農場劃歸兵團領導,編為56團。11月,經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同意,兵團開發撫遠荒原。12月,兵團決定2師、3師、4師分別負責組建6個團,其中2師組建前進團,3師組建東方紅團、向陽團和57團,4師組建青龍山團和紅衛團。
1969年7月15日,沈陽軍區報請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同意組建沈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第6師。 8月19日,兵團將原屬3師的23、24、25、27團和在撫遠地區新建的6個團撥歸第6師建製,同時授予新建的6個團番號:東方紅團為57團,向陽團為58團,青龍山團為59團,前進團為60團,57團為61團,紅衛團為62團。
1969年11月24日,兵團決定將直屬的獨立1團、獨立2團劃歸2師領導;將獨立3團劃歸5師領導,番號不變。同年12月,58團遷至21團5營地區,隸屬於3師領導。
1970年1月,經沈陽軍區批準,兵團在原寶山農場組建26團(步兵團),在原湯原農場組建63團(炮兵團),由兵團直接領導指揮。2月13日,兵團決定1師獨立4營改編為64團(孫吳縣晨清農場)、5師55團分出部分編為67團(甘南縣金邊農場),分別隸屬於1師和5師。5月25日,兵團決定將5師55團的2、3、4營編為50團(甘南縣豐收農場),原50團所屬單位分別並入49團和51團。
1976年2月25日,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批複,撤銷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成立黑龍江國營農場總局。
蘭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
蘭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分布在甘肅、青海、陝西、寧夏四省區,是唯一一個跨省區的生產建設兵團。
1964年以後,遵照中央軍委指示,蘭州軍區仿照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模式,先後在甘、青、寧、陝4省區成立農建師,實行軍墾,由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抽調幹部幫助組建。新組建農業建設師的番號,從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10個農業師之後續編,即:甘肅以河西國營農牧場為基礎,調進大批複轉軍人和知識青年,組建農建11師;青海以格爾木勞改農場為基礎,從山東青島、濟南等8個城市接收7000餘名知識青年,從西寧市接收1200餘名知識青年,組建農建12師;寧夏以從北京接收4800多名知識青年,從天津、杭州接收2000多名知識青年參加軍墾建設為基礎,組建農建13師;陝西組建了農建14師。
1969年1月21日,根據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國務院、中央軍委指示,組建蘭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統一領導陝、甘、寧、青4省區的軍墾部隊。任命陸軍第21軍副軍長彭思忠為兵團司令員;青海省軍區副政委林山為兵團政委。兵團機關駐甘肅省武威縣黃羊鎮。團以上負責幹部和兵團機關工作人員配備現役軍人。下轄6個農建師、57個團,即:甘肅農建11師、青海農建12師、寧夏農建13師、陝西農建14師以及之後在甘肅組建的水土保持建設師和林建師。
兵團組建後,駐甘肅的農建11師和水土保持建設師改編為蘭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建第1師、農建第2師和林建師;駐青海的農建12師改編為蘭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建第4師;駐寧夏的農建13師改編為蘭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建第5師;駐陝西的農建14師改編為蘭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建第6師。
1974年2月,蘭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番號撤銷。
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
1969年3月19日,根據中央軍委指示,廣州軍區、廣東省革命委員會發出《關於成立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的指示》。4月1日,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正式成立,任命廣州軍區後勤部部長周慶鳴為兵團司令員;廣州軍區炮兵政委周益寬為兵團政委。兵團歸廣州軍區建製領導,接受廣東省革命委員會領導和監督。
兵團機關駐海南島海口市,接管原海南、湛江的國營農場和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研究院。兵團下轄10個師,有現役軍人2900多人。1969年接收知青29452人,1970年接收知青27187人,1971年接收知青9416人,1972年接收知青1833人。至1973年底,共有知青11萬餘人。主要來自廣州、汕頭、海口、湛江、韶關等地。
各師師部由廣州軍區各部隊抽組。兵團下轄10個師,第1師、第2師、第3師、第4師、第5師、第6師、第10師共7個師(共轄97個團)分布在海南島,第7、第8、第9共3個師分布於湛江地區。
第1師,駐瓊山縣道美,下轄: 1團,文昌南陽農場;2團,瓊山東昌農場;3團,瓊山紅明農場;4團,瓊海東升農場;5團。定安中瑞農場;6團,瓊海東紅農場;7團,文昌育種站;8團,文昌東路農場;9團,瓊山三江農場;10團,定安南海農場;11團,瓊山桂林洋農場;12團,文昌羅豆農場;13團,定安金雞嶺農場。
第2師,駐萬寧縣興隆農學院,下轄: 1團,瓊海南俸農場;2團,瓊海東太農場;3團,瓊海東平農場;4團,萬寧東嶺農場;5團,萬寧東興農場;6團,萬寧東和農場;7團,萬寧新中農場;8團,萬寧興隆華僑農場;9團,萬寧南林農場;10團,陵水嶺門農場;11團,陵水南平農場。
第3師,駐通什鎮,下轄: 1團,五指山暢好農場;2團,保亭通什茶場;3團,保亭新星農場;4團,保亭熱帶作物研究所;5團,保亭金江農場;7團,保亭南茂農場;8團,三亞南田農場;9團,保亭三道農場;10團,三亞南新農場;11團,三亞南島農場;12團,三亞立才農場;13團,三亞南濱農場;14團,樂東保國農場;15團,樂東保顯農場;16團,樂東樂光農場;17團,樂東樂中農場;18團,樂東抱倫農場;19團,樂東福報農場;20團,樂東山榮農場。
第4師,駐昌江縣石碌鎮,下轄: 1團,東方廣壩農場;2團,東方公愛農場;3團,東方紅泉農場;4團,昌江紅田農場;5團,昌江紅林農場;6團,白沙金波農場;7團,白沙白沙農場;8團,白沙牙叉農場;9團,白沙衛星農場;10團,白沙龍江農場;11團,白沙珠碧江農場;12團,白沙芙蓉田農場;13團,白沙大嶺農場;14團,儋州紅嶺農場;15團,白沙邦溪農場。
第5師,駐臨高縣加來鎮,下轄: 1團,儋州西培農場;2團,儋州西華農場;3團,儋州西慶農場;4團,儋州西聯農場;5團,儋州西流農場;6團,儋州新盈農場;7團,臨高加來農場;8團,臨高紅華農場;9團,澄邁紅光農場;10團,澄邁金安農場;11團,澄邁西達農場;12團,澄邁昆侖農場;13團,澄邁和嶺農場;14團,儋州蘭洋農場;16團,儋州龍山農場。
第6師,駐瓊中縣牙挽,下轄: 1團,澄邁紅崗農場;2團,屯昌晨星農場;3團,屯昌黃嶺農場;4團,屯昌中坤農場;5團,瓊中新進農場;6團,瓊中大豐農場;7團,瓊中陽江農場,8團,屯昌南呂農場;9團,屯昌中建農場,10團,瓊中烏石農場;11團,瓊中南方農場;12團,瓊中白馬嶺茶場;13團,瓊中嶺頭茶場;14團,瓊中加釵農場;15團,瓊中長征農場;16團,瓊中乘坡農場;17團,屯昌廣青農場;18團,瓊中太平農場;19團,瓊中新偉農場。 瓊中營根機械廠。
第7師,駐雷州,下轄: 1團,雷州奮勇華僑農場;2團,雷州火炬農場;4團,雷州南光農場;5團,雷州幸福農場;6團,雷州金星農場;7團,雷州收獲農場;8團,雷州東方紅農場;9團,徐聞五一農場;10團,徐聞勇士農場;11團,徐聞南華農場;12團,徐聞海鷗農場;13團,徐聞友好農場,14團,徐聞紅星農場。
雷州湛江農墾第二機械廠;雷州調豐糖廠。
第8師,駐雷州,下轄: 1團,湛江湖光農場,2團,化州新時代農場;3團,化州新華農場;5團,化州和平農場;6團,化州紅陽農場;7團,廉江紅湖農場;8團,不詳;9團,化州紅峰農場;10團,化州建設農場;11團,廉江黎明農場;13團,廉江長山農場;14團,廉江東升農場;15團,廉江紅江農場;17團,廉江前進農場;18團,遂溪羅崗嶺農場;19團,湛江湖光農場。
第9師,駐湛江,下轄: 1團,陽江雞山農場;2團,信宜紅旗農場;3團,高州大井農場,4團,高州勝利農場;5團,高州黎垌農場;6團,高州團結農場;7團,高州火星農場;8團,電白曙光農場;9團,電白水豐農場;10團,陽春喬連農場;11團,陽春衛星農場;12團,陽春三葉農場;13團,陽春崗美農場;14團,陽江紅五月農場;15團,陽江紅十月農場;16團,陽江織篢農場,17團,陽江平崗農場。
第10師 10師,駐儋州八一農場,下轄3個團,分布在儋縣八一農場地域。
1974年6月,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撤銷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番號。所有現役軍人全部撤回原單位,各團恢複國營農場名稱,劃歸廣東省農墾總局領導。
北京軍區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
1969年5月7日,經中共中央批準,北京軍區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宣告成立。任命陸軍第63軍副軍長何鳳山為內蒙古軍區副司令員兼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華北農墾兵團政委倪子文為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第二政治委員。兵團機關駐內蒙古呼和浩特市。
抽調中國人民解放軍原華北建設兵團幹部職工3000餘人(包括現役軍人300餘名)並入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同年接收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河北、山東和內蒙古呼和浩特、包頭、巴彥淖爾盟、烏蘭察布盟等地知識青年。
1971年6月30日,農林部、財政部、國家計委向國務院、中央軍委遞交《關於生產建設兵團和農場工人工資問題的調查報告》,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總人口為144600人,其中現役軍人5600人,職工101000人(包括75000名知識青年),家屬為38000人。
1972年,兵團總人數為17萬人,職工(包括知識青年)13萬人。至1975年,兵團下設農牧業團35個,廠礦企業單位34個,在職人員11萬餘人。1975年,7萬兵團戰士轉交地方。
第1師,駐巴彥淖爾市磴口縣。下轄:1團,駐烏蘭布和農場;2團,駐巴彥套海農場;3團,駐哈騰套海農場;4團,駐太陽廟農場;5團,駐包爾套勒蓋農場;6團,駐巴音毛道農場;7團,駐納林套海農場。
師直企業有:巴彥高勒發電廠,木材廠,修配廠,水泵廠,糖廠,三級站,供應站,被服廠,醫院,機械隊,軍人服務社,招待所,班車站,水利隊,通訊隊,種子站,規劃隊,子弟學校,衛生所,防疫隊,玻璃製品廠,海勃灣玻璃廠,烏海市千裏山鋼鐵廠。
第2師,駐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原烏梁素海勞改農場)。下轄:11團,駐原烏梁素海勞改農場;12團,駐新安鎮;13團,駐包頭市西水泉;14團,駐蘇獨侖國營農場;15團,駐五原縣建豐農場;16團,駐牧羊海;17團,駐中灘勞改農場;18團,駐包頭市萬水泉原共青農場;19團,駐烏拉特前旗壩頭原烏梁素海水產局烏拉特農場;20團,駐伊盟杭錦旗獨貴特拉原獨貴特拉公社及杭錦淖公社;62團,駐烏拉特前旗大佘太原蘇獨侖農場牧業隊以及工業團。
師直企業有:烏拉山被服廠,拖修廠,新勝變電站,烏拉山供應站,烏拉山軍人服務社,招待所,通訊隊,教導隊,種子試驗站,規劃隊,子弟學校,醫院,衛生所。
第3師,駐巴彥淖爾盟臨河軍墾鎮(原臨河狼山農場)。下轄:21團,駐臨河軍墾鎮原臨河勞改農場;22團,駐臨河屯墾鎮原狼山勞改農場;23團,駐伊盟杭錦旗巴拉亥原巴拉亥林場;25團,駐伊盟杭錦旗紮爾格郎圖原改改召林場;26團,駐中後旗石蘭計原石蘭計公社;27團(3師直屬磚瓦廠),駐額爾多斯巴拉貢。
師直企業有:發電廠,海勃灣維尼綸廠,農機修造廠,地毯廠,糖廠,臨河供應站,臨河軍人服務社,招待所,機運隊,通訊隊,幹訓隊,臨河種子站,規劃隊,醫院,衛生所。
第4師,駐烏海市海勃灣區。下轄:8團,駐烏達蔬菜農場;24團,駐海渤灣市;34團,駐鄂爾多斯額托克旗;35團,駐烏盟蘇尼特右旗塞漢塔拉堿礦。
師直企業有:海渤灣市玻璃廠。
第5師,駐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下轄:31團,駐西烏旗阿巴哈納爾旗原錫林格勒種畜場;32團,駐西烏旗阿巴哈納爾旗原毛登牧場;41團,駐西烏旗高力罕牧場;42團,駐西烏旗哈拉根台公社;43團,駐西烏旗寶日格斯台牧場;44團,駐西烏旗彥吉嘎廟原罕烏拉公社。 師直企業有:拖修廠,煤礦,地毯廠,水泥廠。
第6師,駐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原烏拉蓋農場。下轄:51團,駐東烏旗紅星鎮原哈拉蓋圖農場;52團,駐東烏旗紅邊鎮原烏拉蓋牧場;53團,駐東烏旗紅疆鎮原賀斯格烏拉牧場;54團,駐東烏旗紅光鎮原滿都寶力格牧場;55團,駐東烏旗紅建鎮原寶格達山林場;57團,駐東烏旗五七鎮。 師直企業有:煤礦,電廠,被服廠,修配廠,乳品廠。
兵團直屬企業有:呼和浩特製藥廠,呼和浩特化纖廠,工程團(駐呼和浩特市),180電廠(駐烏拉特前旗),化肥廠(駐烏拉特前旗)。
1975年6月24日,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撤銷北京軍區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
南京軍區江蘇生產建設兵團
1969年1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批複南京軍區,同意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江蘇生產建設兵團。2月24日,江蘇省革命委員會印發(69)第22號《關於組織江蘇省生產建設兵團幾個問題的通知》指出:為加強沿海地區的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遵照毛澤東“五七”指示以及備戰、備荒、為人民和知識青年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教導,經南京軍區和江蘇省革委會研究確定,組建南京軍區江蘇生產建設兵團,在江蘇省革委會和江蘇省軍區領導下工作,隸屬南京軍區建製領導。有關兵團工作,凡屬地方性的向江蘇省革命委員會有關部門聯係解決;凡屬軍事性的,向江蘇省軍區有關部門聯係解決。
1969年8月,任命舟嵊要塞區司令員黃朝天任江蘇省軍區司令員兼江蘇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江蘇省委書記、南京軍區第二政委彭衝任江蘇生產建設兵團第一政委,江蘇省軍區第一政委吳大勝兼江蘇生產建設兵團第一政委(自1970年6月起兼任),安徽省軍區副司令員鍾國楚任江蘇省軍區第二政委兼江蘇生產建設兵團第二政委,南京軍區後勤部副部長汪祖運任江蘇省軍區第三政委兼江蘇生產建設兵團第三政委(1971年6月任職)。
1969年9月1日,南京軍區江蘇生產建設兵團正式成立。以江蘇省沿海的22個國營農場、林農場及部分勞改農場為基礎,抽調近千名軍隊幹部、三千多名省級機關幹部為骨幹。接收八萬餘名浙江、上海、南京、鎮江、蘇州、吳江、無錫、常州、常熟、淮陰、徐州、連雲港、揚州、靖江、泰州、鹽城等地區的城鎮知識青年,加上原有的農場職工,兵團人員近20萬。
兵團下轄4個師20個團:
1師,師部駐連雲港新浦區南雲台林場,下轄5個團、2個獨立營:1團(原連雲港新浦農場);2團(原連雲港新浦區雲台農場);3團(原灌雲縣東辛農場);4團(原灌雲縣五圖河農場);5團(原東海縣東海農場)。獨立1營(原連雲港雲台林場北);獨立2營(原連雲港雲台林場南)。
2師,師部駐響水縣大有鎮,下轄6個團、1個獨立營:7團(原響水縣大有農場);8團(原響水縣黃海農場);9團(原濱海縣濱淮農場);10團(原濱海縣淮海農場);11團(原射陽縣臨海農場);12團(原射陽縣新洋農場)。獨立3營(原濱海縣濱淮牛場)。
3師,師部駐大豐縣大中鎮,下轄4個團、2個獨立營:15團(原大豐縣方強農場);16團(原大豐縣大中農場);17團(原東台縣新曹農場);18團(原東台縣瓊港農場)。獨立4營(原大豐縣東壩頭農場);獨立5營(原海安縣海安農場)。
4師,師部駐南通市南通農場,下轄5個團、1個獨立營:21團(原如東縣掘港農場);22團(原南通縣環本農場);23團和24團(原南通市南通農場及東方紅農場。後23團遷至金湖縣運西勞改農場,又再遷至複興圩農場);25團(原南通市江心沙農場)。獨立6營(原如東縣棉花良種場)。
直屬工廠有:1、江蘇生產建設兵團第一紡織廠,位於鹽城市黃海中路17號(兵團撤銷後劃歸江蘇省農墾局,改名為江蘇農墾第一紡織廠。1984年改名為江蘇省棉紡針織廠。1997年更名為江蘇大聖集團有限公司)。
2、江蘇生產建設兵團化纖廠,位於淮安市延安西路9號(兵團撤銷後劃歸江蘇省農墾局,現為江蘇省清江合成纖維廠,隸屬江蘇省農墾集團有限公司)。
3、江蘇生產建設兵團化肥廠,位於鹽城市人民北路453號(兵團撤銷後劃歸江蘇省農墾局,改名為江蘇省農墾化肥廠。1999年1月更名為江蘇省萬源化工有限公司)。
4、江蘇生產建設兵團四師勤奮製藥廠,位於南通市三孔橋(兵團撤銷後劃歸江蘇省農墾局,改名為江蘇南通勤奮製藥廠。1999年更名為江蘇省勤奮藥業有限公司)。
5、江蘇生產建設兵團第二紡織廠,位於淮安市淮海西路293號(兵團撤銷後劃歸江蘇省農墾局,改名為江蘇省淮陰棉紡織廠。現為淮安市江淮紡織有限公司)。
6、江蘇生產建設兵團三師紡織廠,位於大豐縣大華路238號(兵團撤銷後劃歸江蘇省農墾局,改名為大豐縣蘇豐紡織廠。2004年更名為江蘇省蘇豐紡織有限公司)。
7、江蘇生產建設兵團三師地毯廠,位於大豐縣人民北路272號(兵團撤銷後劃歸江蘇省農墾局,改名為大豐亞豐針織廠,1990 年更名為江蘇大豐亞豐針織有限公司)。
8、江蘇生產建設兵團三師黃海製藥廠,位於大豐縣健康東路103號(兵團撤銷後劃歸江蘇省農墾局,改名為江蘇省黃海製藥有限公司。1990年泰國正大製藥集團與江蘇農墾集團合資,重組為江蘇正大豐海製藥有限公司)。
9、江蘇生產建設兵團農機廠,位於淮安市淮海西路242號(兵團撤銷後劃歸江蘇省農墾局,更名為江蘇省減速機廠。2001年更名為江蘇省金象減速機有限公司)。
10、江蘇生產建設兵團三師鎮江紙漿廠,位於鎮江諫壁鎮越河街41號(兵團撤銷後劃歸鎮江市,更名為鎮江紙漿廠。1992年10月改為鎮江金河紙業有限公司。 2010年7月因汙染嚴重宣布破產、企業倒閉)。
11、江蘇生產建設兵團一師製藥廠(兵團撤銷後劃歸連雲港市,1979年更名為連雲港東風製藥廠。1997年與泰國正大集團合資重組為江蘇正大天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12、江蘇生產建設兵團徐州采煤團,位於徐州大黃山鎮(兵團撤銷後移交地方,後更名改製。2000年3月,徐州礦務集團大黃山煤礦關閉破產)。
13、江蘇生產建設兵團磚瓦廠。
14、江蘇生產建設兵團拖拉機廠。
15、江蘇生產建設兵團船隊。
16、江蘇生產建設兵團印刷廠。
1975年6月,江蘇生產建設兵團撤銷。
南京軍區安徽生產建設兵團
1969年1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安徽生產建設兵團。1969年9月11日,安徽生產建設兵團在合肥成立。任命安徽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李任之兼任兵團政委;安徽省軍區第四政委張春森兼任兵團第二政委;安徽省軍區副司令員程業棠為兵團第一副司令員(司令員暫缺)。
安徽生產建設兵團組建初期,以安徽省28個國營農場和3個林場為基礎,按軍事編製分別組成農業師、團和獨立營,連以下單位以農場生產隊為基礎組建。1973年,相繼接收江淮汽車製造廠、淝河汽車製造廠、蕪湖汽車發動機廠、六安汽車修配廠、皖西汽車修配廠、淮南軸承廠、馬鞍山鑄管廠等企業,直屬兵團領導。兵團部下轄4個農業師、18個團(場)、9個獨立營和16個工廠。
農業第1師,師部駐淮南。師長董占江,政委李行篤。下轄第1團、第2團、第3團、第4團,由12個農場組成。
農業第2師,師部駐滁縣。師長高超,政委張書茂。下轄第5團、第6團、第7團、第8團、第9團,由9個農林場組成。
農業第3師,師部駐宿鬆縣複興鎮。師長王銘,政委陳德慧。下轄第10團、第11團、第12團、第13團、第14團、第15團,由華陽河農墾總場、皖河農場、東南湖農場組建而成。 農業第4師,師部駐宣城。師長丁亞,政委張興邦。下轄第16團、第17團、第18團,由8個農林茶場組建而成。
兵團總人口為20萬人,其中幹部10275人(現役軍人2874人,地方幹部4424人,以工代幹2977人);職工83700人(凡符合民兵條件的青年均稱為兵團戰士,其餘稱兵團職工)。職工主要成分是原農場工人及各地知識青年。
1975年6月5日,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複,撤銷安徽生產建設兵團。由各部隊調至兵團的現役軍人原則上各回原部隊。9月10日,改變體製和領導關係。所屬各農業師、團移交安徽省農墾廳;磷肥廠、製藥廠移交安徽省化工廳;廣播電訊器材廠、印刷廠移交安徽省民政廳;江淮汽車製造廠、淝河汽車製造廠、蕪湖汽車發動機廠、六安汽車修配廠、皖西汽車修配廠、淮南軸承廠等企業移交安徽省汽車工業公司。
福州軍區福建生產建設兵團
1969年12月7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州軍區福建生產建設兵團。任命陸軍第31軍副軍長彭飛為司令員;福州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熊兆仁為政委。
12月25日,福州軍區、福建省革命委員會發出通知,征收15000人充實福建生產建設兵團。兵團以福建省91個企業事業單位(包括勞改農場、工廠)為基礎,以軍隊派出幹部為各級領導骨幹,並征集一批無軍籍“兵團戰士”編組而成。
兵團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和駐福州辦事組,三大部下共設18個業務處,定額150名幹部。兵團機關駐沙縣,1970年9月遷至南平市。兵團下轄第1師(工礦)、第2師(農業)、第3師(林業)、第4師(基本建設)師,共21個團。邵武綜合農場、高峰農場劃歸兵團管理。1970年4月,將3個企事業單位改編為團(包括兵團直屬的原沙縣森工局改編的直屬第24團)。1970年底,兵團總人數為89521人,其中現役軍人2239人,地方幹部、職工65785人,兵團戰士21497人。配備各種槍3655支(挺);機動車1282輛。編有武裝分隊23個建製連、173個建製排、596個班,共5751人,各種槍1820支(挺)。另有勞改犯、勞動教養人員和刑滿釋放就業人員9136人;被監管審查和拘留、逮捕待審人員301人。1972年5月,增設永安礦區(師級)。
第1師,駐龍岩東肖,以工礦為主,兼營農副業。
第2師,駐明溪城關,以農業為主,兼營林牧副業。
第3師,駐建甌縣城,以森林工業、林業為主,兼營農牧副業。
第4師,駐永安縣城,以基本建設為主,兼營少量農副業生產。
永安礦區 對外稱福建省永安礦區建設指揮部,1971年4月開始籌建,1972年5月1日正式對外辦公,為相當於師的單位,直屬兵團建製領導。
1971年10月,福州軍區、福建省革命委員會調整兵團組織體製與領導關係。至1972年底,先後將潘洛鐵礦、礦山機械廠和全部勞改單位移交地方。福建八一特鋼廠、邵武銅冶煉廠、浦城銅礦等企業建成投產後,於1973年1月移交地方。1973年7月1日起,撤銷各師師部,各團直屬兵團建製領導;兵團機關司政後三大部縮編為辦公室、政治部和生產部。
1974年11月9日,國務院、中央軍委同意中共福建省委、福州軍區黨委10月8日關於撤銷福建生產建設兵團的報告。11月24日,中共福州軍區委員會、福建省委發出《關於撤銷福建生產建設兵團的通知》。兵團所屬單位自1975年1月1日起轉歸福建省人民政府領導;所看管的勞改犯移交福建省軍區負責看管。1975年3月底交接完畢。
福州軍區江西生產建設兵團
1969年12月,根據中央軍委命令,組建江西生產建設兵團,隸屬於福州軍區。任命軍事學院預科係主任胡定千為兵團副司令員;陸軍第31軍政委鄭國為江西省軍區第二政委兼江西生產建設兵團政委。兵團機關駐南昌市新建縣長淩鎮,後遷至新建縣望城崗南昌步兵學校(現為陸軍步兵學院)院內。兵團未設師一級建製,下設11個農業團(又1個獨立營)和12個工業團(又1個獨立營)。農業團集中分布在鄱陽湖周邊,多由勞改農場或國營農場改建,工業團多由勞改工礦企業改建。
農業團:
1團,賽湖農場,位於九江市瑞昌縣;
2團,芙蓉農場,位於九江市彭澤縣;
3團,珠湖農場,位於上饒地區鄱陽縣;
4團,成新農場,位於南昌市新建縣;
5團,朱港農場,位於南昌市新建縣;
6團,樂豐農場,位於上饒地區鄱陽縣;
7團,安福農場,位於吉安地區安福縣;
8團,恒豐農場,位於九江市永修縣;
9團,鯉魚洲農場,位於南昌市南昌縣;
10團,恒湖農場,位於南昌市新建縣;
11團,鄧家埠機械農場和塔橋農場,分別位於鷹潭市餘江縣、撫州市資溪縣;
農業獨立營,進賢永橋農場,位於南昌市進賢縣。
工業團:
21團,九江國棉三廠(九江燈心絨廠),位於九江市;
22團,浮南瓷土礦,位於景德鎮市浮梁縣;
23團,景德鎮新生印刷機械廠,位於景德鎮市;
24團,景德鎮三六無線電廠,位於景德鎮;
25團,東鄉銅礦,位於撫州市東鄉縣;
26團,東鄉磷肥廠,位於撫州市東鄉縣;
27團,高安新華煤礦,位於宜春地區高安縣;
28團,江西化工機械廠,位於南昌市青雲譜區;
29團,桐木林汽車製造廠,位於南昌市新建縣;
30團,南昌化學纖維廠,位於南昌市新建縣;
31團,江西光華塑料廠,位於南昌市新建縣;
32團,江西化學纖維廠,位於南昌市新建縣;
工業獨立營,南昌開關廠,位於南昌市新建縣。
1971年“913”事件後,福州軍區命令江西生產建設兵團機關停止辦公,公章封存作廢。1972年下半年,江西省勞改局恢複成立,接管原屬於江西生產建設兵團大部分下屬單位。1975年5月,中央軍委下達命令,撤銷福州軍區江西生產建設兵團番號。
昆明軍區雲南生產建設兵團
1969年10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組建昆明軍區雲南生產建設兵團。任命雲南省軍區司令員黎錫福兼任兵團司令員;昆明軍區副參謀長蒲大義為兵團第一副司令員(主持工作)。兵團機關駐思茅。
1970年3月1日,雲南生產建設兵團正式成立,建製歸昆明軍區,由雲南省革命委員會和雲南省軍區領導。實行三渠道財務管理,即中央撥基建投資、雲南省軍區撥國防軍費、雲南省撥流動資金。
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在原農墾分局、總場、農場、生產隊基礎上,組成4個師、23個團、116個營、1038個連隊及4個直屬企事業單位。
1969年10月,在西雙版納地區組建的5個水利工程團劃歸雲南生產建設兵團領導。
1972年底,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幹部、戰士、職工共計18.7萬餘人,總人口達29.6萬人(包括原農場9萬餘人)。累計接收北京8000餘名、上海47600名、成都17000名、重慶24000名、昆明10000名,共110000萬知識青年。
雲南生產建設兵團所屬師、團:
獨立1團,文山州硯山縣平遠街、稼依、天保、健康、堂上等5個農場。
獨立2團,玉溪地區元江縣甘莊、紅河農場。
獨立3團,大理州賓川縣太和、賓居農場。
獨立4團,曲靖地區陸良縣陸良農場。
獨立5團,思茅地區江城縣紅星農場雲南省第四五七幹校。
水1團,西雙版納州猛臘縣,1974年8月並入1師6團、20團。
水2團,西雙版納州猛臘縣,1974年8月並入1師19團。
水3團,西雙版納州景洪縣,1974年8月並入1師4團。
水4團,西雙版納州猛海縣。
水5團,西雙版納州猛海縣。
1師1團,西雙版納州景洪縣景洪農場。
1師2團,西雙版納州景洪縣東風農場。
1師3團,西雙版納州景洪縣猛養農場。
1師4團,西雙版納州景洪縣橄欖壩農場。
1師5團,西雙版納州猛海縣黎明農場。
1師6團,西雙版納州猛臘縣猛臘農場。
1師19團,西雙版納州猛臘縣猛捧農場。
1師20團,西雙版納州猛臘縣猛滿農場。
獨1營,思茅地區孟連縣孟連農場。
獨2營,振東農場。
獨3營,紅星農場。
2師7團,耿馬縣猛定農場。
2師8團,耿馬縣猛撒農場。
1師9團,滄源縣猛省農場。
獨5營,耿馬縣耿馬農場。
獨5營,雙江縣雙江農場。
獨6營,永德縣永康農場。
獨7營,永德縣猛底農場。
3師10團,德宏州隴川縣隴川農場。
3師11團,德宏州瑞麗縣瑞麗農場。
3師12團,德宏州潞西縣遮放農場。
3師13團,德宏州盈江縣盈江農場。
3師14團,德宏州潞西縣芒市遮相農場。
3師15團,保山縣潞江新城農場。
4師16團,河口縣河口農場。
4師17團,彌勒縣彌勒東風農場。
4師18團,金平縣猛拉(金平)農場。
兵團熱帶作物研究所,景洪。
兵團機械廠,昆明黑林鋪。
3師21團組建時,包括原來的畹町農場。
1969年10月,在西雙版納地區建立5個水利工程團,劃歸雲南兵團領導。
1973年12月6日,雲南省委、昆明軍區黨委向國務院、中央軍委遞交《關於將雲南生產建設兵團移交省委領導的請示》:雲南生產建設兵團是1970年初,以我省農墾係統和華僑部門的20多個農場9萬餘人為基礎組建起來的。先後派去2300多現役幹部,安置了10萬名知識青年。幾年來,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在批林整風運動的推動下,兵團各方麵的工作都有很大成績。橡膠定植麵積1969年是40萬畝,現在是68萬畝,幹膠片1969年生產980噸,今年產6300噸,增長了6倍多。當然這幾年兵團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有的問題是很嚴重的,但主要是我們省委和軍區黨委管得不夠緊。根據當前發展形勢的需要,為了把兵團的工作搞得更好,將兵團改由地方黨委領導是必要的。兵團領導關係改變後,為了適應地方體製和經濟管理工作的特點。我們的意見,撤銷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和師、獨立團的建製,省成立林墾總局……對兵團的現役幹部,原則上分批分期地撤回部隊,少數確需留下來,按中央(1972)32號文件精神辦理。
1974年6月21日,國務院、中央軍委同意撤銷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和師、獨立團的建製,團改為農場,分別成立農墾總局和分局,在改變體製過程中,強調要對幹部和群眾做過細的思想工作,切實抓好革命和生產。8月30日,雲南省委、昆明軍區黨委批轉《改變雲南生產建設兵團體製會議紀要》。9月6日,昆明軍區正式發出撤銷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建製的命令。10月13日,雲南省委下發成立雲南省農墾總局通知。10月28日,雲南省農墾總局在思茅成立。10月29日,昆明軍區雲南生產建設兵團撤銷。
南京軍區浙江生產建設兵團
1970年5月7日,南京軍區浙江生產建設兵團在杭州成立,任命陸軍第20軍軍長熊應堂兼任兵團司令員;浙江省軍區政委南萍兼任兵團政委。兵團部駐杭州華家池,後移駐蕭山。兵團受浙江省革命委員會和浙江省軍區雙重領導,下轄第1師、第2師、第3師和直屬第13團、第17團及工業第1團、第2團、第3團。
第1師,師部駐喬司,下轄:1團(喬司),2團(部分並入1團,部分遷至蕭山頭蓬並入2師),3團(喬司),4團(餘杭平山南湖農場);
第2師,師部駐蕭山,下轄:5團(紅墾農場),6團(紅山農場),7團(錢江農場),8團(新灣);
第3師,師部駐湖州吳興,下轄:9團(安吉林場),10團(長興縣李家巷鎮),11團(嘉興運河農場);
第13團,駐淳安;
第17團,駐溫嶺;
工業第1團,駐閑林埠;
工業第2團,駐臨平;
工業第3團,駐臨平。
1975年6月5日,浙江生產建設兵團撤銷。
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
1970年3月,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濟南軍區通知: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山東省農業廳所屬廣北、黃河等8處農場劃歸兵團。任命濟南軍區守備第20師師長安廷玉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後任司令員);山東省軍區第三政委唐健如兼任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政委員(1970年4月,任命山東省軍區副政委曾廣初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政委)。4月25日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兵團機關駐泰安。
濟南軍區從各部隊抽調現役軍人組成連級以上各級領導班子,率領山東各地複員軍人前往膠東半島、膠濟鐵路沿線、墾利和微山湖等地區,整體接管山東省公安廳勞改局下屬的監獄及部分國營農場。
兵團建製歸濟南軍區,黨政、軍事行政工作和現役軍人後勤供應由山東省軍區負責,工農業生產規劃、基本建設投資、地方幹部經費、物資供應等統一納入山東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部計劃。兵團以農場為基礎,以城市知識青年為招收對象,以現役軍人為主管幹部,貫徹備戰、備荒、為人民戰略方針,實行政治、軍事、經濟三位一體,平時以生產為主,勞武結合,戰時以打仗為主,也要堅持生產。
兵團由3個師、14個直屬團、3個獨立團、4個獨立營、兵團教導隊和兵團醫院共26個單位組成。
第1師,駐墾利縣黃河農場,轄4個團、1個獨立營:1團,駐墾利縣黃河農場二分場;2團,駐地利津縣原黃河農場七分場;3團,駐廣饒縣原廣北農場;4團,駐壽光縣原清水泊農場。獨立營,駐墾利縣支脈溝畜牧場。
第2師,駐淄博王村八三廠,轄6個團、2個獨立營:5團,駐青島李村原山東省青島勞動改造管教隊生建機械廠;6團,駐濰坊原昌濰勞動改造管教支隊生建機械廠;7團,駐淄博市周村區王村八三廠(1971年改編為獨立1團);8團,駐濟南市原濟南生建合成纖維廠。9團,駐齊河縣原六一農場(山東省革委會五七幹校);10團,駐煙台萊陽原勞動改造管教支隊。獨立1營,駐高密縣膠河農場;獨立2營,駐煙台牟平縣昆崳山林場。
第3師,駐滕縣,轄4個團:11團,駐濟寧原南陽湖農場;12團,駐滕縣生建化肥廠;13團,駐棗莊薛城閥門廠;14團,駐泰安原山東省果樹研究所。煤礦獨立團,駐微山縣歡城七五煤礦。獨立營,駐蒼山縣原國營蒼山農場。
獨立1團,駐淄博市周村區王村八三廠。
獨立2團,駐泰安泰山區粥店原大河棉紡針織廠。
獨立3團,駐萊蕪王莊接駕埠溫石埠鐵礦。
1974年11月7日,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撤銷。
武漢軍區湖北生產建設兵團
1971年5月,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組建武漢軍區湖北生產建設兵團,主管國營農場工作。由湖北省革命委員會、湖北省軍區雙重領導。任命湖北省軍區司令員信俊傑兼任兵團司令員;湖北省委副書記、湖北省軍區政委張體學兼任兵團政委(後任命湖北省軍區政委張洪兼任兵團政委)。兵團機關駐漢口。
湖北生產建設兵團原計劃以16個農場為基礎,組建4個師和1個獨立團,實際上隻組建了1個師——第2師(轄6個團)。 第2師,駐潛江縣總口農場,下轄第13團、第14團、第15團、第16團、第17團和第18團,由總口、人民大(土完)、三湖、六合(土完)、運糧湖、西大(土完)6個農場組成。
1972年11月13日,武漢軍區湖北生產建設兵團番號撤銷。
(綜合網絡公開資料摘編) 來源:美篇“九裏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