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司馬懿的啟蒙老師
(2011-12-10 06:07:58)
下一個
文官帶兵,比武將更危險。軍人跋扈,老板必須通過文官控製武將,文官本身沒有軍權,武將要文官監督,這樣才能陰柔兼具,控製局麵。如果文官帶兵,文武兼備,那麽老板就礙手礙腳了。
曹操,孫權對此非常清楚,所以從來不讓文官帶兵,陸遜打敗劉備,拯救了東吳,但是回去後,馬上被/滯奪兵權,宣退廢用。文官不像武將那樣短視隻貪功,他們的腦子靈活更愛權,仗贏不贏沒關係,權力一點也不能放,諸葛亮的出師表就淋漓盡致的體現了一個文官對權力的渴望和貪婪。他用一個別人講過很多遍,一點希望也沒有的美好規劃誘惑,控製老板,然後把自己的人安插到個個部門,就連老板本人也不放過,不痛不癢的點幾句,劉禪看過後,哼了一下,“婆婆媽媽的,你以為天下人都和你一樣愛權哪,我才懶得管這些爛事兒”。諸葛亮雖然勞民傷財,寸功未進,從未出過岐山,但是官銜越來越高,權力越來越大。
諸葛亮帶兵,魏國的武將們顯然玩不過他,所以必須派一個和他智力相當的文官帶兵,這樣魏國也不得不放棄對文官帶兵的忌諱,讓司馬懿帶兵抗蜀。司馬懿的智力在曹操的謀士中隻是中上,頗有劉基對胡惟庸的評價,小牛出圈,早晚要掙脫枷鎖。正是諸葛亮N次北伐,給予了不怎麽樣的司馬懿一次又一次的機會,既然司馬懿可以輕鬆的擺平諸葛亮,那麽諸葛亮的智商不過如此而已。比起力挽狂瀾的荀氏叔侄,郭嘉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做個小國宰相就能把他累得吐血,讓他管更大的國家真是難為宰雞刀了。
司馬懿從開始就知道小國北伐犯了大忌,所以采取消極應付諸葛亮,消耗對方的實力的方法,主要的精力放在統一和鞏固隴西的軍事領導,關西在董卓,李郭,馬韓之亂後,平靜下來,頗有蔣介石借抗日平定四川的味道,同時建立的自己的威信,後來夏候霸揭竿而起,竟然沒有人跟著他,可見司馬懿的威信之高,陳泰雖然一片丹心,但是最終屈膝在司馬懿父子的威嚴之下。
諸葛亮愛權,愛名,所以就寫了出師表掩耳盜鈴。司馬懿青出於藍,看破了名,清名隻是權力的華麗外衣,所以厚著臉皮抓住了權而且成功的培養了自己的第二梯隊。再看看諸葛亮的後代,老師恐怕隻能慚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