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腳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2005-02-26 23:06:31)
下一個
“金蓮”一詞,出自南齊廢帝蕭寶卷的愛妃潘玉兒。潘玉兒有一雙柔弱無骨,狀似春筍般的美足,令蕭寶卷愛不釋手,在他眼中,這雙玉足較之酥胸更能令他魂飛魄蕩。據《南史/廢帝東昏侯本紀》:東昏侯令人鑿金為蓮花以貼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花也。’
潘金蓮這個名字就是從這兒被造出來的。
中國古代有戀足癖的人很多,漢成帝就是最典型的一個。據說趙合德也生有一雙玲瓏剔透的美足。成帝冬天打獵,忘了穿內褲,寒氣上侵,傷了他的命根子,從此一撅不振,隻有在握住合德小腳丫丫的時候,才能重振雄風。感情趙合德內力渾厚,成帝的手一握上去,內力就能源源不斷地通過她的腳進入成帝的體內。偏偏這小妮子鬼心眼百出,總是不讓成帝握實了,左躲右閃的,讓皇帝老兒心癢難忍,欲罷不能。侍候合德的樊姬曾大惑不解地問趙合德:“上餌方士大丹,求旺盛而不能得,然持貴人之足輒暢動,此天與貴人大福,寧轉側拒帝應耶?” (皇上吃了那麽多猛藥都不頂事兒,一抓住你的腳就成了。你多性福啊,為什麽還要抗日呢?)
樊姬啊樊姬,你 連趙合德在挑逗皇帝老兒都看不出來麽?難怪隻能去侍候女人。
這趙家小妹深知欲擒故縱之道,洗澡的時候,用透明紗幔圍著浴盆,讓成帝偷看,洗著洗著,故意把燈一滅,成帝趕緊拿銀子賄賂侍女們,侍女們為了多得銀子,有意讓燈時亮時滅,這一晚上的真人秀,門票可真夠貴的。拿公款看豔舞,自成帝始,今日之官員愈演愈烈也。
成帝嚐擁著趙合德,喃喃自語道:“武帝好神仙,求白雲鄉;我終老這溫柔鄉足矣。”
這話讓他說對了一半,成帝真“終”在了這溫柔鄉裏,不過並不老。公元前七年,他46歲那一年的某一個晚上,趙合德讓成帝一口氣吃了五粒“偽哥”,結果成帝口眼歪斜,精液長流,死在了戰場上。
乖乖,西門慶也是這麽死的!
史書上沒寫這麽細,隻說“帝素強,無疾病……晨,縛褲襪欲起,因失衣,不能言,晝漏上十刻而崩”。這症狀其實就是縱欲過度,虛脫而死。朝廳內外全怪罪趙合德,逼她自殺了。
唉,可惜了她這身好工夫。
不過不論是潘玉兒還是趙合德,她們那時候都還沒有裹小腳。關於裹腳的曆史,據元末明初陶宗儀《輟耕錄/纏足條》記載:“李後主宮嬪窅娘,纖麗善舞,後主作金蓮,高六尺,令窅娘以帛繞腳,令纖小屈上作新月狀,素襪舞蓮中,回旋有淩雲之態,由是人皆效之,以纖弓為妙,以此知裹足自五代之來方為之。熙寧元年以前人為者尤少,近年則人人相效,以不為者為恥。”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纏足始於五代,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之前還不流行,到了元明兩代,裹腳已成為社會時尚, 不裹腳是件很可恥的事兒。
我們並不能就此斷定窅娘就是纏足的“始作俑者”,後主隻是讓她“以帛繞腳”而已。不過這段記載倒使我們可以在四大發明之外再加一項:窅娘是世界上第一個跳芭蕾舞的人,芭蕾舞也是我們中國發明的。你看“纖小屈上作新月狀”不就是把腳弓起來,用腳尖來跳嗎?可惜我不是一個民粹主義者,要不然我能發現一大把一大把的“中國世界之最”來,象孫悟空拔幾根毫毛一吹,一大堆一模一樣的小猴猻就出來了,瞧,克隆也是咱發明的。還有《列子/湯問》裏,工匠偃師做了個假人,不僅能歌善舞,還會用猥褻的眼神挑逗周穆王的愛妾。瞧,機器人也是咱發明的。
清人入關後,首先就漢人的一頭一腳開刀,結果逼漢族男人蓄辮子成功了,逼漢族女人不裹腳卻失敗了,可見纏足的觀念在當時是多麽的根深蒂固。
這條裹腳布就這樣越拉越長,一直到了民國,阿Q要起來革命了, 作為一個準革命者,他覺得自己身份不同了,基本上"要什麽就是什麽,想要誰就是誰",於是把末莊的女人們一個個排過去,這個也看不上,那個也不想要,最後覺得吳媽還行,隻可惜"腳太大". 可見女人大腳,連阿Q這樣的男人都不要的。
在中國社會很長一段時期內,有沒有纏足是衡量女人美否的唯一標準,那恰可盈握的“三寸金蓮”,儀態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這裹腳和咱們的國腳一樣臭,到底有什麽美老何不知,不過前清大儒辜鴻鳴對此有過科學的論證,他認為,中國女子的美,完全在乎纏足,纏足之後,足與腿的血脈都向上蓄積,大腿和臀部自然會發達起來,顯出婀娜和飄逸的風致. 民國初年的性學博士張兢生也提出了相同的觀點,不過張兢生更突出實用性,他認為大腿和臀部發達,某處亦必隨之發達,對提高中國人的性生活質量很有好處。
辜鴻鳴這個人挺招人稀罕的,清亡以後,他照樣長袍馬褂,蓄著大辮子在北大教書,在世界各地講學,他碰到外國人絕不讓路,一付央央大國唯我獨尊的架式。他極力維護一夫多妻製,當女權分子質問他為什麽不能一妻多夫時,他說:“隻有一個茶壺配幾個茶杯的,豈有一個茶杯配幾個茶壺的?” 不過辜老夫子的理由太過牽強,照他這麽說,一個湯碗不是也可以有很多湯勺嗎?
纏足對女人是一種身心的傷害,這隻是外人的感覺,對當局者來說,或許並非如此,她們隻覺得那是一種修飾,一種美容,和今天的豐乳束腰吸脂拉雙眼皮一樣。 美化同時也是一種毀壞,自古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