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蝸居》引發的對婚姻和愛情的思考

(2009-12-13 22:51:06) 下一個
從七的博客裏,開始由對《蝸居》的影評轉換成了對婚姻與小三問題的辯論與思考。似乎由剛剛步入與即將步入婚姻殿堂的爾等來說,討論婚姻,小三都有些為之過早。於是,我們無非談的是自己理解的愛情及個人眼中的家庭與責任。

婚姻與戀愛的區別,在我看來除了形式上將兩個天南地北的人遷徙到了一間屋子裏,法律上讓兩個獨立的個體稱為了共同共有關係的群體,更多的是今天的自己為明天的自己尋找一個一起同行的路伴。其實在這個年代,所有的男人女人都已經足夠獨立,有足夠的經濟及社會能力來獨自應付生活,甚至讓自己立於他人之上。而我們依舊需要婚姻,不單單是因為愛情產生的荷爾蒙或荷爾蒙產生的激情將兩個人催化到了一起,更重要的是,你已經預見,在未來的日子裏,這個人將陪伴你走過接下來的日子。也許自私一點說,婚姻到頭來,隻為了年老的時候,依舊有一個人坐於床邊,欣賞著你的美,也許此時他看著你已經沒有了上來擁抱或親吻的衝動,但此時的你,隻因為有人相伴,也就顯得心滿意足了。

婚姻比起戀愛,真的是瑣事重重的。房子,車子,票子,數字,盡管數學不好,但每天還是會算著這一筆筆的大帳小帳。就連我這個從來都是小資當道的人,現在也光榮納入職業房奴行列,規定了每日吃飯的標準,規定了每月奢侈的額度,一切隻為一套房子。周立波說:產權和使用權有區別伐?確實,產權和使用權,隻是人心理上的那麽一個小區別,但套用六六的話,“女人有家才是嫁”,房子,並不是生活的奢侈品,而是生活的必需品,所謂同一屋簷下,我們要的就是那一個屋簷罷了。可惜,工資也好,存款也罷,在房價麵前就成了小人兒,於是我們啃光了自己的不算,轉而從羞恥地啃老變成名正言順的啃老,雖然我們知道,上一輩的錢存得更辛苦。

宋思明說,能有錢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不過生活中是沒有這樣的好事的。因為絕大多數的人是沒有錢,絕大多數的人也不願意去做二奶來換錢,至少我自己是這麽認為的。所以,婚姻依舊會因為金錢而變得現實起來。隻是,現實並非就是毫無浪漫,就在這一分一厘的計算之間,我所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丈夫的不易和從無到有的艱辛,也許正因為我們一無所有,我們才倍加感慨和珍惜。

於是,即使是每天翻不出太多花樣的家常菜,我們也會開心地吃精光,我會留心給老公的飯碗裏多放點肉絲。婚姻,不單隻為了床上的歡愉,也在餐桌上的勺尺之間。這些過程,小三是不足以經曆過的。事實上,小三天生就是一個悲劇的角色,隻是現代人對之的寬容度都上升了,或者是有太多的小四小五頂替了小三,小三也就成了絕對的原配了。前兩天看開心網,驚呼名人當中幾乎全是小三當道,無奈感慨時代變了,就連破壞人家家庭的人都可以上電視來指點愛情迷津了。切問小三們,如果你綁的大爺要你還放貸,你綁的大爺失業流落街頭,你綁的大爺隻能買得起便宜的手袋而不是愛馬仕的包包,你還是他的小三麽?這種例子幾乎沒有,也不可能發生,因為小三,隻是心智不成熟與對現實恐慌後的結合產物。其實個人更喜歡之前熱播的《金婚》和《新結婚時代》,沒有《蝸居》那麽看了讓人撓心,但講的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這一代的事。尤其是《金婚》的那五十年,我仿佛看著我自己,我父母,我長輩的縮影。於是在大結局金婚典禮之後,文麗老人知道自己可能時日不長,兩個老人攙扶著向雪地裏走去的時候,我也落下了兩行熱淚。

婚姻的開始,就如我們現在,總是為了房啊錢啊愁個沒玩。轉瞬間有房有車了,又到了為生幾個孩子,孩子上什麽小學中學,繼而又是孩子的一大堆成長瑣事。然後,或許夫妻雙方就開始癢了,審美疲勞了,做愛也成了專家門診要預約了,甚至有人要蠢蠢欲動到外麵彩旗飄飄了,忙忙碌碌兜兜轉轉了半天,發現外麵的男人也不比家裏的男人,外麵的女人也不比家裏的女人,因為人和人,本來就沒啥大區別。

選擇婚姻,隻是預示著你告別了過去漂浮的感情路線,婚姻的真諦,是讓人在放棄中領悟收獲,而不是在得到中領悟收獲。因為婚姻所伴隨的失去,會比得到多得多。至於人為何要選擇這一條失去比得到多得多的路,可能就源於最初的那份愛吧。

牽手一起走,勇氣,智慧都不可少,當然,我們都能把握得很好,因為在他單膝跪下的那一刻,你應該已經確認,這個人,就是要陪伴你到老的那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