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上周看完影片就一直嚷嚷著要寫影評,直到今天在老友的博客上發現這個標題,口碑極佳的《十月圍城》到了他的嘴巴裏就成了個P,自己也癢癢在此塗鴉。
無論片子的口碑如何,票房如何,不得不承認,十月是一部筆墨特別重的影片。我解釋為導演陳德森將自己十年來未完成的心願全部希望透過一部片子反映出來。希望十月是一部集大成的商業巨獻。當然,影片的效果絕對達到了巨獻的標準,隻是每個點都過於突出,於是就都顯得過於平淡而不真實了。
回到故事的本身,很革命的題材,很紅色也很主旋律,但是這個故事本身是虛構的。因為虛構,所以在很多細節上都顯得很假。當然,觀眾不會在乎真假,觀眾隻是在乎所謂的元素有沒有都放進電影裏。影片的主流思想在於:革命是要流血的。而看完影片之後的感想在於:不是所有流血的人都知道為何而流血。這也是這部片子讓我感覺相對較成功的一種表述。老板的兒子投身了革命,成了民主的追隨者,從而也造就了他的父親和仆人莫名地參與到革命中來。李宇春飾演的毛頭孩子,她老爸革命也並不是認識到了孫中山革命有多偉大,而隻是因為自己常年受到朝廷追殺,革命為博自己出入。而巴特爾飾演的臭豆腐更是僅因身高馬大就卷入其中,到死都不知保護的人為誰,革命的從眾心態彰顯無遺。人說但凡有個活路,誰願意冒著殺頭的罪名去幹革命,影片為每個角色設置的鋪墊還是比較到位,基本用到了一半的筆墨,也就不顯人物轉變的唐突了。
六壯士的死亡是循序漸進的,對於死亡的描寫導演確實是動足了腦筋,希望每一個人物的死亡都能達到震驚全場的效果,讓這段革命曆史變得悲壯淒婉。但我倒覺得影片的亮點在於胡軍飾演的清廷走狗,他對於革命不過是拿百姓的命來成全另一個人的曆史倒是相當貼切。雖然那段台詞從他嘴巴裏說出來猶如《英雄》裏“王”的最後那段獨白,不過革命的陣痛性,百姓成為無辜的犧牲者,革命之路是由無數不知名的小人物作為墊腳石而被踩出來。
演員是全劇的另一個亮點,80%的表演都很到位。不得不說國內演員的演技還是遠遠好過香港演員的。香港演員的表演痕跡總是太重,曾誌偉的那種磨棱兩可的態度演繹地也不夠充分,感覺是無間道裏的琛哥又回來了。子丹大哥和廷鋒小弟是為香港演員長了不少臉,很有戲也很入戲。黎明和李嘉欣的角色設置得很雷人,李嘉欣這個龍套跑得也不如傳說中的美麗,畢竟年齡在那裏了嘛,充其量也就是個還可以的阿嫂。
孫中山在整部戲裏幾乎是用背影出現的,配合牆上的掛鍾,預示著革命的一小時耗費了多少人的鮮血。整部戲的剪輯和音效做得很好。好的影片,剪輯有時比編劇更為重要,拖遝緊湊,過度是否自然,有時剪輯的作用真是不可小視。當然大片有他得天獨厚的製作成本優勢,在這方麵突出也就無足掛齒。但是通過背影的循序漸進,到最後孫中山的真臉相露,和那段關於革命的獨白結束,再穿插進王學圻飾演的老板和梁家輝的革命人報頭痛苦的場景,國之大我,人之小我,國之大愛,親情之小愛的對比很好地表現了出來。
總體而言,這是一部有思想也有內容的片子,商業片。所以元素真是多到目不暇接,但作為新年的獻禮,和《建國大業》一樣,抱著娛樂的精神去娛樂一下,還是可以的。